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 Studio作品集錦

Scotts 大樓

將垂直‘社區’引入新加坡

Scotts 大樓位於新加坡的黃金地段,靠近烏節路豪華購物區,眺望鄰近公園和新加坡城市全景。該塔樓佔地18,500平方米,31層共231個單元(包括3間臥室的公寓和四間臥室的躍層),還有廣闊的花園,空中露臺,複式天台花園和各種休閒設施。

UN Studio作品集錦 | 與當代建築的空間對話

一直以來,建築師在公共空間的設計上習慣通過美觀的設計來定義現代建築,但UNStudio則試圖改變這種想法。UNStudio的創始人及首席建築師Ben van Berkel表示:“這個大樓最有趣的一個特點,是它跳出了一般的慣常設計手法,我們在空中創造了一個的社區,社區中的每個區域都有各自獨特的身份。”

UN Studio作品集錦 | 與當代建築的空間對話

簡單來說,Ben van Berkel的理念是將建築設計成為一個能合併各種居住類型和居住規模的城市。此外,天空樓臺形式的戶外綠地,頂樓的屋頂花園和個人陽臺也都是這個理念的重要元素。

UN Studio作品集錦 | 與當代建築的空間對話

UN Studio作品集錦 | 與當代建築的空間對話

垂直社區的概念可以解讀為這個建築將三個尺度容在一座高樓中:城市、鄰里和家。這三個尺度併合綠化元素可以解讀出兩種結構:“垂直結構”和“露天結構”。“垂直結構”在建築上把城市生活體系融於高樓狀建築層次,這種結構把鄰里劃分為不同的四種居住群,而“露天結構”則是通過建築的層高,定義了全建築的綠色空間和領域。

較低的天空框架平臺“空中大廳”構成通往公寓的綠化通道,位於通往大樓的通道上方8米處。這個平臺可以將花園的自然景觀垂直延伸到塔樓。第二個天空框架平臺“空中花園”在第三個小區上方,提供全方位景觀,並可用作戶外活動的社交平臺。空中花園層設有按摩池、游泳池和用餐平臺等設施。

另外,每一個住宅單位都配置了陽臺,不同的室外空間也提供了視野上的選擇,臨近的兩個自然景觀或是俯瞰城市全貌。這些與住宅形式結合到一起的陽臺有著不同尺度的細節,在Scotts 大廈中,陽臺被作為室內傢俱的一部分。

UN Studio作品集錦 | 與當代建築的空間對話

UN Studio作品集錦 | 與當代建築的空間對話

上海 189 弄購物中心

用幾何立面回應老上海街區

189 弄購物中心位於上海市中心的普陀區,與昌壽公園相對,緊鄰玉佛寺,這裡新老建築交織,周邊環境比較複雜。UNStudio旨在為上海的年輕人士打造一個集零售、餐廳和辦公空間為一體的建築,將典型的購物中心設計為成垂直城市,為市民提供一個購物、散步、用餐、聚會和放鬆的場所。

UN Studio作品集錦 | 與當代建築的空間對話

為了吸引周邊的人群,UNStudio通過幾何圖案物質化了“老上海”的元素,並將這些元素與當代城市體驗結合起來,從而創造出一個具有鮮明上海特色的地標性建築。

UN Studio作品集錦 | 與當代建築的空間對話

建築外表皮設計將程序化立面貫穿整個設計概念,從而為建築的圍護結構創造更豐富的層次。多層組件的用途能從周圍環境中“框景”多樣化視圖,同時為特殊區域提供透明度。基於六角形網格,立面組件遵循建築的立體幾何結構,並提供不斷變化的視角。

UN Studio作品集錦 | 與當代建築的空間對話

立面構件從大到小的漸變,調整了從內部到外部的暴露面積,同時突出了建築的主入口。因此,立面成為一個集成的活躍層,可以編程為顯示窗口、觀景臺或陽臺。

UN Studio作品集錦 | 與當代建築的空間對話

在下面的立面上,六邊形網格構成了菱形面板,這些面板錨固在圍護體系上。構件的排列從一層到三層的變化,深度可達400mm,這些面板由不同的材料製成,由RGB發光二極管提供照明,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透明或不透明、彩色或單色、反光或無光。

UN Studio作品集錦 | 與當代建築的空間對話

UN Studio作品集錦 | 與當代建築的空間對話

UN Studio作品集錦 | 與當代建築的空間對話

空間內部集合了街頭生活元素,並混合了各種零售功能。內部空間組織鼓勵有人在建築中自由探索,在綜合體不同層次中漫步,零售區沿著開放空間佈局,其間由小型的信息亭劃分出內部不同的區域。

