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三國裡的魯肅?

金大諞


如何評價三國裡的魯肅?

魯肅是孫吳政權繼周瑜之後的又一重要人物。

孫權對魯肅勸他稱帝感到快意;對魯肅勸他對曹操開戰極其感激;對魯肅勸他借土地給劉備有些怨言;對魯肅駐防益州,姑息項羽有怨氣。

依據以上孫權對魯肅的印象做判斷,魯肅是個有理想、有主見、有胸懷,也有過失的謀臣。

為什麼這樣評價魯肅呢?我從三個方面回答這個問題!

一, 建議孫權稱帝,遭遇謀臣中傷。

二, 建議孫權開戰,享受分外殊榮。

三, 建議聯劉抗曹,卻是內外受氣。

具體分析如下:

一,建議孫權稱帝,遭遇謀臣中傷。

魯肅是由周瑜引薦,加入孫權集團的。魯肅與孫權見面,就建議孫權,不能只想做當今齊桓公、晉文公。因為當今社會,漢朝不可能有中興的機會,曹操也不可能很快消亡。將軍應該有長遠的打算,現在曹操正忙於北方戰事,將軍應趁此難得的機會,消滅盤踞在長江中游的黃祖、劉表,統一長江中上游流域,作為稱帝的基業。

孫權聽了很高興,但表面上卻說:“我現在還沒有那樣的想法。我現在只想管理好我佔領的這塊土地,盡力輔佐朝廷,您的那個規劃我一時還辦不到。”

幾年以後,孫權稱帝,回憶此事,還非常得意,說:“今日之事,當年魯肅就曾經對我言過。魯肅的這一想法,很高明,看的很遠!”

魯肅建議孫權稱帝,雖然孫權表面上很平靜,但內心的喜悅是掩飾不住的,其表現在對魯肅的親近,對魯肅家人的關照。糟糕的是以張昭為代表的一些老臣,對魯肅有想法,經常在孫權面前中傷魯肅。

張昭曾經對孫權說:“魯肅年紀輕輕,沒有多大才能,不可重用!”

孫權對此不置可否,但仍然一如既往地關心魯肅的家人。

二,建議孫權開戰,享受分外殊榮。

曹操南下,佔領荊州。劉表死後,又整編了劉表的軍隊,實力強大。寫信給孫權說:“要與將軍會獵於無。”

由此孫權內部一片恐慌,都紛紛勸孫權投降曹操。特別是以張昭為首的文臣更加“響震失色”。

當時魯肅在場,只有魯肅極力主張迎戰,並建議孫權迅速調回還在鄱陽訓練水軍的周瑜。之後魯肅又協助周瑜戰勝了來勢洶洶的曹操。

戰後,魯肅首先離開戰場,提前回到京城。

孫權帶領百官迎接,並頗為得意地對孫權說:“魯肅,我為你扶鞍,請你下馬,這對你是多麼榮耀的事情吧!”

魯肅笑著說:“這還不算讓我足以感到榮耀!我真心希望您統一天下,那時再用軟輪裝的車子來迎接我,我才感動十分榮耀!”孫權聽了鼓掌大笑!

三, 建議聯劉抗曹,卻是內外受氣。

大家知道,借荊州,輔助劉備發展,就是為了結成孫劉聯盟,共同對付曹操,這應該是一個不錯的主張。但是在孫權內部,有這種想法的人,僅僅就是魯肅一人。後來劉備得了益州,孫權派諸葛瑾向劉備討回荊州。劉備推辭說:“等我得了涼州後就歸還荊州給你們。”

孫權聽到這一消息,十分氣憤,派魯肅駐守益陽,與江對面的關羽對峙。

關羽經常在邊境上製造摩擦,這讓魯肅十分難堪。

魯肅為了孫劉聯盟,對關羽的短視行為一忍再忍。這讓孫權很生氣,孫權最後決定派呂蒙帶著軍隊進攻南部,準備武力收復長沙、零陵、桂陽等三郡。

就是這樣的環境下,魯肅還一心想維持孫劉聯盟。

為此,魯肅邀請關羽相會,商討收回長沙、零陵、桂陽三郡的事情。

關羽沒有絲毫讓步,魯肅指責關羽說:“我們國家在你們無處安身的情況下,借土地讓你們發展。如今你們強大了,我們要收回荊州,況且我們只要其中的三郡,你們不但不還,還要以強欺弱,這不是有仁義之人能做的事情。”關羽無言以對!

