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唯一不避諱皇帝姓名的王爺

文┃倬琰

清朝唯一不避諱皇帝姓名的王爺

避諱帝名是帝制時代尊崇皇權的最重要形式之一,但在專制皇權最巔峰的清朝,卻有一位臣子享受到了無需避諱的優待。雖然是一個王爺,卻依然是整個有清一代唯一被允許姓名不用避諱皇帝的人。在雍正承受巨大壓力得到皇位的時候,這個王爺是雍正最堅實的支持者。鐵腕的雍正為何依然需要一個幫手,而這個幫手是如何受到尊榮。



┃曾經深受寵愛

愛新覺羅·胤祥是康熙帝的第十三個兒子,康熙一生子女眾多,前後一共55個子女,是整個清朝歷史上子女最多的皇帝。

子女眾多也意味著后妃眾多,胤祥的生母就是康熙眾多后妃中非常不起眼的一個。胤祥的生母章佳氏出身滿洲鑲黃旗參領海寬之家,家族既不嫌貴、也無族人在朝中擔任高官。


清朝唯一不避諱皇帝姓名的王爺

【愛新覺羅·胤祥】

這個出身並不顯赫的妃子,卻在一段時間內非常受康熙寵愛,四年內接連生下三個孩子,其中就包括康熙二十五年出生的胤祥,除此之外還有分別在 二十六年和三十年誕下的兩個皇女。

章佳氏很早就去世,死時胤祥才只有14歲。母親的去世不僅沒有,反而更增加了康熙對胤祥的寵愛。早在胤祥六歲的時候,康熙就讓其接受教育,學習滿漢文化、儒家經典以及詩文書畫等。

而當胤祥的母親去世,康熙反而給其找了一位更好的老師。這個老師名叫法海,大家更瞭解那個更著名的形象。法海是清朝著名外戚佟國綱的兒子,佟國綱的姐姐是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因而法海便是康熙帝的表弟。

由於其母是佟國綱的婢女,法海不受父親的喜愛,卻讓其在學問上有了鑽研,康熙三十三年甲科第三甲同進士出身,是康熙重要的詞臣。胤祥在這位表叔的身邊受到了非常良好的教育,是康熙諸子中詩文造詣比較高的皇子之一。

胤祥13歲時,康熙便帶其去盛京謁陵,胤祥在這次出巡中表現優秀,自此之後10年間康熙四次出京巡幸,每次都會帶胤祥隨行。

可以說在康熙中後期,胤祥是康熙最寵愛的兒子,甚至可以不用加之一。"聖祖過,尋履跡伏地嗅之,其孺慕誠切如此",胤祥幼年時面對前呼後擁的康熙,為了表達對父親的崇敬,由於到不了父親跟前,選擇親吻父親康熙走過的每一步腳印。這讓康熙深受感動,對這個兒子從小就非常喜愛。

清朝皇帝對於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視,康熙則是其中對此最重視的皇帝之一。因而對皇子的功課要求嚴格,經常親自出題考察皇子的學習情況。胤祥詩畫俱佳,屢屢獲得康熙的歡心。


清朝唯一不避諱皇帝姓名的王爺

【康熙帝】


除此之外,胤祥對於滿人老祖宗的本事,也沒有丟掉,騎馬射箭樣樣精通。《八旗通志•初集》中有這樣的記載:"王精於騎射,發必命中,馳驟如飛,嘗從獵,猛虎突出林間,王神色不動,手利刃刺之,見者服其神勇。詩文翰墨,皆工敏清新"。

如果歷史就此打住,康熙就算把皇位傳給胤祥都不令人奇怪。可是康熙四十八年之後,胤祥的人生迎來了180度的轉變,不僅失去了父親的寵愛,甚至可以說是康熙死前境遇最慘的皇子之一。



┃孤臣兄弟遭殃

雍正為人嚴苛,這個性子並不是他做了皇帝之後才有的,因此從做皇子開始他就沒有什麼朋友。而康熙的十三子、其弟胤祥就是雍正為數不多的親近人之一。

前面說到,胤祥的生母章佳氏早死,胤祥便被交由其他嬪妃撫養。負責撫養胤祥的是德妃烏雅氏,而這烏雅氏正巧便是雍正帝胤禛的生母。


清朝唯一不避諱皇帝姓名的王爺

【雍正帝】


由於雍正比胤祥大八歲,面對年紀輕輕就失去母親的胤祥,雍正長兄如父一般照顧著這位十三弟。

兩兄弟晨夕聚處,感情深篤,胤禛奉命教胤祥算學,日事討論。每逢塞外扈從,也形影相依。兄弟相聚,宴集唱和,弟有所作,每就正於兄;兄扈從塞外,弟也間或有句相贈。

即使沒有後來的君臣之情,胤祥與雍正依然是情比金堅的兄弟情。這個兄弟情,是日後胤祥對雍正忠心不二,雍正對胤祥信任備至的基礎。但在此之前,這個兄弟情卻成了胤祥不長的人生中最慘痛的經歷的來源。