UN Studio作品集錦 | 與當代建築的空間對話

UN Studio作品集錦 | 與當代建築的空間對話

UN Studio作品集錦 | 與當代建築的空間對話

UN Studio作品集錦 | 與當代建築的空間對話

中山吉寶盛世灣碼頭

打造西江沿岸的世外桃源

吉寶灣新碼頭位於中國廣東省中山市,坐落於西江沿岸。該項目總體規劃面積大 50,000 平方米,包括一個直通西江的碼頭、一座遊艇俱樂部、高端住宅別墅以及海關大樓、橋樑、道路和周邊外堤等配套基礎設施。吉寶灣碼頭是中國境內唯一一個由外國移民所有的私營港口。

UN Studio作品集錦 | 與當代建築的空間對話

碼頭俱樂部的設計理念是要打造有如置身於遊艇或豪華郵輪之上的非凡體驗。俱樂部採用了橋樑連接陸海一體的設計理念,從陸地上走近俱樂部,一座雕塑般的景觀漸入眼簾,而在水上望去,大氣磅礴的建築正開懷迎接海上來客,在水上灑下波光粼粼的倒影,堪稱美輪美奐。

UN Studio作品集錦 | 與當代建築的空間對話

建築中還特別留出了寬敞開放的“漏斗”空間,由上下樓梯互相鏈接,讓用戶能夠在不同的樓層間閒庭漫步。這種漏斗設計將建築物從傳統的水邊屏障變成了穿堂而過的流動空間,從而更好地組織大樓的內部空間。

UNStudio 創始人及首席建築師Ben van Berkel說:“讓風吹過大樓內部、實現自然降溫的理念貫穿了整個設計的始終。有了這些內部的通風漏斗,讓人彷彿能夠看到拂身而過的微風。”

UN Studio作品集錦 | 與當代建築的空間對話

大樓天窗及東西側開口保證了充足的自然採光,營造出舒適的氛圍和光影交錯的效果。這些空間還採用木質板材飾面,營造出有如水上游艇的奢華之感,因為大部分遊艇船身採用高強度碳纖維,而甲板上鋪設的也是這種柔軟材質。

UN Studio作品集錦 | 與當代建築的空間對話

為迎合現代快艇與遊艇在外觀上所運用的顏色、材質和工藝,會所大樓的立面採用了青銅色鋁面板和玻璃肋板提供結構支撐,青銅色鋁面板體現了幾何外形的柔和與流暢。玻璃肋板用境面材質,與波光粼粼的水面交相輝映。此外,立面上還設置了多個陽臺,既是良好的觀景去處,同時還有遮蔭的功能。

UN Studio作品集錦 | 與當代建築的空間對話

作為水上活動的中心,整座碼頭提供可用於社交、商務、休閒和保健的豐富便利設施,會所大樓內部還設有餐廳、會員區、Spa、健身房、KTV 和會客室等功能區域。

UN Studio作品集錦 | 與當代建築的空間對話

橋樑是通往會所和水濱的主要通道。通道採用人車分流的設計,重點打造良好的步行體驗。步道位於車道下方,讓行人遠離車輛的尾氣與噪音。橋樑上還設有多處休息駐足的平臺。到了堤上,橋樑扶手變為座椅,車道扶手變為華蓋,讓您盡享休閒。

UN Studio作品集錦 | 與當代建築的空間對話

杭州來福士廣場

“超生活”概念煥發城市活力

杭州來福士廣場是一個秉承可持續發展理念而打造的集居住、辦公和休閒為一體的中心,這是中國第八個來福士項目,它位於錢塘江畔的錢江新城,是杭州市新 CBD 綠色軸線上的重要地標建築。

來福士廣場佔地面積約 400,000 平方米,功能齊全,可提供 7*24 小時的不間斷服務。醒目的裙樓之上坐落著兩座流線型的高樓,從中可以飽覽錢塘江和西湖的迷人風光。這兩座塔樓高250 米,共有 60 層,設有高端住宅、甲級寫字樓、康萊德酒店,天台直升機坪等設施;建築面積約116,000 平方米的裙樓共有 6 層,配備有零售店、餐廳、休閒設施和停車場,並可通過地下通道直達地鐵。

UN Studio作品集錦 | 與當代建築的空間對話

UNStudio的設計傳承了“來福士”品牌“城中之城”的概念,以杭州著名的自然景觀為基礎,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來福士中心。大廈水波潺潺的外形,仿若錢塘江中川流不息的江水。這些平靜的同心圓水波從底部開始,沿著縱軸線一層層盤旋而上,愈來愈富有動感。這些表現手法,將建築物中的各部分流暢地結合在了一起。

UN Studio作品集錦 | 與當代建築的空間對話

UN Studio作品集錦 | 與當代建築的空間對話

可持續設計是 UNStudio 設計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將自然通風、太陽能和採光與當地環境相結合外,結構和材料的高效使用方式也可以降低建築物對能源和材料的需求。此外,該建築為多孔結構,室內空氣可與公共區域以及自然界進行自由交換。

