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風雨哈佛路》解讀青少年厭學現象,以及正確的引導方式

《風雨哈佛路》 是根據Liz Murray的自傳《Breaking Night: A Memoir of Forgiveness,Survival, and My Journey from Homeless to Harvard》改編的同名影片。

影片講述了莉絲·默裡出生在美國的貧民窟裡,從小就開始承受著家庭的千瘡百孔,父母酗酒吸毒,母親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貧窮的麗茲需要出去乞討,流浪在城市的角落,生活的苦難似乎無窮無盡。

15歲時,她母親發現自己HIV檢測呈陽性,她患上了艾滋病。她很快就過世了。媽媽的死讓她意識到要做出改變。她選擇通過讀書來改變人生。

由《風雨哈佛路》解讀青少年厭學現象,以及正確的引導方式

儘管她無處可住,這麼多年來又未正正經經地上過學,但她用最真誠的態度感動了高中錄取老師,爭取到了讀書的機會。然後,莉絲開始了漫漫的求學路。

她一邊打工一邊上學,用兩年時間學完了高中四年的課程。她嘗試申請各類獎學金,只有紐約時報的全額獎學金才能讓她唸完大學,於是她努力並申請到了這份獎學金。影片的最後,她邁著自信的腳步走進了哈佛的學堂。

由《風雨哈佛路》解讀青少年厭學現象,以及正確的引導方式

接下來聽聽將從莉絲和她朋友克瑞斯截然不同的人生解讀廣大青少年厭學背後的深層次原因以及探討解決方法。

01

克瑞斯 VS 莉絲——相似的命運、不同的選擇,造就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影片中有一角色吸引著我的注意:莉絲的朋友克瑞斯。克瑞斯跟莉絲擁有相似的家庭背景,但她們兩後來的人生卻截然不同。

克瑞斯拒絕去上學,依然生活在收容所,最後在18歲的那天被趕了出來,無處可去,依然深陷泥潭;而此時的莉絲正在全力爭取哈佛全額獎學金。

由《風雨哈佛路》解讀青少年厭學現象,以及正確的引導方式

為什麼如此不同呢?

因為她們做了不同的選擇。克瑞斯不認為自己有別的選擇,在悲催的家庭環境下的自己根本不配有正常人的生活。

維也納著名心理學家,意義療法創始人維克多·弗蘭克爾說:“不管面對何種生活挑戰,你都有選擇自己的態度和反應的自由。”

維克多·弗蘭克爾是世界上偉大的心理學家。二戰期間,他和家人(父母,妻子,兄弟,妹妹)一起被納粹逮捕,關押進納粹集中營。

整整3年時間,承受了巨大的折磨和痛苦。他的父母,哥哥和妻子全都死於都死於毒氣室中,只有他和他妹妹倖存下來。

他發現在集中營的駭人聽聞的惡劣環境下,人們的選擇也不止一種。當然絕大部分的人,冷漠,自卑,嫉妒,易怒和絕望;

然而有的人真的不一樣,他看到有人會每天走過每個屋子,安慰別人,甚至還拿出自己的麵包送給別人。

在任何環境條件下,你都有選擇自己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

影片中克瑞斯覺得她沒有選擇,父母是怎麼樣,她就是怎麼樣。其實她已經做出了選擇。她選擇了放棄,退卻等消極的態度。

由《風雨哈佛路》解讀青少年厭學現象,以及正確的引導方式

02

青少年厭學現象是一種消極的選擇

克瑞斯因家庭和生活環境影響,對學校極度厭惡,選擇了消極的人生態度。但現在的青少年們,生活條件都很好,厭學現象卻頻現:

      • 不做作業,學習無興趣,視學習為負擔,被動地應付學習;
      • 把學習作為一件痛苦的事情,責任心不強、馬虎草率;
      • 行為散漫,經常曠課、遲到,甚至逃學,嚴重的甚至想輟學;
      • 學習目的不明確,甚至恨書、恨老師、恨學校;
由《風雨哈佛路》解讀青少年厭學現象,以及正確的引導方式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很多人找不到學習的和生活的意義,選擇了逃避學習的消極方式,也就出現了各種厭學症狀。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社會學家對48所大學的7948名大學生做過一項統計調查。被問及什麼是你目前最主要的事情時,16%的學生回答是“賺很多錢”,78%的學生回答其首要目標是“找到生活的目的和意義”。

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 尼采

其實最大的問題就是青少年不知道為什麼學習,不知道學習的意義,也不認為大人所謂的意義就是他們的意義,怎麼辦呢?

那我們怎麼樣才能讓青少年找到學習的意義,做出積極的選擇呢?

答案:利用意義療法。


由《風雨哈佛路》解讀青少年厭學現象,以及正確的引導方式

03

什麼是意義療法?

