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史記中淮陰侯列傳之後還有一個韓信盧綰列傳?

欣竹_木小木幸福麼麼噠


《韓信盧綰列傳》裡的那個韓信和淮陰侯韓信不是同一個人,只是同名而已。

此韓信為了和彼韓信相區別,一般稱他為韓王信。他是戰國時韓襄王的庶孫,在韓國宗室中地位較低。

劉邦率以軍走南陽-武關一線入關中的路上,經過韓國故地,此韓信投靠到劉邦旗下。項羽滅秦、分封天下後,此韓信跟隨劉邦去了關中,並勸說劉邦反攻三秦,和項羽爭奪天下。

劉邦後重用彼韓信,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拿下關中後,許諾將來封此韓信為韓王,讓他帶領一支人馬,去攻取韓國故地。此韓信在韓國故都陽城擊敗了項羽封的韓王鄭昌,韓國故地都歸順劉邦,此韓信立了一功。

劉邦擊敗項羽後,兌現了當年的諾言,正式立此韓信為韓王,這以後此韓信就被稱為韓王信!

可是沒過多久,劉邦變卦了,把韓王信的封國改到了山西北部,讓他防禦匈奴。都城為馬邑。

在馬邑,韓王信為了防止匈奴攻擊自己,偷偷地和匈奴單于義和。這件事被劉邦知道了,韓王信害怕被劉邦殺掉,裡外裡聯合匈奴造反。

在和劉邦的多年交戰中,韓王信還遊說陳豨一同造反。

漢高祖十一年春,韓王信再一次聯合匈奴南下,在與漢軍的交戰中,兵敗被殺。


caniforget999


兩個人都叫韓信,是不同的人。一個是韓王信,一個是淮陰侯韓信。

1、韓王信是西漢初年分封的諸侯王之一,他的姓名也叫做韓信,被封為韓王。由於此人與著名軍事家淮陰侯韓信同名同姓且同時代,後人為了區分二人,稱淮陰侯為“韓信”,而稱此人為“韓王信”。韓王信本是韓國宗室後裔,秦末亂世和楚漢爭霸期間,長期跟隨劉邦作戰,因而被封為韓王。其最初封地在潁川。然而,劉邦認為潁川北靠近鞏縣、洛陽,南逼近宛縣、葉縣,東邊則是重鎮淮陽,戰略位置太過重要,於是改封其到太原以北地區,使其抵抗匈奴,建都晉陽。結果,韓王信又上書表示為了更好抵禦匈奴,請求建都馬邑,劉邦同意。然而,在匈奴的進攻之下,韓王信私通並轉投匈奴,結果最終被漢將柴武斬殺。

2、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劉邦評價曰:"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作為統帥,他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兵書,並著有兵法三篇 。


鍋盔餅子


這是因為楚漢爭霸時有兩個韓信,一個是淮陰侯韓信,一個是韓王韓信。


淮陰侯韓信,大家應該非常熟悉,“蕭何月下追韓信”,“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這些故事的主角就是他。

韓信為劉邦建立西漢立下了汗馬功勞,他還定三秦、滅魏破代、東進滅趙和齊,大漢江山有一半是他打下的。

不過,韓信為人恃才傲物又優柔寡斷。他在滅掉齊國後,便要挾劉邦封他為齊王。雖然劉邦表面上答應了他的請求,但早已對他產生疑心。

齊國人蒯通曾勸說韓信叛漢自立,認為他功高震主,劉邦完成統一大業後,必定會對他進行清算。但韓信感念於劉邦對他的重用之恩,不忍叛漢自立。

韓信既恃才傲物,不將君主的顏面放在心上,要挾劉邦封他為齊王;又優柔掛斷,不肯採納齊人的建議,叛漢自立早做準備。

韓信的性格缺陷最終使他被呂后與蕭何合謀害死。


為了與淮陰侯韓信區分開,一般將韓王韓信稱為韓王信。

韓王信是戰國時期韓襄王的庶孫,一直生活在韓國的故地。秦末亂世時,韓王信追隨張良投靠了劉邦。

韓王信雖然智謀不及淮陰侯韓信,但也是一員猛將,一連平定了故國的十幾座城池。劉邦為了拉攏他,就將他封為韓王。

所謂“飛鳥盡,良弓藏”,西漢建立後,劉邦對韓王信也產生了疑慮。認為他的封地潁川地理位置太好,會威脅到自己的統治。

韓王信不得不將都城遷到馬邑。馬邑的地理位置遠不如潁川優越,經常受到匈奴人的侵略。為此,韓王信幾次向匈奴人求和。

雖然漢朝多次支援過韓王信,但對他數次派出使者與匈奴人議和產生疑心。韓王信只號弄假成真,打算和匈奴人一起攻打漢朝。

白豋之圍後,韓王信聯合匈奴人一起攻打漢朝。劉邦派出柴武禦敵,柴武曾寫信勸韓王信歸順漢朝,但韓王信清楚自己已難逃一死,便沒有答應。

漢朝和韓王信兩軍交戰,韓王信最終不敵柴榮,被斬殺。


可以看出,兩個韓信不僅名字相同,命運也有相似之處。


風雪赫連城


淮陰侯韓信和後面韓信盧綰列傳裡面的韓信不是同一個人,後面那個韓信其實是韓王信 。

韓王韓信是原來韓襄王的庶出孫子,身高八尺五寸。到了項梁擁立楚王的後代楚懷王的時候,燕國、齊國、趙國、魏國都早已自己立下了國王,只有韓沒有立下後嗣,所以才立了韓國諸公子中的橫陽君韓成為韓王,想以此來佔據平定原韓國的土地。

