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樣出門遠途旅行的?

90斤剛剛好呢


關於古人怎麼樣遠途旅行, 其實在《西遊記》這部作品中就可以很好的看出來。

唐僧西天取經,從長安出發,沿著西漢時期張騫開闢的古絲綢之路,途經西域、蔥嶺(帕米爾高原),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到達天竺,取得真經。唐僧本人先是騎馬,又是徒步,爬雪山、過草地、騎駱駝、一路跋山涉水,舟車勞頓。期間,悟空牽馬,八戒極度戀家,沙僧也沒少挑著擔子。

雖然《西遊記》的演繹有點誇張,不過大體可以看出古人的旅途非常的艱辛,旅途中的環境非常的惡劣。

除了中國的《西遊記》,意大利的《馬可波羅遊記》也能很好的反映出西方古人是怎麼樣出門遠途旅行,從一個國度到另一個國度。


旅途心志


9月27日是世界旅遊日,“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充滿浪漫情懷的中國古人也愛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但是在交通不發達,物資不便利的時代,出門旅行的吃住行怎麼解決?出門要帶點啥,才能滿足旅途所需呢?

出遊一定得有伴

古人旅行很少獨自出行,一般都會攜帶僕人,或找志同道合的友人結伴而行。一來是出門在外,行李繁重,需要肩挑擔扛;二來路上萬一遇到突發事件,也好有個照應。

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號稱“萬里獨行”,實際上也是有僕人從江陰一直跟到雲南的。而明代文學家王世貞遊太湖時,僱了三艘遊船,竟有兩艘都用來盛載行李和僕從。

旅行攻略必不可少

“描摹各地名勝風景”的遊記類作品興起於魏晉南北朝,自唐代起,記錄“旅遊路線”的作品也開始興起,為了介紹得更詳細,旅行書還出現了配圖版。除了介紹行路路線,還會蒐羅沿途的名勝古蹟,並細心地給出投宿建議、食宿交通的收費標準,以及注意的事項。這些書籍不僅起到了旅行指南的作用,更誘發了許多人出遊的熱情和決心。

據說,明末文學家王思任就是在讀了張肅的《臺遊草》之後,立刻“投袂而起”,擼起袖子就去收拾行李,坐船攬勝去了。

馬車不是誰都能坐

古人只要能走水路,就算繞遠道也在所不惜。坐車顛簸、翻山越嶺危險,水路要愜意多了。到了隋唐時代,大運河開通連接南北,明代時租船服務也普遍起來。

說到車,也有很多種,以速度取勝的“包趕程”,多為耐力持久的騾車,即便是千里長途,戴星而行,數日可達。以穩著稱的“太平車”,重大粗陋,以牛牽挽,每天行程不超過30裡。而“馬或馬車”,都是有一定經濟實力人群的選擇。

被褥枕頭隨身攜帶

說到旅行中的住,解決方案五花八門。有人住驛站,有人住客棧,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時候,民宿和寺廟道觀也是不錯的選擇。走水路的,或是情趣所致,或是為節省費用,乾脆直接宿歇在船上。

正因為住宿條件良莠不齊,所以被褥、枕頭、蠟燭、洗漱用具通常都會被收納在行李中。

炊具乾糧有備無患

唐代起,酒肆食店遂漸普及,為旅人出遊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但即使飲食業再發達,古人出門旅行還是習慣隨身攜帶食物以防萬一。

旅行家徐霞客的包中就常裝有胡餅、筍脯、茶葉等食物和酒水,以及烹飪美食所需的炊具。

散文家張岱在《遊山小啟》裡詳細寫了旅遊所要準備的東西:準備好小船、坐氈、茶點、杯盞、筷子、香爐、柴火、米飯,每個人都要自帶一個簋、一個壺、兩樣小菜。——當然,這都是基本配置,有些士大夫更講究,一定要帶好酒。

