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是见识和格局。

在一次会议上,李嘉诚问道:“你开车进加油站后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在座的众人异口同声回答道:“加油!”

李嘉诚听了之后脸上露出失望的表情,众人又开始七嘴八舌补充道:喝水、休息、吃东西、上厕所……

李嘉诚告诉大家:“开车进加油站的人,最想做的应该是早一点离开,朝着目的地继续他的旅程。”

李嘉诚: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是见识和格局。


李嘉诚是想告诉我们:人做事当然有着无数的具体目的,但它们必须从属于一个远大目标。

李嘉诚的成功跟他的大目标、大格局不无关系,而读书是实现目标、提升格局最便捷的方式!

李嘉诚: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是见识和格局。


从身无分文的穷小子到华人首富的秘诀

李嘉诚从一个身无分文的穷小子到华人首富,他白手起家的商业经历让许多人钦佩,成为现在很多年轻人模仿的榜样。

他的成功不仅体现在他精明的头脑上,更体现在他的人生格局上,而后者能让他在错综复杂的商场处变不惊,成就一番事业。

每一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有一段辛酸的奋斗史,而李嘉诚也不例外。在《李嘉诚传》中我们看到了他成功的原因——那就是坚持读书!

李嘉诚: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是见识和格局。


李嘉诚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喜欢看书,从书中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他14岁就辍学打工,当过茶楼的服务员,做过卖货的推销员,还当过柜员。在艰苦的环境中,李嘉诚没有随波逐流,他努力提升自己,不断完善自身。

在打工之余他依然抓紧学习,虽然每天打工十五六个小时,但是他依然坚持读书,毫不在意别人的嘲讽。

17岁时就被升为业务经理。22岁时李嘉诚成功创业,创建了长江塑胶厂。

当他成为亚洲首富李嘉诚后,依然保持看书学习的习惯,这个习惯让他受益一生。

李嘉诚: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是见识和格局。


有一次记者采访他时问:最幸福的时刻是什么时候?李嘉诚说:“看到好书,与好友谈笑、交往、参加有意义的慈善活动。

李嘉诚把读到好书认为是自己最幸福的时刻,可见他的确很爱看书。

在众多书籍中,《富兰克林自传》对李嘉诚的影响很多,他把中国的范蠡和美国的富兰克林的故事做了一番对比,范蠡改变自己迁就社会,而富兰克林推动社会变迁。

李嘉诚: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是见识和格局。


范蠡只想过他自己的日子,富兰克林却利用他的智慧、能力和奉献精神,建立未来的社会。

在读书中,李嘉诚开阔了眼界,提升了思维,拓宽了他做事的格局。

李嘉诚: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是见识和格局。


从“翰林书生”到“东方俾斯麦”的成功之谜

虽然读书并不意味着财富,但是读书就可以创造更多获得财富的机会。

读书能启迪人的智慧,善于用读书武装自己头脑的人,能更从容地适应变局、识破迷局、打破僵局、掌握全局。

同样出身名门的李鸿章也是一位善于运用读书提升自己格局的人。

李嘉诚: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是见识和格局。


李鸿章少年聪慧,1845年参加会试,在老师的提携下,担任翰林编修,后来师从曾国藩,组建淮军,镇压太平天国。

后来担任清政府的外交官,在谈判桌上,铁骨铮铮,满腔爱国热情。

日本伊藤博文认为他是大清帝国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的人,人称东方的俾斯麦。

李鸿章一生与书为伴,不管是戎马生涯,还是政务繁琐,他总是抽时间写信,与兄弟们交流读书心得。

李嘉诚: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是见识和格局。


在读书选择上,李鸿章尤其喜欢阅读名人传记,比如《孔子传》。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从小就立下学习的远大目标,这让李鸿章也十分敬佩孔子,于是他也立志要为国家做贡献。

即使后来被国人诟病为卖国贼,其实当时他早就看透了清政府的腐朽和黑暗,但是他只爱这个国家,一直尽力维护它。

当清政府处于危难之际,他总是想为这个国家分担一些苦难,在他生命的最后,心里依然牵挂着祖国。

这种大胸怀、大格局值得我们钦佩。

李嘉诚: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是见识和格局。


读书可以让我们了解人间的悲欢离合,知道人情冷暖,早日看清社会的复杂,却依然能心怀慈悲,提升做人做事的格局。

尤其阅读一些名人传记,我们可以从名人的成长中汲取养分。

梁启超曾说:“读名人传记,最能激发人志气,且于应事接物之智慧增长不少,古人所以贵读史者以此。”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读名人传记可以提升格局,增长智慧。

李嘉诚: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是见识和格局。


古今中外的名人之所以名垂青史,这样的人,不是伟大的政治家、就是杰出的思想家、或者出色的商人。

他们的经历,足以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的精神,足以激励我们开创人生伟业。

因此,著名作家茨威格对读者们说:“读伟人的传记吧,与勇敢的心灵作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