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有素但未參加過實戰的士兵與未參加過訓練但參加過實戰的士兵,哪個更厲害?

海東青海東青


當然是訓練有素但未參加過實戰的士兵啊。因為沒參加過訓練參加過實戰的士兵,戰場上的生存時間可以用秒來計算,活下來也算他僥倖。這個道理本來很好理解,但是國內的噴子們不知道哪根筋不對,天天噴解放軍“沒實戰”“作秀,有本事出去打一仗”“幾十年沒打仗了,沒有戰鬥力”。殊不知人類從19世紀或者更早開始,實戰經驗就已經無法替代嚴格系統的軍事訓練了。在朱日和打外星人的這些戰士們,經過煉獄般的錘鍊後,其作戰素養和戰術意識已經達到了接近實戰的水平,而且有著更高的戰爭觀。比那些天天開著皮卡步戰車,AK舉過頭頂的亂掃的戰亂地區的武裝好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在這種級別的戰爭裡打上100年,指揮協同能力也趕不上朱日和裡打外星人的紅軍,開局就被碾壓


全面、系統並且科學的軍事訓練對提升士兵的戰鬥力來說,擁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個作用是無法用實戰來替代的。因為實戰意味著隨機,混亂,敵人不會配合你給你喂招,像70年代的香港武打片一樣按套路給你打出來。更不會有人給你機會慢慢修正自己的錯誤。所以平時把所有科目好好地練好,把戰術動作變成肌肉記憶,這跟沒受過訓練到戰場上一臉懵逼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歷史上有很多這種例子,沒打過仗的國家反而就能把有實戰經驗的國家吊起來打的。比如德國,從1918年-1939年,德國足足有一代人都沒經歷過戰爭了。然而德國通過撕凡爾賽毀條約擴充軍備,用當時最先進的機械化戰爭理論指導訓練,一躍使德國國防軍成為了歐洲大陸最強的軍事力量。結果就是二戰初期,德國可以橫掃歐洲大陸。這裡就麵包括蘇聯,從十月革命打到蘇芬戰爭,這些經驗都無助於蘇德戰場,戰爭初期被德國打出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殲滅戰,那叫一個慘。究其根本,蘇聯經過大清洗後,士兵訓練水平和組織協同水平都降到了最低點,而且在芬蘭的那點實戰經驗在和擁有大規模機械化部隊的德國根本用不上。

納粹德國的陸軍從一支不到10萬人的弱小規模到歐陸最強的軍事存在只用了短短數年,這期間沒有打仗,全是靠著高強度的軍事訓練把作戰水平提上去的

糟糕的訓練水平和指揮能力造成了蘇德戰爭初期蘇聯一潰千里的慘象


再舉個例子,1912年-1937年,這25年的時間裡中華民國有一年消停過麼?二次革命,護國戰爭,護法戰爭,三次直奉戰爭,東征陳炯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這麼多年打了少仗?按實戰黨的邏輯,中華民國有25年的實戰經驗,而日本從日俄戰爭之後一直到9.18就連一場像樣的戰爭都沒打過。結果中日全面戰爭開打,中國軍隊戰鬥力低下的問題暴露無遺。即便我們缺少重武器,可是士兵也有實戰經驗啊,今天搞中原大戰,明天國共內戰,那也是身經百戰了,拼刺刀總該拼得過吧?打槍總該比日本兵打的準吧?結果如何?結果就是拼刺刀我們甚至要三個拼一個日本兵才能打成平手;槍打的也沒人家準;公事構築也不如人,

日本士兵的素質是出了名的高,但實際上20世紀頭30年除了日俄戰爭外日本就沒怎麼打過仗,其實都是靠嚴格的軍事訓練維持戰鬥力


就是國軍裡,能打的軍隊也往往是訓練充足,體系健全的部隊。比如抗日戰爭初期88師和其他6個調整師(德械師)。在淞滬會戰以後,包括這6個調整師在內的70個參戰師都打殘了,反而導致接下來的幾年裡,只能靠訓練時間不足的士兵,甚至是直接拉來的壯丁打仗。結果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國軍非但沒有因為實戰經驗的積累戰鬥力變強,反而是越打越弱。訓練良好的部隊打光了,後面的部隊來不及多做訓練就要投送到戰場,作戰實力當然是差別巨大。一直到與美國結盟後,美械和美式訓練進入中國情況才有所好轉。比如入緬第一次作戰歸國後孫立人、廖耀湘的新三十八師和新二十二師(新一軍),開始接收美械裝備和美式訓練。經過一年的休整訓練後,第二次入緬作戰後爆發出了極強的戰鬥力,在兵力劣勢的情況下重創了日本十八師團,這是國軍部隊此前絕無僅有的。短短一年為什麼有如此脫胎換骨的表現?除去孫立人指揮能力出眾以外,新一軍從軍官到士兵作戰素養的全面提升才是關鍵。


所以解放軍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這是非常正確的一句話。還有一句歌詞,仗要怎麼打,兵就怎麼練。軍事訓練也要科學系統,要按照實戰場景設計不能脫離實際。這樣才可以讓人在不用付出生命代價的前提下就得到作戰素養的提升。拿著高精狙練遠距離狙擊不錯,可是天天練胸口碎大石,單手拉卡車,這就練偏了。

軍事訓練固然重要,但是要天天練這個,上了戰場跟新兵也沒多大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