康熙晚年,對胤祥的態度發生了顯著變化。康熙生前曾兩次冊封諸皇子。第一次在康熙三十七年,皇長子胤禔封為直郡王,皇三子胤祉封為誠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封為貝勒。

第二次冊封在康熙四十八年,玄燁在復立胤礽為皇太子的同時,將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晉封為親王,皇七子胤祐和皇十子胤䄉封為郡王,皇九子胤禟、皇十二子胤祹、皇十四子胤禎封為貝子。

康熙四十七年對於康熙一朝是一個重要的時間,這一年康熙忍痛廢黜皇太子允礽。此事掀起較大風波,也引起多年的儲位之爭。當時很多年長的皇子都牽連在內,最先付出代價的是皇長子允禔,其因詛咒太子而被革爵圈禁,從此終止了其政治生命。


清朝唯一不避諱皇帝姓名的王爺

【年輕時的雍正】


而胤祥也未脫離干係,但很快年長的皇子都得到康熙的寬恕,卻似乎一直沒有得到康熙的原諒。如前所說,康熙四十八年 "冊封皇三子多羅貝勒允祉為和碩誠親王。皇四子多羅貝勒胤禛為和碩雍親王。皇五子多羅貝勒允祺為和碩恆親王。皇七子多羅貝勒允祜為多羅淳郡王。皇十子允䄉被為多羅敦郡王。皇九子允禟、皇十二子允祹、皇十四子允禵俱為固山貝子"。

第一次分封時,胤祥13歲,還不夠冊封的資格。但第二次冊封時,胤祥已24歲,連比他小2歲的允禵都受到冊封。皇八子允禩因為被康熙懷疑覬覦儲位,沒有進爵,但也保留其多羅貝勒爵位。

胤祥成為在康熙年間年長皇子中唯一一個沒有爵位的阿哥。康熙四十九年,康熙在皇三子允祉、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允禵的請安摺子上批覆:"胤祥乃不大勤學忠孝之人"。在其後康熙帝給皇子們的賞銀也沒有胤祥的份。胤祥在康熙四十八年兩次廢太子的事件之後,完全退出人們視野,一直沒有被康熙所原諒。

胤祥從受寵之至到一落千丈,這其中很有可能是這樣的原因。雍正即位後對胤祥抱以最大的信任,從政事、到軍務甚至皇家職務,都有胤祥的影子。這讓人不得不想,雍正這樣做,不會只是因為二人從小到老感情深厚。康熙四十八年之後到雍正即位之前胤祥的境遇,不能說與當時的胤禛完全沒有關係。

胤祥在那十幾年的悲劇,極有可能是代人隱瞞受過,在一廢太子時很多年長皇子都受到康熙的斥責甚至短暫的軟禁,但康熙很快就鑑宥了他們。而唯有胤祥直至康熙去世依然被圈禁。由於雍正即位前的資料殘缺不全,極有可能在諸子奪嫡中,胤祥為雍正背了一些黑鍋,讓康熙對其生氣乃至失望,因而同是在廢太子風波中被圈禁,當時的胤禛卻很快被釋放甚至進爵親王。


清朝唯一不避諱皇帝姓名的王爺

【青年時的康熙】


同時,在主動為別人背黑鍋的同時,胤祥很有可能被人陷害。康熙四十七年一廢太子並非偶然,很多皇子覬覦儲位蠢蠢欲動,皇長子允褆被終身圈禁,皇八子允禩多次受到斥責。而在激烈的奪嫡過程中,排除異己是重要的手段,胤祥作為一個受寵皇子,很容易受到他人的陷害。只不過受陷害的原因是太子,還是雍正,如今就不得而知了。

雍正繼位後曾說:"怡親王前因二阿哥之事無辜牽連,一時得罪皇考,隨即鑑宥"。無論胤祥當初受苦的原因是如何,雍正對胤祥受到了悲慘對待這件事本身是完全承認的。這也導致了雍正即位後,被不公對待十幾年的胤祥,一躍成為雍正朝最中堅的力量。



