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亞戰爭俄國為何會戰敗,誰才是這次戰爭真正的贏家?

苦心de孤詣


說起克里米亞戰爭,需要先追溯到20多年前的納瓦里諾海戰。1812-1829年,希臘爆發了民族解放革命,旨在擺脫土耳其對其的奴役,當時的英國、法國和俄羅斯都表示支持,但實際都希望利用這次運動來加強自身在巴爾幹和近東的政治與經濟地位。

1827年10月英國、法國和俄羅斯的聯合艦隊在納瓦里諾與土-埃艦隊進行了海戰。這次海戰的勝利,使得土耳其海軍全軍覆沒,有力推動了希臘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當然俄國在巴爾幹的影響也有所增強。在這場戰爭中,俄國又獲得了黑海東北岸的阿納帕和波季。

在此後的第一次土埃戰爭中,俄國乘勢在1833年與土耳其而簽訂《溫卡爾-伊斯凱萊西條約》(又譯《安吉阿爾-伊斯克利西條約》)獲得了進出地中海的便捷(筆者注:條約規定土耳其禁止俄國除外的一切外國軍艦出入達達尼爾海峽)。不過很快這個優勢化為烏有,在1841年7月13日的倫敦海峽公約中規定博斯普魯斯和達達尼爾兩海峽在和平時期禁止任何外國軍艦通行,土耳其有權准許友好國家所轄的輕型軍艦通過,而這也為日後的克里木戰爭埋下了伏筆。

克里木戰爭直接導火線是俄國要求土耳其承認對蘇丹統治下的東正教臣民(主要是東歐和希臘)有特別保護權,隨後兩國談判破裂,進入戰爭狀態。戰爭一開始,俄國在多瑙河流域、高加索方向先後取得勝利,錫諾普海戰一戰擊潰土耳其海軍主力。由於擔心土耳其失敗,英法兩國艦隊在1854年1月進入黑海,而俄國則在2月與兩國宣戰。

在英法兩國加入後,俄國逐步喪失制海權,到了1854年底奧地利和撒丁又對俄國宣戰。俄國在主戰場的黑海戰場丟失黑海艦隊駐地塞瓦斯托波爾,唯一扳回臉面的是在高加索方向攻克卡爾斯要塞,不過對於整個戰爭形勢無濟於事。

克里木戰爭的失敗使得俄國黑海艦隊再次覆沒而且喪失了在黑海佈置軍艦的權利。根據條約,俄國只可以在黑海擁有6艘輕護航艦,總噸位不超過800噸,在地中海則是4艘200噸的縱帆船。而且將比薩拉比亞南部割給土耳其並歸還卡爾斯,承認各國對於蘇丹統治下的3個公國擁有聯合特權。

至於戰爭的贏家,英國、法國、土耳其都有各自的收穫,相對而言法國收穫大一些,因為擴大了在歐洲的影響。當然美國有了意外收穫,俄國以低價將阿拉斯加賣給了它。


榮華之武器堂


克里米亞戰爭是1853年至1856年間爆發於歐洲的一場戰爭,作戰的一方是俄羅斯帝國,另一方是奧斯曼帝國、法蘭西帝國、不列顛帝國、薩丁尼亞王國。一開始它被稱為第九次俄土戰爭,但因其最長和最重要的戰役在克里米亞半島上爆發,所以後來被稱為克里米亞戰爭。

克里米亞戰爭結束後雙方議和,慶祝活動也跟著在新落成、所費不貲的多爾瑪巴赫切宮(Dolmabahçe Palace,託普卡珀皇宮已於1846年廢棄)舉行。事實上,並沒有什麼值得慶祝的事:只有一連串的新債務,和事後看來因坦志麥特改革而造成的個性的喪失。

2014年,藉著在烏克蘭展現實力,普京(Putin)領導下的俄國人提醒自己,他們並不覺得自己輸掉了克里米亞戰爭。而我們應該回想19世紀中葉伊斯坦布爾居民所知道的事情,俄羅斯無意剋制自己的野心。對俄國而言,奧斯曼帝國是它的心頭刺。

這場戰爭的表面起因是宗教問題,然後真正的原因是奧斯曼帝國逐漸的、內部的瓦解,俄羅斯認為這是自己擴大歐洲勢力的大好機會,尤其是獲得通向地中海通道和佔領巴爾幹半島的好機會。

1678年至1917年,俄羅斯與奧斯曼總共打了十場戰爭,奧斯曼只贏了三場,其中一場就是克里米亞戰爭。關鍵在於這一次英國與法國(以及撒丁王國[Kingdom of Sardinia])出人意料地與伊斯坦布爾結為同盟。若是倫敦、巴黎與科斯坦丁尼耶沒有達成協議,奧斯曼帝國很可能就會被俄羅斯吞併。為了保護在東方的商業利益,倫敦與巴黎樂得找藉口批評俄羅斯沒能保護奧斯曼境內的基督徒。俄羅斯的擴張主義被認為是顯而易見的威脅。從英國外交大臣帕默斯頓勳爵(Lord Palmerston)提出的計劃當中,就能一窺這場政治詭計的規模。為了削弱俄國,英國打算把克里米亞與高加索的控制權交還給科斯坦丁尼耶。

