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逢末世理想主義者的輓歌——再說《北平無戰事》中幾個人物形象

抗疫期間在家待著為國家做貢獻,又看了一遍諜戰劇《北平無戰事》,劇情是早已熟悉的,人物形象也是瞭然於心,這一遍下來,對劇中幾個關鍵人物形象,又有新的認識。

對於國民黨陣的蔣經國(鐵血救國會里人稱建豐同志)、曾可達、梁經綸這三個人,劇中著墨甚多,雖然建豐同志從來沒有一個正面鏡頭,只是通過聲音來塑造形象,但給人的印象依然深刻;國軍少將曾可達,作為深受建豐同志信任的少壯派中堅,為推行建豐同志的決策,意圖挽救國民政府行將滅亡的歷史命運不遺餘力;滿腹經綸的雙料間諜燕大教授梁經綸,政治面目模糊不清,對國民黨抱著不切實際的幻想,為建豐同志的幣制改革能夠順利推動廢寢忘食……

劇中此三人,作為反動陣營的少壯派領袖和骨幹,在我看來,他們的心中,依然充盈著理想主義——意圖通過所謂“一次革命,兩面作戰”,為國民黨反動派的苟延殘喘做垂死掙扎。毋庸置疑,他們對黨國忠誠無比,對民眾的覺醒充滿恐懼,對風雨飄搖中的不可知未來惶惶不可終日。

該劇的在豆瓣評分高達9.3,反面人物形象的塑造,拋開了臉譜化傳統,並且深入人物內心,讓他們也經歷了內心從充滿希望和激情,到遭受挫折最後心灰意冷的轉變,縱觀全劇,三人的心路歷程,正是一曲理想主義者的輓歌。

逆潮流而動,結局實屬必然。大潮流之下,雖然貴為黨國接班人,建豐同志最終也只能頹喪承認“我們失敗了”。雖然名列國防部預備幹部局新貴且深受小蔣器重,曾可達最後也只能飲彈自盡。他是一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出身很一般,政治經驗缺乏,卻被委以重任,本身就是一場錯誤。

梁經綸最後時刻認清了時代潮流的不了阻攔,棄暗投明,才迎來了新生……他遊走於黑白之間,雙重身份,又有美國背景,還被劇裡兩個女的同時喜歡。但是他也是理想主義者,甚至為了理想不敢愛不去愛。他剋制著自己的愛,隱忍著兩個組織最自己的懷疑、利用。最悲哀的是看著木蘭死在自己懷裡,他看到黨國為了自己的利益連無辜的青年、黨國的未來都可以濫殺,他徹底動搖了。他懷疑起了自己所效忠的究竟是什麼。幣制改革的失敗,他最終心底深處已經認識到黨國無救了,連最後這塊遮羞布都遮不住了,還不如把它扯爛。同時,他也知道憑他自己是根本救不了黨國的。

梁經綸最後的醒悟是幸運的,因為他的醒悟和行動,讓何校長決定帶他遠走美國。他也願意走,留下來做什麼呢?

他們努力了,戰鬥了,失敗了……喪鐘為誰而鳴?結局早在開始時刻就已決定。可悲可嘆的是,在時代大潮面前,判斷錯了方向,所有的努力終將徒勞無功,所有的逆潮流而動,終將被時代拋棄,甚至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