吟詩作畫浪漫風雅


自唐朝起,伴隨著旅行活動的頻繁,人們對旅行質量的要求也日益a提高。不僅要遊,還要遊得雅,遊得巧。

古琴、圍棋、紙墨筆硯,都成了隨身攜帶的遊具,與景緻相互應和,增加旅行。

鏢局、邸店保安全

旅行路上艱險不斷,明朝時出現了為商旅護航的鏢局,價格不菲,惠顧者多為運貨商人。

到達目的地,再隨身攜帶行李也不方便。南北朝時就已經出現了專門儲貨納客的場所,相當於“倉庫”,被稱為“邸店”或“傳舍”。唐代還有專為客人保管錢幣的“櫃坊”。

夜壺也是必備品

古代的客棧沒有專門的廁所,所以夜壺馬桶是旅行必備。他們隨身的行李,不僅有生活用品、床上用品、還有蠟燭、茶葉、棋子、摺疊棋盤和中藥等。


我想去自駕


大家好,我是村中有個姑娘叫小芳,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古人是怎麼出行的?

現代人出行非常方便,古人出行非常不易,一方面交通不便,另一方面路費昂貴,充滿風險,所以說一般情況下,能不出行就不出行。

古人出行最值得敬佩的一個人是徐霞客,他走遍了華夏大地的秀麗山川,並且還寫了一本書《水經注》,古代像徐霞客這樣有閒情逸致和專注旅行的人並不多,有些有抱負的年輕人出遊又是一回事了,比如李白,比如司馬遷都曾有壯遊的經歷。

古人出行的方式說一下,一般普通人的形式是徒步,大戶人家都是騎馬坐車,走水路的話就是坐船。

現在我們出遊需要住旅館,自駕遊有加油站,在古代商旅住客棧,官家住驛站,另外一些窮人可以找寺廟道觀借宿,實在找不到的話,就要露宿街頭。

因此出門要帶很多東西,首先要得官方發放的身份證之類的憑證,另外,兵荒馬亂的,還要帶武器,古人往往仗劍去遊,還要帶一個行李箱,裡面的東西很多,行李枕頭被褥乾糧水等等。

正是因為出門高風險,而且很慢,一日行幾十裡就不錯了,再見遙遙無期,所以古人特別重視離別,都是充滿悽切的,在送別的時候要設宴踐行,要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回來的時候要要設宴壓驚,接風洗塵。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





村中有個姑娘叫小芳


很高興回答問題。

古人出門遠途旅行方式一般為:一靠花轎、二靠腿、三靠馬車、四靠水(舟)。

古代皇族宮庭人士出行坐轎,按地位權貴一般分四抬八抬。大多住宿於府邸官衙。

古代貧民百姓出行探親訪友,一般只靠步行,多借住於廟宇寺院,或街邊破瓦寒窯。

古代富庶之人或官府之人出行,一般為馬車,多住於客棧。衙役郵差等可騎馬,住驛站,更換馬匹可日行八百。(裡)

文人雅士出行大多乘船,一把搖扇一壺茶,一首佳作走天涯,以文會友,行走江湖。

古代時,因交通不便,除官府,經商,進京趕考之士出行較遠外,貧民百姓不可能有旅行概念,除公孫王子外,遠行人少之又少。真正的旅行家為徐霞客。歷史上如徐霞客遊變祖國大江南北,探險尋奇,考古調研之士,無人能及。可稱為現代旅友之鼻祖,據記載他遠行從不騎馬乘舟,只靠步行,今天談起,仍為我等楷模,令人敬佩。

謝謝!

希望回答能幫助到你。


清波920


古人如何出門遠行旅遊,給大家介紹講解一下?假期的旅途中,當你看到路邊美景時,可能不自覺地就要冒出一兩句古詩來。那麼問題來了,這些古人是怎麼到這兒寫下這些詩的?他們是怎麼旅遊的呢?