後來孫權登基做了皇帝之後,與陸遜談及此事時說:“我讓魯肅迅速驅趕關羽,他卻寫信給我說,‘帝王的興起,都會有人為之掃除障礙’。這是魯肅內心知道自己辦不到,表面又說大話,我也寬恕他,不責怪他。” 說是不責怪,孫權內心還是有想法的!

綜上所述:魯肅一生都是獨行者。

魯肅懷抱統一天下的理想,希望為孫權統一天下做出貢獻,但是現實很無賴,孫權本人還沒有準備好,內部謀臣暗中搗亂。在這件事情上,魯肅雖然有同盟軍,但是聲音很小。儘管如此,魯肅也不氣餒。

魯肅堅持借土地扶持劉備發展,共同對付曹操。在這件事情上,魯肅是徹底的獨行者!儘管孤掌難鳴,內外受氣,也不氣餒,堅持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

與曹操在赤壁開戰,在一片反對聲中,魯肅仍然我行我素。最初,魯肅仍然是一個獨行者!儘管如此,魯肅仍然不氣餒,負重前行!最後贏得勝利,贏得孫權的褒獎,這是魯肅最自豪的事情。


山野老人


魯肅,字子敬,臨淮東城人,三國時期東吳四大都督之一,周瑜的繼任者。他生性樂善好施,目光長遠,是三國時期頂尖的戰略家。

樂善好施

魯肅家中富有,經常給別人施捨錢糧。周瑜當居巢長的時候,軍中缺糧,想讓魯肅幫忙接濟一下,魯肅家中有兩囷米,各三千斛,魯肅指著其中一囷,十分大方地送給了周瑜,此舉博得了周瑜的看重。

可以看到,魯肅的性格,就像戰國時期的孟嘗君一樣,仗義疏財,是個好男子。正所謂財散則人聚,生於亂世,錢糧再多,你得有能力保護才行,魯肅的樂善好施讓他有了足夠的威望和名聲,深得百姓擁戴,少年遊俠都爭先依附於他。

戰略眼光

論戰略眼光,魯肅在東吳可以排第一,在整個三國也是數一數二的。

1、榻上策

魯肅第一次見到孫權時,就提出了“

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的觀點,建議孫權趁著北方正是多事之秋,抓緊時間佔有荊州,全面佔有長江以南,割據一方,以觀變化,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由於這個策略是魯肅和孫權在塌上對飲時提出的,所以又被稱為“榻上策”,成為東吳的基本戰略思路。

2、孫劉聯盟

按著魯肅的思路,孫權在之後的幾年裡,數次討伐黃祖,但終究慢了一步,沒能實現搶佔荊州全境的計劃,被曹操搶先南下。曹操佔領荊州以後,以泰山壓頂之勢,想要進攻江東,給孫權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面對咄咄逼人的曹操,東吳群臣早已慌亂,紛紛主張投降。關鍵時刻,唯有魯肅力排眾議,說服孫權不要投降,並和諸葛亮一起促成了孫劉聯盟,共同抗曹。

孫劉聯盟是三國時代最偉大的戰略構想,是魯肅、諸葛亮兩位戰略大師的努力成果,終魯肅一生,他都在小心翼翼地維護著脆弱的聯盟關係。劉備入川,關羽留守荊州,由於關羽盛氣凌人,雙方屢有摩擦,魯肅每次都用好言安撫關羽;後來由於爭奪長沙等三郡,雙方差點兵戎相見,魯肅又和關羽單刀赴會,據理力爭,消弭了一場兵災。

魯肅死後,東吳再無這等高瞻遠矚的人物,做事鼠目寸光,為了眼前的利益,悍然襲取荊州,儘管從表面上看,此舉擴大了東吳領土,壯大了自身實力。但是宏觀上看,孫劉聯盟的整體實力遭到削弱,和曹魏差距進一步拉開,自此已經喪失了進取中原的實力,進入了慢性死亡階段。

所以對比之下,更能看出魯肅的偉大。魯肅雖然不像周瑜、陸遜那樣英勇善戰,但他行事穩健、目光長遠,寧可自己受點委屈,也要維護大局,眼界上始終高人一等,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戰略人才。


