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殭屍為何都是一副清朝官員打扮?

一立方微訊


你好,我是中樂看電影

林正英電影中的殭屍,為啥是一副清朝官員打扮?原因讓人脊背發涼

在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時候,林正英先生的電影十分出名,在他的電影裡面,林正英的電影可以說路人皆知。在熒屏上,我們看到的殭屍身上穿的都是清朝的衣服,兩隻手伸直,靠人的呼吸來辨別獵物,他們走路的方式是蹦著,不是和平常人一樣走路。但是我們十分好奇的是,為何這些人都是清朝的殭屍,難道殭屍是屬於清朝的產物嗎?

從攝影效果上來講:清朝的官服從拍攝效果上比較符合殭屍的形象,因為清朝官服比較直統統的,顏色較深,加上官帽的外形,整個服飾與漢服不一樣,有一種壓抑、沉悶的味道,所以用於拍殭屍最合適。清代朝服比別的朝代的服裝怪異些, 蹦起來時也僵硬的多, 別的朝代的衣服蹦起來太飄逸, 沒有殭屍那種僵硬的感覺……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在當時的清朝,是一個很腐敗的朝代,尤其是在末期的時候。因為清政府的腐敗,導致我們國家流失了很多的文物和土地,還有一個國家的尊嚴,也是藉著這種殭屍穿著的服飾來抨擊當時的清朝的統治。而如今殭屍片也出現了這麼多,看多了清朝的殭屍,再想象一下其他朝代的衣服,就沒有那種感覺了。

我們知道殭屍這一物種是人們虛構出來的,真實性很值得我們懷疑,清朝題材的殭屍片給人的那種壓抑的感覺,是現在很多電影都無法超越的,網友:林正英死後再無殭屍片。我們再也不能看到精彩的殭屍片了,英叔也不能在保護我們了。但是殭屍還是很值得我們作為飯後無聊的談資的,只是我們在瞭解這一文化的時候,要以唯物主義的觀點理性認識。








中樂看電影


三點原因,第一點清朝接近現代,第二點清朝鬼怪小說盛行,第三點清朝官服顏色。下面我逐條簡單的講一下。

一、清朝接近現代

現代大部分國產殭屍片裡的殭屍無論男女老幼都是身穿清朝服飾的殭屍,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朝代,也是最接近於現代的一個王朝,殭屍就是還沒有腐爛的屍體,只有清朝才符合,如果是唐宋元明時期的殭屍,那就存在邏輯BUG了,就算是玄幻的故事,多少也要講究一點歷史科學。

二、清朝鬼怪小說盛行

都是到唐流行詩,宋流行詞,元流行曲,而明清則流行小說,而其中清朝時期鬼怪小說作者又非常多,以蒲松齡寫的《聊齋志異》為代表流傳世界,還有著名的《酉陽雜俎》《搜神記》等等等,無論其故事是否以清代為時代背景,但多多少少給人一種,中國鬼怪故事八成在清朝的感覺。

三、清朝官服顏色

不得不說超清代官服確實不好看,之前到博物館看過原版的清代官府,我都不由的感嘆這確實有點陰森,黑藍的配色,帶著自然的陰森與壓抑。

所以如此。


曹老師xixi


這主要還得歸功於林正英,或者以林正英為首的香港殭屍片。這一類型影片的廣泛傳播造成了我們對於殭屍的刻板影響。

認為殭屍就該是穿著清朝官服,一蹦一跳,貼張畫符就能搞定的存在。

那麼,為什麼殭屍片裡面會賦予殭屍這等形象呢?

