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劉邦當上皇帝后,是如何對待自己還在世的老父親劉太公的?

東風談感悟


劉邦當上皇帝后尊自己的父親為太上皇



劉邦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草根皇帝。劉邦之前夏商西周已經東周列國的春秋戰國就是貴族之間鬥爭。夏商西周國王相當於部落聯盟的首領,只不過由所謂禪讓制變為世襲制,所謂的禹傳子家天下。夏商西周之間政權更迭就像是部落盟主替換,即便是西周最強的時候也無法直接控制天下,只能通過分封制間接控制天下。但是分封制其實很脆弱,一旦宗主國出現衰弱,強大侯國就會起來造反重新瓜分勢力範圍。西周覆滅以及周平王東遷,周天子直轄領土和人口嚴重縮減,周天子再也無力約束諸侯。繼而出現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隨著諸侯國兼併戰爭繼續,秦國商鞅變法橫空出世,秦國通過法家嚴苛制度,通過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使秦國通過最殘酷戰爭法則一統天下,從此郡縣制和絕對皇權成了主導,秦國徹底廢除以往的分封制,皇帝成為天下絕對主宰,擁有絕對權力。皇帝絕對權威也成為歷史主角。

但是秦國一統天下的日子僅僅維持十二年,秦始皇一死,天下便立刻分崩離析,貌似強大無比秦王朝其實很脆弱,法家威信因此也顏面掃地。劉邦就是從沛縣小吏起兵反秦,在秦末農民戰爭中,先是攻入關中覆滅秦朝,接著打敗了不可一世項羽,只是通過六七年的奮鬥就超過秦國幾百年積累。劉邦登基絕對不可一世。但是劉邦登基立刻感到危險,既然秦朝幾百年積累幾年間就土崩瓦解,那麼他建立大漢王朝會不會走秦朝老路。劉邦總結東周與秦朝經驗教訓,決定採取郡縣制加分封制。對於天下的核心地帶由皇帝直接管轄實行郡縣制,王朝邊緣地帶交給劉氏王族管理實行分封制,皇帝擁有足夠的實力彈壓分封王族,同時分封劉氏王族也可以威懾朝中那些野心勃勃外戚、權臣,劉邦認為自己設計天衣無縫。同時劉邦還找回儒家,利用孔聖人仁義禮智信用來教化麻痺臣民,同時用法家殘酷刑罰約束臣民,這就是所謂的外儒內法。

但是劉邦引進法家和儒家在自己劉太公那裡遇到麻煩。按照法家學說,皇帝是擁有絕對權力所有臣民必須臣服拜倒在皇帝腳下。但是儒家又推崇孝道提倡三綱五常。劉太公是劉邦父親,按照禮儀劉邦應該孝順服從父親,但是劉邦又是皇帝劉太公又是劉邦的臣民,必須服從劉邦。所以,劉邦就創造出太上皇這個職位,為劉太公量身定做的職位。


大塊頭看古今


劉太公,不是一般人,戴“綠帽子”不介意,事後還要幫人養兒子。

事情是這樣的,某年某月某天,劉太公外出做農活,不巧看到妻子躺在大澤坡上,奇怪的是她身上趴著一條黑龍,正在做羞羞的事。

事後誕生一子,取名叫劉季,用現代化話講就是劉四。伯仲叔季嘛,現在他們家已經有了劉伯、劉仲,也不知道劉太公為什麼不把第三個兒子取名叫劉叔,可能有什麼特殊寓意。

這個劉季很爭氣,逛妓院調戲女子,遊手好閒。但見過他的人,都說此人儀表非凡,定有一番大作為。而他自己大概通過狐朋狗友的關係,當上了亭長一職,官位大致相當於現代的鄉長,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鄉”。那時他做過最自豪的事情,不過是出差咸陽,看到秦始皇的車隊浩浩蕩蕩,心生羨慕,感嘆道“大丈夫當如此!”,不知從哪冒出來的史官,當場記下這句話。

然後各種打怪搶地盤,最終擊敗大boss項羽,締造了漢王朝。作為皇帝,“劉季”這個名字實在太土,於是改成劉邦。

作為他的“養父”劉太公,當然在家享清福。有次皇帝劉邦下鄉省親,路過自家茅草屋,免不了要去拜拜父親劉太公,太公雖然沒讀多少書,但很會講話。他嚴肅地對這個“養子”說“天無二日,土無二王,皇上雖為人子,但即為天下之主,我雖然是你的父親,但是你的臣子,只有這樣,臣民才會尊重你!”

