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平陽派、洛陽派始遷初考

平陽派、洛陽派的淵源

平陽派始祖孔檜,為襲封文宣公孔策之曾孫,世居曲阜闕里。五代時避亂南徙吳越,以教授生徒為生計,後唐同光二年(924),徙居浙江省平陽縣城白石巷,後子孫繁衍生息,散佈全國各地,形成孔子世家平陽派。孔檜南遷,比衢州南宗孔端友高六代,早200餘年。

河南偃師市山化鄉還有一支約500人的孔子第四十一代孫孔昌庶的後裔在09譜中被定名為“洛陽派”。其家譜記載:“昌庶(孔昌庶),字幾聖……唐昭宗東遷,舉家隨之。遂佔河南府城東北邙山之陽,有墓在焉。”整本族譜記載的是孔昌庶以後的傳承。孔昌庶子孔莊,為晉右諫議大夫;孔莊子孔承恭,《宋史》有傳;其家譜記載孔承恭子三,玢、晃、昭。孔晃居洛陽孔家寨,到63代孔貞白遷居偃師十里鋪,今地名改成山化村和臺溝村。孔昭,宋真宗儒學提舉,從洛陽孔家寨遷到滎澤,到57代孔詺遷居長葛山孔村。

《孔子世家譜》中孔檜下記載了這樣一段話:“曲阜孔氏惟公與莊公耳。遂與莊謀遠避之,至汴州復失莊之所往,公乃南徙吳越,以教授生徒為業,不克歸,因家於溫州之平陽。”平陽派始祖孔檜與洛陽派的孔莊是一起離開了曲阜,但是到開封的時候,兩個人失去了聯繫,而孔莊回了洛陽,孔檜則想起家族中最親的一位大伯孔仲良在福建莆田做官,遷居莆田了,於是便南下了。然而兩派的淵源遠不止於此。

孔氏平陽派、洛陽派始遷初考


孔莊

孔昌庶為唐乾寧元年(894年)進士,任虞部郎中(從五品上)。天祐元年(904),朱溫殺宰相崔胤,脅迫唐昭宗從長安東遷洛陽,離開長安的時候,朱溫派人把長安的宮室、官府和民屋全部拆光,把材料運到洛陽,還逼迫長安的官吏、百姓一起搬到洛陽去。孔昌庶舉族隨之,遂佔籍河南洛陽。史書載“由戡至莊,皆登進士第”,孔莊也是登進士第,後唐天成元年(926年)時任刑部員外郎(從六品上),於十月甲申上言:“自兵興以來,法制不一,諸道州縣常行枷杖,多不依格律,請以舊制曉諭,改而正之。”天成四年(929年)時任司門郎中(正五品上),於五月上言曰:“臣聞漢宣帝雲:與朕共治天下者其惟良二千石乎!今國家每擇郡牧惟賞軍功慮於治民未盡其旨為人求瘼責在參佐則,庶幾近理願留天?卷俾慎擇焉。”後仕晉(936-946)為右諫議大夫(正四品下)。

五季之亂

能讓家族遷徙避亂的五季之亂有兩個。

一個是朱溫之亂。乾符二年(875年),朱溫參加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先後攻陷洛陽、長安等地,大大動搖了唐王朝的統治地位。中和二年(882年),歸附唐軍王重榮、楊復光部,與李克用等聯合鎮壓黃巢軍。因鎮壓黃巢軍有功,被唐僖宗賜名“全忠”,任河南中行營招討副使。次年拜汴州刺史出宣武軍節度使,繼而又進封梁王。他以河南為中心,極力擴大勢力,逐漸成了唐末最大的割據勢力。唐昭宗天覆元年(901年),朱溫率軍進入關中,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權。天祐元年(904),朱溫殺宰相崔胤,脅迫唐昭宗從長安東遷洛陽,離開長安的時候,朱溫派人把長安的宮室、官府和民屋全部拆光,把材料運到洛陽,還逼迫長安的官吏、百姓一起搬到洛陽去。“孔昌庶舉族隨之,遂佔籍河南洛陽。”不久朱溫將昭宗殺死,立昭宗兒子李柷為帝,即唐哀帝(又稱昭宣帝)。天祐四年(907年),朱溫通過禪讓的形式奪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稱帝,建國號梁,改年號為開平,史稱“後梁”。

另一個是慕容彥超之亂。乾祐三年(950年),郭威起兵造反,劉承祐乃召慕容彥超等將入京護衛。郭威大軍攻打京師,慕容彥超與開封尹侯益在北郊抵抗,劉承祐親出勞軍,結果侯益投降,慕容彥超敗逃兗州,劉承祐遇弒。郭威稱帝后,賜詔書安慰慕容彥超,並呼其為弟,慕容彥超十分恐懼。不久,劉旻在太原自立為帝,建立北漢,並起兵伐周。慕容彥超趁機聯絡南唐李昪,亦起兵反周。不久,北漢、南唐盡皆敗歸。廣順二年(952年),郭威遣侍衛步軍指揮使曹英、客省使向訓討伐慕容彥超,慕容彥超閉城自守。同年五月,郭威親征,兗州城破,慕容彥超夫妻投井而死。此亂以兗州為中心,整個兗州生民塗炭,僅城中死者就有近萬人。

孔氏平陽派、洛陽派始遷初考

孔檜南遷

孔檜,字聖植,唐天祐(904-907)時明經,家譜載其“由明經授秘書郎,任兗州參軍”,但秘書郎為從六品上,參軍為七品,不可能由明經直接授六品官。明經地位不如進士,最有可能是授校書郎,階在正九品上。

