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凤子其人与《凤栖璧山》

吕凤子其人与《凤栖璧山》


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第一要素肯定是故事,讲述一个好故事是第一目标。而观众走进影院,坐在电视机前,第一诉求也是看一个好故事。所有编剧教材无不将怎么样把故事讲好做为要旨。甚至那编剧教材书名就叫做——《故事》。好故事要讲好,呈现的才是好故事。所以有编剧教材书名又叫《讲故事》。但是好故事在前至为重要,朽木在前,紫檀木在前,欲为雕刻事,对于创作者是多么不同的境况。

父亲是开钱庄的,无疑在富商大贾之列,我们的男一号是富二代,为家中长子。我不知道父亲对其寄予怎样的厚望,但是有父亲带其街头散财于穷人的佳话。水有源头,树有根须,我看到吕凤子成长的初期,看到了一位不同寻常的父亲,尽管身影有些模糊。而我们的男一号十五岁考取秀才,亦是非同寻常的一笔,少年才俊。而后他又念江苏武备学堂,军校!而后又入两江优级示范学堂学绘画。这当中的反转留太多空白。但好故事从不拒绝反转。恩师李瑞清教育救国的理念被其秉承。教育是行动,是方式,救国是方向,是目的。自此,一个有信仰的人在行动。我在想,这位熟读四书五经的人是不是对孔子的那句话另有所解: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小人,非通常所说之意,而是指下层百姓。百姓和女性是大众,对于他们的生存应给予充分的关注。他开始办女子职业学校。非同寻常之举。做为影视作品的主人公总是要有非同寻常之举的。想得到他遭受的嘲讽。想得到他的努力几陷于绝境。母亲率家中女眷来到空空的教室:儿子,开课!一位非同寻常的母亲站出!绝对清晰的一位母亲形象。在风云激荡的岁月,在丹阳,正则学校却发展壮大至近千人。这当中,他资助过讨袁,孙中山召其往南京而不往,对官职毫无兴趣,只倾心办教育。艺倾江南,不贪名逐利,只倾心办教育。他的上半生,在丹阳,上演了一场跌宕起伏的大戏,深嵌时代风云的大戏。尽管这大戏在我们这一部作品中没能展现,但是,在我的内心中扎根,繁衍着枝枝蔓蔓,且由它生长。

抗战全面爆发,他历经艰辛创建的正则学校毁于战火。他率师生奔重庆,落脚璧山,不是逃难,而是要再创正则。凤栖璧山,凤鸣璧山。落脚天上宫,立锥之地闪转腾挪。再遭抢劫,雪上加霜。大剧进行之时,总要对主人公设置完成目标之艰难险阻。张澜雪中送炭,五百大洋解燃眉之急。张大千助阵办画展,演绎同门情谊。他对困境学子学费或减或免,大爱在心,更在学子心田中播撒对祖国之爱对人民之爱。而观其画,亦是表现着对人民对祖国之大爱。我在想,国难当头之际他办正则艺专,当是为民族存文化之薪火!同时也以文化的方式投身抗战。正则艺专稳中壮大,教育部长陈立夫力聘其出任国立艺专校长,他所提五个条件没有一个是索取,要凭自身之力正则之力接纳国立艺专。傲骨在,更有为国分忧之心在。他为罗斯福画像,被做国礼送罗斯福,罗斯福写来亲笔信致谢,捐两千美金助其办学。遭迫害的黄齐生投奔而来,他无畏接纳。他送延安书画慰问在艰苦卓绝中抗战的共产党人:他送毛泽东《四阿罗汉图》,表达对共产党人之无尚期望之情。而毛主席回赠毛毯,一代伟人与之心心相牵。在璧山,在重庆,他人格的力量也赢得不同党派的人士敬慕。抗战胜利,他将璧山校舍及办学设施无偿移交政府,回丹阳再创正则。人虽去,然绕梁之余音尚在,永在!我们的故事便是根据吕凤子在重庆璧山的这一段经历演绎。其主体事件皆真实发生过。

我向重庆、璧山领导致敬,向投资方致敬,向出品方致敬!国难当头之际的吕凤子所彰显出的风范更显骨感!烈火真金!吕凤子在璧山的事迹无疑是他人生最闪耀光华的部分。一部电影,有容纳的局限。这截取,我非常赞同。我为能出任编剧,深感荣幸。我将倾力与各方努力完成此一作品的创作,让被人们淡忘的吕凤子重新回归。魂兮归来!教育家之魂,艺术家之魂,归来!一度师腐泛滥,一度诸多艺术家迷失方向,我们立一面镜,正衣冠,正心智,立信仰之骨!我们呈现的吕凤子是一个艺术形象,但其精神,其主要事件,皆是原型的真实风貌!形再真,倘若无魂,不是真切的吕凤子。

我相信对吕凤子形象的塑造这电影是第一步,走好第一步,来者可期!凤栖璧山,凤鸣璧山!

2019-10-2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