其實中國文字中很早就產生了用以表達旅遊和旅行意思的詞彙了。如《周易·觀卦》中就有“觀國之光”的詞語,也就是後來“觀光”一詞的由來,即旅遊的意思。到南北朝時,著名的梁朝詩人沈約在題為《悲哉行》的詩中寫道:“旅遊媚年春,年春媚遊人。”這是迄今所知“旅遊” 一詞在中國典籍中最早的一次出現。 到了唐代,隨社會旅遊活動的蓬勃發展,“旅遊”一詞開始被大量運用。如韋應物的“上國旅遊罷,故園生事微”;白居易的“江海漂漂共旅遊,一尊相勸散窮愁”等。它們充分反映了中國旅遊的悠久歷史。

然而,古人可不能像現代人一樣能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中國古代社會重農抑商,人們出行本就受限,加之道路不暢,荊莽叢生,各種“妖怪”出沒,出行時還是擔心小命不保。古代著名旅行指南《山海經·海外北經》中夸父逐日的故事,就是古代徒步旅行艱難的寫照。戰國時蘇秦遊歷求學,“贏滕履躋,負書擔囊,形容枯搞,面目黎黑。”“負書擔囊,觸塵埃,蒙霜露,越漳河,足重繭,日百而舍。”可謂飽嘗旅遊艱辛。

徒步旅行難,憑藉交通工具同樣也難。高山流水此時不是醉人的風景,而是巨大的阻礙。李白的《行路難》中“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描寫,旅途艱難就可見一斑了。也因為這樣,中國古代的普通老百姓,大都有著自己特定的旅遊方式及風俗,近遊方式相對較多,相當於今天的周邊遊。傳統的旅遊活動有踏青、端午節划龍舟、重陽節登高等,至今仍能看到。盂浩然在《大堤曲》中說:“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便是踏青的真實寫照。

倘若作為古人想要出門遠遊要怎麼辦?古人出遠門,少則十天半個月,多則數年,可不像現在想去哪兒就去哪兒。無論你是像孔子徐霞客一樣出門遊學,還是像謝靈運等文人騷客那樣醉情山水,或是像張騫鄭和一樣為了完成政治任務,臨行前的準備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中國古代封建禮教有一條不成文規定:外出旅行和旅遊,須有正當理由,有一定時間、地域或距離限制。即“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古代認為外出旅行或旅遊的正當理由是經商、遊學、遊宦、遊方、鎮戍和遊豫等。《詩經·召南·殷其黴》“殷其盆,在南山之陽。何斯違斯,莫敢或逞。振振君子,歸哉歸哉。”就表達了妻子要求丈夫結束遠遊及早歸家的願望。倘若沒有正當理由,你還是在家好好待著吧。而像李白那樣狂放不羈的也畢竟只是少數。

當你有了正當的出門理由,就要做以下準備工作了。

首先要卜行。古人出遊前,要先行占卜擇日,以示吉凶:吉則行,兇則避。《詩經·衛風·氓》:“卜爾卜籠,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詩經·小雅·扶杜》:“期逝不至,而多為恤。卜盆偕止, 會言近止,征夫邇止。”前詩是為女子離家出嫁前的卜行,後詩是為在外的遊子卜歸期。

其次要祖道。所謂祖道,就是行旅之人上路要進行祭祀。反映祖道祭祀的作品很多,如《詩經·大雅·韓奕》:“韓侯出祖”。許多人還專門寫了祖道詩。如晉孫楚《祖道詩》、張華《祖道徵西應詔詩》等。

之後要離筵。親人外出,家人和好友為之設宴餞飲,是送行即將結束時親朋好友在路邊為行人舉行的敬酒道別儀式。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泡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就是為友人錢飲而作。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雖然眼底人千里,且盡生前酒一杯。”也是送別親友的寫照。

做完這些,你就可以安心上路了。(好像哪裡不對)

假如你有一位即將遠遊的朋友,你可能還需要做這些事情。

首先是送行。文學作品中描寫送行的作品數量極多。如《詩經·鄴風·燕燕》:“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表現了送別時的傷感。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則一洗送別詩文悲涼之態,意境開闊,格調高昂。

