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當上皇帝后,是如何對待自己還在世的老父親劉太公的?

東風談感悟


都別搶,我來答。

劉邦稱帝后,和自己的父親劉太公之間還發生了一件趣事。由於劉邦一家子都是布衣出身,所以對宮廷禮儀沒有那麼在意,劉邦每隔五天就要去拜見一次劉太公,兩個人之間也沒有那麼多的君臣禮節,就像尋常百姓家兩父子相見一樣噓寒問暖,聊聊家常。

不過一個負責照顧劉太公的管家卻覺得這樣很不妥,不得不說這個人的心思很多。他對劉太公說“天無二日,國無二主,現在劉邦是皇帝,這叫人主,你雖然是劉邦的父親,但始終是人臣,如果沒有對人主應有的敬畏,會讓人主的威嚴受到影響”。

劉太公本身沒有什麼文化,立馬就被管家的這番話給嚇住了。於是下一次劉邦來見自己的時候,他就跑到門口去恭恭敬敬的站著迎接劉邦,可把劉邦嚇壞了。知道原因後的劉邦於是趕緊把劉太公尊為太上皇,這樣一來級別就比劉邦高了,劉邦向劉太公行禮也就既符合人臣的禮儀,也符合人子的倫理。

於是劉太公就成為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被尊為太上皇的人,也是第一個還在世就尊為太上皇的人,這為後世皇帝退位,以太上皇自居可以說提供了例子。

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禮。太公家令說太公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高祖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則威重不行。”後高祖朝,太公擁篲,迎門卻行。高祖大驚,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也,柰何以我亂天下法!”於是高祖乃尊太公為太上皇。心善家令言,賜金五百斤——《史記·高祖本紀》

這應該算是漢朝建立以後諸事未決,百廢待興的一個有趣表現。其實除了劉邦自己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他的那些功臣們也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一個國家建立起來了,劉邦肯定經常要招待自己的這些兄弟到宮裡來吃飯喝酒,不過他的這些兄弟都是布衣出身,做什麼事情都是大大咧咧,也不會察言觀色,收斂一下自己,還以為他們的皇帝劉邦還是以前那個泗水亭長劉季。

所以大家喝酒喝的開心,喝醉了,就喜歡在宮廷裡三五成群的吆喝,更有甚者還拔出自己的劍去砍宮廷的柱子,總之畫面挺滑稽的。劉邦現在畢竟是皇帝了,接觸的文化人也越來越多,見識也不一樣,所以就對這個現象感到有點反感。

帝悉去秦苛儀法,為簡易。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帝益厭之——《資治通鑑》

這時候儒家就跳出來了發揮自己的作用了,畢竟這是一個非常推崇周禮的學派,他們的老祖宗孔子一生都在為復興周禮而奔走。因此,一個叫叔孫通的儒者就出來建議劉邦說,不如訓練訓練他們儒家禮儀,劉邦表示贊同。

於是在叔孫通的一番訓練下,這群善於打仗的將領也開始學起文縐縐的禮儀來,不到一個月,這個突擊訓練就完成了。

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壽。觴九行,謁者言“置酒”,御史執法舉不如儀者,輒引去。竟朝置酒,無敢讙譁失禮者。於是帝曰:“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乃拜叔孫通為太常,賜金五百斤。——《資治通鑑》

劉邦看著眼前整齊劃一的隊伍,嚴肅安靜的大殿,不由得感慨說“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

所以說這個權力讓人痴迷不是沒有緣故的。


圍爐談史


劉太公,不是一般人,戴“綠帽子”不介意,事後還要幫人養兒子。

事情是這樣的,某年某月某天,劉太公外出做農活,不巧看到妻子躺在大澤坡上,奇怪的是她身上趴著一條黑龍,正在做羞羞的事。

事後誕生一子,取名叫劉季,用現代化話講就是劉四。伯仲叔季嘛,現在他們家已經有了劉伯、劉仲,也不知道劉太公為什麼不把第三個兒子取名叫劉叔,可能有什麼特殊寓意。

這個劉季很爭氣,逛妓院調戲女子,遊手好閒。但見過他的人,都說此人儀表非凡,定有一番大作為。而他自己大概通過狐朋狗友的關係,當上了亭長一職,官位大致相當於現代的鄉長,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鄉”。那時他做過最自豪的事情,不過是出差咸陽,看到秦始皇的車隊浩浩蕩蕩,心生羨慕,感嘆道“大丈夫當如此!”,不知從哪冒出來的史官,當場記下這句話。

