為什麼窮人的孩子早敗家

古往今來,我們都說窮人的孩子早成家,但是,到了當代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可能有些不一樣了。現在許多工薪階層,收入並不高的普通家庭,父母卻把孩子當做“富二代”來養,孩子從小要什麼就給什麼,全力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為什麼窮人的孩子早敗家

我身邊就有這樣的家庭,一家三口,父母經營著一家便利店,收入勉強維持生活,小店生意很難做,有時候夫妻一個月忙下來連房租都照顧不上,兩口子每天的飯菜看不到葷菜,但是女兒上了大學之後,第一個月回來後就找爸媽要蘋果手機,說自己的手機太掉價,在同學們面前抬不起頭,然而她父母還是硬生生地擠出來五千塊讓女兒買了手機。在中國,這樣的父母太多了,他們不顧家庭資源的差距,百般努力,傾盡所有,讓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條件。

家庭不富裕,他們覺得自己虧欠了孩子,擔心自己孩子被別人比下去,產生自卑心理,所以更加嬌慣,寵溺孩子,再苦再累,也捨不得孩子吃苦受累,於是大多數家庭並不富裕的孩子過著及其享樂的生活,用著最新的電子產品,穿著時髦的大牌,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父母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但凡事要有個度,太過溺愛就會走向極端。

為什麼窮人的孩子早敗家

事實證明,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挨窮挨怕了的父母,因不想孩子再步自己的後塵,繼續窮下去,自己再苦,也不願意苦到孩子,殊不知,這樣做對孩子百害而無一利,在孩子小時候不讓孩子做家務,只需專注讀書,其他事情都不用理,結果養出了白眼狼和啃老族,沒有吃過苦的孩子,不知道勞作的艱辛,缺乏同理心,會變得好吃懶做,只顧享樂,沒有擔當,不知感恩;長大後,這些不富裕家庭養出來的“富二代”只會使得原生家庭變得更窮,讓父母陷入無盡的絕望之中。

這種對子女的補償心理,其實是父母的自我安慰,以前,家庭條件不好的父母,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在教育孩子問題上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我們家境不好,孩子,你要自強自立。如今,各種創富神話衝擊社會各個階層,越來越多沒有創富的人,把責任推卸給機遇、社會不公、階層固化,因為看不到希望,只能傾盡所有對孩子進行補償:我不管你將來如何,至少你小時候,別人有的你都有。那麼就直接造成了一個惡果:家境越不好的,越容易把正常的教育當成吃苦,並且讓孩子以吃苦為恥。

為什麼窮人的孩子早敗家

貧富差距本質上就是教育上的差距,無限度寵溺孩子,只求成績,不求其他;結果富人家的“窮二代”越來越富,窮人家的“富二代”越來越窮,為人父母真正的成長,是能夠正視自己人生的失敗,反思貧窮的原因。在育兒這件事情上,父母要堅決摒棄窮家富養,教育孩子,從小樹立起對家庭負責的觀念。讓他們早日擺脫對父母的依賴,樹立起獨立的、健全的人格,踏入社會以後,才能成為有用之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