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完美主义

打破完美主义


1.接受自我

很多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总想着一定要做好,所以充分准备各种东西,但总觉得还不够,然后一直没有开始。最明显的是在写毕业论文时,先是确定主题,实验准备,素材收集,别人都进行了一半,自己还是不够满意,结果时间临近,匆匆赶完。不仅不是完美主义,反而过犹不及。

要接受准许为人的想法,允许存在不完美的地方。不能一味高标准严要求,立一个很高的flag,为了这个flag破坏掉现有的平衡。曾经看过一篇报道,讲述一个女孩为了到国外知名大学读书,实现名校梦,要求父母卖掉唯一的房子。这种表面上的完美主义,害人害己。

当你开始行动的时候,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开始行动意味着你已经克服心理的重重压力,就像写文章时,很多时候提笔前大纲素材并未齐全,但当你写时,会发现如行云流水一般顺利,思如泉涌,本以为忘却的文字和素材随着指尖轻触键盘都出来了。

我们害怕的不是失败,而是他人以为成功却失败了。

有句话叫做“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意思就是穿鞋的人有所顾虑,而那些一无所有的人,他们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东西,也就无所顾虑,什么事情都敢于去做。

美国演员瓦伦达是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的表演者,他表演了一辈子走钢丝都非常成功,但在生平最后一次演出时却不幸失足身亡。因为知道是最后一次,所以告诉自己千万不能失败,一定要完美谢幕,结果却是表现更差,丢失性命。

越是祈求完美,越容易得不偿失。

打破完美主义

2.利用好已发生的事

抛弃完美主义,并不是放弃追求,而是对人生的每一步,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态度。

爱迪生面对采访者说:“您已经在电灯泡实验中失败了五千次”的提问,爱迪生回答到:“我没有失败,我知道有五千次的方法行不通”。这就面对失败的不同态度,谁都不能保证第一次做一件事是成功,反而大多数情况下失败更多些。

学会面对失败,是人生路上的一场修行。

听过太多名人故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挫折中吸取教训,不是屡战屡败,而是屡败屡战,每一次的归纳总结,都是走向成功的垫脚石。

比失败更可怕的是我们一直努力,一直没有起色,平平无奇的事业,乏味无趣的生活,弥漫在周围。学会进行自我激励,外界的激励就好比河流湖泊中的水流,势不可挡,自我内在的激励更像是撑一支竹篙,即使很慢,但不断在前进。

自我激励可以是提前完成工作后火龙果的奖励,可以是周六定时完成大扫除的电影奖励,可以是一个月读完10本书后期待已久的ipad奖励。这些没有限制,需要量身定做。

在事业生活投资爱好的某一阶段产生重大进展时,要理性进行面对,开心兴奋再正常不过,给自己放个假,用娱乐来庆祝。当庆祝结束后快速投入到下一个阶段,不可沾沾自喜,沉溺于过去的辉煌,停滞进步。

无论是成功失败平淡都要正确面对,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就好比西天取经,路上会有妖魔鬼怪,会有神仙相助,会有貌美如花娇妻守候,但要一直向西走。

打破完美主义

3.重视努力

爱因斯坦说:“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于是很多人在纠结灵感重要还是努力重要,我倒觉得没有唯一的答案,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一个实验,将20个10岁的小孩,随机分成两组。第一个测试中,在第一组小孩测试完成后统一表扬非常有天赋聪明,在第二组小孩测试完成后统一评价说很努力加油。第二个测试中,明确告诉两组的小孩一个题难,一个题简单,可以选择一道题做。结果是第一组小孩选择难的50%,简单的50%;第二组小孩选择难的90%,简单的10%。

随机分组的小孩,在被评价有天赋后害怕失败后证明没有天赋,所以选择题简单的多,在被评价努力后更愿意尝试难的。

不是我们的天赋不够,更多的时候就像是实验中的小孩,因为被冠以天赋聪明的头衔,我们害怕失败。而夸赞努力,则更愿意学习获取新知识。

初始天赋,就是出生时基因里刻的初始值,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但成长的过程就是分数动态改变的过程,学习一个新技能,分数增长一些,失去一个机会,分数降低一些。

上一阶段出生天赋加过程积分做为在下一阶段初始值,所以你以为的天赋只不过是以往所有的积累。

互联网的兴起,许多人转行去做程序猿,希望是一个新的起点。小宋是学习汽车工程专业的,一直是专业前三名,各种奖学金,大学时期创业;小王是化学毕业的,大学平淡无奇,不挂科是值得炫耀一辈子的事。两人在毕业一年后同时进入培训机构系统学习计算机。刚找工作时,差异不大,工资不相上下,等两年后,一个进入大厂成为高级开发人员,一个还是原地徘徊等待机会。

都是转行做互联网,进入一个陌生领域,但两人过往是千差万别的,对陌生领域的学习认知成长速度都是不同的,最后的结果自然相差甚远。不要抱希望于换个岗位、换个专业、换个行业改变人生,要知道努力优秀的人在任何行业都可以出色。

所谓的天赋,不过是过去努力在新阶段的体现罢了。

打破完美主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