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居民說漢語寫漢字用人民幣,儼然中國縣城,實際並不屬於中國

在世界上有這樣一個地方,你走在大街上,聽到的幾乎全是漢語,看到的廣告牌也都是中文,人們交易使用的貨幣基本都是人民幣,當地居民的相貌也跟中國人沒多大區別。

此地居民說漢語寫漢字用人民幣,儼然中國縣城,實際並不屬於中國

給外地遊人的感覺,這裡並不像國外的唐人街、華人聚居區這類地方,而是和到了中國的一個小縣城沒有兩樣。

這個地方就是位於中緬邊境的果敢,全稱“撣邦北部果敢自治區”,跟我國的雲南省接壤,面積約2700平方公里,人口約25萬,主要民族是果敢族。

果敢跟中國確實有著異常深厚的歷史淵源。

此地居民說漢語寫漢字用人民幣,儼然中國縣城,實際並不屬於中國

明末清初,清軍入關,明朝桂王朱由榔拒絕投降清廷,建立了南明,並得到了抗清名將李定國等人的擁護。

不久,吳三桂奉清廷之命,率十萬大軍前來清剿,朱由榔不敵吳三桂,逃到緬甸。後來緬甸政府迫於吳三桂強大的軍事壓力,將朱由榔交給了吳三桂,朱由榔的部下則紛紛逃散,一部分人逃入了緬甸的深山老林。

後來,朱由榔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於昆明,其部下則輾轉到了金三角北部,也就是今天的果敢一帶,定居下來。

這批南明的遺民,以及清朝初年陸續從中原流落到果敢的人,就是今天果敢人的祖先。

此地居民說漢語寫漢字用人民幣,儼然中國縣城,實際並不屬於中國

果敢人雖然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定都老街市,但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期內,果敢人仍把中國視為他們 “回不去的祖國”,把北京當成國都,而且按照中國的傳統來生活。

近代以來,果敢人也歷經了很多的苦難,一度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居民靠種植罌粟為生,漸漸成為了當地的支柱產業。直到本世紀初,果敢全面禁絕種植罌粟,從而也失去了最大的經濟來源。

2015年以後,緬甸逐漸加強了對果敢的實際控制,稱為“緬甸果敢”,和當年的韓國、朝鮮、日本一樣,緬甸逐漸加強了該地區的“去中國化”進程,現在果敢的基礎教育,課本已由中文逐漸改為緬文,而且緬甸也在大力推行緬幣的流通,但到目前為止,果敢仍然有更多的人在說中國話,用中國字,用人民幣,包括交通、通訊以及商業等等方面,都跟中國內地差不了多少。

此地居民說漢語寫漢字用人民幣,儼然中國縣城,實際並不屬於中國

至少到目前為止,果敢仍然是中國之外最像中國的一個地方,對這個地方您怎麼看?歡迎評論、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