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媽媽我做不到,當孩子開始“自我懷疑”時,父母應該怎麼辦

我們在日常帶孩子的過程中,有些媽媽會發現,自己家的孩子總是習慣於說類似於

“我做不到”“我做不好”“我肯定不行”等自我否定的話。

這讓媽媽們不得不多想:“萬一我家的孩子稍微大一點上小學了以後,總是習慣性地對自己說‘我不行’會不會影響到日後的學習?”




朵朵媽也在為同樣的事而困擾,朵朵剛讀幼兒園不久,按理說正是快速成長,為小學做銜接的時候。

然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朵朵媽發現自己家的女兒多了一個“毛病”,那就是習慣“自我否定”、“自我懷疑”

平時陪朵朵完成幼兒園作業時,朵朵總會不停地問媽媽:“答案真的是正確的嗎?”

在日常互動中,無論是拼圖還是做遊戲,只要稍微難一點點,朵朵就會立刻揍起小眉毛,跑到媽媽的身邊跟媽媽說自己做不到。

甚至遇到了一點點小困難,所表現的是不敢勇敢地去嘗試,而是利用跑去做別的事情來逃避。

這種習慣於“自我否定”的表現,令朵朵媽媽十分害怕,她擔心自己的寶貝閨女會一直保持著這種習慣,影響今後的學習和工作,甚至會影響交朋友。

孩子:媽媽我做不到,當孩子開始“自我懷疑”時,父母應該怎麼辦

“自我否定”的心理,普遍於很多家庭孩子身上

德國心理學教授普萊爾曾在《兒童心理》書中指出:“孩子自我否定,覺得自己很多事情都做不好,對自己的能力沒什麼把握,這是很多家庭中的孩子都會出現的狀況。”

換句話說,自我否定的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對自己不確定是否能做好的事情,往往表現得不自信,自己陷入了“自我否定”的漩渦中。

這些孩子大多數情況下所表現出來的是遇到事情退縮,不敢鼓起勇氣去嘗試。

同時隨著時間越長,這種“自我否定”的心態,也就逐漸成為了孩子們的思考和行為的方式,影響孩子的成長。

孩子:媽媽我做不到,當孩子開始“自我懷疑”時,父母應該怎麼辦

習慣於“自我否定”,對孩子未來的影響很深遠

很多媽媽對於自己家的孩子習慣於“自我否定”這件事上,都表現得十分焦慮。當然,也不排除個別心比較大的爸媽。

其實,這些媽媽的擔心都是正確的,因為孩子從小就開始習慣“自我否定”,倘若長時間陷入這種不自信、不敢嘗試的漩渦中,會限制孩子的自我發展能力。

心理學教授普萊爾還指出:“在幼年時期,如果孩子的內心遭受太多的自我否定,那麼孩子本身的探索熱情以及成長的慾望,會逐漸地被自己抹殺掉。”

除了不自信,長時間的“自我懷疑”,孩子會很自然地變得膽小、懦弱,同時這種“自我懷疑”所造成的影響,通常也會表現在孩子喜歡推卸責任、不敢尋找失敗的原因等等。

因此,當孩子出現“自我否定”的苗頭時,媽媽必然是要及時重視起來,幫助孩子走出懷疑自己的漩渦當中,別不當回事。

然而很多媽媽卻並不知道從何下手,“治病也是需要知道病因的”,我們有必要先知道,孩子“自我否定”的情節,到底是從何而起。

孩子:媽媽我做不到,當孩子開始“自我懷疑”時,父母應該怎麼辦

“自我否定”,我的孩子為什麼會這麼膽小不自信?

