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诸葛亮“奇谋为短”辩证》获得的一点个人感悟

序言:

说到这篇文章,还要谈及我最初准备考研的那段时光。在准备考研之初,选教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其中一本教材的主编便是仝教授,怀着一种好奇的心理百度了一下仝教授,发现仝教授在先秦两汉史、齐鲁文化和孔孟思想等领域都很有建树。

后来又在很多期刊上,找到了很多仝教授的文章,《诸葛亮“奇谋为短”辨证——兼论武侯形象的演变》就是我读到的第一篇文章。我发现仝教授的研究领域和自己的兴趣点正好相符合。所以当时就产生了一种“幻想”——能不能拜在仝教授门下?这种想法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直到现在依然无比渴望。

《诸葛亮“奇谋为短”辨证——兼论武侯形象的演变》是我读的比较认真的一篇文章,今天怀着敬畏而惶恐的态度写了一篇读后感,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找到自己和仝教授在思想上的契合点,为仝教授评价和选拔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和依据。下文便是我对我对这篇文章的读后感。

读《诸葛亮“奇谋为短”辩证》获得的一点个人感悟

影视作品中的诸葛亮


对文章中线索的把握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推崇备至,评价极高,但是给诸葛亮下了一个“奇谋为短”的结论。正是因为这一组反差的存在,才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分析的空间。在文章中仝教授通过这个线索,引出了后文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 观点一:诸葛亮在“奇谋”方面确实技不如人。
  • 观点二:诸葛亮“奇谋”为长,是仁义和智慧的化身。

我在阅读文章时除了抓住这一组主要矛盾以外,又抓住了另外两个次要线索,

  • 次要线索一:陈寿是“蓄意抹黑”的小人,还是“被迫曲笔”的君子。
  • 次要线索二
    :诸葛亮从申韩之士到儒家圣贤的转变。

总得来说,我觉得文章包括“奇谋为短”与“奇谋为长”的辩论、“蓄意抹黑”与“被迫曲笔”的辩论、诸葛亮形象的转变这三条线索,涉及到诸葛亮、陈寿和历朝历代士人等众多人物。在下文中我也是通过这三个方向来完成自己的读后感。

读《诸葛亮“奇谋为短”辩证》获得的一点个人感悟

诸葛亮



诸葛亮——“奇谋为短”VS“奇谋为长”

我认为“奇谋为短”和“奇谋为长”的辩论是文章的一组主要矛盾。通过这一组矛盾就可以把对诸葛亮的认识分为两大阵营。

1、“奇谋为短”阵营

“奇谋为短”四个字,首先是由陈寿提出来的。但是陈寿不能作为这一阵营里的主要代表人物,因为陈寿提出这四个字的动机和目的需要在第二个线索中另作一番讨论。

这个阵营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①张俨:“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

②司马懿:“(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③崔浩:“谓寿贬亮非为失实。”

④苏轼:“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

⑤何去非:“奇之不可废于兵也如此,而孔明之不务此也。”

这一阵营大多对诸葛亮“奇谋为短”持赞同态度,认为诸葛亮确实没有出奇兵制胜的谋略。但是除了“奇谋为短”以外,对诸葛亮治理天下、调和矛盾等方面的能力都是非常肯定的。

读《诸葛亮“奇谋为短”辩证》获得的一点个人感悟

诸葛亮北伐形势图


2、“奇谋为长”阵营

这一阵营的人大多认为诸葛亮有出奇兵制胜的谋略。之所以诸葛亮会有“奇谋为短”的评论,一部分人认为诸葛亮被后人曲笔或者抹黑。另一部分人认为诸葛亮史仁义和智慧的化身,出奇兵制胜这种卑劣的手段,诸葛亮不屑一顾。

这一阵营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①傅幹: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

②秦观:则亮之应变将略,不言可知也。

③胡寅:孔明此举,盖不复为退计矣。

④李季:自尧、舜皆有谬误,若孔明之失,贤圣所有也。

⑤戴少望:全之者,其惟诸葛亮乎!

读《诸葛亮“奇谋为短”辩证》获得的一点个人感悟

诸葛亮


3、对仝教授观点的理解

对于“奇谋为短”和“奇谋为长”的争论,仝教授在论文中通过系统的归纳和分析,认为“与政治才干相比,诸葛亮的军事建树稍有逊色”,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诸葛亮军事建树稍有逊色呢?仝教授认为:“国弱、主昏、将寡、对手强大等多种原因造成了诸葛亮所谓的“奇谋为短”

那么话又说回来了,仝教授是否认同“奇谋为短”呢?我觉得他是一种有保留的认同。“与政治才干相比,诸葛亮的军事建树稍有逊色”这句话就表现出了他的一种认同观点。但是在段落的结束,仝教授又称“所谓的奇谋为短”,我觉得“所谓的”三个字就表现出仝教授的一种保留观点。

读《诸葛亮“奇谋为短”辩证》获得的一点个人感悟

晚年诸葛亮



陈寿——“蓄意抹黑”的小人 or “被迫曲笔”的君子

我觉得对陈寿的评价是文章的另一条重要线索。这条线索也是由“奇谋为短”所引出来的,这一对矛盾同样贯穿文章的始终。

1、陈寿是“蓄意抹黑”的小人

在历史上有很多人为了驳倒陈寿对诸葛亮“奇谋为短”的评价,不惜把陈寿描述成了一个蓄意报复抹黑诸葛亮的小人。这实际上也是陈寿被诬的一个重要原因。

持这种观点的人有:

