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電影 ——吝嗇鬼


法國電影  ——吝嗇鬼


剛剛看完這部電影,感覺非常不錯,所以想要分享給你,我的朋友。


這是一部小製作的電影,講述了一個小人物的故事。男主戈蒂埃的父親大手大腳掙一個花倆,家裡的經濟狀況入不敷出債臺高築,他的媽媽因此總是提心吊膽憂心忡忡。或許是因為還未出生就經常的聽見父母的爭吵,感受到母親的焦慮情緒吧,他從小到大都是個超級吝嗇一毛不拔的鐵公雞。他的家裡幾乎從不開燈,他出門全是步行,牙膏用完了還要拿鉗子把最後一點擠壓出來,甚至就是掉到下水道里了也得撿起來接著用,至於因為一分錢和超市收銀員斤斤計較啦,時不時的吃點過期食品啦,從不參加任何社區公益活動啦之類,更是他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他沒有親人,沒有朋友,賺的錢其實不少,卻一分錢也不捨得花,只是一面拼命的賺錢,一面拼命的攢錢,似乎惟其如此,才有安全感,生命才有意義。


這一切終於隨著兩個女人的到來改變了。一個是愛慕他的大提琴手,另一個是他從來不知道也從來沒有照管過的女兒。在她們兩個人的眼裡,特別是在他女兒的眼裡心裡,他可是慈愛的慷慨的偉岸的頂天立地的大男人的。她們倆不僅都是如此的期待著,也是在督促著引導著幫助他走向了這個偉大的目標,這個美好的人設。


於是,經過了一番波折,他終於認識到了什麼才是人生中更加重要的事情,懂得了什麼才是生活中更加快樂的選擇:得到是一種幸福,付出則是更加強大的幸福。


最初之所以選擇這部電影來看,首先只是因為它十分簡短,不到90分鐘,不需要耗費太多的時間。近些年來總有點時不我待的感覺,不敢虛度時光,究竟是因為什麼,自己也說不清楚。雖然,其實幾乎所有的日子都是光陰虛度。然後,也是因為這是一部法國電影。看過的法國電影其實沒有多少,但是幾乎都是精品,令人印象深刻。比如《放牛班的春天》,比如《四百擊》,比如《這個殺手不太冷》。法國電影普遍的很接地氣,很有生活氣息,很細膩,也很文藝,看得出法蘭西民族是有素質有內涵有歷史有文化的,雖然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大場面,沒有拯救地球解放全人類的宏大主題,卻往往更加直面內心,更加感人至深。


就像這個小片子裡講述的這個小故事,只有短短的一個半小時,十數個場景片段,就不僅僅惟妙惟肖的刻畫出了一個超級鐵公雞的形象,更是鋪墊十足毫不突兀的展示了一個人心性的巨大轉變,順便告訴了人們一個生活的真諦。真的是相當的高明,特別的不容易。


戈蒂埃的極端吝嗇當然是源於童年時捉襟見肘的貧困生活的耳濡目染,反覆強化。這不能怪他,誰讓他的母親不當家他的父親又是那麼的沒有正事不會過日子呢?只不過他的這種囤積型人格不僅沒有給於他足夠的安全感,反而節省越多越要節省,積蓄越多越覺匱乏。就像一個畸形的貪吃患者,吃得越多反而感覺越是飢餓。不是生理上的飢餓,而是心理上的空洞。他因為吝嗇,矇住了自己的眼,困住了自己的心,從而把自己封閉在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心理世界,於是更加感覺匱乏,更加感覺飢餓,這種感覺反過來推波助瀾,進一步加劇了他的不安全感,加重了他的吝嗇程度。


好在一個愛慕他的女人來了,一個素未謀面的親生女兒來了,他們是召喚著,也是推動著他,慢慢的打破了那個惡性循環,敞開了心扉,接納了周圍人們的溫情期許,也同時付出了從未捨得的付出,從而真正的融入了身邊的世界,改變也昇華了自己的人格。

愛情當然是可遇不可求的,親情則是必須全力維護的。電影裡促使他做出轉變的主要因素是他的女兒,為了他的女兒,他最後不僅願意付出所有積蓄,還願意付出自己的腎臟,願意改變自己的生活,只是為了去圓他在女兒心中的那個人設。最後,他總算是想開了,活明白了,付出了不少,也得到了更多。


孩子,是每個家庭中的主角,自從有了孩子,所有的家庭規劃理所當然的都要照顧到他們的成長需要,即便是他們長大了,獨立了,也永遠走不出父母的牽掛。


父母,是孩子的來處;孩子,也是父母的歸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