第一點原因,清朝時期的壽衣款式基本和官服保持一致。

殭屍作為一種已經死去的事物,所以把他跟死亡聯繫起來是非常重要的。

古代時期的民眾大多都有著當官的夢想,但是很多人由於能力有限基本跟官場沒什麼關係。

既然活著的時候不能穿上官服,所以在死去以後他們也想著去“過把癮”,根據相關考證,清朝時期的民間壽衣有很多都採用了官服的形式,這種“死亡聯繫”自然也成為了拍攝殭屍片的首選。

而且清朝是離現代最近的一個朝代,大家相對會比較熟悉一點,有利於電影的傳播

第二點原因,香港對清朝有著“嘲諷”態度。

在我們電影市場上火爆的殭屍片大多都是由香港地區拍攝,所以當地人的意識自然也對殭屍的影響產生了影響。

香港一直以來都想給華僑樹立一個良好的中國形象,所以他們對中國歷史上腐朽的時期也會格外抨擊。

而清朝算是我們古代最為腐朽專制的一個時期了,尤其是在朝代末年以後,當時的政府已經成為了典型的“反面教材”,所以香港在刻畫殭屍片時也著重“照顧”了清朝服裝。

第三點原因,清朝官服的顏色比較統一。

殭屍片的本質是恐怖片,所以裡面的色彩搭配需要略微深沉一些,我們在影視劇中也可以看到,清朝官服的顏色大多都是深青的顏色,而且無論官員的品階如何,他們的衣服都沒有明顯的差別。

這樣一來不僅讓影片的色彩融入了環境,還沒給劇組節約很大一筆道具製作費用,只需要批量生產一批官服就能拍攝一整部電影。

試想如果採用了唐朝時期的官服當做殭屍道路,那花花綠綠的景色該是何等的“喜慶”,而且劇組在製作道具時也有了很大的困難。再比如明朝,一身大紅袍,那沒法玩兒了。

第四點原因,清朝確實流傳著很多殭屍的傳說。

在相關的記載之中,清朝民間有很大一部分民眾相信殭屍的存在,並且他們也編寫了很多的殭屍傳說,殭屍的“主流”形象也在這時候確立了下來。

除了這些“愚昧”的民眾以外,上層高官也有對殭屍格外感興趣的人,比如說我們非常熟悉的紀曉嵐,他就是殭屍的終極“發燒友”,而且他還在閒暇之時撰寫了一本《閱微草堂筆記》。

這本書中記載了大量關於殭屍的“知識”,被很多人稱為殭屍界的“百科全書”。由於有了這樣的文化背景,所以殭屍片的拍攝也多會選擇以清朝作為背景。

綜上所述,清朝官員形象之所以成為代表殭屍的形象,跟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以及拍攝成本是分不開關係的,隨著殭屍片的“普及”,這個事情的官員作為殭屍形象也成為了一種“潛在”的規定。


白話歷史君


真正有人記載殭屍的存在,是從1789年開始的,第一本關於殭屍的記載是有大名鼎鼎的鐵齒銅牙紀曉嵐,在他的閱微草堂筆記裡面記載了很多關於殭屍的民間傳說。

其實關於殭屍的真實來源是十分離奇的,也能真正意義上體現中國人落葉歸根的思想的,你看到的那些穿著官服的跳躍的殭屍大多數都是來源與清朝,而且都是客死他鄉的工客。

殭屍是道教的一種說法,自明末的文獻中出現記載。因為在清初,滿人入關時,大肆殺戮,很多平民百姓死在他鄉,於是出現了運屍人的工作,將屍體運回老家安葬。後來傳說出現了四川的趕屍人,屍體會自己跳著走。很多明朝的子民還同情反清復明的志士,民間開始貶低滿人。逐漸這些回跳的屍體就被安上了滿人官員的樣子。

中國的殭屍,英國的吸血鬼,埃及的木乃伊,並稱為世界三大鬼。殭屍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的香港電影中是很受歡迎的主題。在電影中,殭屍身著清朝官服,雙手伸直,雙足併攏如麻雀般一蹦一跳,以人之呼吸辨別方位,另外一個顯著的特點是用符貼在殭屍的前額,可以讓殭屍睡著。因為殭屍總是跳躍前進,所以在中國建築的風水慣例中,通常在大門下會裝一塊約15釐米高的木板(門檻),用來阻擋殭屍跳進家中。