UN Studio作品集錦 | 與當代建築的空間對話

為了進一步推動建築對未來生活的持續研究,該項目制定(整體)戰略,打造能提供高品質生活的、可持續發展的健康城市,同時滿足未來城市化的快速擴張和房地產高速發展所帶來的對更高效率和更高密度的需求。

UN Studio作品集錦 | 與當代建築的空間對話

雙子塔和裙樓立面的設計形成鮮明的對比。裙樓立面穿著銀光閃閃的鱗片狀鋁磚外衣,活力無限,呈現出濾鏡般的景觀。雙子塔的外層安裝有可旋轉的垂直太陽能遮陽板,放置在幕牆的頂部。它們一方面突出了雙子塔的扭曲特點,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內部視圖。

建築物外立面的方向決定了面板的深度、寬度和旋轉度,越到頂部越窄。這使得最佳窗壁比增至最大限度。由於面板的線條整天都可以吸收光線,因此增加了立面的發光質感。夜幕降臨時,建築物的輪廓就會亮起來,一方面使建築更加醒目,另一方面也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光汙染。

UN Studio作品集錦 | 與當代建築的空間對話

新加坡V on Shenton大廈

高效使用城市土地降低人口密度

目前,新加坡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之一。雖然多年來新加坡致力於開墾土地,但仍然面臨著巨大的密度挑戰。近年來,垂直髮展被證實是高效使用城市土地的方法之一,V on Shenton大廈就是這樣的背景下啟動設計的。

UN Studio作品集錦 | 與當代建築的空間對話

該大廈建在原UIC大樓的原址上,坐落於新家坡中央商務區中心。自1973年以來,UIC大廈一直是新加坡天際線的一部分,並曾經一度持有新加坡最高建築的稱號。新建的V on Shenton大廈包含23層辦公樓和53層住宅樓。辦公樓和住宅樓的外立面從同一組圖樣衍生出來。六邊形的立面圖案作為基本形狀,增加角度和遮陽裝置可以提高立面的性能,從而適應新加坡氣候的變化。

UN Studio作品集錦 | 與當代建築的空間對話

UN Studio作品集錦 | 與當代建築的空間對話

UN Studio作品集錦 | 與當代建築的空間對話

除了辦公和居住項目外,雙層塔建築還擁有完整的空中花園。這提供了360度全景欣賞新加坡。而且擁有各種各樣的基礎設施。如健身區、游泳池以及兒童遊樂區。鬱鬱蔥蔥的綠色植物提供新鮮、清新的空氣。這些區域為社區活動或者招待客人提供了空間。

UN Studio作品集錦 | 與當代建築的空間對話

UN Studio作品集錦 | 與當代建築的空間對話

辦公樓基於幕牆模塊,並且優化了各種類型的面板。重新組合以創建一個特色鮮明的模式。相比之下,居住建築的立面基於單元類型的堆砌。居住建築的立面形式考慮陽臺、窗臺、花盆、以及空調架。

這些幾何嵌板為建築增添了質感,同時加強與建築的聯繫,立面的質感和體積對於保持居住和辦公建築的舒適性是非常重要的。遮陽設備和高性能玻璃,為創建宜居設計奠定基礎。

UN Studio作品集錦 | 與當代建築的空間對話

此外,每座塔都由“倒角”構成,這些倒角把住宅塔、辦公塔和柱基整合在一起。白天,同塔樓的紋理表面相比,倒角顯得光滑。華燈初上,形成一條連續亮麗的風景線線,點亮塔樓、停車場和空中花園。

值得一提的是,在開發區的一樓,不鏽鋼線鑲嵌在地板上,天花板上的光線強調公共區域,垂直層覆蓋在汽車坡道上,這些構成了行人到達目的地的指導原則。


UNStudio是一家國際化的建築事務所,由Ben van Berkel與Caroline Bos創立於阿姆斯特丹。作為當今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建築師事務所之一,自成立以來在世界各地完成了如溫伯格別墅、斯科茨大廈、富蘭克林五號大廈及阿納姆中心規劃等80多個項目。同時,他們也在建築界取得了優秀的國際聲譽和獎項,包括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RIBA)國際獎,紅點獎,美國建築師協會(AIA)優勝獎,以及多次密斯.凡.德羅建築獎提名。

UNStudio的設計理念,自始至終把“概念模型”的衍變和團隊間的知識共享作為中心主題。事務所在實際項目中通過複雜的空間組織來實現趨於完美的功能性,創立者Ben van 將其總體設計風格歸為“實驗性”。UNStudio 的多數建築實踐,都反映了複雜流暢的室內外空間與精細準確的建造施工之間的完美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