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新夏先生開專欄——我在《深圳商報》辦副刊的一段回憶

我與副刊 | 來新夏先生開專欄——我在《深圳商報》辦副刊的一段回憶

我與副刊 | 來新夏先生開專欄——我在《深圳商報》辦副刊的一段回憶

文 | 劉敬濤

1 1 1

1993年10月18日,我下了飛機,坐上報社副刊部小羅的車,進入了雖已入秋仍熱氣騰騰的深圳。這是我來深圳的第一天,也是由出版界進入新聞界的開始。從此,不再編書了,轉型為報紙副刊編輯,具體崗位當然還跟書有關——不久前,深圳商報創辦了一個《星期刊》,每週四個版,其中一個版是讀書版,我是這個版的主編。回想起來,這塊讀書版,是深圳報業史上的第一塊讀書版,比當時深圳另一家大報的讀書版出刊早了幾天。說起這一點,至今還有點沾沾自喜。

讀書版的版面編輯方針,以書為中心,評書、讀書,照顧各層次各類型讀者的需求。讀書版是經濟類綜合報紙的副刊,這就決定了它有別於專業的書評報刊,作者既有專家學者名人,也有打工青年;欄目設置豐富多彩,每週書評、精短說書、新書窗、讀書雜談、域外書事、古書今談、書海鉤沉等。當時市裡舉辦的讀書徵文活動,也以深圳商報的讀書版為陣地,刊發應徵作品。

一些欄目在設置之初,作者隊伍不整,時常缺稿。我就發揮自己在出版界“混”過幾年的小優勢,寫些小文。如今,翻開當年的剪報,像《汪曾祺:排在雙黃鴨蛋後面》《書的寂寞》《四“遇”宗璞》等,反映當時文化動向和讀書熱點,現在讀起來也還饒有趣味。

看得見的是版面,看不見的是編輯與讀者、作者的交流。在編輯讀書版的一年多時間裡,我和圖書館館員、民間讀書會的讀者、文化學者等建立了良好的關係。版面上評論的圖書,很多都是深圳本地的作者。同時,為開拓深圳讀者的眼界,提升讀書版的檔次,我也努力向國內知名作家、學者約稿。許多作者是當時的副刊部主任侯軍介紹來的。比如讀書版的欄頭題寫,先後有孫犁、宗璞、舒傳曦等先生的手跡,而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則是著名圖書館學專家、南開大學教授來新夏先生在《讀書》版上開專欄的一段往事。

1 2 1

來新夏先生仙逝後,侯軍曾在一篇回憶文章中提到:“那會兒我正籌備在《深圳商報》副刊上開闢一塊讀書版。來公乃是圖書專家,約他來開個專欄,豈不正是機會?於是,我就鄭重其事地給來公寫了一封約稿信。很快,來公的回信就到了:‘來函奉到,情真意切,甚感。副刊版面如此繁多,非閣下大才無以當之,容暇當撰小什,寄請裁定。’過不多久,一組談清代典籍的隨筆就寄來了。我立即和《讀書》版的責任編輯商量,給來公開了一個《古書今談》的專欄。推出之後,很快就贏得了一些讀者的青睞。這個專欄大約發了三十餘篇讀書隨筆,在當時的深圳讀書界堪稱空谷足音。”

我与副刊 | 来新夏先生开专栏——我在《深圳商报》办副刊的一段回忆

文史大家來新夏先生

這段話將來新夏先生為《深圳商報》撰稿的經過交代得很清楚,而我正是直接負責這件事的責任編輯。

說來慚愧,我雖曾在南開大學讀書四年,卻不知道本校圖書館的館長就是來新夏先生。經過侯軍介紹,我和來新夏先生建立了編作關係。人世間的事情,真是有說不清的奇妙。來先生是史學大家,他能成為《深圳商報》副刊的作者,《星期刊·讀書版》因之“蓬蓽生輝”。記得後來我借回津約稿的機會,曾去來先生在南開園北村的住所拜訪他。他住在一棟老式教師住宅樓的頂樓。進得門去,是一條長長的走廊,屋頂很高,我猜想,這也許就是先生書齋名“邃谷”的由來吧?

我与副刊 | 来新夏先生开专栏——我在《深圳商报》办副刊的一段回忆

來新夏先生的“邃古”書房內景

來新夏先生給“讀書版”寫稿,始於1994年的3月。發軔之作是3月20日的一篇介紹朱生豪畢生譯介莎士比亞的文章。而他的《古書今談·清人筆記隨錄》專欄則始於6月5日。專欄時間長約一年,其間我與來先生有不少的書信往來。我現在手頭保存有10封。其中有兩封是來先生農曆除夕與春節寫的,可見老先生筆耕之勤。信中所說“除夕家人忙碌而我蜷居斗室撰文”不是偶而為之,而是常態。而今重讀這些信函,我讀到了久違的“寫信年代”那種“見字如面”的親切感。自然,文字也幫助我們記起了過往的那些瑣碎生活細節。一個副刊編輯和作者的來往,其實就是在這樣瑣碎而細緻的文字交流中,逐漸加深感情,進而成為文友的。如今,這樣的文字之交,因電子時代的到來而變得異常珍貴。

來先生治學,有嚴謹認真的精神和直爽簡潔的行事風格,這與他的“外形”也很協調。先生身材高大,臉盤方正,五官線條,稜角分明,眼神深邃,神情專注。與人交談,音調不高,並不是滔滔不絕。當對話忽然“冷場”,你會頓時悟到,這是他又陷入了沉思。這是我見過來先生後的印象。

來先生的《古書今談·清人筆記隨錄》堅持寫了一年,成為《讀書版》一個含金量很高的欄目。這組短文日後都被收入先生的文集,文末都註明了原刊報紙和時間。更值得一說的是,來先生的文章是交給本報獨家發表的。這是《深圳商報》的榮耀,其中,也有我的一份貢獻吧。

1 3 1

除了來新夏先生,《讀書版》還有很多知名作者,如著名作家孫犁、王蒙、馮驥才、劉心武,著名畫家韓羽,著名學者李慶西、陳子善,著名雜文家牧惠以及豐子愷先生的公子豐華瞻教授等。他們的美文佳作讓初創的《讀書版》星光熠熠、文采燦爛,在一度被世人目為“文化沙漠”的深圳,成為一道亮眼的文化風景。

略感遺憾的是,我在《深圳商報》只作了一年多副刊編輯,就被調往新創刊的《深圳晚報》去編國際新聞,我與副刊的因緣也戛然而止了。我所編輯的《讀書版》共出版了58期,後來幾經版面調整,匯入了《文化廣場》週刊,成為《深圳商報》延續至今的一個副刊品牌。

我与副刊 | 来新夏先生开专栏——我在《深圳商报》办副刊的一段回忆我与副刊 | 来新夏先生开专栏——我在《深圳商报》办副刊的一段回忆

END

熱門閱讀文章

★ 本號姓“副” 歡迎來“刊”

★ 王蒙:不忘金庸

★ 大地有多大

★ 王鋼:忍別二月河

★ 家住百萬莊

★ 1979年的那個春節

★ 靜靜的九如巷

★ 有一種鄉愁叫小名

★ 大師筆下的中國母親

★ 觀舊照,憶文西

★ 收藏在茶中的記憶和友情

★ 難忘老師的笑容——深切緬懷徐中玉先生

我与副刊 | 来新夏先生开专栏——我在《深圳商报》办副刊的一段回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