另外,在清朝,許多勞工都來到離自己家鄉遙遠的地方工作,當他們死去後,為了不讓他們有鄉愁,能夠死後落葉歸根,都會把他們的屍體送還家鄉。

成本角度:清代的戲服多,便宜,殭屍片一般又都是低成本電影,為成本考慮,所以製片們讓殭屍集體換成了清朝的衣服,又因為清戲中宮廷戲最多,所以才有了電影中另類的制服誘惑。

時間角度:死亡時間小於100年成不了精,死亡時間超過500年就成了魔頭了。所以只有死亡時間在100-500間左右的才可能成為殭屍,好不容易成為殭屍了,不免心氣浮躁出來顯擺一下。如此算來只有出生年月在公元1500-1900年的人才可能成為殭屍,這個時間段出生的人差不多都是清朝人。


喬家老九


中國香港的殭屍電影裡,為什麼裡面的殭屍都是清朝的?我記得我小時候看的殭屍電影,幾乎都是清朝的!之所以是清朝的,這要從幾方面說起!

首先,經濟學角度,清代離我們最近,戲服多便宜,而很多殭屍電影又是低成本電影,為考成本,所以都是清朝服飾換上,在一點,死亡時間小於一百年成不了精,超過五百年就成了魔頭,所以只有在100到500年之間的才是殭屍,如此算來,只有出生在清朝的人才有可能是殭屍,並且據歷史記載,清朝人下葬時都穿著官服,考古學也驗證了這一點,可能是生前,沒能做上大官,死後想成為高官!





其次民族情感來說,滿清入關,有很多殺戮,讓很多人客死他鄉,出現了運屍人的工作,獎屍體運會老家安葬,老一輩人都見到過很多湘西的趕屍人,因為戰亂等等其它原因,客死他鄉,需要落葉歸根!在一點,反清復明一直都是香港的主流思想,很多人都同情反清復明的有志之士,因此這些會跳的殭屍就被安上了滿人官員,在一點香港很早就被英國割讓走了,香港人心有怨恨,拿清朝調侃,這也是香港文化的一部分!至於為什麼是官服,而不是其它的衣服,則是因為民間反清,反貪的表現,是士大夫文人的一種想像和寄託!


最後影視角度來說,清朝的官服從拍攝效果上比較符合殭屍的形象,因為清朝的官服是直統統的,顏色較深,加上官帽的外形,整個服飾與漢服完全不一樣,有一種壓抑沉悶的味道,所以用於拍攝殭屍最合適,如果用漢唐宋的拍,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呢,漢服顏色較淺,比較寬大,拍殭屍沒有清朝的官服合適,反而顯得有一種飄逸的仙氣在裡面!所以們拍漂亮的女鬼都是用的古代漢服,才有倩女幽會這樣經典的女鬼!試想如果讓聶小倩穿上清朝官服,那該是一種怎麼樣的效果?



在一點民俗角度,清朝有種道士叫,訓屍人 !他們有一種引導屍體行動的一種法術!有很多有地位有錢的人,都希望自己死後落葉歸根,又由於古代交通不便,屍體較容易腐爛,這時候就會請這些術士把他們的屍體趕回家安葬,道士一般都會把他們的屍體做防腐處理,做僵硬,以便於行走,然後打扮一下,給他們穿上官服,也是很牛的事!這也就是咱們常說的趕屍人!


在一點文學角度來說,殭屍之說盛行於清朝,因為清朝對殭屍事件記載比較多,對殭屍研究更多!更重要事的是,清朝的小說和讀本等文學形成了一個高潮,民間的很多通俗文學對這些事件做出不同的解釋,殭屍就是最盛行的一種!所以現在的電影也會取材於這些!而清代的筆記記載殭屍最多的文人首推袁枚的 子不語 和紀曉嵐的 閱微草堂筆記 !此二書可以說是殭屍大全!而香港的殭屍電影很多都來自於這些書籍,因此自然而然的殭屍就穿清朝的官服了!


