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汝州市有這樣一位文保志願者

【專訪】汝州市有這樣一位文保志願者

楊佔營,男,漢族,河南汝州人。1961年出生,中專學歷,中共黨員,現為汝州市煤炭工業局主任科員。

【專訪】汝州市有這樣一位文保志願者

楊佔營雖出身農村貧寒家庭,但卻十分熱愛讀書學習。在恢復高考的第二年(1978年),他考入了徐州煤礦學校。畢業後三十餘年來,他歷礦山企業、黨政機關等崗位,從技術員到基層領導幹部,養成了愛思考愛學習,做事嚴謹的作風。1996年,獲國家勞動部“全國礦山安全與衛生先進個人”榮譽稱號(全國共100名),享受省級勞模待遇。

【專訪】汝州市有這樣一位文保志願者

工作機緣的關係,使他踏遍了汝州的山山水水,訪查到了諸多汝州的文化古蹟和傳說,從而萌生了研究家鄉文史,參與保護文物古蹟的念頭。然在他試圖對家鄉文史作研究時,卻發現可資借用的資料少的可憐,遠不能滿足研究的需要,這是觸發他從事圖書收藏的開始。從此他利用工作之餘,走村串巷、上上下鄉,圖書館、檔案館、書店、舊書攤、廢品收購站,到處都有過他蒐集資料,購買圖書的身影。楊佔營說:“廢品收購站是一些書籍和珍貴資料的最後一關。一些人不愛讀書,家中老人去世或另搬新家時,即將一些舊書一股腦兒兜售給收購站。我收集到部分明清古籍、民國及解放初期的出版物、文革資料等,大多都是從那裡淘回來的。雖然髒些苦些,但收穫很大。這是我的一個經驗。”

【專訪】汝州市有這樣一位文保志願者

清道光廿年《直隸汝州全志》,作為汝州最重要的文史研究參考資料,惟上海圖書館、北京圖書館、汝州檔案館等有殘本所藏。偶聞汝州民間仍有所存,楊佔營千方打聽,終於找到藏主以高價購回,之後又精心校勘影印出版,既搶救了古籍,又為地方文史研究者提供了方便。其他又若民國石印《鄢陵縣誌》,民國繡像石印《左傳》,1951年國家整理出版的《捻軍史料》,《萬曆汝州志》,《正德汝州志》,《乾隆汝州志》,眾多文革資料收藏等等,都是楊佔營所得意的,這給他的文史研究提供了極大幫助。

【專訪】汝州市有這樣一位文保志願者

資料的有效佔有,使他在地方文史研究的道路上步伐穩健,愈走愈遠,儼然成了一方有影響的學者。出版《車渠村的故事》《望嵩樓詩文輯注》著作2部,列入當地重要文史參考資料。發表《鸛魚石斧彩陶缸發現始末》、《汝石的發現》等文章30餘篇,或被錄入知網、學術期刊、地方文史資料,轉發於國內各大網站,百度可查。汝州民協副主席、汝州收藏家協會副會長、《汝州收藏》雜誌主編、汝州檔案學會副會長、汝州文化專家團成員等兼職,都見證了他在汝州文化研究上的努力和成績。

【專訪】汝州市有這樣一位文保志願者

蒐集整理民間碑碣也是楊佔營多年來關注的重要內容之一。散佚在民間廟院、祠堂、墳塋等處的碑碣,是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家族文化等的重要載體,其不僅對國史、民族史、宗教史、家族史、地方文史亦有著重要的補充作用,更是發掘地方文化、地方人物的重要途經。隨住時代的發展,民間碑碣存量日見減少,官方略無顧及,民間亦少有人關注。楊佔營記在心頭,留意查訪,拍照、拓印、抄錄,甚至購買,先後整理各種碑碣資料200餘通,且擬整理成冊,編制出版,貢獻社會,為汝州文化建設、旅遊開發提供幫助。

【專訪】汝州市有這樣一位文保志願者

2016年,汝州“望嵩文化廣場”項目工地上發現了數量龐大的漢墓群,在河南省文物局“搶救性”發掘期間,竟遭到人為破壞。楊佔營認為該墓葬不但有重大保護研究價值,更遍查史書,發現其很可能是漢“周承休城”居民墓葬群暨漢唐主祭周廟的周天子血親後裔墓葬群,遂利用網絡、微信等方式,奔走呼號,與汝州高萬須、楊光照,南陽涂月超等發起“汝州漢墓”保護行動。在新華社的率先報道後,繼有河南電視臺、全國各省地級媒體、中國文化報及海內外姬周宗親的廣泛參與關注,最後引起了國家文物局的重視,不僅對汝州市政府進行了約談警誡,而且劉玉珠局長還接受了香港鳳凰衛視臺的採訪,遽成為了當年中國有重大影響的文保事件之一。此事件的發生,在當前大開發中文物每遭破壞的背景下,不惟是對各級政府提高文保觀念的一種有益的警示,更在汝州乃至全國民眾增強文保意識方面,起著一定的喚醒和推動作用。

【專訪】汝州市有這樣一位文保志願者

按照中央、國務院,河南省委、省政府打造元點文化、根親文化、姓氏文化的精神,結合汝州富有周文化資源及周赧王陵寢汝州的有力條件,楊佔營查閱資料,撰寫文章,廣泛發動,積極與海內外姬周宗親聯繫,得姬周宗親姬軍鋒(登封)、姬志強(汝州)、周忠信(洛陽)、周軍傑(洛陽)、姬從軍(鄭州)、周偉(吉林)、周峰(北京)、周長林(山東)、周發東(廣東)以及周恩來總理之侄孫周志勇、周志軍,前國務院副總理之子姬強等響應,經過精心策劃和組織,克服重重困難,終以民間之力量,成功舉辦了“丁酉·中國汝州·首屆周赧王祭祖大典”。這次大典,轟動海內外,河南電視臺特意作了報道,對提升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擴大汝州的對外影響,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配圖/劉佔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