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最後一代心甘情願帶孫子、外孫子的老人

文|白茅如玉

致敬最後一代心甘情願帶孫子、外孫子的老人

在朋友圈看到了一段配圖分享:

五十年前放學,學校裡飛出一群歡樂的鳥,各回各的破窩;如今放學,學校外站一排白髮儀仗隊,各尋各的祖宗。

“你願意將來給自己的孩子帶孫子或外孫嗎?”

“我瘋了嗎?我才不要!”

閨蜜聽到我的提問,把頭搖成了撥浪鼓。

致敬最後一代心甘情願帶孫子、外孫子的老人

“如果有條件的話,我最多經濟上支援一下就可以了。建議他們還是自己找個月嫂和保姆。”

同樣的問題,我又問了身邊很多的親戚、朋友,得到的答案大多是“不願意”。

突然發現,我們的父母可能是最後一代心甘情願地幫孩子帶孫子、外孫的老人了,肅然起敬。

01

這種“心甘情願”是傳統觀念、時代背景和“獨生子女”政策共同作用的結果

1、“含飴弄孫”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天倫之樂”

  •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中,兒孫滿堂即是家族興旺,生活幸福的重要標誌。老人喜歡和孩子親近也是受到了“含飴弄孫就是天倫之樂”這一觀念的影響。身邊帶著孫子或孫女一起出去,既有辛苦,也有自豪——這是家族香火延續的象徵。
致敬最後一代心甘情願帶孫子、外孫子的老人

  • 孩子的活力,還能為老人的生命帶入生機。因為子女忙於工作,對父母的陪伴就很少,老人退休後渴望子女圍繞在身邊,害怕寂寞,可又不想耽誤孩子的前途,抑鬱、糾結、矛盾由此而生。有了孫子、孫女在身邊,孩子的歡聲笑語,讓老人的心情也變得明朗了,受到孩子的感染,老人也多了活力。
致敬最後一代心甘情願帶孫子、外孫子的老人

中國的老人,很多在退休後,如果不帶孫子,日子就變成了看“日出日落”和“一天三頓飯”,百無聊賴,人老得也會比較快。

2、“幫忙帶孫子”是不想子女再像自己年輕時那樣辛苦

在我們父母那一輩,家裡大多有不少兄弟姐妹,少則兩三個,多則五六個,要倚仗長輩幫忙看孩子就很困難,因為孩子太多了,難以顧及。

致敬最後一代心甘情願帶孫子、外孫子的老人

於是我們的父母便深刻體會到了一邊工作,一邊帶孩子的辛苦。甚至有些母親,為了孩子,放棄了自己的事業或者失去了進一步發展事業的關鍵機會。

因為要兼顧好工作和孩子,夫妻之間的矛盾也由此增多了,少不了吵架,有的甚至感情破裂,走向了離婚。

致敬最後一代心甘情願帶孫子、外孫子的老人

在《82年生的金智英》中,年輕媽媽金智英放棄了工作,選擇回家看孩子,卻迷失了自我,被周圍人鄙視,老公還無法理解,心情陷入抑鬱,瀕臨崩潰。媽媽知道金智英的狀況後,當機立斷地就說要來幫忙,讓金智英大膽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回去工作——是媽媽給了金智英一線生機

致敬最後一代心甘情願帶孫子、外孫子的老人

“不想讓子女吃自己吃過的苦”,“想讓子女在工作上獲得更大的成就”,“不想讓子女因為帶孩子而夫妻失和,影響感情”,出於這些考慮,老人們在退休後就主動扛起了“帶孩子”的重任。

3、受“獨生子女”政策影響,很多家庭是四個老人看一個孫子或外孫,就更視如寶貝

因為“獨生子女”政策,誕生了“獨一代”,當“獨一代”長大,他們的家庭便是雙方四個老人卻只有一個孫子或孫女,即便是現在放開了“二胎政策”,願意生二胎的也在少數。

致敬最後一代心甘情願帶孫子、外孫子的老人

四個老人看一個孫子,壓力小了,樂趣也少了,格外珍惜和孫子、孫女在一起的時間。

我的表妹從生了孩子後幾乎就沒自己帶過,不是她不願意,而是根本沒機會。因為沒有母乳餵養,孩子從生下來就是跟著奶奶。

孩子長到6個月,開始了奶奶、爺爺和姥姥、姥爺輪班帶,週一到週五在奶奶家,週六、日去姥姥家。小兩口有時候想孩子了,才能晚上接回自己家一起睡個覺。

4、“帶孫子”在老人心理上是對“子女遺憾”的一種補償

隨著社會發展,現在也有了很多的早教中心和託兒所,條件都不錯,但一提到要把孩子送去,很多家裡的老人都不同意。

致敬最後一代心甘情願帶孫子、外孫子的老人

因為這些老人年輕時曾為了工作,不得不把自己的孩子在一兩歲就送進了託兒所。孩子話還沒說清楚,就得開始“集體生活”了,老人想起來總覺得是種“遺憾”,是小的時候沒能好好陪伴孩子、呵護孩子的“愧疚”。

孫子(孫女)就是老人重來一次的機會,為了補償這種“愧疚”,老人寧願自己累點,也要把孫子(孫女)留在家裡,不想讓他們再過早地進入托兒所或早教中心。

致敬最後一代心甘情願帶孫子、外孫子的老人

“帶孫子”老人既受累,有怨言,但看到孩子天真的笑臉,他們就高興了。

不信?你不讓帶試試?