菩提非明鏡


第一、殭屍電影主要是在香港影壇流行,而且是在20世紀後期才流行,影片中涉及的故事,大多發生生20世紀初期,也就是慈禧統治時期,或者是民國時代。當時民間有個風俗,如果家裡有人去世,但凡有點錢的家庭,就會給死者買一套官服入殮,這是保佑後代當官的意思,殭屍片中故事發生在清末民初,當時大多數死者都是穿著清朝官服下葬的。

第二、清朝末年到香港殭屍片流行年的年代,經歷了不足百年,這時出來的殭屍都是初級版的,人類可以抓住對付,這也影片從邏輯上而言,也能講得通,所以殭屍的形象只能用清朝人。

第三、清朝服飾總體而言比較醜,尤其是官服顏色深沉,穿在身上整個人看起來直直的,配上個帽子,看起來更加詭異,這種壓抑、沉悶的視覺效果,放到殭屍影片中氣氛比較合適,如果用唐、宋、明時代的服飾,就拍不出殭屍片的恐怖效果了。

第四、清朝晚期社會動盪不安,各種起義不斷,有戰爭就會四人,而且當時農民只顧逃難,所以就沒人收屍,當時死去的人也比較多,加上清朝曾經有揚州十日、嘉定八十一日等屠殺行為,人死得多殭屍才會越多,殭屍影片正是抓住了這一點。

第五、從民族情感而言,清朝給中國帶來了太多災難,而且滿清入關對漢人大肆屠殺,還留辮子等,所以後人對清朝幾乎沒什麼好感,而殭屍本是個人人厭惡的物種,讓清朝人代替殭屍出現在影片中,也是一種情感的宣洩吧。


猶豫中的決策



宇少的日常


中國的殭屍、英國的吸血鬼、埃及的木乃伊,並稱世界三大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香港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殭屍電影,殭屍身著清朝官服,雙手伸直,兩腳併攏一蹦一跳的形象刻畫的非常成功。那麼,香港電影裡的殭屍為什麼都穿著清朝官員的服裝呢?


起源的角度

“殭屍”的創意不是香港電影編劇想出來的,而是清朝才子紀曉嵐的傑作。其著作《閱微草堂筆記》詳細記載了很多關於殭屍的民間傳說。

關於殭屍的記載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滿清入關時很多百姓客死他鄉,中國人講究落葉歸根,所以出現了“運屍人”專門負責將屍體運回故鄉安葬。

後來傳說出現四川的趕屍人能讓屍體自己跳著走,親明的人士開始藉此貶低滿人,把這些一跳一跳的屍體描繪成滿官的樣子。


視覺效果

清朝官員的服裝是統一的青黑色,胸前繡著代表品級的蟒圖案,這樣的裝扮更適合行走在黑夜裡給人壓抑的感覺,若是換成儒雅的漢服、華美的唐裝,恐怕鬼片要四不像了。

另外,清朝尋常百姓的壽衣和官員朝服相似,可能是因為想下輩子投胎做大官,故意穿的像一點賺一個好彩頭。所以,即使碰到的是個平民殭屍也會穿著官員的服飾出境,要不清朝官員的數目哪能供應的上香港電影詐屍的需求啊!