後來,太公聽說劉邦途徑南郡華陽縣(今湖南嶽陽華容縣),當即出門去迎接他,看到白髮蒼蒼的父親,劉邦大驚,急忙下車去扶太公。

太公說“帝,天下之主,不能因為我亂天下之法”。於是劉邦封太公為太上皇,賜金五百斤。


本草百曉生


劉邦在擊敗項羽,當上了皇帝之後,出現了一個很小的尷尬。那就是如何對待自己老爹劉太公的問題。如果於公而言,自己是皇帝,屬於天子,天子就是上天的兒子,連史料中,都不惜要寫一個很傳奇的事情。

比如,龍和自己母親交媾的情節,來證明自己的身份地位,如果現在和劉太公還是以父子相稱,反而有些很難說的過去。於私則劉太公真的是自己的爹,這一點誰也不可否認,要是讓自己的爹下跪,於倫理不符,這樣做也是很難的。

劉邦必須選擇一個比較合適的方式,緩解一下小小的尷尬,讓自己可以名正言順地執行父子裡,還不會和正常禮節相沖突。於是太上皇的名詞就出現了。

劉邦和他的手下玩了一個文字遊戲,皇帝是秦始皇發明的,他並沒有追封什麼太上皇,原因在於,秦國本身就是有宗祠,沒有必要多此一舉。劉邦本身就是平頭百姓,那就必須要在皇帝這個名詞上做一些文章。

太上皇,顧名思義,那就是皇帝以上的皇帝,一個有著最貴身份的吉祥物。劉太公就是以這樣一個吉祥物的身份,載入史冊。劉太公本身還是非常滿意的。因為這些年,劉太公並不喜歡劉邦,認為他沒啥出息。

當劉邦當上皇帝之後,劉太公的第一時間並不是高興,而是差點嚇死。劉邦無賴犯渾的一面,他是見識過的,想讓劉邦認自己,似乎有些不切實際。但劉邦封他為太上皇之後,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變得合情合理。

劉邦開了一個好頭,於是,在歷史上,也有了一些太上皇,當然,後來的太上皇並不全是吉祥物。有的太上皇,比如李淵,皇帝當得好好的,然後就被架空,最後不得不當上太上皇。有的太上皇,比如宋高宗趙構,清朝乾隆皇帝。他們根本不願意放權,又出於一些個人原因,不再當皇帝了。但這些太上皇,依然掌握著國家的重要權力,反而把真正的皇帝架空了。

無論後來有多少太上皇,太上皇的發明者劉邦,終於解決了倫理問題的尷尬,也長鬆了一口氣。劉太公也很開心的當著一個吉祥物式的太上皇,每天衣食無憂的度過了自己的餘生。這樣已經很不錯了,至少安安分分的生活,沒有了勾心鬥角,骨肉相殘。


小小嬴政


劉邦,從一介布衣,屌絲逆襲,成為九五之尊,一手開創了赫赫的大漢王朝。


作為西漢之開皇始祖,高皇帝在漢代地位之崇高,自然無人企及,而劉邦還在世的老父親劉太公,這一下就十分尷尬了!

兒子是開國皇帝,老子卻還活著,地位和名分該怎麼安排?

1、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在世太上皇

劉太公,名劉煓(前283年—前197年),字執嘉,秦末漢初沛郡豐邑(今江蘇徐州豐縣)人。史載,劉太公有四子,分別為劉伯、劉仲、劉季、劉交,劉伯早亡,劉仲一名劉喜,劉季則是後來的劉邦。

