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專家提醒:治療膝關節炎 警惕十大誤區

骨科專家提醒:治療膝關節炎 警惕十大誤區

膝關節退行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關節疾病,且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給患者的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威脅,專家介紹,治療膝關節炎不能亂投醫,亂用藥,下面,我們邀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骨科行政副主任、骨關節外科主任王友教授為大家介紹治療膝關節炎的十個誤區。

1.骨關節炎是老年病,與中青年無關

骨關節炎多見與50歲以上的老年病人,但與患者中青年時的體重、膝關節是否受傷以及一些特定職業(如職業運動員、長期山區行走)密切相關。女性的骨關節炎平均發病相對男性更早

當BMI(體重kg除於身高的平方m2)>24屬於偏胖,>28kg/m2時,BMI值與膝關節骨關節炎發生率及進展成正比。

一般情況,人到45左右有一個發福增重過程,特別是女性,這為後期患上骨關節炎疾病埋下了隱患。中青年時膝關節損傷也是老年關節退步的重要誘因之一。

此外,經常登山、爬樓的中青年人士、喜愛穿高跟鞋的中青年女性、 膝關節負重較大,或膝關節存在內外翻畸形者,膝關節負重不均勻,到老年時均更易得退行性骨關節炎。

所以,骨關節炎病在老年,根在中青年。


2.膝關節傷後拍片無骨折,休息幾天能走路就沒事

骨科專家提醒:治療膝關節炎 警惕十大誤區

膝關節骨關節炎與患者年輕時的關節受傷密切相關。但很多人卻誤認為膝關節外傷後,只要拍片無骨折,休息幾天後腫脹退卻,又能走路,就沒事了。殊不知,膝關節損傷多會伴有韌帶、半月板甚至軟骨直接損傷。

研究顯示,膝關節韌帶或半月板損傷10到15年後幾乎所有病人都會患上膝關節骨關節炎,其中,膝關節前十字韌帶損傷容易被忽視或漏診,其後期繼發的軟骨退步不僅進程快、而且範圍廣,許多病人接近50歲就不得不施行人工關節置換。

所以,,從預防骨關節炎角度看,膝關節軟組織損失應特別重視、及時診斷、儘早治療。


3.上下樓膝關節痠痛是正常的

骨科專家提醒:治療膝關節炎 警惕十大誤區

許多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病人,早期平地行走並無明顯不適,只是覺得上下樓膝關節痠痛,認為這是正常的。其實,很多情況這已經是骨關節炎的早期臨床表現了,最早發生的年齡可在35歲到40歲

隨著年齡增加,許多人需要靠手拉扶梯上樓或單腿上樓,甚至出現下蹲站起困難。這種以髕股關節退步為主的膝關節骨關節炎在我國較多見,卻容易迷惑病人,因為病人可在以後較長時間內正常平地行走,並且病程進展緩慢。然而,由於這類骨關節炎一旦發展到平地行走也疼痛的程度,常常會導致明顯的大腿肌肉萎縮,病人行走無力、常有膝關節打軟,甚至會突然摔倒。

所以,需要對上下樓膝關節痠痛加以重視。

4.吃進口軟骨營養藥可以治癒骨關節炎的軟骨缺損

隨著出國旅行和學習的增多,各類進口的軟骨營養藥也逐漸進入國人視線,諸如MoveFree,有些患者甚至把它當作靈丹妙藥。實事上,這些藥物的作用被過度誇大了,美國骨科協會的骨關節炎治療指南已明確指出,這類藥物或保健品總體上無助於軟骨修復。

我認為,對於以軟骨退步為病理特徵的膝關節骨關節炎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種真正能夠治癒的有效藥物,各種軟骨營養藥可能對正常軟骨維護有一定作用,但對已損傷、已退變、已缺損的軟骨決無再生修復作用。

所以,骨關節炎預防主要不靠軟骨營養藥,減輕體重、避免關節過度負重、避免關節損傷和減少關節炎症才是保守治療的關鍵。


5.運動會加重骨關節炎,所以膝關節炎要禁止運動

既然關節過度負重有害,是不是要禁止運動。這種觀點是絕對不正確的,或者說,也是骨關節炎治療的另一大誤區。

首先,運動促進人的整體健康,堅持長期鍛鍊是老年人增強體質、延年益壽的前提,也有助於治療各種常見內科疾病。

其次,適當膝關節運動也是治療退行性骨關節炎的自身要求。關節炎不僅導致關節疼痛,也使關節僵硬。運動可有效減緩關節僵硬,維持關節靈活性,同時,鍛鍊關節周圍肌肉、減緩因疾病導致的肢體肌肉萎縮,這些最終會減少骨關節炎患者因關節無力或不協調所致的關節反覆損傷和退變加劇。