克里米亞戰爭的後果之一是奧地利、普魯士和俄羅斯之間的神聖同盟終止。普魯士在這場戰爭中保持中立,戰後普魯士與俄羅斯的關係變好,與奧地利的關係變壞,而俄奧之間的關係惡化。英國和法國在戰後也開始與俄羅斯修好,因此奧地利日趨孤立。至此,奧地利在德意志邦聯中的支配地位日益減弱,而普魯士的地位則日益增高。奧地利的削弱同時也使薩丁尼亞不斷增強。薩丁尼亞在意大利統一運動中發揮了支配性的作用。1861年,在法國的支持下,薩丁尼亞達到了建立一個意大利王國的目的。





Genswell


那就好好扯淡一下這場克里米亞戰爭,說實話吐槽機不太願意寫這場戰爭,因為實在太複雜,包含了地區政治、國家恩怨、宗教衝突和民族運動,總之它絕不能簡單歸結成一場由沙俄擴張引起的戰爭,也不完全是歐洲苦“憲兵”久矣的反抗。

遠期背景——衰落的奧斯曼和洶湧的民族運動

19世紀初期,曾經強大到封鎖東地中海的奧斯曼帝國開始衰落,內部控制力急速下降。此時歐洲的民族運動開始蔓延到這裡,他們傳統的米利特自治管理開始無法滿足少數族群的期望,紛紛開始獨立。


1820年塞爾維亞獨立,1821年希臘在英俄兩國的支持下開始起義,感覺軍隊衰落的蘇丹一怒之下在1826年解散禁衛軍重組,卻造成武力短暫的空窗期。1827年英法俄三國聯合艦隊徹底摧毀了帝國海軍,奧斯曼不再擁有遠征能力。

隨後希臘獨立成功,法國也拿走了阿爾及利亞,並且將埃及從帝國分裂出去。然而法國逗逼們這次高估了奧斯曼帝國殘存的實力,埃及的軍事力量明顯太強了,1833年他們居然打到伊斯坦布爾城下,這尼瑪就尷尬了,搞不好“歐洲病夫”要突然死亡啦!

關鍵時刻歐洲憲兵沙俄當仁不讓,強迫奧斯曼帝國答應援助,1萬俄軍打跑了埃及人。事後分蛋糕時他們拿走了最大的一塊,禁止除沙俄的任何國家在伊斯坦布爾海峽有軍事存在。

然而1839年的時候埃及再次殺了過來,這次英國、奧地利、普魯士都摻和進來,又一次把埃及痛打一頓。隨後這幫人簽訂了《倫敦公約》,條約剝奪了俄國禁止第三艦隊進入黑海的權力,在有軍事衝突的情況下英法也可以派艦隊進入那裡。

因為連續兩次被其他國家拯救,奧斯曼帝國基本喪失了外交獨立性,各方強國可以隨意插手其內部事務,這個待遇大約比清朝還不如。插手的國家多了自然就有江湖,很多國家非常反感沙俄什麼都要管管的惡習。

近期背景——矢志復仇的法國和粗枝大葉的沙皇

關於沙俄能當歐洲憲兵的原因很簡單,他們把不可一世的拿破崙打敗了,但是當國際警察其實是件挺敗人品的事兒,今日之美國就是例子。偏巧戰鬥民族怎麼看都不是玩細活兒的材料,簡單粗暴的風格更讓人反感。

更巧的是那時候法國玩了一次經典復辟,拿破崙的侄子當上了皇帝,也就是知名逗逼拿破崙三世。這貨剛登基的時候各國都依照慣例發賀信,沙皇尼古拉一世那封信的抬頭有點問題,他寫的是“我親愛的朋友(Monsieur mon ami)”,而不是慣例中“我親愛的兄弟(Monsieur monfrère)”。

吐槽機個人覺得這個錯誤應該歸咎於戰鬥民族一貫的粗枝大葉,並非是為了故意羞辱拿三先生,因為這幫傢伙大抵屬於羞辱全世界的生物。然而本來就苦大仇深的法國人顯然不這麼看,覺得被輕視的拿三憋足了勁準備搞事情。

直接原因——延續千年的宗教恩怨

拿三先生首先宣佈奧斯曼帝國境內巴勒斯坦地區的基督教徒受自己保護,享受“主權權威”,對此沙皇沒啥意見,你搶你的,我搶我的。隨後拿三的操作就有點浪了,他要求當地東正教堂把鑰匙交給天主教徒管理。

這下沙皇可不幹了,還能不能做個職業的演員?大分裂都快1000年了,你還在這塊找不自在?誰不知道東正教是我罩著的?那是咱們的國教!你想幹啥?傷養好了想再出來練練?