1.孩子過分依賴於父母,通常出現於“父母包辦”型家庭

現如今大多數家庭都是一個孩子,一家6口人寵愛一個孩子,寶貝得要命。尤其是爺爺奶奶輩分的人,更是把孩子當成了心尖。

受老人的影響,孩子的爸媽也不自覺地開始寵起了孩子,有的爸媽更是成為了“包辦”型爸媽,上演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溫馨家庭劇。

其實在孩子年幼的時候,應該具備的就是自理能力,一個孩子的成長就是從學會爬行、走路開始,繼續學會吃飯、說話、自己穿衣服、幫助媽媽做家務等等。

然而很多爸媽,能幫孩子做的,幾乎是做得滴水不漏,就像是養了一個洋娃娃,幫他穿衣服、喂他吃飯,儘管他都快到了讀幼兒園的年紀了。

其實這種做法,會扼殺掉孩子探索這個陌生世界的興趣,同時也扼殺了孩子自我成長的能力,不僅僅使得孩子自理能力比別的孩子差,同時長時間下去也會讓孩子養成懶惰的心理,對父母過於依賴。

因此,當這種過分依賴於父母的孩子遇到困難,或者遇到一些有些許挑戰性的事物時,孩子會本能地退縮,並尋找自己的父母。

父母倘若繼續代替孩子完成孩子不敢嘗試的事,那麼孩子也就養成了“遇事找爸媽”的思維方式。

尤其是男孩,即便是長大了,也很有可能會變成“媽寶男”。

孩子:媽媽我做不到,當孩子開始“自我懷疑”時,父母應該怎麼辦

2.父母經常語言打擊孩子,磨滅了孩子們的自信心

記得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演講中曾說:“如果你想摧毀一個孩子,那麼一個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詆譭他,不斷地詆譭他。”

孩子的自我否定,除了過分依賴於父母以外,還有一部分原因也是來源於自己的父母。

比如,當孩子想要尋求父母的認可時,父母有意無意間的語言打擊會讓孩子倍感失望。就比如父母會對孩子說:“我都講多少遍了?你怎麼還學不會呢?”

再比如:“什麼事都做不好,長大後還能有出息嗎?”等等。

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並不會正確地認識自己,當聽到爸媽有意無意間對自己的語言打擊時,孩子自己也會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

當這種懷疑日積月累,孩子也就會變得越來越不自信,在這種心理下,孩子也就很難把事情做好,這種持續的惡性循環會讓孩子陷入“自我懷疑”的漩渦中。

3.經常被其他的小夥伴嘲笑

有些孩子,由於自身存在不如人的地方,比如個頭比別的孩子小、長得比別的孩子瘦弱等等。

孩子們之間總是喜歡尋找對方的短處進行嘲笑,然而被嘲笑時間長了,心理承受能力和認知能力差的孩子,難免不會自卑起來。

而一個孩子自卑,也就是做事自我懷疑的開始。

孩子:媽媽我做不到,當孩子開始“自我懷疑”時,父母應該怎麼辦

爸媽應該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走出“自我否定”

1.巧用羅森塔爾效應,讓孩子學會認可自己

記得美國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在實驗中羅森塔爾挑選了幾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

隨後他告訴老師,這些孩子很有發展潛力。果不其然,這些孩子後來都有了非常大的突破。

這次實驗被稱之為羅森塔爾效應,當我們開始肯定孩子的能力,不斷地鼓勵孩子,並幫助孩子開始不斷戰勝自己的短處時,孩子自己也會覺得:“原來我並沒有那麼不堪。”

因此,對於孩子“自我否定”這件事,爸媽首先要做的就是停止“否定”

“語言打擊”,多給予孩子鼓勵。

一個孩子的成長,就是不斷被認可的過程,每一個孩子都需要在被認可中,激發繼續探索和學習的熱情。

改變自己對孩子“否定式”語言,媽媽稍微改變一下平時對孩子說話的習慣,比如把“你怎麼還是學不會?”改成“有點進步,再嘗試一下就成功了”

