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暮之年,他和老伴一起立下遗嘱:病入膏肓,别抢救,愿安然离世

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无论何人,无论贫穷还是富贵,都不能幸免。如果一生能够快乐、健康地活着,直至寿终正寝,也算不枉来这人世间走一遭。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能以这种方式如愿辞世,有些人饱受各种疾病侵袭,活得生不如死,他们想安乐离世,却成了一种奢求。

迟暮之年,他和老伴一起立下遗嘱:病入膏肓,别抢救,愿安然离世


人生总有谢幕的时候,如果不幸病入膏肓,在生命和尊严面前,你会做何种选择?十几年前,一位87岁的老兵林浪,和老伴一起立下如下遗嘱:“今后,我俩如果病成植物人,或经专家共同认定,病伤极其严重无法逆转时,请按遗嘱:不要进行任何抢救和治疗,包括不静注,不医护进食等,只在必要时给予高效止痛药片,让我们安祥自然离开人世。

这样可以让我俩少受痛苦早日解脱,含笑回归大自然,而得到最后的幸福。也可以为人民、组织、亲属减轻负担,对各方面都有好处。为防止我俩病重神志不清时无法表达上述要求,所以立此遗嘱。”

迟暮之年,他和老伴一起立下遗嘱:病入膏肓,别抢救,愿安然离世


年轻的时候,林浪参加过淮海战役等9次重大战役,不知道遭遇过多少次死里逃生,一路枪林弹雨总算走到和平年代。他的老伴也是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这对革命伉俪,相濡以沫,白头到老,携手即将走完人生的终点。

迟暮之年,林浪和老伴觉得身体每况愈下,各种疾病缠身,他们开始考虑到“死亡”这个话题。死,并不可怕,作为一名军人,能够有尊严地死去,当然是最好。所以,林浪和老伴意见达成一致,才写下那样的遗嘱,表示病入膏肓的时候,别抢救,只愿安然离世!

迟暮之年,他和老伴一起立下遗嘱:病入膏肓,别抢救,愿安然离世


林浪和老伴签下这份遗嘱后,再三叮嘱四个儿女,请他们务必积极同各方面联系,帮助父母实现最后的心愿,这也是最大的孝顺!那时,面对父母的遗嘱,林浪的四个儿女没有表态,他们都是知识分子,都是孝子。只是不停地安慰父母,不要想那么远,一切还早。

对于后事,林浪和老伴也决定要求树葬,拒绝铺张浪费。对于生死,两位老人看得特别开,他们认为这只不过是从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尽管儿女当时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说什么,但林浪相信孩子们一定会尊重他和老伴的选择。

林浪的故事,让人联想到法国女记者玛丽·德卢拜,她在56岁时发现自己大脑内长了6个恶性肿瘤,已无法挽救。面对家人和社会的阻拦,玛丽毅然做出充满争议的决定:去比利时完成“合法安乐死”,并且决定记录下自己生命里的最后6个月,直至在医师的帮助下死去。她希望有一天法律能够允许人们选择死亡的方式,让更多人可以带着尊严死去。

迟暮之年,他和老伴一起立下遗嘱:病入膏肓,别抢救,愿安然离世


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也要有尊严地死去。或许病入膏肓的当事人,充分做好了迎接死亡的准备,但,不是每个亲人都能接受。有一位老先生病危,情况危急,医生表示即便抢救过来,也是植物人。

老先生的三个子女事业有成,都很孝顺,要求医生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最终,老人抢救过来了,也的确变成了植物人。但从那以后,这一大家子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开始,孝顺的子女天天去看望,后来,时间越来越长。

再到最后,直接请护工照料。老人的子女也并非不孝,他们不可能不工作,不照顾自己家庭,天天陪在一个植物人父亲身边。可即便他们的父亲活着,然几个儿女在精神上和经济上承受的痛苦与负担可想而知。

迟暮之年,他和老伴一起立下遗嘱:病入膏肓,别抢救,愿安然离世


死,是无可回避的终点。如果死亡对于人类来说,是生命尊严的表达和延续,那么,在死亡面前,相信人们一定会淡定、从容和优雅,也会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事件和每一个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