然後各種打怪搶地盤,最終擊敗大boss項羽,締造了漢王朝。作為皇帝,“劉季”這個名字實在太土,於是改成劉邦。

作為他的“養父”劉太公,當然在家享清福。有次皇帝劉邦下鄉省親,路過自家茅草屋,免不了要去拜拜父親劉太公,太公雖然沒讀多少書,但很會講話。他嚴肅地對這個“養子”說“天無二日,土無二王,皇上雖為人子,但即為天下之主,我雖然是你的父親,但是你的臣子,只有這樣,臣民才會尊重你!”

後來,太公聽說劉邦途徑南郡華陽縣(今湖南嶽陽華容縣),當即出門去迎接他,看到白髮蒼蒼的父親,劉邦大驚,急忙下車去扶太公。

太公說“帝,天下之主,不能因為我亂天下之法”。於是劉邦封太公為太上皇,賜金五百斤。


本草百曉生


劉邦在擊敗項羽,當上了皇帝之後,出現了一個很小的尷尬。那就是如何對待自己老爹劉太公的問題。如果於公而言,自己是皇帝,屬於天子,天子就是上天的兒子,連史料中,都不惜要寫一個很傳奇的事情。

比如,龍和自己母親交媾的情節,來證明自己的身份地位,如果現在和劉太公還是以父子相稱,反而有些很難說的過去。於私則劉太公真的是自己的爹,這一點誰也不可否認,要是讓自己的爹下跪,於倫理不符,這樣做也是很難的。

劉邦必須選擇一個比較合適的方式,緩解一下小小的尷尬,讓自己可以名正言順地執行父子裡,還不會和正常禮節相沖突。於是太上皇的名詞就出現了。

劉邦和他的手下玩了一個文字遊戲,皇帝是秦始皇發明的,他並沒有追封什麼太上皇,原因在於,秦國本身就是有宗祠,沒有必要多此一舉。劉邦本身就是平頭百姓,那就必須要在皇帝這個名詞上做一些文章。

太上皇,顧名思義,那就是皇帝以上的皇帝,一個有著最貴身份的吉祥物。劉太公就是以這樣一個吉祥物的身份,載入史冊。劉太公本身還是非常滿意的。因為這些年,劉太公並不喜歡劉邦,認為他沒啥出息。

當劉邦當上皇帝之後,劉太公的第一時間並不是高興,而是差點嚇死。劉邦無賴犯渾的一面,他是見識過的,想讓劉邦認自己,似乎有些不切實際。但劉邦封他為太上皇之後,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變得合情合理。

劉邦開了一個好頭,於是,在歷史上,也有了一些太上皇,當然,後來的太上皇並不全是吉祥物。有的太上皇,比如李淵,皇帝當得好好的,然後就被架空,最後不得不當上太上皇。有的太上皇,比如宋高宗趙構,清朝乾隆皇帝。他們根本不願意放權,又出於一些個人原因,不再當皇帝了。但這些太上皇,依然掌握著國家的重要權力,反而把真正的皇帝架空了。

無論後來有多少太上皇,太上皇的發明者劉邦,終於解決了倫理問題的尷尬,也長鬆了一口氣。劉太公也很開心的當著一個吉祥物式的太上皇,每天衣食無憂的度過了自己的餘生。這樣已經很不錯了,至少安安分分的生活,沒有了勾心鬥角,骨肉相殘。


小小嬴政


劉邦,從一介布衣,屌絲逆襲,成為九五之尊,一手開創了赫赫的大漢王朝。


作為西漢之開皇始祖,高皇帝在漢代地位之崇高,自然無人企及,而劉邦還在世的老父親劉太公,這一下就十分尷尬了!

兒子是開國皇帝,老子卻還活著,地位和名分該怎麼安排?