說到底,劉太公就是一地地道道的農民,從小就不看好遊手好閒、還吃懶做的劉季(劉邦發跡前的名字),還經常追趕打罵劉季。

劉太公其他幾個兒子都耕作生產,夫妻小日子都過得有模有樣,而唯獨劉邦不但不幹農活,四處晃盪,還經常帶著一幫狐朋狗友去哥嫂家蹭吃蹭喝,橫行鄉里。

劉邦,屢教不改,已經皮了,劉太公失望透頂,差點對這個不成器的兒子“放棄治療”了。但又於心不忍,只能任由其胡作非為,無可奈何。

時間久了,劉季不僅遭到家裡人的各種嫌棄,而且四鄰也各種嫌棄,閒言碎語,飛短流長。不過劉父和四鄰說的,大多也基本是實情,並沒有多麼冤枉劉季。

而且劉季一般年紀了,卻一直連個老婆都沒有,娶呂雉那是後來才有的事兒了。

縱然說劉季臉皮厚,經年累月,心裡也總會有痕跡的。誰曾嫌棄他、罵過他乃至虐待過他,受過哪些人的白眼,劉季不會不清楚。

2、中國歷史上第一尷尬太上皇

因此,面對當初最不看好的兒子,如今成為大漢皇帝,劉太公心裡是什麼滋味?情感上的尷尬,可想而知。就算劉邦什麼也不說,當作啥事沒發生,恐怕劉太公也不自在。

而且劉邦和劉太公,不僅要面臨來自父子情感上的尷尬,還要面對倫理綱常上的尷尬。

父子情感上的尷尬,自不必說了,很好理解。而倫理綱常上的尷尬,則讓尷尬更上一層樓。

按儒家綱常,劉邦是君,劉太公是臣。

劉邦將劉太公接入宮中後,隔三差五就去給劉太公請安。而當時有人就對劉太公說:“皇帝是天子,天子不能輕易給人下跪,皇帝雖然是你的兒子,但您更是他的臣子。”

劉太公每次見到兒子,都要在大庭廣眾之下給兒子下跪,有時甚至行三跪九叩大禮。

後來,這事連劉邦自己也覺得甚為彆扭,感覺總不是那麼回事,一場前所未有的尷尬感,撲面而來。怎麼辦?(關注“峰子奇觀”,看頭條歷史!)

畢竟,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三位皇帝,第一位是秦始皇,第二位是秦二世,他根本沒有先例可借鑑,不像後來的皇帝,可以心安理得的依循先例。

按儒家倫理,劉邦是子,劉太公是父。


父恩大於天,兒子應該給老子下跪,更要伏低孝順侍奉老子,怎麼可以讓老子給兒子下跪?按當時思想,這是大逆不道,要遭天打五雷轟的。父就算再怎麼樣,始終也還是父親。

於是,為了避免尷尬,劉邦就尊劉太公為太上皇。大漢太上皇,只是一個巨大的榮譽頭銜,並無實權,目的只是為了體現和昭告劉太公的象徵地位——皇帝的老子。

這樣一來,大漢天子劉邦每次看望老父親劉太公,就可以順理成章地給“太上皇”父親下跪了。無論於國於家,於公於私,總算合乎禮制了。

3、“農民太上皇”的晚年生活

劉太公,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未曾為君王后來成為太上皇者,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在世的太上皇;當然,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尷尬太上皇”。因為在此之前,從沒遇到這種情況!

圖:劉太公行樂圖

劉邦稱帝后,接老父親如長安,給劉太公建了一棟豪華宮殿,從此以後劉太公過上了錦衣玉食的奢華生活。

劉太公喜歡種菜,劉邦就命人在御花園的空地給父親種植蔬菜。劉太公喜歡“鬥雞蹴踘”,喜歡和村裡老鄰居吹牛喝酒,於是“高祖乃作新豐(新豐城),移諸故人實之,太上皇乃悅。”

不過對於當了大半輩子農民的劉太公來說,這一切就像做夢一樣,劉太公在享受的同時,心裡始終帶有一絲忐忑不安。

公元前197年,“農民太上皇”劉太公去世,高壽86歲。

關注“峰子奇觀”,看頭條歷史!


峰子奇觀


史無前例的尷尬

漢高帝四年,西曆公元前202年,楚霸王項羽自刎於烏江,漢王劉邦即皇帝位,建立漢朝。

劉邦當上皇帝以後,發現了一件史無前例的尷尬事兒:那就是自己當皇帝了,但是,自己的老父親劉太公,還在人世,這種情況在當時,是史無前例的。

因為如果按照君臣的禮節:劉太公需要朝拜劉邦,但如果按照父子禮節,劉邦要給自己這個一輩子沒見過啥世面的父親請安。

這就尷尬了:到底誰該去朝拜誰?