拿三表示練練就練練,直接把艦隊開到了黑海,沙皇則一邊把陸軍推進到邊境,一邊去找英國佬評理。你管管那幫法國佬啊!他們犯規了!這還沒軍事衝突就把艦隊拉黑海上了,而英國人則表示理論上我們是玩新教的,天然和那邊比較親啊!沙皇只能表示MMP。

開戰前夕——徹底失敗的調解

得知外交努力失敗的沙皇暴怒,在1853年6月派8萬大軍悍然渡過普魯特河,進入現在的摩爾多瓦附近,開始軍事示威。奧斯曼小鬼你丫必須給我個說法,不然老子就在這過年了!然而逗逼的是光1853年下半年這8萬人就死掉一小半,原因還不是軍事衝突,俄軍喪心病狂的醫療體系讓軍營裡疾病橫行。

奧斯曼帝國上層對俄國的神操作完全處於懵逼狀態,大佬你和法國的恩怨別拿我說事兒啊!我就一打醬油的,你說哪邊我惹得起啊?此時頭鐵的沙皇已經聽不進去人話,不行!今天你不給我說法的話,我就給你個說法!於是奧斯曼帝國也難得硬氣一回,直接對俄宣戰了。

眼看沙皇真急眼了,西歐那幾個國家也有點發憷,英國、法國、奧地利和普魯士趕緊在維也納開會,弄出一份調解方案,要求俄國撤軍,但答應了俄國關於東正教徒受他們管理的要求。尼古拉二世對結果表示滿意,準備簽字同意,然而此時奧斯曼帝國不幹了,你們這麼做有沒有考慮我的感受?

逗逼開戰——莫名其妙的打起來了

奧斯曼帝國代表拒絕簽字初期沙皇還有點耐心,一再表示自己沒領土野心(誰信啊),只是為了保障國教徒的利益。奈何奧斯曼被這幫人坑怕了,也一再表示咱們不是不答應,只是你們弄這麼多種文字,歧義太大啊!

兩邊就這麼磨磨唧唧的繼續修改合約內容,俄國這邊稍微不高興了就把軍隊往前提幾步,奧斯曼也暗搓搓的弄幾條破船去監視俄國海軍,雖然很快就被俄國糊得滿臉花,但好歹也算表明些態度。

然而俄國艦隊攻擊奧斯曼船隻的事情很快被英法輿論廣泛宣傳,並界定成了戰爭行為,雙雙向沙俄宣戰。本來和沙俄關係親密的奧地利雖然沒宣戰,但表示支持的英法的行為,沙皇對局面有點懵逼。

大打出手——比誰變得快

隨著英法共同宣戰,克里米亞戰爭全開展開,其實這個戰爭命名不算很準確,克里米亞只是其中的一場戰役。事實上幾個參戰國在黑海、波羅的海、白海、太平洋都有戰鬥,陸地上的戰鬥更是從多瑙河北岸蔓延到高加索地區。

因為戰場實在太散,吐槽機也不好詳細介紹具體經過,總之這仗俄國打的很憋屈,初期他們在傳統盟友奧地利的壓力下直接撤出了之前佔領的摩爾多瓦一代,這時候戰爭的理由已經沒有了,俄國覺得可以繼續談判,然而對面根本沒管這些,直接多點開花的進攻,打得他們完全懵了。

剛剛回過點神來在堪察加彼得巴甫洛夫斯克頂住了聯軍的進攻,那邊奧地利加入了反俄同盟,撒丁王國(就是意大利)更親自下場參戰,結果另一邊的阿爾馬河戰役打崩了,塞瓦斯托波爾被徹底包圍。

這種多點開花的戰爭模式讓俄國很不適應,波羅的海上的失敗也讓國家經濟遭到重創,於是他們開始嘗試新的戰爭打法。比如將新型炸藥應用到戰爭,或者利用塹壕防守(一戰塹壕戰鼻祖),又或者強化軍隊醫療條件減少傷亡。

變化的戰爭模式給四國聯軍造成極大的傷亡,這場戰爭最後其實俄國的傷亡是小於聯軍的,於是各國也都開始了調整,英國評價工業化體系優勢脫穎而出,他們的軍醫系統比俄國更強,南丁格爾就是那時候出現的。

最終這場漫長的戰爭演化成長期圍困的對峙,塞瓦斯托波爾被圍了一年才陷落,兩邊其實打到1855年誰都堅持的很困難,只是在等待一個臺階下。隨著沙皇尼古拉一世的死亡和塞瓦斯托波爾陷落,這個契機來了。

握手言和——回到原點的巴黎條約

壓力山大二世繼位沙皇后一直對這場戰爭很無語,兩邊明顯就是在置氣,根本誰都拿不到關鍵利益。故此他一直很積極推動停戰,就算認慫也無所謂,聯軍那邊熬下了塞瓦斯托波爾倒是想擴大戰果,但折騰大半年發現確實沒法再佔便宜,就答應談判了。