1、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在世太上皇

劉太公,名劉煓(前283年—前197年),字執嘉,秦末漢初沛郡豐邑(今江蘇徐州豐縣)人。史載,劉太公有四子,分別為劉伯、劉仲、劉季、劉交,劉伯早亡,劉仲一名劉喜,劉季則是後來的劉邦。

說到底,劉太公就是一地地道道的農民,從小就不看好遊手好閒、還吃懶做的劉季(劉邦發跡前的名字),還經常追趕打罵劉季。

劉太公其他幾個兒子都耕作生產,夫妻小日子都過得有模有樣,而唯獨劉邦不但不幹農活,四處晃盪,還經常帶著一幫狐朋狗友去哥嫂家蹭吃蹭喝,橫行鄉里。

劉邦,屢教不改,已經皮了,劉太公失望透頂,差點對這個不成器的兒子“放棄治療”了。但又於心不忍,只能任由其胡作非為,無可奈何。

時間久了,劉季不僅遭到家裡人的各種嫌棄,而且四鄰也各種嫌棄,閒言碎語,飛短流長。不過劉父和四鄰說的,大多也基本是實情,並沒有多麼冤枉劉季。

而且劉季一般年紀了,卻一直連個老婆都沒有,娶呂雉那是後來才有的事兒了。

縱然說劉季臉皮厚,經年累月,心裡也總會有痕跡的。誰曾嫌棄他、罵過他乃至虐待過他,受過哪些人的白眼,劉季不會不清楚。

2、中國歷史上第一尷尬太上皇

因此,面對當初最不看好的兒子,如今成為大漢皇帝,劉太公心裡是什麼滋味?情感上的尷尬,可想而知。就算劉邦什麼也不說,當作啥事沒發生,恐怕劉太公也不自在。

而且劉邦和劉太公,不僅要面臨來自父子情感上的尷尬,還要面對倫理綱常上的尷尬。

父子情感上的尷尬,自不必說了,很好理解。而倫理綱常上的尷尬,則讓尷尬更上一層樓。

按儒家綱常,劉邦是君,劉太公是臣。

劉邦將劉太公接入宮中後,隔三差五就去給劉太公請安。而當時有人就對劉太公說:“皇帝是天子,天子不能輕易給人下跪,皇帝雖然是你的兒子,但您更是他的臣子。”

劉太公每次見到兒子,都要在大庭廣眾之下給兒子下跪,有時甚至行三跪九叩大禮。

後來,這事連劉邦自己也覺得甚為彆扭,感覺總不是那麼回事,一場前所未有的尷尬感,撲面而來。怎麼辦?(關注“峰子奇觀”,看頭條歷史!)

畢竟,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三位皇帝,第一位是秦始皇,第二位是秦二世,他根本沒有先例可借鑑,不像後來的皇帝,可以心安理得的依循先例。

按儒家倫理,劉邦是子,劉太公是父。


父恩大於天,兒子應該給老子下跪,更要伏低孝順侍奉老子,怎麼可以讓老子給兒子下跪?按當時思想,這是大逆不道,要遭天打五雷轟的。父就算再怎麼樣,始終也還是父親。

於是,為了避免尷尬,劉邦就尊劉太公為太上皇。大漢太上皇,只是一個巨大的榮譽頭銜,並無實權,目的只是為了體現和昭告劉太公的象徵地位——皇帝的老子。

這樣一來,大漢天子劉邦每次看望老父親劉太公,就可以順理成章地給“太上皇”父親下跪了。無論於國於家,於公於私,總算合乎禮制了。

3、“農民太上皇”的晚年生活

劉太公,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未曾為君王后來成為太上皇者,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在世的太上皇;當然,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尷尬太上皇”。因為在此之前,從沒遇到這種情況!

圖:劉太公行樂圖

劉邦稱帝后,接老父親如長安,給劉太公建了一棟豪華宮殿,從此以後劉太公過上了錦衣玉食的奢華生活。

劉太公喜歡種菜,劉邦就命人在御花園的空地給父親種植蔬菜。劉太公喜歡“鬥雞蹴踘”,喜歡和村裡老鄰居吹牛喝酒,於是“高祖乃作新豐(新豐城),移諸故人實之,太上皇乃悅。”

不過對於當了大半輩子農民的劉太公來說,這一切就像做夢一樣,劉太公在享受的同時,心裡始終帶有一絲忐忑不安。

公元前197年,“農民太上皇”劉太公去世,高壽86歲。

關注“峰子奇觀”,看頭條歷史!