再比如“你做的不對”可以說成“你已經足夠努力,但還沒有到達媽媽想要的效果”等等。

孩子:媽媽我做不到,當孩子開始“自我懷疑”時,父母應該怎麼辦

2.鼓勵孩子自己做事情,媽媽只負責在一旁指導

根據兒童心理專家研究發現,一個從小跟著媽媽學習做家務的孩子,在學校中,無論是交朋友還是學習,都要比其他的孩子自信,同時也比其他的孩子更加懂事、聰明。

摧毀一個孩子,不僅僅只有不斷的詆譭他,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包辦孩子的一切事物。

因此,愛一個孩子並不是包辦他的一切,而是陪在他的身邊,看著他學會自立。與此同時,當孩子稍微大一點後,媽媽可以讓孩子幫忙做一些簡單的小家務。

即便是疊一疊被子或者疊一疊衣服也好,讓孩子不斷地學會新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會在一次又一次小小的成功中,不斷認可自己。

孩子:媽媽我做不到,當孩子開始“自我懷疑”時,父母應該怎麼辦

3.教會孩子尋找失敗的原因,並陪伴孩子克服困難

當孩子因為失敗、困難而退縮的時候,媽媽要教會孩子尋找失敗的原因,比如思考拼圖為什麼沒拼好、數學題為什麼算不對等等問題。

幫助孩子屢清楚問題和原因後,媽媽陪在孩子的身邊,教會孩子正確的方法,並鼓勵孩子勇敢去嘗試,在這個過程中,媽媽切忌不要批評孩子。

教會孩子尋找失敗的原因,會改變孩子的行為方式,當面臨困難的時候,不再是想著如何推卸責任,也不再是退縮。

就比如當孩子去幼兒園忘帶畫筆這件事上,孩子不再會抱怨這抱怨那,而是會想到因為昨天晚上沒有整理小書包的原因。

孩子:媽媽我做不到,當孩子開始“自我懷疑”時,父母應該怎麼辦

4.教會孩子直面自己的不足之處,並一起想辦法克服

當孩子在學校經常因為某個短處而被嘲笑的時候,媽媽要及時安撫孩子,並且讓孩子明白,自己所存在的某些短處,並不是自己的錯。

倘若這些短處可以克服,那麼就鼓勵孩子克服這些短處,比如孩子寫字不好看經常被老師批評,那麼媽媽就鼓勵孩子練字。

但如果當孩子身上所存在比如個子矮、皮膚黑等等短時間內難以改變的短處時,媽媽可以給孩子列舉有同樣的短處,最後卻成功了的人,幫助孩子樹立起自信心。

自信是一個孩子心理健康成長髮育的必須要素,而相反“自我否定”的心態,會阻礙孩子探索和學習的熱情。

甚至會讓孩子變得膽小、退縮,甚至影響到了孩子一生的社交和發展。

孩子:媽媽我做不到,當孩子開始“自我懷疑”時,父母應該怎麼辦

我曾遇到過這樣一位年輕的男生,由於從小自卑、不相信自己,也導致長大後不敢與陌生人社交,變得十分寡言、自閉,儘管不斷嘗試著改變自己,但卻非常難。

因此,當孩子剛剛出現“自我懷疑”的苗頭時,媽媽要及時尋找造成孩子懷疑自己的原因,並且積極幫助孩子走出“自我懷疑”的漩渦。

許多家長都希望孩子在自信中,成長得越來越陽光快樂,那麼作為爸媽的我們,當孩子遇到屬於他們的困難和失敗時,我們要及時陪在孩子的身邊,用同理心去理解孩子。

並鼓勵他們繼續勇敢嘗試,畢竟當我們面臨困難的時候,同樣也會倍感焦慮,更不用說是年齡還很小的孩子。

童年不僅僅只有快樂,同時也少不了陰霾。

我們不僅僅是孩子的爸媽,更是孩子的知心夥伴,幫助孩子以樂觀的心態,不斷地突破自己,在適當的時候,幫助孩子走出困難,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的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