之前的夏商周秦四個朝代,對劉邦來說沒有任何借鑑性:因為夏的創立人啟來自禹的傳位,而禹來自舜的禪讓——這和劉邦的情況,一點可比性都沒有。

而至於商湯和周武王,以及秦始皇,人家的老爸本來就是諸侯,也和劉邦這種情況沒有可比性。

劉太公的短淺

劉太公住進長安的皇宮以後,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根據正史,劉邦本來叫劉季,劉邦的父母,分別被史書上記載為劉太公和劉媼,從這段記錄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真相:那就是劉家人地位非常低,在戰國末期——秦朝,就是最普通的農民,因為他們連名字都沒有。

因為劉季,說白了就是劉老三——劉老三成了名字,這說明什麼?

而劉太公,說白了就是劉老頭,劉媼說白了就是劉老太婆——至於現在說什麼劉邦他爹叫劉執嘉,他媽叫王含始的,這個說法是晉朝有個叫皇甫謐的書生說的,來源依據可以理解成皇甫謐跳大神得到劉老頭、劉老太的託夢而來。

劉太公夫婦活了一輩子,如果不是因為劉邦的關係,多半一輩子連他們村的地界都沒走出過,在他們的世界觀裡,世界就他們村那麼大,而他們的世界裡,有出息的人,都是一等一的莊稼把式——樂意好好種莊稼、幹農活的那種人。

而劉邦非但不願意當莊稼把式,還看不上這種工作,甚至還曾經在戰國時代在外遊歷,並且,結交一些劉太公眼裡不三不四的朋友,以及談論一些劉太公覺得沒啥用的話題。

總之,劉太公眼裡,劉邦是一個另類,而且特別沒出息、特別不務正業的兒子,而劉邦內心深處,對這個沒有啥見識的老父親,也是持鄙視態度的。


太上皇劉太公

劉邦當上皇帝以後,本著衣錦還鄉的心態,把劉太公夫婦接到皇宮,不過劉邦不是出於什麼孝心(因為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劉邦的成長經歷受到太多劉太公的白眼,心理陰影總是有的),而是出於炫耀。

因此,劉邦再給劉太公請了幾次安以後,就打法劉太公宮裡的主管帶話給劉太公,告訴劉太公:這皇帝是世界上最高貴的人,而你劉太公還只是個平民,平民怎麼能接受皇帝的請安呢?

劉太公沒見識,但是不傻,知道這話什麼意思,於是,當劉邦再來假惺惺的請安以後,劉太公急忙表示自己是劉邦的臣民,不能接受皇帝的請安。


而劉邦雖然達到目的,但是突然意識到一個新的問題:自己是皇帝,自己的私生子、侄兒也都封了爵位,可劉太公還是個白丁,這也太彆扭了?

這時候有人給出了一個主意:那就是可以冊封劉太公為太上皇,讓他有個與眾不同的稱號。

劉邦於是冊封劉太公為太上皇。

不過劉太公這個太上皇當的很不舒服,因為劉邦的心理陰影經常發作,他經常當眾調侃、揶揄劉太公:你以前總覺得我沒有出息,那麼你跟我說說,你以前認為有出息的人,現在都在幹嘛?是不是都在沛縣(劉邦老家)種地呢?


藤樹先生


前言:劉邦在經過多年的摸爬滾打之後,終於擊敗對手,如願登上皇帝寶座,建國號為漢,跟著他一起打天下的老部下自然也是高官侯爵,成為皇帝的劉邦一改往日做法,對昔日的老爹也是格外尊敬起來。兒子孝敬父親本無可厚非,可是劉邦已經是皇帝,讓皇帝去對他老爹點頭哈腰,於皇帝的威嚴有損。那麼感覺彆扭的不僅僅是劉邦,還有他的父親劉老太公,面對這樣的問題,劉邦是怎麼做的呢?