02

“帶孩子”的責任,是如何從媽媽身上到了老人身上的

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社會起,根據男女性生理和性格特點,對男女進行了明確而合理的分工。男性主要負責覓食,女性負責繁衍和照顧家庭。

孩子嬰幼年時期的生存質量和媽媽有著最直接的關係。

致敬最後一代心甘情願帶孫子、外孫子的老人

到了封建社會,依然延續著“男主外,女主內”的分配,孩子還是主要由媽媽來撫養,奶奶和家裡的其他人在媽媽忙於家務的時候可以幫忙。

致敬最後一代心甘情願帶孫子、外孫子的老人

發展到近、現代,女性思想解放,追求“男女平等”,開始有了自己的事業,需要工作了,媽媽走出了家庭,“帶孩子”的重任才漸漸全部落到了奶奶或姥姥的身上。

03

西方的老人如何處理“帶孫子”的問題

與中國的老人不同,在西方的普遍觀念中,老人是不會做“帶孫子”的主力軍的,他們做的,最多也就是臨時的幫忙,還得是在自己的生活沒有另外安排的時候。

致敬最後一代心甘情願帶孫子、外孫子的老人

一般而言,西方的老人會抓住時光追尋自己的夢想,重拾自己的愛好,四處遊歷,享受生活。

雖然身體漸老,但他們仍渴望像年輕人一樣活得有朝氣,這些老人在退休前,他們早就做好了自己的“晚年計劃”。

04

帶孫子,有樂趣,更有壓力,向老人致敬,把老年時光還給老人

從古至今,從西方到東方,中國的這一代老人在帶孫子這件事上成了“獨一無二”,他們心甘情願地付出,這樣的付出,比孩子的父母更值得尊敬。

致敬最後一代心甘情願帶孫子、外孫子的老人

雖然“帶孫子”能給他們的晚年生活帶來樂趣,但他們同時也承擔著極大的壓力:

1、孩子的健康、安全一刻不敢疏忽。照顧孩子,最大的壓力就是“健康和安全”問題。老人照顧孩子,一旦孩子有了頭疼腦熱、拉肚子,老人就跟著擔心,同時還可能面臨孩子父母對其養育方式的質疑,被“責怪”。

致敬最後一代心甘情願帶孫子、外孫子的老人

韓陽的女兒從小脾胃不好,特別容易積食,稍微多吃一點肉就會上火,甚至引發高熱。

他的女兒從1歲起主要由爺爺、奶奶照顧,韓陽和妻子每天晚上接回家睡覺。爺爺心疼孫女,總喜歡給孩子喂肉,希望孫女長胖一點,但孩子一吃肉就上火發燒,一到醫院檢查就是吃多了,積食了。

醫生一邊說病因,孩子奶奶心裡一邊就七上八下,既跟孩子爺爺生氣,又害怕兒媳婦怪他們。

2、隔代撫養,兩代人之間的養育觀念容易有衝突,引發家庭矛盾。因為帶孩子引發的家庭矛盾數不勝數。婆媳關係本就是“在懸崖上走鋼絲”,雙方之間都要非常小心,害怕引發矛盾。而一旦奶奶幫著帶孩子,隨著教育理念的進步,兩代人之間的養育方式會有衝突,從而引發矛盾。

致敬最後一代心甘情願帶孫子、外孫子的老人

公司行政主管林玲最近辭職了,為了回家照顧孩子。林玲的孩子原本由婆婆照顧,因為擔心婆婆不懂科學養育,林玲特意給婆婆買了很多育兒書,和婆婆一起看。結果她發現,婆婆依然在按照她認為對的老方法帶孩子。為此,婆媳倆沒少吵架。由於婆媳矛盾多了,林玲和老公的關係也變得緊張,為了緩和家庭關係,林玲只能選擇放棄事業自己帶孩子,請婆婆回家去了。

送婆婆走的時候,林玲誠摯道歉。她知道婆婆也不容易,好心好意來幫忙,最後落埋怨。

3、帶孩子,是對體力和精力極限的考驗。小孩子有活力,也有精力,能跑能跳,為了保證孩子的安全,老人跟在孩子身後,對其身體極大的耗廢,往往看一天孩子,就是腰痠背痛,精疲力盡,更何況要長期看。

致敬最後一代心甘情願帶孫子、外孫子的老人

除了有壓力,老人“帶孩子”還要犧牲大量的自我的時間,要犧牲和老朋友、老同學相處的機會。

老人頂住壓力,承擔風險,放棄自我地來幫忙,我們在受益、感恩的同時,可否還一點晚年時光給他們?在自己有能力照顧孩子的時候,儘可能多地陪伴孩子,這樣既更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也能還一些“老年時光”給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讓他們也輕鬆一點,喘一口氣。

致敬最後一代心甘情願帶孫子、外孫子的老人

老年生活不應該只有“帶孩子”,應鼓勵家裡的老人重視自我,拾起愛好和夢想,讓老年生活變得豐富多彩,有助於一家人更加和諧幸福。

-end-

(本文系白茅如玉原創,今日頭條首發。轉載請聯繫作者,歡迎轉發。文中所有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涉侵權,聯繫即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