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常心处事,在俗世中生活,自然有通透的人生


以平常心处事,在俗世中生活,自然有通透的人生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

很多人都在追求智慧与高尚,其实最好的智慧不是多么高远层次而得来的感悟,而是身处于俗世平凡之中而练就的真才实学。

俗世,能给一个人带来智慧,平平淡淡的岁月里面,也能让一个人心情通明。

做人,不要奢求多么高远的繁华人生,带着三分烟火味,就是最好的状态,也能给我们塑造一个更好的人生结局,在俗世中感受美好,在平凡中找寻人生真谛。

古人说:道是一重公众物事,当随人而接引;学是一个寻常家饭,当随事而警惕。

道是一种人人可以共同修行的路途,而修行的方式应该顺着人生本性的生活去引导;做学问,就好像平时所吃的家常饭一样,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提高解决。

以平常心处事,在俗世中生活,自然有通透的人生

换一种角度,换一种眼光,在当下的生活中去感悟道与智慧,便人人都可修得,只要心中有道,道便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而且随处都有道可循,更存在于俗世生活。

正所谓: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

越是刻意的追求宁静,内心越不会静,正所谓树欲动而风不止,生活中充斥着各种矛盾与波折,很多人的心情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让精神无时无刻的不在忐忑之中。

当我们学会沉静地去面对时,就需要像王阳明所说的那样让内心清静,不管顺境逆境都要静心不动。

静心就是净心,想要静心的时候如果刻意的追求,这个时候心已经动了,所以王阳明说:“有意去寻找宁静,心已经不宁静了”。

以平常心处事,在俗世中生活,自然有通透的人生

所以一切释然,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状态,都能让心宁静下来,这才是真正的境界。

不要认为道的状态和境界有多么高远,甚至高不可攀,只要德才兼备者都可修德,在俗世中安然自若者,本身或许就会拥有道。

好像很多人在修行的时候,总要追求诗和远方,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方向,找到那一份通透的感悟,即便在苟且的生活中,也会找到道的真谛,这便是人生。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不慎入狱,一年后,皇帝为了试探他是不是有意谋反,是不是有意悔改,就派了一个宦官装成犯人,入狱和苏轼同在一个囚室里面。

白天吃饭的时候,这个宦官就用言语挑逗他,苏轼吃饭却吃得津津有味,就说:“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

夜里他睡觉的时候倒头就睡,这个宦官又挑逗着说:“苏大学士睡这样的床,岂不是可惜了吗?”

苏轼听了也没有搭理他,自顾自得倒头就睡,而且鼾声大作。

第二天早上,这个宦官就提醒他,对苏轼说:“恭喜,大人已被赦免了。”

这个时候苏轼才知道,原来他是来试探自己的,只要自己睡觉和吃饭的时候有不安稳的异样举动,他就有权利处决自己。

以平常心处事,在俗世中生活,自然有通透的人生

无论身居何处的时候,都能坦然自若,不要总是排斥当下平凡的生活,能够顺应当下才是真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