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人,最喜歡吃的12道菜

武漢作為中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號稱“華中之首”。古代,從武漢循長江水道行進,可西上巴蜀,東下吳越,向北溯漢水而至豫陝,經洞庭湖南達湘桂,“九省通衢”。

湖北地處長江中游,省內有河流一千多條,湖泊千餘個,有“千湖之省”的稱號。湖北是中國著名的魚米鄉之一,水產品豐盛富饒。武漢作為湖北的省會城市,可謂是坐擁食材寶庫,盡享美食天堂。

清蒸武昌魚

武昌魚又名團頭魴,因產於鄂州梁子湖而得名,頭小體高,面扁背厚,呈菱形,脂肪豐叟,肉味鮮美。1957年,毛澤東《水調歌頭·游泳》發表,詩詞中“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加大了人們對武昌魚的興趣。1965年,武昌魚被正式定名為湖北省地方風味菜餚,成為鄂菜的當家美食。

隨著時代的發展,烹飪武昌魚的製作技術不斷改進和提高,從傳統的蒸、煮、炙三種,發展到清蒸、油燜、網衣、滑溜等多種方法,其中尤以清蒸武昌魚別具一格,特點是口感滑嫩,清香鮮美。

武漢人,最喜歡吃的12道菜

除了清蒸武昌魚,蔥燒武昌魚也是武漢的金牌名菜之一。

武漢人,最喜歡吃的12道菜

紅菜薹炒臘肉

據史籍記載,紅菜薹在唐代是著名的蔬菜,歷來是湖北地方向皇帝進貢的土特產,曾被封為“金殿玉菜”。紅菜薹營養豐富,含有鈣、磷、鐵、胡蘿蔔素、抗壞血酸等成分,多種維生素比大白菜、小白菜都高。且色澤豔麗,質地脆嫩,是佐餐之佳品。冬天的時候,武漢人都愛吃菜薹,清炒菜薹、酸辣菜薹、菜薹炒臘肉都是非常美味的時令佳餚。

武漢人,最喜歡吃的12道菜

武漢人,最喜歡吃的12道菜

武漢人,最喜歡吃的12道菜

黃陂三鮮

黃陂三鮮是武漢市郊縣黃陂民間的傳統佳餚,已經流傳數百年。三鮮由魚圓、肉圓和肉糕組成,製作工藝繁雜。這三樣菜合燒雜燴,肉有魚香,魚有肉味,色香味美。

武漢人,最喜歡吃的12道菜

傳說崇禎年間,李自成率領起義軍攻取了黃陂城,捉了縣官。當地百姓拿出過節才用的魚丸肉丸肉糕招待起義軍,並將其合燒,一菜三鮮,味道極美,深受喜愛。此後黃陂三鮮盛名遠揚。

武漢人,最喜歡吃的12道菜

沔陽三蒸

沔陽三蒸是最傳統又最經典的鄂菜,此菜的由來,眾說紛紜,製法也層出不窮。所謂三蒸,即蒸畜禽、蒸水產、蒸蔬菜(可隨意選擇青菜、莧菜、芋頭、豆角、南瓜、蘿蔔、茼蒿、藕等數十種)最為流行的是農家三蒸——蒸肉、蒸魚、蒸菜。此菜鮮嫩軟糯;原滋原味;清淡;綿軟。是湖北美食中的一顆明珠,在中國名菜系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武漢人,最喜歡吃的12道菜

武漢人,最喜歡吃的12道菜

武漢人,最喜歡吃的12道菜

排骨煨湯

湖北人愛喝湯,有“無湯不成席”的說法。也是湖北接待貴客的必備菜之一,此菜鮮香味美,營養豐富,開胃益血,有補氣補鈣的功效。採用武漢蔡甸蓮藕,加排骨或者豬彎骨或者筒子骨煨湯,文火煨到肉爛脫骨而成,最後撒上蔥花和黑胡椒,此菜是武漢家喻戶曉的知名菜式,尤其在冬季,更是餐桌上必備的美味之一。武漢市蔡甸區蓮藕歷史悠久,南宋光宗年間,曾作為貢品京都,蔡甸蓮藕因此而聞名。