其次是折柳。親朋好友與外出遊子道別分手,往往要折柳相贈,以寄託依依之情。折柳有兩種寓意,一是柳樹生命力強, 示意到天涯海角,都能枝繁葉茂;二是柳與“留”諧音,有“挽留”之意。唐孟郊《橫吹曲辭·折楊柳》就直接寫到了折柳:“楊柳多短枝,短枝多別離。贈遠累攀折,柔條安得垂。莫言枝條短,中有長相思。”

之後是贈物贈詩。旅遊中又有贈物道別的習俗。所贈之物,則不外乎錢、扇、衣服或隨身攜帶物品,而增詩這種習俗和傳統在文人騷客中較為常見。古代離別贈詩的作品舉不勝舉,如李白《贈汪倫》,便是送別好基友所做。

做完這些,你就送一位小夥伴上路了。(好像哪裡又不對)

由此,我們也不難看出,古人想要出趟遠門,簡直困難重重。所以同志們,好好珍惜來之不易的假期,在剩下的幾天裡盡情玩耍吧,儘管哪裡都是人人人人人人人人…





大米吳雲飛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醉翁亭記》)

沒聽過“踏青”這個詞嗎,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痴人。佛道雲遊仙遊,訪友、訪古,遊學講學。

至於那種極其普通,只知種地人,旅遊的可能性會很小,畢竟古人講“父母在不遠游”。

周邊遊還是很多的,古代有戶籍限制人口隨意流動,交通工具也不是特別便利。

農民和手工藝人階層也會旅遊,主要的形式就是過節的時候出去踏青,爬山,逛廟會之類的。

用商人的話,主要就是到哪做生意就逛一下,因為沒有銀行之類的,一次買賣的週期可能會比較長。

當然也有例外的,像電視劇《還珠格格》裡有一輛馬車從北到南,這是有錢人的旅行。


維維自媒體


雖然知道古人多靠步行和車馬,但我腦中浮現的畫面只有一樣——坐船。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以前乘船遊長江三峽,給我印象極為深刻的一處景點就是白帝城。白帝城位於重慶奉節縣東部長江北岸,原來一面靠山三面環水,三峽大壩修建後,成為小島。令白帝城出名的是三國時劉備在此託孤,家喻戶曉。白帝城是觀看瞿塘峽西入口"夔門天下雄"的最佳地點,歷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軾、黃庭堅、范成大、陸游等都曾來到此地,觀夔門,留下大量詩篇。最令人耳熟能詳的就是李白的《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站在白帝城,驚歎於夔門的壯觀,長江三峽的美景與李白的詩句得到完美融合,那一幕令我感懷至今。所以說起古人遠遊,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坐船。


艾謝在土耳其


古人出門遠途旅行一趟,跟現代人相比可謂是千辛萬苦,出村就需要開證明,沒有高速公路,沒有交通工具,沒有五星級酒店,時不時還有可能半路殺出個李逵來,一個人外出遊走名山大川,不亞於搬一次家。

大家都知道我國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他每次遠途旅行,都會顧上一個僕人,一路上可以幫忙扛鍋碗瓢盆、被褥行李,遇到兵荒馬亂時還能充當保鏢。

現代人出門旅行帶著錢和手機就可以了,其他的都可以在路上現買,古人旅行就沒這麼簡單了,所有的生存必需品都得隨身扛著。

路上的食物乾糧,必須在出門前算好行程,準備足夠多的乾糧。莊子說:“去近郊要提前準備三餐,去百里以外要連夜舂米,去千里之外則要提前三個月備糧”,這些都是古人旅行的經驗之談。

古人遠途旅行大多都是靠步行,不過由於路上攜帶大批物品,還要裝載防身器械,有些人會選擇牛車作為交通工具,這種穩當而雍容的交通工具,可以承載沉重的行李,還可以載人,直至元代,牛車一直都是中國古人主要的旅行用車,雖然也有馬車,但馬車是達官貴人才擁有的座駕,普通百姓是可望不可及。