給劉老太公加太上皇的封號

太公家令說太公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高祖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則威重不行。”

是誰發現問題的嚴重性呢?是劉老太公的家令,也就是劉老太公的管家。問題找到了,該如何化解彼此的尷尬呢?太公擁篲,迎門卻行。就是說劉邦上朝的時候,劉老太公拿著掃帚打掃。被劉邦看到後,下來要扶著劉老太公,面對這樣的舉動,劉老太公告訴劉邦,自己雖然是他老爹卻也是臣子,劉邦貴為皇帝,不能因此壞了天下的禮法!該怎麼做呢?於是高祖乃尊太公為太上皇。就這樣,劉老太公成為古代歷史上第一位太上皇,而且還是沒當過皇帝,卻直接成為太上皇的人,不是被後世皇帝追封的,而是在他活著的時候直接稱呼的。

劉老太公的太上皇過的怎麼樣?

太上皇以為言,高祖曰:“某非忘封之也,為其母不長者耳。”於是乃封其子信為羹頡侯。

當上太上皇的劉老太公對於劉邦大封群臣高興之際,也想著替其他家庭成員謀一個爵位,其實這樣的要求不過分,畢竟自己的家人也為大漢的建立出過力氣。於是就跟劉邦說了說,劉邦的回答也比較實在,說不是忘了,而是怪大哥的兒子有一位人品怎麼樣的母親。但是劉老太公已經開口,那就封她的兒子為“羹頡侯”。以此來嘲諷當年大嫂故意刮鍋羞辱自己之事,經過此事的劉老太公才明白,自己除了時太上皇的名頭存在之外,在朝政上毫無話語權,那就安安穩穩享受他的晚年生活。

時間久了,劉老太公卻興趣索然了,於是劉邦就問服侍的人:太上皇因何悽愴不樂?(太上皇怎麼不高興了?)瞭解之後才知道劉老太公思念故人與故土了,劉邦就在京城附近造了一座新豐城,其設施,所住居民皆為故鄉所有,其仿造的能力有多強,有多像呢?就是每家的雞鴨牛羊都能自己找到家。有老友在旁,又有朝廷的良好待遇,劉老太公自然安享晚年。

劉老太公的太上皇稱號既是形勢所需也是孝順之舉

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

這是《史記》中對於劉邦的描述,說他性格豪爽,不喜歡做農活,在壯年之時當上了泗水亭長,這不奇怪嗎?光豪爽就能當上泗水亭長?唯一能解釋是劉老太公的支持。因為劉邦與他的哥哥嫂子關係不是太融洽,也難怪兄弟關係不睦,劉邦人到了壯年還遊手好閒不說,還屢屢帶好友回家吃飯。

哪來怎麼硬的關係讓他當上亭長的?靠在縣衙做事的蕭何嗎?恐怕蕭何也沒有那麼多的錢為劉邦謀職,唯一能解釋就是劉老太公的幫助。此一時彼一時,劉邦已經貴為天子,對待自己的老父親好點也是理所應當了。至於形勢所需,前面已經提及,在私他們是父子,在公卻是君臣。要化解誰該拜誰的尷尬問題上,提升劉老太公為太上皇的地位,一切自然能迎刃而解了。

相關史料:

《西京雜記》

《史記·高祖本紀》

《史記·楚元王世家》


農夫說歷史


劉邦對待自己的老爹算是比較傳奇了,劉邦的老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活著的太上皇,第一位太上皇是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子楚,劉邦對待自己的老爹也算比較傳奇。

劉太公真名叫劉煓,字執嘉,號顯初,劉邦是他的第三個兒子,在劉邦出生的時候前面已經有兩個兒子了,第三個兒子出生劉太公給他取名為劉季。這個老三確實不討劉太公的喜歡,曾經劉太公還送他去讀書,讓以後當一個小吏,但是這個傢伙的根本不想讀書,劉太公也沒有辦法,不讀書就去種地吧,都是農民,種地是最好的選擇,但是這劉季卻是一個好吃懶做的主,頁不想幹農活,整日裡惹事生非。

劉季整日裡糾結一幫子人,沒事的時候就不幹好事,偷雞摸狗,反正只要是好事他們就不去幹,整日都有人去向劉太公告狀,劉太公對自己的這個三兒子也十分的不滿,不過自己也無可奈何,自己總不能殺了這個混小子吧。

有一日劉邦又在惹禍了,被人家追到了家門口,向劉太公告狀,劉太公一聽頓時捶足頓胸,大罵劉邦是無賴。也許這是有記載的劉太公第一次大罵他為無賴吧。劉邦也夠記仇的,當了皇帝之後也向劉太公炫耀,問他自己的這一份家業怎麼樣?既有炫耀,也有對他爹不滿吧!讓你看看當初的無賴現在成了皇帝,富有天下了。