Logos是個希臘詞語,指的是“意義”。意義療法是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創始的。它著眼於人類存在的意義以及對這種意義的追求根據意義療法,努力發現生命的意義正是人最主要的動力

有一位美國外交官來到弗蘭克爾的診所:他非常不滿意自己的職業,覺得是由於自己跟美國外交政策不合拍。

經過幾次談話,弗蘭克爾發現他追求的意義的努力遇到了職業方面的挫折,他希望幹別的行業,跟外交政策壓根沒關係。後來他放棄了外交官的工作,選擇了其他的職業,結果非常好。

阿德勒提到:“重要的是我們要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也就是說他如何解釋自己的處境而不是父母如何看待他的處境。”

意義療法就是一種試圖使人自己意識到內心深處渴望的東西,從而影響現在的行為和選擇的方法

這對於青少年尋找到學習的意義也非常有指導作用。在分析具體措施之前,我們先了解下意義療法的三大準則。


由《風雨哈佛路》解讀青少年厭學現象,以及正確的引導方式

04

意義療法的三大準則

首先,我們在引導孩子尋找學習意義時一定要秉持三大準則:

1.與他人建立聯繫

真正有意義的人生目標最終都會落腳在付出,也就是為他人創造價值上。

影片中的莉絲考上了哈佛,並沒有提及後來的生活。在現實中,後來她向青少年宣揚要抵制住毒品和黑幫的誘惑,還鼓勵他們不要把兒童時期的苦難當作不把握機遇的藉口。她在為他人提供服務中找到了更大的人生價值。

2.對學習要有崇高的目標

周恩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這並不僅是一句勵志的話。

當真正有了崇高的目標,學習和生活知識達到目標的手段而已。如果孩子有了崇高的目標,那他就不會著眼於眼前的學習問題。

3.用積極的態度擁抱學習

變化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你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

培養孩子從變化中恢復和快速適應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積極的態度看待變化是關鍵。為了引導孩子正面積極的視角,我們要自己先做出改變。孩子耳濡目染地自然就學會了。


由《風雨哈佛路》解讀青少年厭學現象,以及正確的引導方式

接下來我們就說幾個尋找學習意義的具體方法。

05

如何引導青少年尋找學習的意義?


我們可採用以下4種方式引導進行引導:

1.目標暗示法

有人因為喜歡遊戲去學習編程,有人因為喜歡動漫去學日語,有人因為看韓劇去學韓語,有人因為喜歡小說去寫作,有人為了喜歡的人考上了好大學,有人因為出國旅行去學外語......

孩子不知道學習的用處往往是因為自身的認知不足,對於愛好興趣沒有充分的認識,以及其未來的潛力。挖掘孩子的興趣愛好,不管短期還是長期的,引導孩子樹立一個目標,重回學習的軌道。

崇高的目標會給人使命感和長期堅持,眼前的目標可以快速驅動孩子現在的行為改變。

由《風雨哈佛路》解讀青少年厭學現象,以及正確的引導方式

2.學習偶像法

學習偶像可以書中找,比如名人傳記;可以帶孩子去聽講座;可以找身邊的熱愛學習的榜樣交流

我年少時,就特別喜歡看本傑明·富蘭克林的傳記,富蘭克林通過學習,成為出版商、印刷商、記者、作家、物理學家、發明家、外交家、政治家。

他為我打開了對於學習的認知大門,一個人的學習潛力原來可以如此巨大,學習帶來的生活原來可以這麼豐富多彩,學習可以讓人生有這麼多種可能!

看到學習偶像帶來的諸多成就,難道孩子還能不熱愛學習嗎?


由《風雨哈佛路》解讀青少年厭學現象,以及正確的引導方式

3.價值感提升法

現在青少年的學習和認知比較侷限,因為很多人家長几乎的注意力在學習成績上。完全忽視了孩子各方面的發展需求。

一旦考試不佳,孩子很容易喪失價值感,覺得自己沒有用。在教育過程匯中,我們要讓孩子感受到多方面的價值感。

與他人建立聯繫是很好的指導原則,比如合作的價值,付出,助人為樂的價值感等。比我們可以多鼓勵孩子為別人,為班級,為學校多做貢獻。

這樣他就會有很強烈的歸屬感和價值,即便成績不好,每天的學習和生活依然會充滿了意義。

由《風雨哈佛路》解讀青少年厭學現象,以及正確的引導方式

4.增廣見識法

現在的青少年日日以學業為重,就算寒暑假也幾乎都在補課中度過。猶如“井底之蛙”,你日日跟跟他說天空是無邊無際的,他會信嗎?

比跟他說非洲的小孩在經歷戰爭和飢餓,貧困地區的孩子上不起學,美國的哈佛是多麼令人神往......

這麼強行灌輸的東西,在孩子心中只是課本里的一句話而已。因此,如果有空,你應該帶孩子去感受而不是灌輸,讓孩子自己去體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

去爬山,去海邊,感受大自然,可以激發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去旅行,去感受異域文化,激發學習外語的熱情;

世界之大,生活之豐富,見識之廣度和深度,讓孩子的心胸更加寬廣,就不會迷茫於學習意義。

由《風雨哈佛路》解讀青少年厭學現象,以及正確的引導方式

06

結束語

青少年厭學的現象屢見不鮮。其背後的真正原因可能就是孩子沒有找到學習的意義。有了有意義的目標做指引,就不會出現厭學了。

為此,我們堅持“意義療法”的三大準則——與他人建立聯繫、對學習有崇高的目標、用積極的態度擁抱學習。採用5種方法:目標暗示法、學習偶像法、價值感提升法、增光見識法來引導青少年尋找學習的意義。

毋庸置疑,對孩子的教育,家長們幾乎都使出了100%的努力!但是不要忘了:學習這件事,只有孩子自己才能做到。

影片中的莉絲,在她做出上學的決定前,就算政府出動也沒法逼她去學校;但是在她覺醒之後,不管是面試的機會,學習的時間,獎學金問題種種困難在眼前,都沒有阻攔住她求學的心,都一一克服了,最終成功考入哈佛!

因此不要給孩子強行灌輸我們的思維,而要引導孩子自己去發掘、體會、感知、提升、甚至飛躍!

最後,我想用富蘭克林的一句話來結束。

從事一項事情,先要決定志向,志向決定之後就要全力以赴毫不猶豫地去實行。 ——富蘭克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