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師說沒幹過的“搗衣”是 什麼|沒有棉衣人們靠什麼禦寒

詩詞大會第三季第八場有道題是“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的”中的“搗衣”是在幹什麼?這道題目不僅小選手做錯了,百人團更是高達64人錯了,康震老師直言這不怪小選手,大家都沒幹過(見過)這活(搗衣)。

康老師說沒幹過的“搗衣”是 什麼|沒有棉衣人們靠什麼禦寒

王立群老師解釋說,因為在中國古代的時候,特別是唐代以前,人們穿的衣服主要是麻,絲綢是有錢人穿的,麻是老百姓穿的,麻比較硬,為了讓麻好縫製,它經過搗一搗,讓硬麻的麻質衣服變得軟一點以便縫製,宋代以後人們主要穿布質衣服,搗衣漸漸沒有了。在洗衣機出現以前,人們為了洗衣方便,也經常用個棒槌捶擊衣服。

康老師說沒幹過的“搗衣”是 什麼|沒有棉衣人們靠什麼禦寒

搗衣一般需要一塊石砧,棒槌,宋以前人們為了把麻料衣服搗軟些好縫製,用棒槌敲擊石砧上的衣服,敲擊時發出聲音就是“砧聲”。詩詞文章裡出現的“搗衣”,“砧聲”都是指搗衣。搗衣一般在晚上,白天可能沒空搗衣,而且是秋天的晚上多,因為秋天要到了,需要添加衣服御寒,而且在外的征夫也在等“征衣”,天寒催著婦女們紛紛搗衣,“九月寒砧催木葉”,“萬戶搗衣聲”,“搗衣砧上拂還來” ,“高殿秋砧響夜闌,霜深猶憶御衣寒”。

康老師說沒幹過的“搗衣”是 什麼|沒有棉衣人們靠什麼禦寒

唐朝羅隱的“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說的就是豐年瑞雪好又如何,長安還有很多老百姓窮困沒有禦寒的衣服,瑞雪下太多,怕有凍死骨。從側面反應了很多貧窮老百姓只有麻衣無法禦寒,寒冬很容易凍死人的情況。

康老師說沒幹過的“搗衣”是 什麼|沒有棉衣人們靠什麼禦寒

布質衣服的出現,是在棉花大概是南北朝或宋時引入中原種植後出現的,才有棉衣禦寒。在宋代之前,中國沒有“棉”字,用的都是“綿”字。而在之前,人們主要穿的是麻,絲綢,禦寒的棉衣更是沒有。為了禦寒,有錢人多穿絲綢,毛皮貴重衣料製作的衣服,還可以燒炭如暖,有“紅泥小火爐”,而老百姓就只靠多套幾件麻衣,有的自己用小動物皮毛,雞鴨等羽毛做些皮毛衣物禦寒。麻衣吸溼性強,到了冬天禦寒性差。

漢唐時候引入中原的物種命名的時候一般前面加“胡”比如胡蘿蔔,胡瓜等,宋明時候引入中原的物種命名的時候前面一般加“番”字比如番茄,番薯等。在學習傳統文化時,我們就可以根據這些去推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