劉邦建立的大漢王朝之後劉太公的地位就比較尷尬了,他雖然是一介平民,但是他的兒子當上了皇帝,他的地位也就變了。特別是劉邦,他自己打下來的天下,成了皇帝,是天底下最尊貴的人,可是他有父親,劉邦每五天來拜見一下劉太公,用的當是平民父子之間的禮節,劉太公也沒有覺得什麼不妥。可是照顧劉太公的一個管家告訴劉太公:老爺子,這不行呀,正所謂天無二日,您老雖然貴為皇帝之父,可也是人臣呀,不能讓皇帝對他拜見呀。”

這個管家的一番話讓劉太公恍然大悟,劉邦雖然是自己的兒子,可也是皇帝呀,這樣做對皇帝的威信確實有損害,這劉太公也是一個聰明人,後來劉邦再來拜見這樣劉邦再給太公行禮也就名正言順了。

在《大風歌》中有這麼一個片段,劉太公帶著一隻雞去和樊噲鬥雞,其實劉太公到底喜不喜歡鬥雞歷史沒有記載,但是劉太公喜歡種菜,劉邦命人在御花園的空地給父親種植蔬菜。

前197年太公在櫟陽宮去世,後來葬於萬年,可以說劉太公在劉邦稱帝之後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劉邦對這個父親縱使有再多的不滿。但是孝順是一定的,劉太公也想不到自己能成為太上皇。


天楓說


都別搶,我來答。

劉邦稱帝后,和自己的父親劉太公之間還發生了一件趣事。由於劉邦一家子都是布衣出身,所以對宮廷禮儀沒有那麼在意,劉邦每隔五天就要去拜見一次劉太公,兩個人之間也沒有那麼多的君臣禮節,就像尋常百姓家兩父子相見一樣噓寒問暖,聊聊家常。

不過一個負責照顧劉太公的管家卻覺得這樣很不妥,不得不說這個人的心思很多。他對劉太公說“天無二日,國無二主,現在劉邦是皇帝,這叫人主,你雖然是劉邦的父親,但始終是人臣,如果沒有對人主應有的敬畏,會讓人主的威嚴受到影響”。

劉太公本身沒有什麼文化,立馬就被管家的這番話給嚇住了。於是下一次劉邦來見自己的時候,他就跑到門口去恭恭敬敬的站著迎接劉邦,可把劉邦嚇壞了。知道原因後的劉邦於是趕緊把劉太公尊為太上皇,這樣一來級別就比劉邦高了,劉邦向劉太公行禮也就既符合人臣的禮儀,也符合人子的倫理。

於是劉太公就成為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被尊為太上皇的人,也是第一個還在世就尊為太上皇的人,這為後世皇帝退位,以太上皇自居可以說提供了例子。

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禮。太公家令說太公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高祖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則威重不行。”後高祖朝,太公擁篲,迎門卻行。高祖大驚,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也,柰何以我亂天下法!”於是高祖乃尊太公為太上皇。心善家令言,賜金五百斤——《史記·高祖本紀》

這應該算是漢朝建立以後諸事未決,百廢待興的一個有趣表現。其實除了劉邦自己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他的那些功臣們也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一個國家建立起來了,劉邦肯定經常要招待自己的這些兄弟到宮裡來吃飯喝酒,不過他的這些兄弟都是布衣出身,做什麼事情都是大大咧咧,也不會察言觀色,收斂一下自己,還以為他們的皇帝劉邦還是以前那個泗水亭長劉季。

所以大家喝酒喝的開心,喝醉了,就喜歡在宮廷裡三五成群的吆喝,更有甚者還拔出自己的劍去砍宮廷的柱子,總之畫面挺滑稽的。劉邦現在畢竟是皇帝了,接觸的文化人也越來越多,見識也不一樣,所以就對這個現象感到有點反感。

帝悉去秦苛儀法,為簡易。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帝益厭之——《資治通鑑》

這時候儒家就跳出來了發揮自己的作用了,畢竟這是一個非常推崇周禮的學派,他們的老祖宗孔子一生都在為復興周禮而奔走。因此,一個叫叔孫通的儒者就出來建議劉邦說,不如訓練訓練他們儒家禮儀,劉邦表示贊同。