1856年3月30日幾個參戰國加兩個相關中立國在巴黎簽署了合約,合約規定俄國退出之前佔領摩爾多瓦一帶,這其實完全就是個廢話,開戰初期俄國就退出去了,之後被一輪猛打,再也沒佔領過。

另外黑海成為中立區域,不準任何國家軍事存在,這也是廢話,之前《倫敦公約》就是這樣規定的。聯軍把佔領俄國的領土歸還,但俄國也得把瓦拉幾亞等幾個地方還給奧斯曼。最後強迫奧斯曼改革,平等對待各宗教,還不給戰爭賠款,奧斯曼的待遇大抵和一戰後的中國差不多。

回望歷史——必輸的俄國和意料不到的贏家

如今我們回望這場戰爭可以馬後炮的說俄國是必輸的,他們犯了太多根本性錯誤,最初他們壓根就沒準備好全面戰爭,在尼古拉一世的預期裡這場戰爭就是欺負欺負奧斯曼帝國,最多再加上個手下敗將法國。他壓根沒想過俄國名聲臭到奧地利都不幫他們,英國和意大利直接下場。

另外19世紀中期隨著技術革命,戰爭的形態也在發生變化,俄軍無意中開啟了變革,但傳統農奴制拼體量的思維既然存在,他們引導了塹壕戰、率先啟蒙了軍事醫學,但最終這些都被英國更標準化的使用,能贏得了才怪。

當然,英法兩國也沒在戰爭中直接獲益,甚至在簽訂合約時法國為了不過度刺激沙俄,阻止了其他國家對賠款的要求。幾個國家打生打死最後產生了一個誰都沒想到的贏家——羅馬尼亞。那裡處於戰爭核心,本來是奧斯曼的領土,結果幾年戰爭中奧斯曼管不了,沙俄管不著,戰後他們很快就獨立了......


歷史吐槽機


很高興為你解答

克里米亞戰爭是俄國為了爭奪巴爾幹半島的控制權,所發動的一場戰爭,由於在克里米亞半島開戰,所以又稱“克里米亞戰爭,東土戰爭或第九次俄土戰爭等”

俄羅斯為何會失敗

這場戰爭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此時奧斯曼帝國此時已經衰弱,這個曾經橫跨亞歐非的大帝國,由於各種原因開始分裂,此時俄國想趁火打劫,這時候拿破崙被擊敗沒多久,為了防止法國死灰復燃,所以俄國與普魯士和奧地利都結成了聯盟,

所以俄國沙皇對這次出兵是很有信心的,一開始也的確是俄國站了上風,很快再一次海戰(錫諾普海戰)中取得了全面勝利,

可是俄國一勝利,便有人不高興了,法國這時候的掌權者是拿破崙的侄子波拿巴,他很快攛掇英國和他一起參加了戰爭。

這時候法國剛剛經歷了大革命 ,自由人民的士氣空前高漲,俄國的農奴制度雖然不能擊敗,但也能勉強維持,但另一個壞消息便又來了,

普魯士和奧地利先後表示了中立,這讓俄國失去其他援助,只能孤軍奮戰,一開始也能維持不敗 但後來到戰爭後期,奧地利率軍調停,俄國在數次談判後,最後在多國攻擊下,不得不退出戰爭。

這次戰爭的真正贏家

本人覺得真正贏家還是法國,在拿破崙被打敗後,第一次有了這麼大的勝利,不管是奧斯曼土耳其還是英國付出了較大的代價,最後並沒有得到什麼,只是停止了俄國擴張的腳步。

而法國一掃之前陰霾,不僅解除了俄國對法國的同盟針對,也再次登上舞臺。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嘴痕


克里米亞戰爭是 19 世紀上半期列強圍繞“ 東方問題” 和歐洲霸權而激烈角逐的結果, 是一場非正義的侵略戰爭, 是沙皇俄國同英法爭奪土耳其“ 遺產” 的侵略戰爭。 這場戰爭同時在克里米亞半島、巴爾幹和高加索展開, 其 克里米亞戰場最為重要, 故稱克里米亞戰爭。

一、背景

14 世紀興起的奧斯曼人在經過一系 列對外征戰之後,逐漸建立了一個橫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但是這個依靠對外擴張建立起來的龐大帝國,在 17 世紀便開始走下坡路了。奧斯曼帝國東北部的俄國又是一個充滿擴張慾望的國家。1695年,俄國從奧斯曼帝國手中奪取了黑海出海口;又從瑞典人手中爭奪來了波羅的海東岸的大處土地。為了奪取黑海東北部的出海口亞速港,俄國的彼得一世決定親自出兵奧斯曼帝國的屬國———克里米亞汗國,先後發動了三次戰爭。俄國雖然在戰爭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並沒有實現南下爭霸歐洲的野心。直到1774 年,俄土兩國簽訂了《庫楚克—凱納吉條約》,俄國這才獲得了亞速港,打通了黑海出海口,奧斯曼蘇丹被迫承認了俄國在克里米亞的統治權,克里米亞也於1783年直接併入了俄羅斯帝國。

