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連城訣》,追憶金庸,體會金庸筆下人生


再讀《連城訣》,追憶金庸,體會金庸筆下人生


再讀金庸,還是熟悉的故事情節,還是熟悉的金庸風格。

每每看金庸的小說,都是一整天的廢寢忘食。

捨不得休息,總希望能一次看個夠,害怕不連貫的閱讀帶來的失落的感覺。

在金庸的小說中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總讓我流連忘返。

又一次拿起了《連城訣》,這本小以前讀過幾次。


再讀《連城訣》,追憶金庸,體會金庸筆下人生


以前,總是喜歡幽默有趣的故事,喜歡人物的打打殺殺,很少去更進一步的思考其中的哲理。

雖然如此,但是小說並不僅僅是人們茶餘飯後消遣的工具。

在小說中,不乏吸引人的故事,但故事只是一個載體,真正吸引人的是作者塑造出來的人物以及人物的性格;

更是作者在作品中表達的一種情感,一種作者想要對這個世界說出來的話。

所以,這次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經常會思考問題。

我希望能夠在書中讀懂金庸,看到他想要表述的東西;

更希望能夠在書中學到如何去對待這個世界,如何去對待生命,很幸運,我找到了不少自己想要的東西。

狄雲,湘西的一個鄉下少年。

他跟著自己的師父戚長髮學習武藝,本來是平平常常的日子,但一個意外,或許是一個宿命,狄雲和師妹跟著師父來到了荊州。

在萬震山的家中,由於年輕人的心高氣傲,由於年輕人的爭強好勝,由於年輕人的爭風吃醋。

最終傷害的是這個天真善良的傻小夥和他最親愛的師妹,他們的命運也因此改變。

斷手,失去師妹,受到欺辱,穿斷琵琶骨,再加上五年的牢獄之災。

這一切,只是這個社會對這個少年的傷害。這樣的痛苦由這個少年承擔,他能想到的是師父和師妹,還有無盡的仇恨。

五年的時間過去了,當年的那個純真的少年已經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處處小心的恐慌少年。

從獄中出來,好兄弟也是好師父丁典的離開了他,又遇到了仇人寶象,差點被殺,還有因為救人,被踩斷腿,這些傷害似乎都不算什麼,他沒有抱怨。

在衙役的抓捕中,陰差陽錯地被無惡不作的血刀老祖救了下來。

在雪谷中,精彩的生殺大戲再次上演,最後的結果並不令人滿意。

作為一個旁觀者,我可以很輕鬆的、在談笑之間的去看待這個少年的故事。

在獄中的五年,在書中,不過是幾章文字,幾個事件的連接。

但是,對狄雲來說,這五年,是受盡屈辱的五年。

這生命中最寶貴的年華,卻是最暗無天日的五年。

很難想象支撐他活下去的信念是什麼,是對師妹的思念,還是是對社會抱有的一絲幻想。

他相信師父,相信師妹,可能在這段黑暗的時間中,支持他活下去的就是那一點點希望。

在讀小說的過程中,明白了很多道理,比如在狄雲穿著寶象的袈裟,就被認作是西藏青教的的弟子。

我知道狄雲是被冤枉的,但是所謂的“鈴劍雙俠”卻不知道,很多並不知情的的人卻不知道,他們只會先入為主、人云亦云的去看待事情。

這樣的現象在書中出現了,同樣的,在正常的生活中並不會少見,誤會也好,冤枉也罷。

總之,我們不希望這樣看待問題的一種方式,在搞清楚問題之前,不要隨便的說出、做出不恰當的事情。

雪谷中,花鐵乾的三個兄弟都死在了血刀老祖的手中,在血刀老祖幾乎油盡燈枯的時候,他卻敗在了恐懼之中,從一個威風凜凜的大俠變成了卑鄙無恥的奸詐之徒。

正如金庸在書中寫得,在平時的時候大家可能都是正義感十足,到了真正的危難時刻,才會顯露出本來的樣子。

其實,我們生活中真正的對手是自己,無論是恐懼,還是慾望,都應該適當地釋放,在關鍵的時刻懂得剋制。

在讀金庸的其他小說的過程中,我總能把自己代入到這個書中的主角,彷彿自己在經歷著主角經歷的一切,但是對於狄雲,從來沒有過這種感覺。

我可以替他悲傷,替他憤恨,替他去責怪這個社會,但就是不願意把自己代入到這個角色裡。

我想,沒有人想要被冤枉,沒有人願意承擔這樣的痛苦。

在書的後記中,金庸提到了和生,這個人是他最初創作這本書的原因。

但並不是只有這一個人,每個人都會受到誤會或者冤枉,我們能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我們應當注意生活中的細節,儘量的做好每一件事。

我相信,在人性的光輝之下,世界會逐漸少去陰暗,會變得光彩奪目。


再讀《連城訣》,追憶金庸,體會金庸筆下人生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東方人際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