項梁在定陶戰敗而死,韓成投奔楚懷王。沛公帶軍隊進攻陽城時,命張良以韓國司徒的身份降服了韓國原有地盤,得到韓信,任命他為韓國將軍,帶領他的軍隊隨從沛公進入武關。 沛公被立為漢王,韓信隨從沛公進入漢中,就說服漢王道:“項羽把自己的部下都封在中原附近地區,只把您封到這偏遠的地方,這是一種貶職的表示啊!您部下士兵都是崤山以東的人,他們都踮起腳尖,急切地盼望返回故鄉,趁著他們銳氣強盛向東進發,就可以爭奪天下。 ”

漢王回軍平定三秦時,就答應將要韓信為韓王,先任命他為韓太尉,帶兵去攻取韓國舊地。 項羽所封的諸侯王都到各自的封地去,韓王韓成因沒跟隨項羽征戰,沒有戰功,不派他到封地去,改封他為列侯。 等到聽說漢王派韓信攻取韓地,就命令自己遊歷吳地時的吳縣縣令鄭昌做韓王以抗拒漢軍。 漢高祖二年(前205),韓信平定了韓國的十幾座城池。漢王到達河南,韓信在陽城猛攻韓王鄭昌。 鄭昌投降,漢王就立韓信為韓王,常帶領韓地軍隊跟隨漢王。漢高祖三年,漢王撤出滎陽,韓王韓信和周苛等人守衛滎陽。等到楚軍攻破滎陽,韓信投降了楚軍,不久得以逃出,又投歸漢王,漢王再次立他為韓王,最終跟從漢王擊敗項羽,平定了天下。 漢高祖五年春天,漢高祖就和韓信剖符為信,正式封他為王。


山下的梨樹開了


《韓信盧綰列傳》,記述的是漢初的兩個異姓諸侯王,韓王信和燕王盧綰。漢初共有七家異姓王,兩個叫韓信,這個名字在當時也算個爆款了,史學界為區別對待,通常將韓國的韓王稱為韓王信。

劉邦在打天下初期,不得不大搞統一戰線,分封了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長沙王吳芮、韓王信、燕王盧綰。

其中韓信、彭越、英布被稱為漢初三大名將,靠的是軍功封王。張耳本是趙王歇的臣子,被項羽封為常山王,被趙國打敗後投奔劉邦,跟著韓信一起滅了趙國,被封為趙王。吳芮則是攻打下一塊地盤,帶著資產投奔,就順勢被封王了。這五個人都屬於軍功封王。

韓王信和燕王盧綰雖也有軍功,但一個是靠著血緣封王,一個是靠著和劉邦關係好封王,且兩個人都投奔了匈奴。所以被歸入同一篇列傳。


懷念夏天


因為同時代有兩個韓信,一個是淮陰侯韓信,一個是韓王信。兩個人除了名字相同之外,下場也都不是很好,淮陰侯韓信被呂后誅殺於未央宮,韓王信則被迫投奔匈奴。


文談舊事


不知道題主有沒有看過《史記》,如果看過就不會問這個問題了。

韓信盧綰列傳中的韓信,不是淮陰侯韓信,而是當時的韓王信,也叫韓信。他是韓國王族的後人,“ 韓王信者,故韓襄王孽孫也”。

兩個人根本不是一個人,所以司馬遷一個稱為淮陰侯,一個稱為韓王信,以此區分。


秋山散人


淮陰侯列傳那個韓信,是天才將軍,多多益善那個
韓信盧綰列傳那個韓信,是韓王的後代,是一個小人物罷了
這根本就是兩個人


《淮陰侯列傳》,只是單獨闡述韓大將軍的人生仕途,描寫他的一生經歷,太史公單獨客觀地分析這個歷史性人物!他的優缺點,如何鬥智用武,以及最後如何又被擒住斬於未央宮等.而《韓信盧綰列傳》不是單述一個人,而是講這以‘韓信盧綰’為代表的劉幫功臣的反叛命運,以講述這些功臣在天下未定之前與天下稍平之後情況作對比,筆者客觀地告訴我們沒有永遠的朋友…其實這兩篇都提到了韓信主人公,如果韓信沒有反叛而是張良那麼後篇就可能是《子房盧綰列傳》了,太史公是為了表達兩個主題就像3+3=6 3*2=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