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很可怕?比生老病死更可怕的,是被同化

這些天,很多朋友可能都知道了,我木有關在家裡了,而是去協助社區工作,做了一名光榮的抗疫志願者。

我的主要任務,就是蹲守在三無小區門口,將想要外出的人員勸返,以及,幫助有需要的居民買菜買糧,真心體會到了社區工作者的不易。

疫情很可怕?比生老病死更可怕的,是被同化

不過今天我不是來訴苦的哈,這幾天上班路上,大白天看著空蕩蕩的馬路、罕有人跡的街道,忽然覺得很魔幻,有種不真實的感覺,忍不住想掐自己一下,看看這到底是不是在做夢。

不知怎地,我忽然想起了前年看過的一本書,和這次疫情沒什麼關聯的書,但又總讓我覺得有哪裡有些關聯,昨天一邊“守門”一邊把這本書又看了一遍。

這本書叫《記憶傳授人》,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只是單純分享書的內容,不批判什麼。

疫情很可怕?比生老病死更可怕的,是被同化

這是一本寫給少年人看的反烏托邦小說,講述的是在一個叫作“同化社區”的地方,那裡人們的生活模式,接近某些人夢想中的桃花園。

“同化社區”裡的居民吃穿用度都是一樣的,人們所受的教育也都是一樣的,沒有好壞優劣之分,食物衣服住房衛生教育,統統都由社區分配,幼有所依,壯有所用,老有所終。

不僅如此,那裡的人到達婚配年齡後,都可以申請分配一個配偶。我常常和單身的朋友開玩笑:“彆著急,國家會給你發媳婦的。”在“同化社區”,“發老婆”不是夢,大部分人都可以實現。

疫情很可怕?比生老病死更可怕的,是被同化

在那裡,大部分女性也都不用生孩子,那麼一代代是怎麼延續下去的呢?

由專門的“孕母”來生,然後由養育師照顧到一歲,再分配給各個適合養育的家庭。

每個人在十二歲之前受的教育是一樣的,十二歲之後開始分化,社區裡的長老會觀察每個人十二歲之前的表現,根據他們的性格、喜好,給他們分配職業,進行職前培訓,然後再過幾年就上崗就業。

而沒有什麼特長又身體健康的女孩子,就會被分配去做“孕母”,好吃好喝地供養著,專門生孩子,一般生三個孩子之後,失去了最佳生育條件,就會送去做最辛苦的勞工。

這也是一個梗,以前看到這樣一段話:

疫情很可怕?比生老病死更可怕的,是被同化

最後一句被很多二胎媽媽們抗議,覺得是侮辱了她們,但我覺得寫這段話的作者,一定是看了這本書的。在“同化社區”,不“努力”的女孩子,真的是要被抓去生孩子的。

生活在“同化社區”的人,要講禮貌、表達用詞要精準、不準激動、不準撒謊,每天早上要和家人分享自己的夢境,在有了性意識之後,都要開始吃一種藥丸。

沒錯,這種藥丸,是抑制人的心理激情的,所以那裡的人沒什麼感情,他們不懂得愛,也沒有親情愛情,夫妻、親子之間都是相敬如賓,所以都可以和社區分配的配偶白頭到老。

而到了老年以後,也不會給子女添麻煩,都會去養老院生活,沒有人知道一家人其樂融融是什麼樣的體驗。

疫情很可怕?比生老病死更可怕的,是被同化

小說的主人公喬納思,被選為“記憶傳授人”,這是一個特殊的職業,十幾年才能選出一個人擔任。負責從老傳授人那裡接收在關這個社區所有的記憶。

接收了部分記憶的喬納思發現,和記憶相比,他們的生活是這麼的單一,這個社區裡,沒有山丘,沒有雨雪,人們分辨不出顏色。

他進而發現,這所有的所有,只是為了讓人們沒有選擇的餘地。

因為選擇很麻煩,有可能選錯,那就要付出代價,不利於社區的“發展”。

社區經常會“解放”一些居民,有殘疾的、老了的、以及雙胞胎其中之一,總之是一些“沒用”的人。

喬納思以前一直以為,“解放”是去到一個更美好的地方生活。做了記憶傳授人後才發現,“解放”就是安樂死。

覺醒了的人無法再回到過去那種混沌的狀態,喬納思想挽救這個社區的人,想讓他們瞭解愛、懂得怕、有感情,想讓他們看得清各種顏色,想讓他們擁有記憶,想讓他們擁有選擇的權利。

疫情很可怕?比生老病死更可怕的,是被同化

他在老傳授人的幫助下,想要逃離這裡,想拯救這個社區。

因為按照老傳授人的經驗,只要他離開這裡,他已經接受到的記憶,就會散落在整個社區,被社區的人們捕捉到,他們就能擁有這些足以顛覆他們思想的東西。

最後,喬納思帶著一個即將被他們“解放”的小寶寶加波,逃離了“同化社區”。

疫情很可怕?比生老病死更可怕的,是被同化

作者寫這本反烏託幫的小說,自然是想批判些什麼,不過,我倒是覺得,這樣的制度,有它的壞,也有它好的地方。

想起多年前曾去參觀過南街村,當時很羨慕那裡的居民,房子是分的,糧食是分的,菜是分的,上學是免費的,生活毫無壓力。

無意中和他們聊天,得知當地居然有人離開村子,不願意待在那裡生活,真的是大吃一驚,百思不得其解。

而現在,如果讓我選,我也不願意在那裡生活。

不過,雖然我不願意,像“當年的我”那樣的人還有很多,他們是願意的,他們甚至害怕不同的生活。

他們是一群被“體制化”了的人。“體制化”這個詞,來自於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

被“體制化”可怕在什麼地方呢?在於一旦離開了體制,很快就會活不下去。

可以想象,小說中的喬納思離開後,記憶散落在社區,被人們接收到之後,那裡的人剛開始會有怎樣的恐慌。

不過,好在這部書是寫給少年人看的,並不像《一九八四》那樣沉重。

小說的主題一直積極向上,充滿了對親情的渴求,對人間大愛的嚮往,對真實世界的追求。

縱然現實社會不夠完美,儘管生離死別讓人難過,但依然是最理想的世界,不要畏懼,也無須排斥,因為我們可以自己擁有選擇權。

主人公喬納思積極、勇敢、有擔當,有很多值得青少年學習的優秀品質。

疫情很可怕?比生老病死更可怕的,是被同化

這套書一共四本,分別是《記憶傳授人》《歷史刺繡人》《森林送信人》《兒子》,雖然主體框架互有關聯,但每個故事各有主角,單獨閱讀並不違和。

當然,一本好的書,對我們的教育是方方面面的。《記憶傳授人》中,“同化社區”的育兒細節,其實有挺多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

比如幼兒在八歲之前衣服是從後面扣的,那是為了培養孩子們互相幫助協同合作的習慣。

再比如小孩子們多練習拋球接球的動作,可以鍛鍊手眼協調能力。

這些,都符合現代科學育兒的理念。

我不知道這場疫情,以及一座座的空城,怎麼讓我聯想到這本小說的,但這本小說,實在是很贊,忍不住想要推薦一下,少年人、成年人都值得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