①王隐:初,寿父为马谡参军,诸葛亮诛谡,髡其父头。亮子瞻又轻寿,故寿撰《蜀志》,以爱憎为评。

②唐庚:后主景耀元年,史官奏景星见,于是大赦改元,而曰‘蜀不置史’,妄矣。

③刘绩:“晋陈寿为武侯佐,尝被挞百下,后论武侯云‘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④吴从先:用兵非其所长,又何心也?夫寿,式之孙也。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大多数是以陈述与诸葛亮之间的恩怨为依据,但是两者之间的恩怨都是王隐在《晋史》中捏造出来的。在论文中仝教授通过一系列的史料,系统的批驳了王隐捏造的观点。

读《诸葛亮“奇谋为短”辩证》获得的一点个人感悟

史书


2、陈寿是“被迫曲笔”的君子

有诬告陈寿的一方,就有支持陈寿的一方,有很多史学家通过论证,还了陈寿一个清白。这些史学家认为陈寿是迫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在无奈情况下的曲笔,“奇谋为短”并非陈寿对诸葛亮的真实评价。

持这种观点的人如下:

①刘知幾:(王)隐虽好述作,而辞拙才钝,其书编次有序者,皆铨所修;章句混漫者,必隐所作。

②赵翼:寿于司马氏最多回护,故亮遗懿巾帼,及‘死诸葛走生仲达’等事,传中皆不敢书,而持论独如此,固知其折服于诸葛深矣。

读《诸葛亮“奇谋为短”辩证》获得的一点个人感悟

陈寿


3、对仝教授观点的理解

我觉得仝教授的理解是这样的:“陈寿对诸葛亮奇谋为短的评价是客观公允的。” 陈寿既不是一个因为和诸葛亮有恩怨而蓄意报复抹黑诸葛亮的小人。也不是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而故意曲笔向晋朝示好。诸葛亮的确是一个在军事奇谋方面逊于政治才干的人,所以说陈寿的评价是比较客观公允的。但是在段落最后仝教授认为“赵翼的分析不无道理”,说明陈寿做出“奇谋为短”的评价,里边还是夹杂着一定的政治因素的。

读《诸葛亮“奇谋为短”辩证》获得的一点个人感悟

陈寿著史



诸葛亮从申韩之士到儒家圣贤

通过仔细阅读这篇文章,我发现诸葛亮的形象经过三次的变化,每变化一次诸葛亮的形象就提升一次。

宋朝之前:儒学低落,诸葛亮被认为是申韩之士。

宋元时期:儒学复兴,宋人把“诈谋奇计看做是与义兵相对立的东西”,认为诸葛亮是义兵不用奇谋,他是堂堂正正的仁义之师。

明清时期:在这一时期诸葛亮的形象再次提升,社会舆论中不允许有任何批评诸葛亮的成分,诸葛亮也实现了从“奇谋为短”到“奇谋为长”的转变,他被推到了完人的地位。而且这一时期诸葛亮也不再仅仅是军事家谋略家,而且成为了儒家圣贤。

在这三个时期当中,诸葛亮的形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最初的一个普通政治人物,到后来的申韩之士,再到儒家圣贤,诸葛亮的地位一步一步的提升。在普通世人的眼中,诸葛亮的形象也越来越饱满,越来越高尚。

等到明清时期,诸葛亮基本上已经被神化了,我觉得这和当时儒学的复兴有着很大的关系。或许是因为诸葛亮的一些观念和儒家思想相符合,亦或是儒家思想中需要“诸葛亮”这么这个人物,不管是何原因,结果都是一样的,诸葛亮从申韩之士变成了儒家圣贤,从法家的代表人物变成了儒家的代表人物。

读《诸葛亮“奇谋为短”辩证》获得的一点个人感悟

诸葛亮



我觉得仝教授的这篇论文,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结构与布局上都是无懈可击的。我觉得这篇文章问题的设置环环相扣,而且仝教授在引述史料的同时,也逐渐给出了问题的答案,在读完文章的那一刻,感觉所有问题都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我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通过认真学习这篇文章,我对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后人对他的评价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以前对诸葛亮的认识也只停留在影视作品和小说的水平上,但是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认识到诸葛亮的形象从三国时期到明清是一个逐渐充实逐渐神化的过程。

读《诸葛亮“奇谋为短”辩证》获得的一点个人感悟

影视作品中的诸葛亮


而且还认识到诸葛亮“奇谋为短”的意蕴,也是随着历史大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在陈寿提出诸葛亮“奇谋为短”的评价以后,后代的士人们受自身利害关系、社会政治局势、舆论环境的影响纷纷做出了不同的解读。到明清时期士人对诸葛亮的评价也从“奇谋为短”变成了“奇谋为长”,诸葛亮的形象也从申韩之士变成了儒家的圣贤。

正是通过这篇文章,让我对一个事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有了清晰的了解。而且懂得了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一些著名历史人物会被披上不同的外衣,打扮成不同的形象,以此来为不同的利益集团服务。

通过这篇文章,除了让我获得一些历史知识以外,还促使我开始思考历史到底是什么?以前我只是单纯的认为过去发生的吃喝拉撒就是历史,但是现在我觉得历史是人类求知的途径,研究历史是人的求知欲和了解人本身的欲望和需求的自然表露。我觉得应该对历史怀有一种敬畏之情。

正是怀着对历史的这份敬畏之情,我才冒然地写下这篇读后感,希望以这篇文章为桥梁,找到仝老师学术研究领域和我的历史兴趣之间的契合点,希望在以后的学习当中能够得到仝老师的指点和教导!文中如果有理解错误之处,还希望仝教授见谅!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