那古人遠途旅行的路線和方向又是如何掌握的呢?有人可能以為,可以看地圖認路,然而,在古代對於普通旅行者來說,首先並不是誰都能獲得地圖,即使有紙質地圖,往往並不實用,古代的地圖往往內容很抽象,地理方位和細節不夠精準。

因此,最實用的方位掌握基本是看碑,避免迷路,古代各種交通要道或主幹道上一般會有郵亭、裡堠碑和界堠碑,來標記里程和邊界,裡堠碑之間一般相距數里路,為了避免走錯路,古人還會在大路的兩邊種上松柏、楊柳等行道樹,沿著樹的方向走,就不會離開大路,避免走錯方向。

除了官方的裡堠碑外,古代人們也有立碑題字的習慣,那些無處不在的碑刻題字,也可以讓旅行者知道大概到了哪裡,瞭解當地的人文歷史,這也是旅行當中的一道風景線。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用,謝謝。


非凡時光


這個問題我來詳細說一下

古代人出門旅行,大部分人是不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幾個:首先你沒錢,連吃飯都成問題的時候你怎麼可能出門旅行麼?其次就是沒有交通工具,古代時候大部分人的交通基本靠走,別跟我說養馬,馬可是很貴很貴的,牛是要耕田的,最多隻能騎個小毛驢。然後就是嚴格的戶籍制度,讓你不可能隨便走動。

那麼古代人有沒有可能長途旅腥呢?當然可以了。古代出門旅行主要一下幾種人:1.皇帝,比如說周穆王,隋煬帝和牛皮癬乾隆。2.官員,畢竟他們需要長途上任的,還有閒的慌,像蘇東坡。3.文化人,別的不說,每次趕考或者出去遊說就是一次長途旅行像孔子,更別說吃多了撐的人,像酈道元,徐霞客他們。4.這些人都是富遊的表現,還有一種窮遊的,那就是僧人或出家人,唐僧就是這種人。

說完出去的人,那就說說怎麼出去。

首先準備證件:古代證件主要是官員用的符印,最著名的就是唐朝的魚符和龜符合,現在說的金龜婿就是這種人。別和我說老百姓的戶口本,那玩意家裡沒有的,你要是隨便走動分分鐘當流民處理。老百姓怎麼辦?要麼當流民,要麼就是去出家,有了渡牒也行。這些國內走走可以,要出境,想多了,甚至過重要關卡也不行。這個時候就需要關照,通關文牒一類的東西了,就類似於現在的護照。沒有?那就你自己想辦法吧,混出去運氣好,抓住了直接拉出去砍了。唐僧就是靠著人品,再被抓住以後被放出去的。

證件解決了,那就要交通工具了。你有錢那可以,買條船,養幾匹馬,或者弄幾個轎子都行。不過長途走轎子基本沒戲,還是騎馬,坐車或者坐船了。古代有官道走陸路,路況還是可以的,秦始皇的直道現在都不長草呢,走水路還有運河。但是記得,走官道中間不能走,那是給驛卒和皇帝用的,運河也是中間留著給漕船。

走了一天累了,找個地方大尖住店吧。

如果你是政府的,恭喜你,拿著證件到驛站白吃白喝,還有交通工具用。當年徐霞客靠著老爸關係,手上有一個堪合也就是證件,走哪裡白吃白住到哪裡。

不是官員?也好辦,一般幾十裡地都有大集鎮,裡面找個客棧還是可以的。畢竟電視劇裡面悅來客棧哪裡都有😄,不過記得一定要帶證件,不然等著吃牢飯,那時候可沒有聯網補辦。商鞅同學就是因為沒有證件,找個住的地方都沒有。

如果你連錢都沒有,那就只好學學寧採臣了,找個小廟過夜吧。記得一要自己帶足乾糧,二躲好一點現實中沒有聶小倩,山賊還是不少地,碰到孫二孃一類的只能變人肉包子了。


有一路看一路


“吃、住、行、遊、購、娛“是旅遊的六個要素。在現代社會,一般來說,只要你帶上足夠的錢,這些問題都能解決。因為我們現在有發達的旅遊業,有專門的旅遊從業人員為你提供上述的這些服務。但在古代,在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的情況下,沒有專門的旅遊機構和人員為你提供服務和保障,出門遠行,那將是非常艱難,也是十分危險的事情,先不說遊玩,就說解決吃住行,都是很難的。