歷史環境

喜歡港片的朋友會發現:在香港電影對滿清政府是充滿了嘲笑和敵視的。這是因為上世紀的香港電影熱衷於為海外的華僑塑造一種理想中國的形象,很多題材都是取決於民族矛盾尖銳的清朝,清朝象徵著專制腐朽了力量。所以香港電影裡大部分清朝官員都是反面形象。

也有說法解釋為:香港是在清政府統治下被割讓出去的,香港人民都痛恨清政府,所以電影中經常諷刺清政府。這種說法可信度請各位看官自行判斷。


成本因素

以上說的都是主觀因素,客觀來說控制成本是很重要的一個決定因素。

殭屍片一般都是小製作、低成本的電影,而清朝的戲服最多,最便宜,所以讓殭屍穿上清朝衣服正好降低成本,還能滿足觀眾的清宮戲情結。如此滿屏的殭屍就都成滿官的樣子了!


史論縱橫


先說結論,主要是拜香港電影所賜。香港導演柔和了湘西趕屍人的動作,再加上大家熟悉的清朝文化。

“殭屍電影”最早受西方“吸血鬼電影”的影響

我們知道,由於近代以來,香港作為英國的殖民地,所以它們在接受西方文化、工業、娛樂方面要比內地快很多。

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香港的電影業就已經非常發達了。最早的時候,香港主要是引入西方的電影。

當時,在西方有一類電影非常發達,就是“吸血鬼電影”。

1922年,德國拍攝了第一部“吸血鬼電影“——《諾斯費拉圖》。這部電影裡面的吸血鬼穿著黑色斗篷,又銀白色頭髮,嘴中流著血,甚至還會變成鳥或者野狼。

後來到了1931年,美國又拍攝了《德古拉》。這部電影上映之後,立即引起轟動。這部電影裡的吸血鬼身材瘦小,面容枯槁,不過卻非常優雅,身上還打打著蝴蝶結,帶著白手套。

隨著這部電影的成功,美國的米高梅公司、哥倫比亞公司等開始加大對“吸血鬼電影”的投入。

後來,這股風氣就影響到了香港。

香港對“吸血鬼電影”的模仿,以失敗告終

不過,開始的時候,香港只是一味對“殭屍電影”進行模仿。第一部電影是由香港南粵影片公司拍攝的《午夜殭屍》。這部片子主要講述的是主人公哥哥被謀殺,於是自己變成殭屍復仇的故事。

這部電影的殭屍形象完全模仿美國的吸血鬼,甚至穿著、動作都一樣。

隨後,又有幾部類似的電影,比如《鬼屋殭屍》、《萬里行屍》等等,但都是沒有獲得香港觀眾的認可。

畢竟,西方的吸血鬼形象最早是根據《聖經·創世紀》故事演變而來的(據說第一個吸血鬼是亞當夏娃的兒子,該隱。他因嫉妒並砸死弟弟亞伯,從而被上帝變成了吸血鬼),中國人對此完全無感。而且,那個時候的中國人喜歡看現實主義的電影故事,比如《馬路天使》、《天涯歌女》等等。

因此,香港要想繼續發展吸血鬼電影,就必須要“接地氣”,跟中國人的文化傳統相結合。

“殭屍電影”的轉折點:《湘西趕屍記》

結果,到了1957年,香港“殭屍電影”出現了轉折。

這一年,由王天林指導,陳厚主演的《湘西趕屍記》上映了。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以湘西趕屍為名,勾搭毒販的故事。

這部電影取材於湘西趕屍的民俗,同時把中國人“落葉規格”的思想融入進去。

當然,湘西趕屍的的過程,就是一排人在晚上走,穿著長衫,帶著草帽,腳踏草鞋,臉上貼著黃紙,雙臂伸直,碰著向前走。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其實後來的殭屍片形象,都是沿用湘西趕屍人的這種做法。

後來,香港又接連出品了《屍變》、《殭屍復仇》、《吸血婦》等電影。當然,最有名的就是1985年的《殭屍先生》。

這部電影由林正英主演,主要講述的是殭屍道長使用茅山書與殭屍鬥法的場景。這部電影一上映,就以當時2000萬的票房位居電影排行第五名,後來又在中國臺灣和日本上映。

隨後,香港的殭屍電影就如雨後春筍一般,開始繁榮起來。隨著大陸改革開放,很多電影也被引入內地,於是,就形成了人們對殭屍的形象。

為何穿清朝官服?與香港人的心裡情緒等因素有關

那麼,為什麼後來的殭屍要選擇穿著清朝官服麼?

