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製造”到“非洲製造”

工廠幫助非洲年輕人成就“非洲夢”


清晨,我們從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城區驅車約40分鐘,便來到一片群山環繞的開闊地帶,在山路上繼續行進,一座現代化的工業園區逐漸映入眼簾。

從“中國製造”到“非洲製造”

“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早上7時半左右,在華堅國際輕工業城廠房前的空地上,參加早會的近2000名埃塞俄比亞工人齊聲高唱這首中國歌曲,讓我們耳目一新。

開工後,我們走進機器轟鳴的車間,看到數千名埃塞俄比亞工人在各自崗位上認真工作,剪裁、縫紉、拉定、定型……一雙雙精美的鞋子被生產出來。這些“埃塞俄比亞製造”的鞋子將被銷往歐美等海外市場,為這個國家換取更多的外匯,為這些工人賺得體面的收入。

從“中國製造”到“非洲製造”

埃塞俄比亞小夥“上海”和“廣州”是其中的受益者。在華堅工作8年,他們不僅成長為骨幹管理者,還住上新房,讓一家人過上好日子。“中國有句話說得好:奮鬥的人生才幸福!”“上海”興奮地告訴我們,工廠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追逐自己的“非洲夢”。

離開輕工業城,汽車沿著中國援建的高速公路向南行進約半個小時,就來到埃塞俄比亞東方工業園。這是中國在當地的首個國家級境外經貿合作區,目前有超過80家中資企業聚集在此,行業涉及製鞋、汽車組裝、日用化工、製藥等,已提供上萬個就業崗位。

我們走進力帆汽車的廠房,看到當地工人們在熟練地組裝汽車、摩托車,如今,力帆牌出租車在埃塞俄比亞隨處可見。在中資企業的啟發和幫助下,埃塞俄比亞等國家大力發展汽車製造業,為“非洲製造”再增加一塊“拼圖”。

從“中國製造”到“非洲製造”

在這些中資企業承建運營的工業園裡,我們看到了“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的縮影:中資企業建設廠房,帶來先進的機器設備、製造技術和管理制度,促進當地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而當地豐富的自然和人力資源,支撐起企業的長遠發展。


非洲的“城市化”,離不開“工業化”


工業化是帶動傳統農業模式實現徹底的現代化轉型的最佳途徑。先發國家及其城市都經歷過大規模、系統化的工業發展階段才逐步邁向更高級的後工業化階段,倫敦、紐約、巴黎、波士頓等無一例外。

中國創造了當代世界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城市現代化的“奇蹟”。這首先得益於中國計劃經濟時期舉國發展工業、在傳統農業國家底子上建立起了獨立自主、系統完善的國家工業體系,包頭、攀枝花、六盤水等當時的新工業城市得益於此而發展起來,西安、洛陽、蘭州等傳統城市得益於工業化而得到新生。

重要的是,過去四十年改革開放的推動,當代中國成為了國際工業化發展的主戰場和主動力。通過改革開放和發展外向型工業,不僅國家的工業化、城鎮化和城市現代化實現了歷史性飛躍,一批現代化、國際化都市拔地而起,如由小漁村發展起來的深圳、從農業鎮發展起來的“世界工廠”東莞、從傳統歷史城市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蘇州等等。

聯合國非經委的報告認為,非洲城市化進程中產生了更旺盛、更多樣的消費需求。非洲中產階層的增長,讓冰箱、電視機、手機及汽車等消費品銷售飆升。新興的中產階層將成為非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驅動力。通過合適的政策引導,非洲國家可以利用這些消費需求來促進工業發展,創造就業。涉及的產業包括農產品加工、城市住房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基礎商業服務,特別是金融、電信類的服務。

同時,非洲快速發展的城市化帶來了巨大的基礎建設需求。城市新居民在基礎設施和服務方面的需求越來越多,這對於非洲工業發展來說也是一種驅動力。不斷擴張的公共投資在城市建設和基礎設施領域能夠支持國內工業發展。例如,在埃塞俄比亞的亞吉鐵路、肯尼亞的蒙內鐵路建設過程中,當地供應商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有長期在非洲工作的中國商人告訴記者,十多年來,他明顯感受到當地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競爭力也越來越強。

從“中國製造”到“非洲製造”

顯而易見,非洲城市無法繞開或者超越工業化,僅僅依靠自身的生態和文化特色實現整體上的現代化。

非洲的工業化一波三折。曾經經歷過殖民地時期的局部節點初始工業化和獨立運動之後初級工業化的嘗試,但是除了南非、埃及等極少數國家之外,都成效不大,沒有形成規模,也沒有通過工業化啟動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非洲國家工業化的信心。

從“中國製造”到“非洲製造”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展中心主任馬里奧·佩齊尼認為,要充分發揮中產階層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作用,各國政府應採取政策措施解決其面臨的問題,包括確保高質量教育,提供失業、年老、傷殘等風險管理和安全保障體系。

近年來,中國通過投資向非洲分享了建設工業園區方面的成熟經驗。埃塞俄比亞的杜卡姆小鎮10年前只有8000人口,而中國民營企業興建的東方工業園給當地帶來了超過5000個就業崗位,讓小鎮足足大了一圈。中國華堅集團將投資20億美元興建華堅國際輕工業園,未來將創造3萬到5萬個就業崗位。埃塞俄比亞投資委員會的數據顯示,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279家中國企業在埃塞投資超過5.7億美元,創造了超過2.8萬個就業崗位。中國是非洲實現工業化的真誠夥伴。

非洲的“工業化”,離不開中國

去年,二十國集團領導人(G20)杭州峰會首次把發展置於二十國集團議程的突出位置,尤其關注非洲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的工業化發展,並提出相關倡議。在打造中非命運共同體的框架下,中國將給予非洲國家更多的技術、資金、培訓等支持,開展工業化合作,幫助非洲實現包容性增長。據報告指出,非洲國家城市化的另一個特點是,人口集中於少數的大城市之中,城市發展不均衡。大城市越來越擁擠,生活成本昂貴,而二級城市規模過小,無法養活具有競爭力的工業。因此,非洲國家需要通過政策指引,平衡城市系統發展。

從“中國製造”到“非洲製造”

在工業發展的具體路徑上,需要瞄準短板,首先建設系統和規模化的基礎設施、提供工業開發的基礎條件。其次,需要採取現代工業園區的組織模式,在相對有限和集中的空間上提供高質量的工業服務體系,吸收外來投資、帶動本地要素集聚和能力提升,並逐漸激發和形成本地工業創業與發展的氛圍。

工業園區承載現代工業的集聚發展,同時,圍繞園區的集聚,帶動人口集中和服務業的配套發展,形成拉動城市現代化發展的完整產業鏈條、消費鏈條和建設開發鏈條,驅動城市現代化不斷演進。

從“中國製造”到“非洲製造”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近年來,華堅、傳音、力帆等一批又一批中資企業遠赴非洲投資建廠,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在非洲走訪時,我們深切地感受到,當中資企業帶著新型工業文明製造到來,當非洲國家敞開胸懷擁抱新事物、新變化,中非雙方攜手走出一條從“中國製造”到“非洲製造”的雙贏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