當然,骨關節炎的運動鍛鍊需要有專業醫護、康復人員指導,鍛鍊方式和程度要合理,避免關節軟骨承受過度應力、關節炎症加劇和誘發關節疼痛。

推薦的不傷害膝關節的運動有:游泳、快走、騎單車、打高爾夫球等。

骨科專家提醒:治療膝關節炎 警惕十大誤區

6.疼痛、關節畸形和僵硬三大症狀中,疼痛最好治,只要吃點止痛藥就會好

這個錯誤認識在老年骨關節炎病人非常常見。老年骨關節炎病人多數了解自己關節已有畸形和活動僵硬,但他們最不能忍受還是關節疼痛,來醫院的目的也只為尋求更有效的止痛藥。

其實,晚期骨關節炎所造成的關節疼痛與早期骨關節炎所造成疼痛有很大區別,早期主要是軟骨磨損誘導關節滑膜炎和軟骨下骨水腫所引起的疼痛,這種針對軟骨磨屑的滑膜炎和水腫相對較輕,一般消炎止痛藥均有效。

但到了晚期,軟骨已磨完,活動時會進一步摩擦軟骨下方的骨組織,骨內含有大量無機鹽,如焦磷酸鈣,這些晶體源源不斷的釋放到關節腔,可誘發劇烈的滑膜炎症,臨床稱之為“假性痛風”,此時,單用消炎止痛藥已難以奏效。同時,關節僵硬、關節囊疤痕纖維化也加劇了關節活動時的疼痛。

人工關節形成新的關節摩擦面,徹底避免了骨頭磨骨頭,也鬆解了關節僵硬,應該說是解除後期骨關節炎患者膝關節疼痛的最有效方法。


7.人工關節手術風險大,對老年人不適合

骨科專家提醒:治療膝關節炎 警惕十大誤區

人工關節置換術自上世紀60年代廣泛應用於臨床以來,已成為治療人類關節毀損最成功、最有效的外科手術。其中,髖膝關節置換最為常見,每年全球需要手術的病人超過200萬。

由於其在解除關節疼痛、矯正關節畸形和恢復關節功能方面明顯優於其他手術或非手術治療手段,且使用壽命也提高到接近20年(90%存活率),為眾多中老年骨關節炎晚期患者提供了相對可靠持久的療效,現代人工關節置換術被公認在骨科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近年來,隨著人工關節在假體設計、手術技術的改進以及圍手術期處理和康復等方面的突破,人工關節已逐漸從人們傳統觀念中出血多、恢復慢的大手術轉變為出血少、康復快、功能好的精細手術,“無疼痛、無血栓、無出血”的現代人工關節手術理念進一步保證了老年病人的手術安全性

8.做人工關節手術越遲越好

人工關節有一定的使用壽命,一般為15到20年,通常認為55歲以後才適合關節置換,60到75歲是最佳置換年齡。然而,是否手術越遲,結果就越好呢?我不以為然。對每個具體病人而言,生理年齡比實際年齡更重要,身體好、生理年齡小(雖然實際年齡已達60歲)的病人手術時間確實可適當推遲。但身體差、生理年齡大於實際年齡者,手術時間就不應太遲。

因為,隨著病人年齡增長,心肺功能只會每況愈下,如果有手術指徵,可以考慮適當提早手術,這樣不僅減少手術風險,也使患者可以早日行走鍛鍊,促進心肺功能的康復。

通常情況下,手術年齡越大,風險也越大、包括病人夾雜的內科疾病增多和免疫力下降,患肢的肌肉萎縮也更嚴重,這樣,不僅降低了手術麻醉安全係數,也必然增加了術後康復的難度。

所以,人工關節手術並不是越遲越好。

9.做人工關節手術越早越好

那麼,人工關節手術是不是做的年齡越早,效果就越好呢?答案也是否定的。

除了類風溼性關節炎等少數病種,患者膝關節很早就已嚴重毀損,不得不提早實行人工關節手術,一般退行性骨關節炎患者關節置換不主張在55歲以下年青病人中施行

年輕患者由於運動量大、重體力勞動多,人工關節相對更易被磨損,人工關節失敗率也較高,文獻報道,<55歲的骨關節炎患者人工關節20年的成功率約85%,<50歲的骨關節炎患者人工關節10年的成功率僅75%,可見,理論上人工關節手術做得越早,長期失敗率越高。由於年輕,這些病人還必須面臨未來再次手術問題。

所以,人工關節手術也不是越年輕做越好。


10.人工關節越貴越好

人工關節不能以價格高低來判斷質量的好壞,對一個特定病人而言,更不能說選用的人工關節越貴越好。人工關節在材料耐磨性能、固定方式、產品品牌、進入市場先後等方面的區別決定了其市場價格的不同。對病人而言,並不是越貴越好,真正適合他需要的才是最好的。例如,有些畸形非常嚴重的膝關節病人需要應用帶長柄的人工關節,有金屬過敏的病人需要應用表面陶瓷化的人工關節,一些單間室退步的病人僅需要部分置換的人工關節,不同的人工關節假體價格各不相同,正確的選用對病人而言就是最好的。

所以,不能單從價格貴與否來一概而論,一些被歷史證明療效好、耐磨、長期隨訪可靠、病人口碑好的老產品更值得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