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 對於香港來說,清朝歷史是他們內心的痛。

與我們大陸熱不一樣,我們經歷了中華民國推翻清朝,後來又有新中國的建立。可以說,清朝對於我們來說,那是兩個朝代以前的事,是近代歷史,對我們的影響很小。

但是對香港人來說,香港就是在清朝的時候被割去的,那是香港人內心的恥辱,清朝留下的陰影並沒有走遠。

因此,導演用清朝殭屍的形象,可以引起很多人的現實感。恐怖片與其它類型片不同。它要達到的效果就是讓你感到恐懼、害怕,你要是放到太遙遠的古代,大家就會覺得那是神話或者傳說,效果並不好。

只有讓觀眾覺得,這是發生在當代的,自己身邊的,才會有更好的效果。所以我們會看到,後來香港的“殭屍電影”在逐漸向都市片發展。

第二, 殭屍故事在清朝時期非常盛行,便於取材。

比如我們熟知的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以及清初才子袁枚的《子不語》等,都是清朝時期出現的(以前多把殭屍叫“旱魃”等)。

比如《閱微草堂筆記》力就說:“旱魃為虐,見《雲漢》之詩,是事出經典矣……近世所云旱魃,則皆殭屍。掘而焚之,亦往往致雨”。

《子不語》裡詳細描繪了殭屍的形象:“次夕,月明如晝,見其人面枯黑如臘,目眶深陷,兩肩掛銀錠而行,窸窣有聲,出入如前。”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和香港殭屍電影的形象非常像。

第三, 與西方人對中國人的印象有關。

在19世紀,隨著中國人自願或非自願向海外移民(比如被擄去的奴隸),中國人與西方的交流開始增多。

但是,由於當時中國國力太弱,再加上中國人任勞任怨,搶了很多外國人的工作,引起很多國家人民的不滿。

於是就有了“黃禍論”(當然,最開始的“黃禍論”主要針對的是日本。但是,西方大部分人分不清日本和中國人的區別)。

於是,一個“傅滿洲”的形象應運而生。

傅滿洲的形象主要來源於英國人對清朝官員的想象。比如,小眼睛,留著八字鬍,穿著清朝官服,非常殘暴,完全是邪惡的化身(當然,由於當時中國的凌遲等刑罰,通過照片傳入西方。西方人往往都認為中國人沒有人性,是野蠻的代名詞)。

當時,香港的很多影片為了走向國際,實行商業化,不得不兼顧到西方人的口味,迎合他們的想象(這一點,在我們上世紀80年代的電影也出現過。比如《紅高粱》這種,其實都是迎合了西方人對中國的認識)。

由此,就慢慢形成了我們頭腦中的觀念,即中國的殭屍往往都是穿著清朝官服,吐著舌頭,一蹦一跳走路的形象。


兮兮說事兒


誰傷你最深,必將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是不是一頭霧水?請看十三姨的解釋。清朝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腐朽、落後、僵化是如今人們的第一印象。尤其是晚清慈禧太后當道,喪權辱國,老百姓生活在黑暗當中,歹毒的殭屍彷彿就是清廷最好的寫照,這是其一。

其二、清朝官府最有殭屍氣質,尤其是早年經過香港殭屍電影的渲染,更是引人人注意。清朝普通官員的官服以藍色或者石青色為主,這種顏色很符號殭屍的氣質。

其三、清朝有大量的殭屍題材小說出現。比如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官場現形記》等等。

在這三個原因的影響下,如今我們看到的影視作品裡殭屍,也就千篇一律是穿著清朝官府了。(ps:如果換成其他朝代的,可能會遭罵,嘿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