得到克里米亞之後,俄國成為黑海霸主,也為它南下巴爾幹打下了基礎。 1806 年俄國吞併了比薩拉比亞地區,將邊界推到了普魯特河與多瑙河河口,進一步擴大了其在巴爾幹地區的影響力。1821 年的希臘獨立運動又給了俄國插手奧斯曼帝國內部事務的機會,1829 年,俄軍攻佔亞德里亞堡,逼近奧斯曼帝國首都。兩國於當年 4 月簽訂了《亞德里亞堡條約》,規定多瑙河三角洲、黑海東岸和高加索的大片領土劃歸俄國;俄國商船可自 由通行於黑海海峽,商人可在奧斯曼帝 國境內自由經商;塞爾維亞、摩爾多瓦和 瓦拉幾亞脫離奧斯曼帝國自治,由俄國進行保護。從此俄國軍艦不僅可以自由通過博斯普魯斯海 峽和達達尼爾海峽,沙皇也取得了武裝保護奧斯曼帝國的權利。 1848 年歐洲革命後,尼古拉一世認為現在是俄國稱霸歐洲的最好時機,普奧兩國已經被他征服,英法也因為拿破崙稱帝而矛盾重重,再也沒有國家能夠遏制俄國了。於是尼古拉一世提出了與英國瓜分奧 斯曼帝國的協議,不顧一切地挑起了克里米亞戰爭。

二、起因

奧斯曼帝國治下的伯利恆是耶穌的誕生地,法國支持的天主教徒和俄國支持的東正教徒一直爭奪著這一聖地的主導權。1852 年,奧斯曼蘇丹將伯利恆教堂的鑰匙交給了天主教徒,引起了俄國的不滿。這個小小的宗教問題也轉變成了政治問題,法俄雙方互不相讓。最終,俄皇決定以此為藉口,用武力來徹底解決東方問題。

1853 年 2 月,沙皇任命海軍大臣緬施科夫為全權特使,率領一個由軍人組成的代表團從敖德薩啟程前往君士坦丁堡,以談判為名向奧斯曼帝國施加壓力。到達君士坦丁堡之後,緬施科夫的態度極其傲慢,向蘇丹提出了恢復東正教會管轄“聖地”的權 利、承認俄國保護奧斯曼帝國境內東正教徒的權利等要求。 英法兩國也相繼作出了反應,雙方同意在東方問題上步調一致,並在暗中支持奧斯曼帝國拒絕了俄國人的要求。俄國很快宣佈與奧斯曼帝國斷交,並於7月4日派出八萬俄軍渡過普魯特河。10月 1 日,奧斯曼帝國向俄國宣戰,克里米亞戰爭正式爆發。

三、戰局

克里米亞所在的巴爾幹戰場遠離俄國的政治中心,補給困難是俄軍行動時面對的主要困難;奧斯曼帝國雖然離戰場較近,但是不斷爆發的叛亂也嚴重影響著了奧斯曼帝國的後勤運輸。11月30日,俄國海軍在錫諾普港殲滅了奧斯曼帝國高加索艦隊,俘虜了艦隊司令奧斯曼帕夏,取得了錫諾普海戰的勝利。俄國由此控制了黑海的制海權,嚴重威脅著英法等國的對外貿易。這引起了英、法、奧地利等國的不安。特別是奧地利,俄國佔領多瑙河和君士坦丁堡會嚴重威脅它在巴爾幹的利益,並將使它陷入三面被圍的境地。

在外交調停失敗後,1854年2月21日,俄國政府宣佈與英法兩國處於戰爭狀態。3月27 日和28 日,法英先後向俄國宣戰,4月20 日,普奧兩國宣佈結為防禦同盟。6月3日,奧地利要求俄國立即撤軍。

在接下來的一年 中,英法聯軍和俄軍在塞瓦斯托波爾要塞下僵持,俄軍無法將聯軍趕出克里米亞,聯軍也無法攻克要塞。而在克里米亞戰場的高加索地區和波羅的海地區,奧斯曼帝國軍隊牽制了大量的俄國軍隊,為克里米亞戰場減輕了壓力。 1855 年9 月,英法聯軍終於佔領了塞瓦斯托波爾,俄軍戰敗。此時沙皇尼古拉一世已經逝世,瑞典、普魯士、奧地利都向俄國提出了最後通牒。1856年 1 月 15 日,俄國決定接受最後通牒,正式簽訂了停戰的《巴黎和約》,克里米亞戰爭至此結束。

四、影響

克里米亞戰爭前,俄國視奧地利為維護正統原則、鎮壓民族革命的親密盟友。對奧地利來說,俄國的友誼是維持奧地利大國地位的重要保障: 在俄國的全力支持下, 奧地利成功鎮壓了 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革命,保住了大國的地位和哈布斯堡王朝。 但是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奧地利對俄國的背叛,使得俄奧長久以來的良好關係受到破壞,兩國也成為不共戴天之敵。