峰子奇觀


前言:劉邦在經過多年的摸爬滾打之後,終於擊敗對手,如願登上皇帝寶座,建國號為漢,跟著他一起打天下的老部下自然也是高官侯爵,成為皇帝的劉邦一改往日做法,對昔日的老爹也是格外尊敬起來。兒子孝敬父親本無可厚非,可是劉邦已經是皇帝,讓皇帝去對他老爹點頭哈腰,於皇帝的威嚴有損。那麼感覺彆扭的不僅僅是劉邦,還有他的父親劉老太公,面對這樣的問題,劉邦是怎麼做的呢?

給劉老太公加太上皇的封號

太公家令說太公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高祖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則威重不行。”

是誰發現問題的嚴重性呢?是劉老太公的家令,也就是劉老太公的管家。問題找到了,該如何化解彼此的尷尬呢?太公擁篲,迎門卻行。就是說劉邦上朝的時候,劉老太公拿著掃帚打掃。被劉邦看到後,下來要扶著劉老太公,面對這樣的舉動,劉老太公告訴劉邦,自己雖然是他老爹卻也是臣子,劉邦貴為皇帝,不能因此壞了天下的禮法!該怎麼做呢?於是高祖乃尊太公為太上皇。就這樣,劉老太公成為古代歷史上第一位太上皇,而且還是沒當過皇帝,卻直接成為太上皇的人,不是被後世皇帝追封的,而是在他活著的時候直接稱呼的。

劉老太公的太上皇過的怎麼樣?

太上皇以為言,高祖曰:“某非忘封之也,為其母不長者耳。”於是乃封其子信為羹頡侯。

當上太上皇的劉老太公對於劉邦大封群臣高興之際,也想著替其他家庭成員謀一個爵位,其實這樣的要求不過分,畢竟自己的家人也為大漢的建立出過力氣。於是就跟劉邦說了說,劉邦的回答也比較實在,說不是忘了,而是怪大哥的兒子有一位人品怎麼樣的母親。但是劉老太公已經開口,那就封她的兒子為“羹頡侯”。以此來嘲諷當年大嫂故意刮鍋羞辱自己之事,經過此事的劉老太公才明白,自己除了時太上皇的名頭存在之外,在朝政上毫無話語權,那就安安穩穩享受他的晚年生活。

時間久了,劉老太公卻興趣索然了,於是劉邦就問服侍的人:太上皇因何悽愴不樂?(太上皇怎麼不高興了?)瞭解之後才知道劉老太公思念故人與故土了,劉邦就在京城附近造了一座新豐城,其設施,所住居民皆為故鄉所有,其仿造的能力有多強,有多像呢?就是每家的雞鴨牛羊都能自己找到家。有老友在旁,又有朝廷的良好待遇,劉老太公自然安享晚年。

劉老太公的太上皇稱號既是形勢所需也是孝順之舉

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

這是《史記》中對於劉邦的描述,說他性格豪爽,不喜歡做農活,在壯年之時當上了泗水亭長,這不奇怪嗎?光豪爽就能當上泗水亭長?唯一能解釋是劉老太公的支持。因為劉邦與他的哥哥嫂子關係不是太融洽,也難怪兄弟關係不睦,劉邦人到了壯年還遊手好閒不說,還屢屢帶好友回家吃飯。

哪來怎麼硬的關係讓他當上亭長的?靠在縣衙做事的蕭何嗎?恐怕蕭何也沒有那麼多的錢為劉邦謀職,唯一能解釋就是劉老太公的幫助。此一時彼一時,劉邦已經貴為天子,對待自己的老父親好點也是理所應當了。至於形勢所需,前面已經提及,在私他們是父子,在公卻是君臣。要化解誰該拜誰的尷尬問題上,提升劉老太公為太上皇的地位,一切自然能迎刃而解了。

相關史料:

《西京雜記》

《史記·高祖本紀》

《史記·楚元王世家》


農夫說歷史


史無前例的尷尬

漢高帝四年,西曆公元前202年,楚霸王項羽自刎於烏江,漢王劉邦即皇帝位,建立漢朝。

劉邦當上皇帝以後,發現了一件史無前例的尷尬事兒:那就是自己當皇帝了,但是,自己的老父親劉太公,還在人世,這種情況在當時,是史無前例的。

因為如果按照君臣的禮節:劉太公需要朝拜劉邦,但如果按照父子禮節,劉邦要給自己這個一輩子沒見過啥世面的父親請安。


這就尷尬了:到底誰該去朝拜誰?