因為實際上古代很多朝代是不鼓勵開民間旅店的,甚至有時開旅店就是犯法。為什麼?因為旅店是為民間商人服務的,而中國古代的傳統是商人對國家沒價值。

一、在古代落後的生產力水平條件下,作為第三產業的旅遊業沒有生存的土壤。

古代落後的農業,無法養活那麼多不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所以在古代,尤其是宋代以前,都實行重農抑末(商業)政策。從事商業、服務業(旅館、飯店)都被嚴格限制,政府認為他們不勞動,是不勞而獲的社會寄生蟲,所以他們地位非常低下,不能穿華美衣服,甚至子女不許參加科舉考試等等。例如: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時就推出“廢逆旅令”,把民間旅館作為“等閒之業”而取消。而隋朝則有這樣的規定:“禁遊食,抑工商,民有向街開門者,杜之”。就是禁止老百姓流動,壓制工商業,不許居民開店。所以那個時代,平民百姓被戶籍牢牢控制,根本無法自由流動,老百姓自由移動都是有罪的,不可能有什麼平民之類的旅遊,因為國家禁止它。所以當你在影視劇中看到平頭百姓到處閒逛,那是歷史神劇在騙你。

二、古代都是哪些人出門遠行?

首先是達官貴人,他們是特權階級,他們有權利、有財力,佔用各種社會資源,用一大群人來為他們服務,滿足他們遊山玩水的要求。

其次是讀書人,尤其是參加科舉考試的文人。自從有了科舉,因為讀書人要到府、省、都城參加考試,也可能遊學,尋訪名師,在古代讀書人可以是相對最為自由的一批人,他們自然是遠行的主力。

此外 就是商人或僧尼道士等。商人雖然處處受限制,但也不可能禁絕。宋代開始對商人的限制放鬆,商人出遠門自然多了起來,像清朝的晉商、徽商,把生意都做到了全國。

三、古人出門怎麼解決吃住行?

1.吃和住:官員吃住,有官方驛站,吃住都可以在那裡解決。如果級別高,自然有各地官員迎來送往。吃香的喝辣的,逍遙自在。

讀書人,家境好的那會帶上幾個隨從,攜帶銀兩以及部分給養,吃住在客棧或旅館。唐代開始,從長安和洛陽之間的官道上,就有許多民間旅館。明清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客棧逐步普及,從京城、省城到地方,比如發達的縣城,都有了客棧,吃住基本有保障,但如果運氣不好,身處荒郊野外那也只能找個破廟打地鋪住住了。當然窮書生可能就要吃苦頭了,那就要自備灶具或沿途解決,路過村落小鎮,買食材做飯餬口,或者投靠寺廟道觀,求口飯吃。至於住宿,有錢住腳店,睡大通鋪。無錢只能找民家借宿,甚至住在破廟裡,別人屋簷下。明清時期,政府對進京參加考試的讀書人,有地方政府接引,沿途安排驛站招待,吃住問題就有了一定的保障,但也不是全部。

至於商人,明清時期,一些商幫,往往在各地建立會館,解決吃住問題。一般的小商人、遊商,那就非常悲催了。飢寒交迫,露宿荒野都是可能的事。

2.行:古代的出行方式,不外乎步行,騎馬(驢),做畜力車,坐轎, 坐船等幾種。如果有水路,大家,經濟條件差不多的人,都會坐船,因為成本相對較低。如果只有陸路,除達官貴人、有錢人、富商外,一般人只能步行。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也是一個地主 ,但他幾十年的旅行,大部分時間靠步行。

所以說,古代遠行時是一件費時、費力、費錢、危險的活動,人口流動性低,普通人的活動的範圍一般不超過居住地五十公里以外,絕大多數人從事農耕生產,因此出遠門的人比例是非常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