奧地利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俄國非常望奧地利能牢記俄奧友誼,在戰爭中支持自己。但奧地利卻視俄國對多瑙河兩公國的佔領為威脅,不但向俄國遞送了最後通牒, 還加入了英法聯盟。奧地利的背信棄義使俄國被迫放棄了在黑海的權利。

由於奧地利的支持,英法聯軍可以毫無顧忌地打擊俄國,最終擊敗俄國。這場戰爭的失敗,使得俄國國力損失巨大,再也沒有能力來干涉歐洲事務。如果奧地利能在戰爭中支持俄國, 英法也會有所顧慮,不敢在克里米亞過多的投入兵力,即使獲勝,與俄國簽字的和約條件也會很寬大;但是奧地利背叛俄國後,英法可以毫無顧慮的對俄國作戰,把俄國從歐洲大陸的霸權頂峰上拉了下來。

這場戰爭中,俄國的黑海艦隊全軍覆滅、陸軍傷亡 30 多萬,俄國國力一落千丈,元氣大傷。《巴黎和約》規定俄國不得在黑海沿岸設立或保留任何陸海軍力量,使得俄國的近東安全也受到了英法海軍的嚴重威脅。 俄國再也不能充當歐洲憲兵的角色,也沒有實力再在歐洲稱雄了。

對於奧斯曼帝國而言,克里米亞戰爭之前,國內的很多問題就受到了俄國的干涉和影響,歷次俄土戰爭中它也是勝少敗多,沉重的軍費負擔和戰爭賠款讓它的經濟每況愈下。克里米亞戰爭迫使奧斯曼帝國不得不向西方大規模地舉借外債,這使得它不得不在政治和經濟方面更加依賴於西方列強。奧斯曼帝國政府不得不推行更加西方化的現代化改革,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帝國的世俗化進程,延緩了帝國崩潰瓦解的命運,使它在歐洲大國的利益紛爭和協調保護下,步履蹣跚地走到了 20 世紀。

克里米亞戰爭通過削弱俄國的方式暫保全了奧斯曼帝國,但是遺留的東方問題並未得到徹底解決。近東地區仍然是引發歐洲衝突的火藥桶,俄國和奧斯曼帝國也並未就此相安無事。事實上,這只是一場有限的大國戰爭和區域衝突,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在它之後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某種意義上就是東方問題的延續。


笑語千年


克里米亞戰爭,是1853年至1856年間在歐洲爆發的一場戰爭,是俄國與英、法為爭奪小亞細亞地區權利而開戰,戰場在黑海沿岸的克里米亞半島。作戰的一方是俄羅斯,另一方是奧斯曼帝國、法國、英國,後來撒丁王國也加入這一方。

俄羅斯失敗的原因也很簡單,雙拳難敵四手,俄羅斯再強大跟英法當時兩國比起來還是力不從心的。在克里米亞戰爭中,蒸汽動力的鐵甲船和現代的爆炸性的炮彈第一次被使用。它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壕溝戰和靜止戰。電報,天氣預報,戰地醫院首次在戰爭中被使用,鐵路火車首次被用來運送補給和增援。

這次戰爭催生出了護理行業,弗羅倫斯·南丁格爾帶來醫務人員去戰場上給雙方的傷病員實行醫療護理,被稱之為“提燈女神”。

至於這場戰爭的最大受益者是俄國。通過克里米亞戰爭,俄國看到了農奴組成的軍隊與英國、法國自由民組成的軍隊之間的差異,俄國軍隊的訓練與武器與英法也有很大差距,這促使俄國對農奴制與軍事進行改革。

不久如此,俄羅斯因為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失敗了,就去當時的清朝找便宜。這時候清朝陷入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俄羅斯逼迫清朝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瓜分了中國外東北的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同樣,因為此次戰爭,俄國擔心在北美的阿拉斯加屬地可能會遭到英國的報復而被搶走,因此迫切希望內戰剛剛結束的美國能出價接手,一來免遭白白損失,二來可讓美國牽制英國在北美的勢力。美國最終以七百二十萬美元的微薄代價獲得了後來被認為史上最划算的不動產交易。


鄜延路節度使李


沙俄是敗給了多國聯軍,法蘭西,大不列顛,奧斯曼帝國等。俄國吃了敗仗後擔心保不住阿拉斯加,因為日不落帝國那時候已經準備要動手了。不過那個時候美利堅和日不落還在比身材,兩國互相不服,俄國索性把阿拉斯加賣給了美利堅,如此一來,日不落帝國就無法通過侵略與俄國西伯利亞地區“接壤”,也就減輕了俄國的防禦壓力。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的贏家:美國、德國、大不列顛、法蘭西、奧斯曼;輸家:俄國、大清、奧地利!