於是在叔孫通的一番訓練下,這群善於打仗的將領也開始學起文縐縐的禮儀來,不到一個月,這個突擊訓練就完成了。

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壽。觴九行,謁者言“置酒”,御史執法舉不如儀者,輒引去。竟朝置酒,無敢讙譁失禮者。於是帝曰:“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乃拜叔孫通為太常,賜金五百斤。——《資治通鑑》

劉邦看著眼前整齊劃一的隊伍,嚴肅安靜的大殿,不由得感慨說“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

所以說這個權力讓人痴迷不是沒有緣故的。


圍爐談史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起於細微”的低賤草民劉邦,被秦末風起雲湧的天下大勢推上了皇帝寶座。天地翻覆,秩序顛倒,劉邦破天荒首開西漢初期“布衣將相之局”,打破了世卿世祿的舊有格局,一切都須重新審視、重新對待了。比如父子關係,自古都是父尊子卑,可如今卻不同了,劉邦之父劉老太公一向瞧不起好吃懶做、不事產業的三兒子阿季,居然魚化為龍,做了皇帝。劉太公雖是漢高祖劉邦的父親,但此時又成了天子治下的子民。劉邦貴為天子,自然不能抑或不願像從前那樣對老爹低三下四,即便被唾罵成“無賴”也不敢還嘴。劉太公卻和過去一樣,大咧咧地擺著皇帝老子的架子,劉邦為了恪守忠、孝、節、義之道,同時給普天之民做個孝子賢孫的表率,也不得不放下九五之尊的高貴身段,對老爹“五日一朝”,“如家人父子禮”。

天無二日,土無二王

史載,漢六年(公元前201年)夏五月,在西漢最早的國都櫟陽,劉邦已經稱帝一年多了。這天,劉邦照慣例去朝拜劉太公,心裡還有些老大不情願。快到劉太公居住的宮門前時,只見老爹一改舊習,手握一把笤帚(掃把),畢恭畢敬地恭候在大門口,見劉邦到來,立刻一邊掃地一邊倒退而行。劉邦一愣,很快又明白過來——老爹和普通臣民一樣,用接待帝王的禮儀在恭迎朕大駕光臨呢。他心中大喜,但為人子的孝道還得遵守,於是趕忙下車去攙扶老太公,意思是老爸您行如此大禮,兒子我可不敢當啊。劉太公卻硬要如此,口裡還唸唸有詞道:“帝,人主。奈何以我亂天下法”。大意是:您是皇帝,是天下所有臣民的共主,怎能因為我這個鄉下糟老頭子而亂了國家法度呢?劉邦見老爹突然“開竅”,不再堅持,遂順水推舟,任由老爹“擁慧(掃帚)卻(退)行”。

劉邦心裡很清楚,老爹在鄉下面朝黃土背朝天,操持了一輩子農活,哪有如此智商?更不會知曉這標準經典的禮儀做派,他背後一定有高人指點。一追問,果然有幕後高人點化並導演了這出精彩異常的好戲,原來是太公府家令(屬官)指點老爺子道:“天無二日,土無二王。皇帝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則威重不行《史記》”。太公家令一席話,正搔著了劉邦癢處,也是他一直想說又難以啟齒的,如今太公家令替自己說了,豈不快哉。劉邦喜出望外,一高興就賞給家令五百斤黃金(古人以銅為金)。

鄉下老農被尊為“太上皇”

司馬遷給劉邦定性是“流氓加文盲”。他雖缺文少墨,對那套繁瑣複雜的周禮更是一竅不通,但他身邊早就聚集了一大批儒生,比如陸賈、隋何以及被罵作“儒狗”的叔孫通,這些飽學之士為他引經據典,制定禮儀,以供參考,只要劉邦需要,啥錦囊奇計都立等可取。

劉太公“擁慧而行” 恭迎兒子的諧劇上演不久,劉邦特地頒了道聖旨,尊劉老太公為太上皇。史載,詔書是這樣寫的:“人之至親,莫親於父子,故父有天下傳歸於子,子有天下尊歸於父,此人道之極也。方前天下大亂,兵革並起,萬民苦殃,朕親披堅執銳,自帥士卒,犯危難,平暴亂,立諸侯,偃兵息民,天下大安,此皆太公之教訓也。......如今,已尊朕為皇帝,而太公未有號。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劉太公從此被尊為“太上皇”。