歷史都付笑談中


魯肅,字子敬(172--217),個人認為他很有能力,不但有治國之能,而且見解獨到,這可能得益於從小家境殷實,經常召集夥伴習武談兵,而且也善於施捨他人。真實的魯肅並不完全是《三國演義》裡那個老實巴交的人,還有他足智多謀的一面,從周瑜把他推薦給孫權可窺一二,並且周瑜死後,水軍都督一職由他繼任。為孫權的稱帝之路出謀劃策有很大功勞,比如在建安十三年,曹操帥軍南下,東吳上下為戰還是降而爭論不休時,魯肅私下給孫權說:我們做臣子的投降曹操,或許還能得個一官半職,而作為主公您投降後,就無安身之地了!孫權醒悟,決心抗曹。並且在孫劉兩家抗曹的過程中,魯肅也起到了關鍵作用,他對孫權說:您固然神武蓋世,但曹操勢力太大了,我們剛剛佔得荊州,恩德信意尚未廣興於眾,不如把荊州借給劉備,讓他來安撫百姓,是為上策,因為這樣一來,曹操多了一個敵人,我們卻多了一個朋友。孫權同意了魯肅的建議,以至於正在寫信的曹操聽到把荊州借給劉備時,震驚得筆都掉到地上。

所以說,魯肅是東吳時期可以和周瑜比肩的帥才和政治家、外交家,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七刀也是刀


是個智者,但是不是成大事的人,可以做個好兄弟,好導師,好部下,但不是一個好領導,能言善辯,仁義禮智,但是缺少果敢狠辣,如果配合一下週瑜早點幹掉諸葛亮,然後東吳取回荊州,在取川蜀和漢中,天下豈不兩分,歷史都會改變



天路8024


答:《吳書》:肅為人方嚴,寡於玩飾,內外節儉,不務俗好。治軍整頓,禁令必行,雖在軍陳,手不釋卷。又善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周瑜之後,肅為之冠。

孫權對嚴畯說:“我過去把魯子敬比作鄧禹,當時你們爭論沒有停止過,現在又覺得如何呢?”嚴畯退席說:“我不明白這個意思,覺得誇讚魯肅太過了吧。”孫權大帝說:“過去鄧仲華見到光武帝,當時光武帝在更始帝手下,撫河北,行大司馬事,光武帝最初並沒有帝王的志向,是鄧禹勸說他光復漢業,追索源頭,開端是鄧禹之議啊。子敬為人豪爽有奇略,與我最初相談,便涉及帝王基業。這點與鄧禹相似,我才這麼比較。這是有原因的,不是我偏愛他。”嚴畯於是佩服。

繼而又說:“故孤忘其短而貴其長,常以比方鄧禹也。子敬答孤書雲:‘帝王之起,皆有驅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內不能辦,外為大言耳,恕之,不苟責也。然其作軍,屯營不失,令行禁止,部界無廢負,路無拾遺,其法亦美也。

孫權對魯肅的評價,無人能出其右。


中行偃1


魯肅,東吳第二任大都督,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赤壁之戰前夕,力主聯劉抗曹,堅定了孫權信念,為赤壁大戰聯絡、周旋、獻策盡心盡力,勞苦功高。一貫堅持孫劉聯盟,保持局勢平衡,以大局為重,不記個人得失。魯肅一直樂善好施,支持周瑜的軍事決策,支援軍隊建設,在東吳以長者的身份受到尊重,看似仁厚,外交政策老道毒辣,始終以國家利益為主。與孫權是君臣加朋友情誼,是東吳的棟樑之才,於217年因病去世。


劉坤忠120


除陳武之外,魯肅是第二大善人,他有兩大糧倉,一倉送周瑜養兵,一倉接濟百姓,真善人也!與陳武將軍一樣,一生貴賤無欺,生活節儉,憨厚誠懇,助人為賢!十分建談,常有高論,學識淵博,兵機透徹,以不戰屈關公之荊州兵馬,索回三郡。孫權手下第一謀臣,四大都督之一,東吳棟樑之大材也!


靜裡水聲1


和事佬一個,兩邊不得罪人。


小母指風水師


魯肅一生致力於孫劉聯盟,如果不是他,也許三國的歷史會改寫,變成曹操的天下。


視角趣談


魯肅是東吳名將,有勇有謀,堪與周瑜相媲美。若論高瞻遠矚,深謀遠慮,恐怕比周瑜還要略勝一籌。《三國志》作者陳壽贊他“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吳書》說他“善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引自《三國志•魯肅傳》注)這些都是對他的真實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