武漢人,最喜歡吃的12道菜

餈粑魚

餈粑魚是具有濃厚的湖北鄉土氣息的傳統名菜。製作時以草魚肉為主料,經過醃漬、晾乾後煎燒而成的。 餈粑魚口味鹹辣、香氣撲鼻,佐飯能增量、佐酒可轉換口味,在武漢地區人們食用“餈粑魚”已是一種嗜好。

武漢人,最喜歡吃的12道菜

藕夾

湖北是千湖之省,水產資源豐富,不僅有各種各樣的魚蝦類水產繁多,而且各類水生植物食材也數不勝數,蓮藕就是其中一種。湖北盛產蓮藕,湖北蓮藕的種植面積及產量位居全國第一,種植面積達到200多萬畝,產量佔全國蓮藕總產量的1/3。藕夾、排骨煨藕湯和藕圓子,是武漢人年夜飯餐桌上必備的三道蓮藕菜餚。

武漢人,最喜歡吃的12道菜

武漢藕夾好吃的關鍵就是要選用口感甜脆的脆藕,通常都是選用比較細的藕梢子,這樣的蓮藕做藕夾才會生脆好吃。粉藕做出來口感不甜脆反而餈糯。具體做法是先將蓮藕洗淨,去皮,切成每兩片不斷開的連刀片。豬肉洗淨、剁碎。生薑、香蔥切細粒備用。豬肉放入大碗,加入生薑、香蔥。加入澱粉、鹽、胡椒粉。順一個方向,充分攪拌上勁。依次打開蓮藕片,放入肉餡,合好備用。

麵粉加入適量冷水、鹽。加入雞蛋,幾克泡打粉,拌成較粘稠的麵漿,最後加上少許乾淨的色拉油攪拌均勻,備用。用筷子夾起一個藕夾,在麵漿中打個滾,裹滿面糊。鍋中油熱至9成油溫時下鍋,逐個下入藕夾,用中小火炸制,炸到藕夾漂起來,炸至外表微黃即可撈起瀝油。待油溫升高至9成油溫時再次入油鍋復炸一遍,撈起裝盤即可。如此炸出的藕夾,口感外酥脆內軟嫩,鮮香開胃,非常美味。

武漢人,最喜歡吃的12道菜

酸辣藕帶

酸辣藕帶在湖北武漢是一道非常經典的時令美食,而且因為它的做法簡單,所以武漢人更是把它當成了一種家常菜,尤其是在初夏時節,在武漢人的餐桌上,我們經常能看到這道菜的身影。

武漢人,最喜歡吃的12道菜

藕帶其實就是藕上長出的芽,主產自湖北洪湖,形狀仿如袖珍型的藕,但是藕帶上市時間很短,最多1個月。藕帶可清炒、涼拌,這道酸辣藕帶更能調起人的味覺,用來下酒、下飯最好不過。

武漢人,最喜歡吃的12道菜

珍珠圓子

圓子是武漢逢年過節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寓意著團團圓圓。在武漢伢的童年記憶裡,炸圓子一定是"最美家鄉味"的一個代表。武漢的圓子也有很多,肉圓子,魚圓子,藕圓子,珍珠圓子,豆腐圓子,蘿蔔圓子,香菜圓子,南瓜圓子等等,每年快到春節時,夾著溫熱肉香的圓子味道,在屋裡飄散。

尤其珍珠圓子是武漢非常有名的特色美食,幾乎是所有武漢農家風味餐館的"標配",甚至是招牌菜,年夜飯上的主角之一。風味濃郁的肉餡,外面裹上一層軟軟糯糯的糯米,吃在口中的味道,與油炸圓子完全不同。珍珠圓子是以豬瘦肉、肥肉做成的圓子,再滾以糯米蒸制而成,圓子蒸熟後,外面粘的整粒糯米發光油亮,形似珍珠,因而得名。

武漢人,最喜歡吃的12道菜

做珍珠圓子,最好用肥瘦三七開的肉做餡兒,太瘦不夠滑潤,太肥則口感油膩,可以用純肉,還可以加入老豆腐,做成升級版的珍珠豆腐圓子。圓子蒸熟之後,口感軟糯適中,滋味鮮美可口,外層包裹的糯米粒粒豎起,晶瑩潔白、油亮發光,真如顆顆珠圓玉潤的珍珠一般讓人不忍下筷。