遖唻苝暀


一群國家打一個俄羅斯取勝的概率不大。英國很少有自己去和別的國家打的時候。都要拉一群盟友。英國的原則是歐洲大陸上不許出現單個的強國。誰強大了,英國就拉著第二第三去打他。拉著俄羅斯打敗了拿破崙。然後拉著法國去打俄羅斯。法國強大了,在支持普魯士打法國。德國再強大了,再拉著法國俄羅斯去打德國。歐洲大陸上就這幾個強國英國是轉著圈兒和他們結盟打一個強的。所以歐洲這些國家沒有一個能成立的都得失敗。英國的原則是歐洲大陸上不能出現強國,不能歐洲大陸統一。歐洲大陸不能團結。如果再次克里米亞戰爭俄羅斯能勝利,那麼會組織第2次反俄同盟,第3次反俄同盟,英國組織了9次反法同盟。兩次世界大戰反德 ,至今還在反俄羅斯同盟。


海中巖haha


克里米亞戰爭俄羅斯戰敗不是因為土耳其突然強大了,是因為英法等國背後支持甚至參與的結果。英國曆來奉行大陸均衡政策,不讓歐洲陸有任何強國,誰冒頭就打誰。俄羅斯自從打敗拿破崙後就以“歐洲憲兵”自居,到處干涉它國內政,英國早就想收拾它了。剛好找到個機會,克里米亞之敗使得沙皇自殺國內危機,又怕阿拉斯加被英國從加拿大再打過來趕緊出手給英國的對手美國。目的是脫離接觸英國保住西伯利亞。


國富論


大家好,我是歷史的影像,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我做簡短的回答,接下來再詳細分析

1、克里米亞戰爭俄國為何會戰敗?因為是奧斯曼帝國,法蘭西第二帝國,大英帝國,撒丁王國聯軍一起打俄羅斯帝國,實力上有差距,所以俄羅斯帝國會輸。

2、誰才是這次戰爭真正的贏家?我的回答是美國。因為這場戰爭的影響,美國用七百二十萬美元就買下了阿拉斯加。


弗朗茨·魯鮑德筆下的塞瓦斯托波爾圍城戰(是克里米亞戰爭期間的一場戰役)1904年作


接下來我詳細介紹一下克里米亞戰爭:在俄羅斯又稱為東方戰爭,是1853年至1856年間在歐洲爆發的一場戰爭,是俄國與英、法為爭奪小亞細亞地區權利而開戰,戰場在黑海沿岸的克里米亞半島。作戰的一方是俄羅斯帝國,另一方是奧斯曼帝國、法蘭西帝國、大英帝國,後來撒丁王國也加入這一方。一開始它被稱為“第九次俄土戰爭”,但因為其最長和最重要的戰役在克里米亞半島上爆發,後來被稱為“克里米亞戰爭”。克里米亞戰爭是俄羅斯人對抗歐洲的重要精神象徵,最終以俄方求和簽訂巴黎和約作結。


戰爭的起因

這場戰爭的表面起因是宗教問題。俄羅斯向奧斯曼帝國提出為保護奧斯曼帝國境內的東正教徒,要求在奧斯曼境內的“聖地”巴勒斯坦建立俄羅斯的保護地,這個要求被君士坦丁堡的蘇丹拒絕,新教徒也反對俄羅斯在巴勒斯坦建立據點的企圖。俄羅斯在蘇丹拒絕後決定以此作為採取軍事行動的理由。1853年俄羅斯與奧斯曼帝國斷交併開始佔領多瑙河流域的土耳其附屬國。

戰爭的真正原因是奧斯曼帝國內部逐漸地瓦解,俄羅斯認為這是其向歐洲擴張的好機會,尤其是獲得一個通向地中海和佔領巴爾幹半島的好機會。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半島上的統治此時顯然搖搖欲墜,而俄羅斯則想爭取獲得對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控制。英國和法國反對俄羅斯的擴張,它們不希望俄羅斯獲得這些戰略要地以維持它們自己在東南歐的勢力和利益。


戰爭過程

1853年7月,俄羅斯出兵佔據多瑙河流域,以及進攻兩個奧斯曼土耳其的屬國: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同年10月,奧斯曼土耳其向俄羅斯宣戰。1854年3月底英國和法國與奧斯曼土耳其結盟,一同對俄羅斯宣戰。1855年撒丁王國加入這個同盟。奧地利帝國雖一直沒有參戰,但亦陳兵在邊境,在奧斯曼土耳其同意下,奧軍就曾進入瓦拉幾亞及摩爾達維亞,要脅俄羅斯奧地利會參戰,迫使俄羅斯後來從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撤軍。1854年9月,聯軍在克里米亞半島登陸並圍攻俄羅斯黑海艦隊基地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塞瓦斯托波爾被圍攻近一年後,聯軍佔領了這個重要的堡壘,此後俄軍退出克里米亞半島,並向聯軍投降。

