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抗“疫”:我為青少年薦古籍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全國的大中小學生進入了一個超長寒假。作為一名長期從事古籍整理工作的圖書館員,我以為各位青少年朋友可在“宅家”時期,用“讀古籍”的方式來充實自己,爭取不久後以全新的面貌邁入春暖花開的校園。

书香抗“疫”:我为青少年荐古籍

現在許多人一提起“古籍”,馬上會說出“修古籍”或“古籍修復”等過去不太常用的詞語,這當是“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加大宣傳力度的結果。實際上,“修古籍”的目的就是要延長古籍的壽命,以便讓未來更多的人能有機會繼續“讀古籍”。對於廣大青少年來說,“讀古籍”應該並不陌生,因為古籍就是古代書籍的簡稱,可泛指古書。如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唐代李白《靜夜思》一詩,在《分類補註李太白詩》和《唐詩三百首》等古代別集與總集中都可見到;而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選自漢代司馬遷的《史記》,這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由此推知,中小學教科書中的古詩文,大都是從傳世古籍中選錄的。

中國古籍不僅是中華文化綿延數千年未曾中斷的歷史見證,也是對世界文明發展進程產生深遠影響的文化瑰寶。德國思想家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認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可稱為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在此時期,中國的孔子和老子非常活躍,中國所有的哲學流派,包括墨子、莊子、列子和諸子百家,都出現了。古印度則出現《奧義書》和佛陀等,古希臘有荷馬、柏拉圖、阿基米德等。“直至今日,人類一直靠軸心期所產生、思考和創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飛躍都回顧這一時期,並被它重燃火焰。……對這一開端的復歸,是中國、印度和西方不斷髮生的事情。”現今傳世的中外古代典籍就是先賢們各類思想學說的載體,都值得閱讀。而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典籍則可育一方學子。因此建議各位青少年朋友,在專業學習之外,通過閱讀中國古籍,瞭解祖國的歷史文化,以便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積蓄力量。

前不久出齊的《中國古籍總目》著錄現存中國古籍約20萬種,因此任何人都無法遍覽群籍,這就需要青少年朋友有選擇地閱讀古籍經典名著。中國古籍自唐初的《隋書·經籍志》以來,大多是採用經、史、子、集四部法進行分類的。經部的“經”字本義是指織布時的縱線,人們只有先把縱線排好,才能用橫著的緯線織出布來。傳統認為,《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儒家所尊奉的經典著作,是社會秩序得以維持的根本保證,因此把它們稱為“經”。但朱自清先生認為,這些經典是周文化的代表,原是共同的遺產,可後來各家都講自己的新學說,講這些的始終只有“述而不作”的儒家,因此它們“便成為儒家的專有品了”。經部書最初有“六經”,後因《樂》失傳又稱“五經”,宋代發展為“十三經”。“史”字本義是“記事者”,史部之“史”指史籍而言,除了紀傳、編年、紀事本末各體史書外,還包括敘述典章制度、目錄、金石、地理等方面的書籍。子部的“子”字古義較多,一般是古代有德者之稱,也是對老師的尊稱。子書產生於春秋戰國時代,最初指“諸子百家”的書,多屬哲學著作。隨著學術的發展,子書的範圍不斷擴大,其中農、醫、天文算法等類與科技有關,另有琴棋書畫、花草蟲魚等藝術類或觀賞類書籍,此外還收錄佛教、道教等類的書籍。集部的“集(雧)”字本義是“群鳥在木上也”。引申為彙集、聚集等意義。個人作品綜合集稱為別集,諸家作品綜合集稱為總集。另外也包括對各種作品進行評論及文學理論的著作。集部除收錄詩、文、詞、賦等作品外,還收錄散曲和戲劇類書籍。在此,我推薦《論語》《史記》《長物志》《唐詩三百首》四部代表性中國古籍供各位青少年朋友“宅家”精讀,同時推薦《書目答問補正》一書,引導大家擴展古籍閱讀範圍,以便今後將博覽與精讀相結合,確立長遠閱讀計劃,系統閱讀中國古籍經、史、子、集中的經典著作。

那麼,青少年朋友該怎樣“讀古籍”呢?在漢語中,“看書”和“讀書”是有明顯區別的。“看書”之“看”,是“以視線接觸”的意思,這就相當於瀏覽。而關於“讀書”,《孟子》雲:“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楊伯峻先生註釋說:“此處‘讀’字涵義,既有誦讀之義,亦可有抽繹之義,故譯文用‘研究’兩字。”現在存世的古籍有原本與新印本及電子資源之別。中國古籍原本主要指書寫、印製於1912年以前又具有中國古典裝幀形式的書籍。這些古籍原本是屬於文物保護範圍的珍貴文化遺產,除了專業人員為研究而需要目驗查看外,一般讀者很少直接閱讀。古籍和普通文物最大的不同,就是古籍的內容可以轉移載體變為新印本或電子資源而傳播。古籍電子資源在檢索文獻時非常方便,但並不適宜深入閱讀。因而青少年當主要選擇紙質新印本古籍來閱讀。古籍新印本中的影印本保持無標點文言文原貌,非專業人員直接閱讀比較困難。青少年朋友可根據自己的理解能力,選擇注音本、註譯本、點校本等新印古籍全本,由淺入深,系統閱讀。與此同時,依照楊伯峻先生對“讀”的解釋,“讀古籍”一方面可開口大聲誦讀,自然而然達到熟讀甚至背誦的境界。另一方面要動筆記錄。我從讀大學時,逐步養成自己購買新印本古籍來閱讀的習慣。記得當時讀到一篇英語課文,篇名中文譯作“怎樣在書上做記號”,文章作者艾德勒是著名的教育家與哲學家,他在文中勸人們“在字裡行間寫字”,又說書必須被吸收進你的血液才能對你有好處,並認為有人的每本藏書由於經常使用而破破爛爛,從頭至尾做滿記號,寫滿字句,這個人才真正擁有書籍。受此文影響,加之不能在不屬於自己的書上做記號,於是就時常購買新印本古籍閱讀。其實,每個人的閱讀習慣是有較大差異的。分享自己不太一樣的閱讀習慣,是想對青少年朋友們提高閱讀效率能有實實在在的幫助。我以為,閱讀是和生命是相伴隨的。希望疫情結束後青少年朋友仍能夠繼續堅持“讀古籍”,進而在平實的生活中去體會獲取知識的快樂滋味。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推薦書單

《論語譯註》.楊伯峻譯註.北京:中華書局,2019.

《史記》(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漢)司馬遷撰;顧頡剛領銜點校,趙生群主持修訂.北京:中華書局,2013.

《長物志》.(明)文震亨撰;胡天壽譯註.重慶:重慶出版社,2017.

《唐詩三百首》(兒童經典誦讀叢書).(清)蘅塘退士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

《書目答問補正》.(清)張之洞撰;範希曾補正,徐鵬導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本文作者:徐憶農,南京圖書館研究部[國學研究所]主任

來源:《圖書館報》2020年3月6日07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