劉邦對老爹很夠意思,給足了面子,榮耀無比。他謙遜的以為,自己之所以能得天下,全賴太公教子有方;兒子登基稱帝,老子的名號也應該在皇帝之上,所以尊老爹為“太上皇”。當然,太上皇是虛位,也即榮譽職位,無論如何尊貴,都不可能凌駕於皇帝之上,一分實權皆無,更不能治國理政。據記載,劉太公是中華歷史上第一位“太上皇”。

把沛縣豐邑的老哥們全搬到櫟陽 ,以取悅太上皇

據《漢書·高帝紀》記載,劉太公被兒子封為太上皇后,著實高興了一段時間,可不久就悒悒不樂了。劉邦找服侍老爹的人來詢問:“太上皇因何悽愴不樂”?原來劉太公世代務農,做升斗小民慣了,如今雖然身居高位,既富且貴,卻積習難改,心中念念不忘的仍是家鄉沛縣豐邑中陽裡的一草一木與一幫交好的窮哥們。侍者對高祖說:太上皇“所好皆屠販少年,沽酒賣餅,鬥雞蹴鞠,以此為歡。今皆無此,故不樂......且世居南方,不便北方風物習俗,頗思東歸”。 劉邦恍然大悟。他命有司仿照故鄉沛縣豐邑“城寺街裡”的樣子,在櫟陽宮旁的酈邑複製修建,並“徙諸故人實之”,把太上皇昔日的街坊鄰居都搬過來,以解老爹思鄉之苦。“太上皇乃悅” ,老太公見到故人,耳聽鄉音,果然大樂。

漢高祖十年(前197)七月,太上皇殯天,劉邦哀傷之餘,乾脆把酈邑改名為“新豐(劉氏故里彭城(徐州)沛縣豐邑,新豐意思是“新豐邑”)”。這新豐,還真是沛縣豐邑在關中櫟陽的翻版,街市房舍和豐邑幾乎一模一樣。在街上游來蕩去的人都操一口沛縣話,俱是“無賴” 之輩,無“衣冠子弟”,這都是劉老太公熟悉的日常生活情景,可見劉邦為哄老爹開心,也真是盡心盡力了。

劉邦將太上皇厚葬於萬年 (今陝西臨潼境內),墓上立太上皇廟。兒子劉邦是史上第一位草根出身的帝王,老子劉太公是史上第一位太上皇,劉氏父子創造了兩個史上“第一” ,也算兩破天荒吧。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劉太公,漢高祖劉邦的父親。歷史上第一位在世被尊為太上皇的人。


劉太公一直居住在豐邑,豐邑屬於項羽控制的地方。楚漢爭霸起,劉邦派人接他父親,但是被項羽的兵阻擋。後來漢軍被項羽打敗,劉邦的父親和老婆呂雉被項羽抓住做了俘虜,項羽以此來要挾劉邦。項羽把劉太公放在砧板上,要挾劉邦要是不投降就把劉太公煮了。沒想到劉邦答曰:

“吾與羽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

意思是我與項羽一起接受楚懷王的命令,結拜為兄弟,我父親就是你父親;你真的要煮你父親,記得也分我一碗湯。項羽大怒想殺了劉太公被項伯阻止。後來楚漢之爭中項羽形勢不利就把劉太公和呂雉還給劉邦,以換取鴻溝為界。

之後劉邦當上皇帝之後,開始時五天朝拜一次劉太公,像平常人對父親一樣。管家告訴劉太公:“您現在雖貴為皇帝之父,但是始終是人臣,不能讓皇帝對您朝拜”。劉太公聽了之後,劉邦再次來朝拜時就拿著掃帚在門口恭迎劉邦。劉邦大驚知道真相後,就尊劉太公為太上皇,這樣就化解了禮制的困擾。

劉太公喜歡種菜,劉邦就令人把御花園的空地給他父親種地。劉邦雖然當上了皇帝,但是對他父親很好的。據《史記》記載,有次劉邦給劉太公祝壽時對他父親說:

“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

可見劉邦雖然對他父親以前對他的教導有點小意見,但是也做了一個作為兒子的本分,對他父親也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