英國、法國和奧斯曼的指揮官在戰場上開會


戰爭時間表

  • 1853年7月3日:俄軍攻佔多瑙河流域的土耳其附屬國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
  • 1853年10月16日: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向俄羅斯宣戰。
  • 1854年3月27日和3月28日:英國和法國向俄羅斯宣戰。
  • 1854年4月20日:奧地利和普魯士簽署防禦聯盟協議,這個協議在這場戰爭內有效。
  • 1854年7月底至9月:在奧地利的壓力下俄羅斯撤出多瑙河流域兩公國。
  • 1854年8月16日:俄羅斯在波羅的海奧蘭的一個要塞被佔領。
  • 1854年8月18日至8月28日:英法聯軍圍攻堪察加彼得巴甫洛夫斯克;但沒有最終戰果、堪察加彼得巴甫洛夫斯克也沒有失陷。
  • 1854年9月14日:英法聯軍在克里米亞登陸並開始圍攻塞瓦斯托波爾。
  • 1854年9月20日:阿爾馬河戰役
  • 1854年12月2日:英國、法國和奧地利在維也納簽署反俄同盟。
  • 1855年1月16日:撒丁王國加入戰爭。
  • 1855年3月15日:奧地利出面調停,於維也納開會商討和議條約,然而最後失敗告終。
  • 1855年5月22日:英法艦隊進入亞速海,但沒有獲得任何成果。
  • 1855年9月8日:英法聯軍在圍攻349日後佔領塞瓦斯托波爾。俄軍戰敗。
  • 1856年3月30日: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俄羅斯、撒丁王國、法國、英國、奧地利和普魯士簽署巴黎條約,正式結束克里米亞戰爭。俄羅斯放棄所有佔領地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領域被保證,黑海內不得駐軍。


戰爭的後果

克里米亞戰爭的後果之一是奧地利、普魯士和俄羅斯之間的神聖同盟終止。普魯士在這場戰爭中持中立,戰後普魯士與俄羅斯的關係變好,與奧地利的關係變壞,而俄奧之間的關係惡化。英國與法國在戰後也開始與俄羅斯修好,因此奧地利日趨孤立。到此為止奧地利在德意志邦聯中仍處支配地位,但這個地位日益減弱,而普魯士的地位則日益增高。由此歐洲各強國之間的勢力均衡開始產生對奧地利不利的變化。奧地利勢力的削弱同時也造成薩丁尼亞不斷增強,使薩丁尼亞在意大利統一運動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1861年,在法國的支持下撒丁成功地建立意大利王國。



巴黎條約

  1. 同盟國將它們於戰爭中所佔領的地方歸還予俄國,但俄國不得在塞瓦斯托波爾設立防禦工事
  2. 英國、法國、俄羅斯及其他交戰國撤軍,黑海改劃為中立地區,只對商船開放,而禁止建立軍事設施,任何國家的軍艦亦不得駛入
  3. 重申1841年在倫敦簽訂的海峽公約,規定和平時期,達達尼爾海峽及博斯普魯斯海峽均不準外國戰艦通過
  4. 重新保證在1815年維也納會議上確保的多瑙河得以國際開放,自由航行的權利
  5. 俄國放棄對黑海西北面的摩爾達維亞及瓦拉幾亞兩地(人口主要為羅馬尼亞人)的控制權,並把南比薩拉比亞割讓予摩爾達維亞。名義上,土耳其為兩地的宗主國,但實際羅馬尼亞人已取得自治權。
  6. 土耳其蘇丹同意推行改革以加強自身國力;同時承諾一如對待回教徒般平等看待國內基督徒

阿拉斯加買賣原始支票,面額720萬美元。


美國買下阿拉斯加

1741年,俄羅斯探險家白令第一次發現阿拉斯加,而阿拉斯加很快就併入沙俄的控制之下,成為俄屬北美殖民地。阿拉斯加位於北美大陸西北端,由於人煙稀少,多年來阿拉斯加沒有為俄國帶來任何貢獻,反倒增加駐軍經費。1853年到1856年,沙俄在克里米亞戰爭中被英國和法國聯軍擊敗,國庫空虛;一方面,克里米亞戰爭中,阿拉斯加隔白令海峽的堪察加半島上的堪察加彼得巴甫洛夫斯克遭英法聯軍圍攻。另一方面,由於英國進一步加強在北美殖民地的發展,特別是在西部的英屬哥倫比亞,令俄國擔心日後最終會戰敗而失去這個易攻難守的阿拉斯加。俄國希望拉攏美國以牽制日漸強大的英國的擴張。因此之故,考慮到國家安全及戰略考慮,俄國於1859年首次向美國提議賣出阿拉斯加,以圖制衡英國。可是由於美國正值發生南北戰爭,因此令計劃告吹。

後來北方的林肯政府勝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指示時任首相再就阿拉斯加的買賣和美國國務卿威廉·H·蘇厄德談判。談判由1867年3月初開始,並最終於1867年3月30日凌晨四時成交。雙方終於以700萬美元外加20萬美元手續費成交,平均每英畝土塊僅值兩美分。而買賣的條約亦在1867年4月9日在美國參議院以37票支持,2票反對的情況下獲得通過。


由上述,結合巴黎條約和戰後影響,得出美國才是克里米亞戰爭真正的贏家。

如果錯誤之錯,歡迎指正。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