之前的夏商周秦四個朝代,對劉邦來說沒有任何借鑑性:因為夏的創立人啟來自禹的傳位,而禹來自舜的禪讓——這和劉邦的情況,一點可比性都沒有。

而至於商湯和周武王,以及秦始皇,人家的老爸本來就是諸侯,也和劉邦這種情況沒有可比性。

劉太公的短淺

劉太公住進長安的皇宮以後,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根據正史,劉邦本來叫劉季,劉邦的父母,分別被史書上記載為劉太公和劉媼,從這段記錄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真相:那就是劉家人地位非常低,在戰國末期——秦朝,就是最普通的農民,因為他們連名字都沒有。

因為劉季,說白了就是劉老三——劉老三成了名字,這說明什麼?


而劉太公,說白了就是劉老頭,劉媼說白了就是劉老太婆——至於現在說什麼劉邦他爹叫劉執嘉,他媽叫王含始的,這個說法是晉朝有個叫皇甫謐的書生說的,來源依據可以理解成皇甫謐跳大神得到劉老頭、劉老太的託夢而來。

劉太公夫婦活了一輩子,如果不是因為劉邦的關係,多半一輩子連他們村的地界都沒走出過,在他們的世界觀裡,世界就他們村那麼大,而他們的世界裡,有出息的人,都是一等一的莊稼把式——樂意好好種莊稼、幹農活的那種人。

而劉邦非但不願意當莊稼把式,還看不上這種工作,甚至還曾經在戰國時代在外遊歷,並且,結交一些劉太公眼裡不三不四的朋友,以及談論一些劉太公覺得沒啥用的話題。

總之,劉太公眼裡,劉邦是一個另類,而且特別沒出息、特別不務正業的兒子,而劉邦內心深處,對這個沒有啥見識的老父親,也是持鄙視態度的。


太上皇劉太公

劉邦當上皇帝以後,本著衣錦還鄉的心態,把劉太公夫婦接到皇宮,不過劉邦不是出於什麼孝心(因為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劉邦的成長經歷受到太多劉太公的白眼,心理陰影總是有的),而是出於炫耀。

因此,劉邦再給劉太公請了幾次安以後,就打法劉太公宮裡的主管帶話給劉太公,告訴劉太公:這皇帝是世界上最高貴的人,而你劉太公還只是個平民,平民怎麼能接受皇帝的請安呢?

劉太公沒見識,但是不傻,知道這話什麼意思,於是,當劉邦再來假惺惺的請安以後,劉太公急忙表示自己是劉邦的臣民,不能接受皇帝的請安。


而劉邦雖然達到目的,但是突然意識到一個新的問題:自己是皇帝,自己的私生子、侄兒也都封了爵位,可劉太公還是個白丁,這也太彆扭了?

這時候有人給出了一個主意:那就是可以冊封劉太公為太上皇,讓他有個與眾不同的稱號。

劉邦於是冊封劉太公為太上皇。

不過劉太公這個太上皇當的很不舒服,因為劉邦的心理陰影經常發作,他經常當眾調侃、揶揄劉太公:你以前總覺得我沒有出息,那麼你跟我說說,你以前認為有出息的人,現在都在幹嘛?是不是都在沛縣(劉邦老家)種地呢?


