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長認為《岳陽樓記》該移出課本,只因提到滕子京,有道理嗎?

唐宋散文,開一時風氣;文以載道,八大家的散文堪稱歷史典範。僅入選課本的就有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柳宗元《捕蛇者說》“苛政猛於虎也”,這些唐宋散文,不僅文學性極高,而且思想價值和文化價值更高。

有家長認為《岳陽樓記》該移出課本,只因提到滕子京,有道理嗎?

而最令人振聾發聵的,當屬范仲淹《岳陽樓記》,其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寫出了人生的至高境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是自古“文人士大夫”修身、報國的最高範本。

然而近些年,關於這篇《岳陽樓記》,不少專家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意見。其中最核心的意見,是關於這篇文章的寫作目的。這篇文章實際上是一篇范仲淹應友人滕子京之託而作。這在古代文人或官員之間,本是十分平常的行為。然而爭議點在某些專家看來有兩個:一是這麼一篇應景的文字,最後居然成了千古名篇,事實上范仲淹可能根本沒有到過洞庭湖,也沒見過岳陽樓;二是,這個求范仲淹作品的滕子京,可能並非一個好官!

有家長認為《岳陽樓記》該移出課本,只因提到滕子京,有道理嗎?

因為這兩點爭議,家長認為應該把《岳陽樓記》移出課本。家長的理由概括起來,就一條:怎麼能夠讓孩子們讀一篇為壞人歌功頌德的文章呢?他們的理由說的過去嗎?讓我們先看看《岳陽樓記》的開篇: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從字面意義理解,滕子京是因為貶謫來到巴陵郡,也就是岳陽。很多人認為這一句是有誇張的嫌疑的,畢竟僅僅過了一年,這裡就政通人和,百廢俱興,看上去不太現實。

有家長認為《岳陽樓記》該移出課本,只因提到滕子京,有道理嗎?

關於滕子京的記載,源於兩本史籍:《宋史》和司馬光《涑水記聞》。《宋史》記載了滕子京是因為貪了朝銀,所以才遭到貶謫,但又說當時他是為了犒勞部下,錢並不一定進了自己的腰包。而後在司馬光的筆記《涑水記聞》中,又記載滕子京到了岳陽仍不知悔改,四處斂財。考慮到司馬光是保守派,與范仲淹在朝中本就不是一個陣營,不排除司馬光是有意貶低滕子京的可能。

有家長認為《岳陽樓記》該移出課本,只因提到滕子京,有道理嗎?

滕子京是怎樣的人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了,但范文正公卻並非一個巴結逢迎之人。況且范仲淹的官職和前途,遠比滕子京要大,犯不著去歌頌這個滕子京。如果說是因為感情,事實上也說不過去,因為據史料記載,范仲淹對這件事情並不太重視。范仲淹應付式地寫完文章後,居然放在自己手裡大半年,直到滕子京一催再催,范仲淹才命人送去文稿。

有家長認為《岳陽樓記》該移出課本,只因提到滕子京,有道理嗎?

從文學創作的角度而言,這篇散文除了第一句,其餘的部分並非為滕子京而作,甚至並非為現實的岳陽樓而作。所謂“以文寫心”,范仲淹在這篇文章中體現出來的對“政通人和”的嚮往,對自我人格的要求。這就證明了這篇文章乃是為他范文正公自己而作,寄託的是他自己的政治抱負和人格理想。滕子京不過是一個引子,岳陽樓不過是一個由頭。

有家長認為《岳陽樓記》該移出課本,只因提到滕子京,有道理嗎?

那個政通人和的巴陵,是作者想象的;那個煙波浩渺的岳陽樓,也是作者想象的,不過是作者創作的工具。而作者創作的真正藍本,是他自己的生命體驗,他所讚揚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從這個角度來說,無論滕子京是好是壞,這篇文章都是學生們應該學的,大家覺得呢?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