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弓難張,良馬難乘,良才難令

墨子認為,賢才是治理國家的根本,如果帝王能得到賢士的幫助,那麼,在自己施政的過程中,就能夠得心應手,實現自己的宏圖偉業。

良弓難張,良馬難乘,良才難令

然而,墨子也認識到“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道理,即使賢士努力的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增加自己的知識技能,也難免有不足之處,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各種失誤。

還有不少賢士恃才傲物,性格上放蕩不羈,不為種種制度規則所約束,墨子認為在這情況下,應該對人才進行正確的評價。

墨子在《親士》篇中,提出:

“良弓難張,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道遠;良才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

好的弓很難張開,但可以射得高,沒得深;良馬不容易乘坐,卻可以載重行遠;真正的人才不容易駕馭,但可以幫助國君治理國家,使君王獲得美名。

他認為對於人才的評價,不能僅僅看到賢士的不足,更應該側重於他們的才智為國家治理所做的貢獻。要用正確而全面的觀點,看待人才的缺失和優長。

良弓難張,良馬難乘,良才難令

司馬光曾說:

“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他把人分為四種類型:才德兼備的人是理想的賢人,是治國的棟樑;無才也無德的人稱之為愚人,這類人很難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德勝於才的人是君子,這類人是現實中較為常見的人才,可以說是治理國家的中堅力量;才勝於德的人是小人,司馬光主要是針對那些不把自己才能發揮在正確地方,而是用來禍國殃民的人。

在這四類人中,有才無德和有德無才這兩種人是比較普遍的,很多統治者在才與德不可兼得的時候,常常各有所重,因而也得到了不同的結果。

曾國藩認為:

“與其無德而近於小人,毋寧無才而近於愚人。”

當才和德不能兼得的時候,寧可取愚者,而不可取小人。

良弓難張,良馬難乘,良才難令

我國是一個注重社會道德的國家,對人才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極為嚴格。優良的品德觀,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對於國家的治理尤其重要。

如果治理國家的是“才勝於德”的小人,就可能危害國家。而任用那些德勝於才的人,也許不能夠作出傑出的貢獻,但對於維持社會的穩定是必不可少的。

當代企業在人才的選擇和評價上,也應該借鑑古人的智慧和經驗。時代變了,對人才的標準和評價也在改變,企業對人才的評價不能拘泥於某些固定的規則和要求,而是應該把握時代節拍,能夠駕馭各種情勢,抓住工作的關鍵和重點,正確而客觀地對人才作出評價。

然而評價人才不是做數學題,有固定的公式可以套用,有具體的模式去參考。

良弓難張,良馬難乘,良才難令

所謂的人才在統治者看來是能為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人,就像孟嘗君依靠雞鳴狗盜之徒幫助自己夜渡函谷關一樣。在當時特定的環境中,擅長口技的人,就成了不可或缺的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