藤樹先生


劉太公,漢高祖劉邦的父親。歷史上第一位在世被尊為太上皇的人。


劉太公一直居住在豐邑,豐邑屬於項羽控制的地方。楚漢爭霸起,劉邦派人接他父親,但是被項羽的兵阻擋。後來漢軍被項羽打敗,劉邦的父親和老婆呂雉被項羽抓住做了俘虜,項羽以此來要挾劉邦。項羽把劉太公放在砧板上,要挾劉邦要是不投降就把劉太公煮了。沒想到劉邦答曰:

“吾與羽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

意思是我與項羽一起接受楚懷王的命令,結拜為兄弟,我父親就是你父親;你真的要煮你父親,記得也分我一碗湯。項羽大怒想殺了劉太公被項伯阻止。後來楚漢之爭中項羽形勢不利就把劉太公和呂雉還給劉邦,以換取鴻溝為界。

之後劉邦當上皇帝之後,開始時五天朝拜一次劉太公,像平常人對父親一樣。管家告訴劉太公:“您現在雖貴為皇帝之父,但是始終是人臣,不能讓皇帝對您朝拜”。劉太公聽了之後,劉邦再次來朝拜時就拿著掃帚在門口恭迎劉邦。劉邦大驚知道真相後,就尊劉太公為太上皇,這樣就化解了禮制的困擾。

劉太公喜歡種菜,劉邦就令人把御花園的空地給他父親種地。劉邦雖然當上了皇帝,但是對他父親很好的。據《史記》記載,有次劉邦給劉太公祝壽時對他父親說:

“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

可見劉邦雖然對他父親以前對他的教導有點小意見,但是也做了一個作為兒子的本分,對他父親也很好。


三國讀史


劉邦對待自己的老爹算是比較傳奇了,劉邦的老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活著的太上皇,第一位太上皇是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子楚,劉邦對待自己的老爹也算比較傳奇。

劉太公真名叫劉煓,字執嘉,號顯初,劉邦是他的第三個兒子,在劉邦出生的時候前面已經有兩個兒子了,第三個兒子出生劉太公給他取名為劉季。這個老三確實不討劉太公的喜歡,曾經劉太公還送他去讀書,讓以後當一個小吏,但是這個傢伙的根本不想讀書,劉太公也沒有辦法,不讀書就去種地吧,都是農民,種地是最好的選擇,但是這劉季卻是一個好吃懶做的主,頁不想幹農活,整日裡惹事生非。

劉季整日裡糾結一幫子人,沒事的時候就不幹好事,偷雞摸狗,反正只要是好事他們就不去幹,整日都有人去向劉太公告狀,劉太公對自己的這個三兒子也十分的不滿,不過自己也無可奈何,自己總不能殺了這個混小子吧。

有一日劉邦又在惹禍了,被人家追到了家門口,向劉太公告狀,劉太公一聽頓時捶足頓胸,大罵劉邦是無賴。也許這是有記載的劉太公第一次大罵他為無賴吧。劉邦也夠記仇的,當了皇帝之後也向劉太公炫耀,問他自己的這一份家業怎麼樣?既有炫耀,也有對他爹不滿吧!讓你看看當初的無賴現在成了皇帝,富有天下了。

劉邦建立的大漢王朝之後劉太公的地位就比較尷尬了,他雖然是一介平民,但是他的兒子當上了皇帝,他的地位也就變了。特別是劉邦,他自己打下來的天下,成了皇帝,是天底下最尊貴的人,可是他有父親,劉邦每五天來拜見一下劉太公,用的當是平民父子之間的禮節,劉太公也沒有覺得什麼不妥。可是照顧劉太公的一個管家告訴劉太公:老爺子,這不行呀,正所謂天無二日,您老雖然貴為皇帝之父,可也是人臣呀,不能讓皇帝對他拜見呀。”

這個管家的一番話讓劉太公恍然大悟,劉邦雖然是自己的兒子,可也是皇帝呀,這樣做對皇帝的威信確實有損害,這劉太公也是一個聰明人,後來劉邦再來拜見這樣劉邦再給太公行禮也就名正言順了。

在《大風歌》中有這麼一個片段,劉太公帶著一隻雞去和樊噲鬥雞,其實劉太公到底喜不喜歡鬥雞歷史沒有記載,但是劉太公喜歡種菜,劉邦命人在御花園的空地給父親種植蔬菜。

前197年太公在櫟陽宮去世,後來葬於萬年,可以說劉太公在劉邦稱帝之後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劉邦對這個父親縱使有再多的不滿。但是孝順是一定的,劉太公也想不到自己能成為太上皇。