武漢人,最喜歡吃的12道菜

武漢人,最喜歡吃的12道菜

泡菜苕粉肉絲

泡菜苕粉肉絲,是一道地道的湖北菜,用湖北味道的酸辣口泡包菜和肉絲、紅薯粉絲同炒,味道酸辣中有柔潤,濃烈中帶溫柔,是一道人見人愛的下飯好菜。這道菜的起源或許不在湖北,但這菜在湖北大小餐廳流行了這麼些年,早已變成了徹底的湖北味道的代表。

從菜名上看就知道這是一道地道的湖北菜。苕(音sháo),即湖北人方言中的紅薯,所謂苕粉,即紅薯做成的粉條。苕這個詞除了單指這種長在土裡的塊莖植物外,在武漢話裡還有很多其他的含義。說某人太笨,就是:“這伢有點苕!”

對於自己所愛的人,愛到無法用言語表達時,往往也靠一句:“你哪就這苕咧?”表達深意。生氣時,氣得發抖,能憋足了喊出來的,通常也不過是一句:“你簡直就是個苕!”。玩笑時,你說“都被你嚇苕了!”也能準確的表達嬌嗔之意。

武漢人,最喜歡吃的12道菜

乾燒大白刁

大白刁在武漢叫刁子魚或者翹嘴鮊,肉白而細嫩,味美而不腥。湖北江陵府產的刁子魚古時被列為貢品,大詩人杜甫在詩中曾形容“白魚如切玉”。刁子魚是在長江這種流水裡生長的,遊速很快,所以肉質特別細嫩鮮美。

這種魚刺特別多,多過鯽魚鰱魚等等其他家魚。雖然刺很多很多,喜歡吃魚的武漢人卻一直把刁子魚奉為桌上佳品。武漢人吃魚的方法都是根據魚肉的特性,或蒸,或燒,或炸,或煎。因為刁子魚體型細長肉薄,所以傳統上武漢人用乾燒或者叫幹煎來做,不加一滴水。

煎好的刁子魚肉質鮮美至極,又細膩又緊實,但武漢人喜歡享受在魚刺叢林裡理出鮮美魚肉的感覺。如同玫瑰採摘不易美麗但有刺,刁子魚異常鮮美的味道恐怕是心急怕麻煩的吃貨無法享受的。

武漢人,最喜歡吃的12道菜

黃燜圓子

“湖北有無圓不成席之說,圓子寓意團團圓圓,是過年少不了的菜。肉圓子製作歷史悠久,黃燜圓子是經典的湖北菜。

傳說在清道光年間,蔡甸大集場有一吳姓舉人,進京趕考,走到漢陽城西一渡口,因無渡船並飢腸轆轆,萬分焦急,深恐誤考。適逢一位漁翁在此收網,見此情景即搖船送他。行至江中,隨著江風飄逸著陣陣魚肉香,吳舉人更飢餓難耐,漁翁見此便讓吳舉人吃了一碗自己的吃食,吳舉人讚不絕口,並問漁翁此為何物,為何如此鮮嫩。

漁翁答曰:“此為漁民過往的生計吃食,由平日勞動所得之魚與肉剁至糜肉混合後捏成圓子而成,可清蒸,可水煮,可黃燜。因漁民生活在江上,方便吃食,故名黃燜圓子”。到對岸後,吳舉人正要付酬金,漁翁不收,說“這裡雖是南來北往要道,但戰亂不斷,沒人敢設渡,如他日金榜高中,若能架座木橋,八方百姓定會感恩於你。”吳舉人聽後連連稱是。

趕考完畢,吳舉人被欽點進士,後幾經升遷,至漢陽府縣令。他沒有忘記漁翁的話與漁民之吃食的美味,在此架了座木橋,百姓方便歡喜,稱此地為升官渡,以表示對吳舉人的欽佩。當地老百姓亦將“黃燜圓子”改名為“升官渡黃燜圓子”。

圓子從此“是江城市民喜歡的傳統佳餚,被稱為:武漢第一大菜,每個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特色菜。

圓子,按字面解釋它象徵著團圓,象徵著每個家庭團團圓圓,和和氣氣。更象徵著生活幸福圓滿,特別到了春節,家家戶戶都飄散著圓子的香味。

武漢人,最喜歡吃的12道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