朱溫之亂時,孔檜才由明經任職,此時是由長安遷洛陽,若此時南遷,就不可能後來去任兗州參軍。孔莊由長安遷洛陽時,也不可能會來到開封,在開封與孔檜失散。還有,若是孔檜在此亂南遷,也不可能在二十幾年後生了長子孔承恭把他過繼給孔莊。

而因慕容彥超之亂南遷,是在950-952年。此時,孔檜生了長子孔承恭,因孔莊無子,就把孔承恭過繼給了孔莊。因孔莊仕後晉(936-946)為右諫議大夫,階在正四品下,可蔭一子入仕。此時孔承恭正以門蔭授秘書省正字,階在正九品下,年紀在18歲(947)以上。此時,孔檜或因任兗州參軍在兗州,孔莊或因已致仕在兗州。孔仁玉也在後唐長興三年(932),任兗州龔邱令,襲文宣公。孔莊和孔檜因見慕容彥超敗逃至兗州,知道兗州必定會經歷戰亂,自己家族難逃此難,生死難料,於是相約帶領家人逃難。

兩家人行至開封,因兵荒馬亂失去了聯繫。孔莊一家去了洛陽,找孔承恭。孔檜則見中原一帶戰亂頻繁,想起家族有一位最親的叔叔孔仲良在福建莆田任莆田令,一家都遷居在莆田,就打算南下,前往莆田去找他們。於是便“南徙吳越”,到溫州時,恰逢兵亂四起,往福建之路被阻,於是在溫州平陽一帶以教授生徒為業,定居在平陽。北宋宰相張齊賢曾為孔檜寫遺像贊,自稱門人,並說“小儒何幸,身親見之”,故張齊賢必定曾在孔檜門下受業。寫像贊是在雍熙元年,公元984年,此年,張齊賢由右諫議大夫、籤書樞密院事改任左諫議大夫。他出生於942年,“孤貧力學,有遠志”。孔檜因是孔子後裔,在溫州一帶傳道授業,吳越王累聘不就,更是聲名鵲起。張齊賢本四處求學,聽說溫州有一位孔老夫子的後代,學問很淵博,便不遠千里前來求學。此事約在952-968年,張齊賢10-26歲。(在平陽縣城居住16年後,帶三子移居瑞安順太鄉泛浦,終老於此。)

若依後唐同光二年(924年),孔檜定居浙江溫州,16年後(940年),帶三子孔泗隱居瑞安。則這段時間張齊賢尚未出生,不可能在孔檜門下受業。也不可能在五年後長子孔承恭出生了,把他過繼給遠在洛陽的孔莊。

孔承恭

孔承恭生於後唐天成四年(公元929),以門蔭授秘書省正字,歷溫、安豐二縣主簿。在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杯酒釋兵權,王審琦被迫交出兵權,為忠正軍節度使,鎮壽春,在鎮八年。王審琦以承恭名家子,奏攝節度推官。府罷,調補鄭州錄事參軍,入為大理寺丞。獻宮詞,託意求進。太祖怒其引喻非宜,免所居官,放歸田裡。

太宗即位,以赦復授舊官。時初榷酒,以承恭監西京酒麴,歲增課六千萬。遷大理正,議獄平允,擢庫部員外郎,判大理少卿事。

太平興國八年(983)正月十五日,詔曰:「浩穰之地,民庶實繁,宜申明於舊章,用激清於薄俗。儀制令雲:賤避貴,少避長,輕避重。宜令開封府及諸州府各村要害處設木牌,刻其字,違者論如法。」從大理正孔承恭之請也。

遷屯田、兵部二郎中,同考校京朝官課第。

雍熙二年二月二十五日,詔屯田郎中孔承恭同試知貢舉官親戚。

雍熙二年(985)六月丙戌,命屯田郎中孔承恭與判吏部流內銓王祜,同就尚書省以新及第進士、諸科名次先後,鄉裡遠近之便注擬。自是為定例。

淳化元年(990)夏四月乙未,以兵部郎中孔承恭為太常少卿(正四品)。又詔承恭與左散騎常侍徐鉉刊正道書,俄以疾求解官,且言早遊嵩、少間,樂其風土,願卜居焉。上召見,哀其羸瘠,出御藥賜之,授將作監(從三品)致仕。以其子玢同學究出身,為登封縣尉,俾就祿養。淳化元年十二月,將作監致仕孔承恭卒,輟朝一日,年六十二。

孔氏平陽派、洛陽派始遷初考


孔玢與孔伯玢

平陽派二支的《江南高淳漆橋孔氏宗譜》中有這樣一個記載:孔莊無子,以孔檜長子承恭為嗣。孔檜娶顏氏,長子承恭為莊後。孔檜子孔奕,一名承翼;孔奕子孔(民國《孔子世家譜》作源),字伯玢,賜同學究出身,登封尉,以憂棄官,累遷全椒曲阜二縣主簿,皆不就,以秘書少監致仕,遷居汝州。孔承恭是不是過繼給孔莊的呢?《宋史·孔承恭傳》又記載孔玢“同學究出身,為登封縣尉”。我們一比較,就有理由懷疑孔奕的兒子孔伯玢與孔承恭的兒子孔玢是同一個人。進而可以推測,孔檜的長子孔承恭過繼給了孔莊,孔承恭生了長子孔玢後,又過繼給了弟弟孔奕,所以洛陽派中孔玢便無傳了。所以平陽派的孔伯玢才會遷居汝州,其後代隨宋高宗到溫州的時候,再遷回了溫州。

孔氏宗親網;

《江南高淳漆橋孔氏宗譜》;

《孔子世家譜》;

《宋史》;

《舊五代史》;

《冊府元龜》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