天楓說


我是專注歷史的莫地方,我來回答。

劉邦擊敗項羽建立大漢王朝,成為天下之主,成為人生贏家,劉太公作為其父,劉邦必善待。

劉太公一介平民,一躍成為太上皇

劉邦打天下之時,冷血無情,不顧家人死活,劉太公生死彈指間,如若不是局勢逆轉,項羽送回劉太公和呂雉換取楚漢以鴻溝為界的條約。

劉邦作為全軍統帥,必以大局為重,兒女情長,國重家輕,時局所迫,只能捨棄小家。

劉邦平等天下後,劉太公就給其接入宮中,妥善安排劉太公,彌補內心虧欠,無論公務在忙,他都會經常到其宮殿,拜見自己父親,劉太公開心,群臣樂之,可以說劉邦對於父親安頓大家很滿意。


劉邦作為天下之主,不少事情必然不能和尋常百姓家相同,劉老太公身邊的官員發現了問題,劉邦天下之主,其他人只能為臣子,劉太公雖為父親,可也為人臣,劉邦若一直跪拜必然影響皇帝威嚴。

劉太公一想到對兒子不利,一定要改變這個局面,劉邦在來時候,趕他出去,並告知其,皇帝為天下主人,不能因他亂了天下之法。

劉邦最終也沒接受劉太公臣子之禮,畢竟虧欠劉太公不少,於是就尊稱其為太上皇。 劉邦厚賞提出建議官員500金,畢竟他維護了自己的帝王之名,又兼顧了禮儀道德。

劉邦此舉為後世解決了大麻煩,也開創了影響中國兩千年太上皇制度。

綜合所述,劉邦虧欠劉太公很多,成為皇帝后盡其所能彌補,安享晚年,劉邦不是個無情之人。


莫地方


我是楚風說歷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劉邦和朱元璋絕對是皇帝裡面出身最低的人啦!朱元璋從一個討飯的和尚,一步步的成為了明朝的開國皇帝,有人說得國最正者莫過於漢明,劉邦雖然比朱元璋強點(出身方面),可是也好不到哪裡去。



劉邦可以說是當地的地痞流氓無賴,就連自己的父親都多次打罵他,認為他不成器,要多向哥哥們學習。因為這件事,後來劉邦當上皇帝后,還拿這事和劉太公開玩笑,說你看現在我和劉仲誰的家業大呢?說歸說,其實劉邦登上皇位後,還是比較孝順自己的父親的。

相傳,劉邦登上帝位後,雖然劉邦每天都很忙,但是每隔幾天還是會去探望一下父親的。劉邦每次去,都會對自己的父親行跪拜之禮,一開始劉邦沒覺得怎麼樣,兒子拜父親也是應該的,劉太公也欣然接受,畢竟是自己兒子,覺得沒有什麼不妥的。



後來劉太公的管家說話了,對劉太公說,如果是平常的人家,兒子拜父親很正常,可是您兒子不是一般的人家啊,您兒子是皇帝,皇帝是九五之尊,怎麼可以拜平常的老百姓呢?古代皇權至上,劉太公覺得管家說的對,這樣確實不妥,有損兒子的威嚴。

可是,這裡卻又有一個問題。儘管劉太公願意體現出尊奉劉邦的樣子,可是,他也不能跪下磕頭拜自己的兒子啊。自古以來,哪有老子跪下給兒子磕頭的道理。所以,劉太公就和管家研究上了,後來還真想了個辦法。



以後每次劉邦來的時候,劉太公都在門口迎接,並且拿著掃帚為劉邦掃乾淨道路,劉邦很是驚訝。等劉邦知道事情的真相後,為了表示自己以孝治天下的思想,就封父親為太上皇,繼母李氏為太上皇后。這樣以後就不會再有這樣的尷尬了,劉太公也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太上皇。

雖然劉邦很孝順自己的父親,但是歷史上的劉太公是很小心的,為了顯示自己沒有任何權利的野心,給兒子劉邦說,自己在宮中住不慣,想和以前的老鄰居住在一起,後來劉邦為老爺子建了新豐城,把以前的街坊鄰居都請來,陪劉太公玩樂。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劉太公和劉邦雖然是父子關係,但是劉邦和父親劉太公去世的時間只差兩年,劉邦是公元前195年去世,劉太公是公元前197年去世,這就說明劉太公是一個豁達之人,所以能夠長壽,活了八十六歲,得以善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