┃終成兄長臂膀

雍正即位後,胤祥終於脫離苦難, "命貝勒允禩、十三阿哥允祥、大學士馬齊、尚書隆科多、總理事務",將無任何爵位的胤祥直接封為和碩怡親王,並將戶部的事務交給其打理,縱覽國家財政。

雍正元年,雍正設立會考府,胤祥又負責會考府。雍正三年,擢任議政,當年冬,又負責直隸營田事務。雍正七年,成立軍機處,胤祥開始擔任軍機大臣。除此之外,胤祥還擔任很多職務,兼管漢軍侍衛,負責圓明園八旗兵丁,籌備西北用兵事宜,負責造辦處,為雍正帝勘陵等等。可以說國家的大事小情都有胤祥的參與,胤祥可以說是雍正的首席大管家。


清朝唯一不避諱皇帝姓名的王爺

【胤祥】


康熙後期,官吏貪汙,錢糧匱乏,國庫空虛。雍正面對歷年戶部庫銀虧空的窘迫狀況,把整理財政、清查賦稅作為當務之急,在胤祥主持下,進行了大規模清理錢糧虧空活動。

為了追補虧空,胤祥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嚴令虧空官員完納賠補。對違法的王公貴族同樣嚴懲不貸。康熙帝十二子履郡王允祹、十子敦郡王允䄉均被勒令追索虧空,以致被抄家。為此,胤祥背上了"過於苛刻"、"過於搜求"的罵名。由於他秉公辦事,不徇私情,國家財政很快有了起色。

自雍正三年起,胤祥負責營田水利事宜,他提出很多有益見解。並且合理治理河流,利用土地,變劣勢為優勢。有效治理當地水利,提高百姓生活水平。

同時,胤祥還為國薦賢很多,康熙帝的十七子允禮,剛開始被雍正所懷疑並且疏遠,但胤祥向雍正進言,誇讚允禮"居心端方,乃忠君親上,深明大義之人。"雍正接受了胤祥的建議,重用允禮,而允禮也不負所望,為雍正朝作出很大貢獻,被雍正所信任。

胤祥不僅有功不傲,而且功越高越謹慎。他自幼與胤禛交往,對他的為人和秉性瞭如指掌。目睹胤禛坐上皇位後,對政敵報復毫不手軟,也促使他對雍正始終保持謙抑的態度。

胤祥還有一段"吞土"的逸事,分別記載在《清世宗實錄》、《欽定八旗通志》以及《內務府檔》。胤祥曾奉旨到泰寧山(清西陵,今河北易縣)為雍正勘選陵址。雍正對選定的"上吉之壤"非常滿意,認為胤祥立有首功,就把萬年吉地附近的一塊"中吉"之地賜給他。胤祥聽後卻連連推辭,說吉地只有大福大貴者才能受用。

因此他在60裡以外的淶水縣境內為自己選定了一塊墓地,認為這與臣下身份相配,並奏請雍正賜給自己。當雍正准許了他的請求後,胤祥當日就遣侍衛前往取土,因為這是皇帝賜予的吉地,胤祥竟迫不及待地取了一小塊,手捧著吞到肚子裡,口中還唸唸有詞道:"這樣的話,則臣心安而子孫蒙福了。"這不僅說明了胤祥為人謙謹,同樣表現了他對雍正的態度和感情。

胤祥的恩寵終雍正一朝,有增無減。其去世後雍正帝久久不能釋懷,多次親寫祭文、詩詞表達思念之情。在《花下偶成》一詩中雍正寫道:"九重三殿誰為友,皓月清風作契交。"並最終給胤祥寫下了"忠、敬、誠、直、勤、慎、廉、明"這八個字的評價,終清一朝都沒有人再比得上。


清朝唯一不避諱皇帝姓名的王爺

【乾隆帝】


乾隆帝弘曆追念叔叔胤祥的功勞,特下詔旨:"怡賢親王公忠體國,其爵位亦應世襲罔替。"在胤祥之前,清初"鐵帽子王"皆因軍功卓異而獲此特權,只有胤祥因治績突出獲此殊榮,成為清朝第九位鐵帽子王。



雖是兄弟,在帝王家兄弟可能更是仇人,但胤祥卻成為最被皇帝信任的骨肉兄弟之一;也是君臣,皇室宗親的身份沒有讓胤祥飛揚跋扈,反而謙虛謹慎、殫精竭慮。"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在歷史上能做到這八個字的人,也沒有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