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康熙國庫銀兩留下800萬,雍正留了6000萬,乾隆留了多少?

貓眼觀史


這兩個數值不準確,清朝是我國五千年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有十二位皇帝,是一個曲折的朝代。作為我國封建王朝的末端,清朝初期國庫豐盈、疆域遼闊、農業和商業都極為發達、人口更是十分富足,其綜合國力可謂是首屈一指。如果說起清朝最繁榮的時期,那必然是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間,開創了清朝的盛世局面。這幾位皇帝在世時為清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逝世後更是為清朝留下了數千萬銀兩,康熙皇帝的2716萬兩、雍正皇帝的3453萬兩,那麼晚年昏庸的乾隆留下了多少呢?

一、盛世的開始——康熙帝

如果說清朝盛世的開始那麼一定是由康熙帝創建的,在康熙帝的爭取指導之下,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康熙帝所採用的一系列條例和手段,都使百姓生活富足,其中“圈地令”更是使百姓得到屬於自己的土地,不再是官府兼併。康熙帝執政期間最突出的便是絲織業,蘇州、杭州一帶南方的絲綢行業發展旺盛,出口國外,手工經濟達到了高潮,其次康熙後期時,對待貪官打擊十分嚴峻,大量貪汙受賄的錢財流入國庫,這也是為何康熙帝死後為國家留下了2716萬兩的原因。

二、盛世的頂峰——雍正

雍正帝是歷史上數一數二勤奮執政的皇帝,一生都致力於國家發展,這也是他為何開創了清朝最富裕時期的原因。雍正帝嚴厲徹查貪汙之士、引用賢才良人,宮內上下都以節儉質樸為主,朝廷一片清廉之氣。雍正帝不僅僅在政治方面十分在意,在百姓生活上更是下足了功夫,大力鼓勵農民耕種農田,實行“攤丁入地”政策,對待農作生產投入了極大人力、物力,農業成為了當時收入最高的產業,清朝的經濟更是達到了頂峰,雍正帝更是為朝廷留下了3453萬兩。

三、由盛轉衰——乾隆

在雍正帝良好的經濟基礎條件下,乾隆登基時,天下已是繁榮富足的局面。乾隆執政前期為國家的發展也做出了很大貢獻,粉碎周圍邊境殘餘勢力、加強了對地區的統治、減少了戰爭的爆發,同時又興建水利工程,大力減少對農民賦稅的要求,乾隆時期更是完成了清朝完全統一的局面。然而後期的乾隆卻為了皇權集中、束縛人們的思想,實行了“文字獄”,這一做法直接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同時乾隆無心執政,奢靡浪費修建了大量宮廷建築,數次南下游玩花費了大量錢財,這也給了一眾貪官為非作歹的機會,其中和珅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乾隆帝的種種行為致使後期清朝早已無力支撐,國庫清貧,並未留下什麼。

最終隨著外國列強的侵入,閉關鎖國的落後,清朝開始在世界腳步中落後,隨著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執政長達二百九十六年的清朝結束。


歷史雲頂


康熙在駕崩的時候,在國庫裡留給雍正遺產有800萬輛,其實作為一個皇帝來說這真的不算多,不過雍正作為康熙的皇子也是非常勤儉用工每年只有在自己的生日或過節的時候才會休息,除了這些日子之外,每天都在兢兢業業的工作

乾隆的一生就像是在他爹和他爺爺留給他的金山銀山上坐吃山空,要知道當年雍正駕崩的時候,國庫裡面的飲料可是已經翻了好幾番了,留給乾隆的遺產高達6000萬兩白銀,如果乾隆能在這個基礎上繼續發揚光大,絕對可以把國庫的銀兩再翻一番,但是乾隆在退位傳位給嘉慶時,國庫裡已經空了,而他唯一留給嘉慶的就是一個大貪官和珅。

如果把當時和珅的身價拿到現代,他超出世界首富可不止一半的身價,可能兩個世界首富和加起來都不如他的財產多,嘉慶抄了和珅的家之後,國庫裡的財產比雍正那個時候還多,因為和珅擁有的財產可不止6000萬兩。如果按這麼說的話,乾隆在這三位皇帝裡還是留下財產最多的那個人,可是和珅的這些財產全都是搜刮民脂民膏得來的,即使國庫充盈,但百姓還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溫飽問題都不能解決。而在這之後,清朝的國勢更是一天不如一天……



霞姐的幸福生活


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位時期是清王朝的全盛時期,而乾隆在位時更是整個清朝的頂點。康熙皇帝去世時,國庫裡尚有800萬兩存銀;雍正皇帝去世時,國庫有6000萬兩存銀。那麼乾隆皇帝去世時,清朝國庫還有多少存銀呢?


康熙皇帝繼位之初,清王朝正處於內憂外患的局面中,南面有三藩、臺灣鄭氏等勢力,西北有準噶爾汗國,東北遭受沙俄的入侵。因此康熙在位時期,用兵比較頻繁,再加上康熙晚年的生活相對奢靡,所以康熙去世時只留下了800萬兩的存銀。

雍正皇帝繼位後,國內已經基本安定,因此主要是對西北用兵,戰事已經不如康熙年間頻繁。再加上雍正皇帝治國有功,所以在他統治帝國的短短10餘年間,清朝國庫充盈、吏治清廉。雍正去世時,國庫尚有存銀6000萬兩,為乾隆時期的鼎盛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得益於雍正留下的鉅額存銀,乾隆時期清王朝的對外戰爭再次變得頻繁起來。乾隆皇帝本人十分好大喜功,先後與準噶爾汗國、緬甸、越南、尼泊爾爆發戰爭,因此極大地消耗了清朝的庫銀。在乾隆42年(1777年),清朝的國庫存銀達到了史無前例的8182萬兩。可是乾隆晚年志得意滿,生活奢靡、喜好遊行,再加上吏治腐敗已經十分嚴重,所以清朝很快就出現了嚴重的國庫虧空。

到了嘉慶三年(1798年)時,清朝國庫存銀只剩下1900多萬兩,比乾隆42年少了整整6000多萬兩。要知道,嘉慶皇帝是出了名的節儉之君,由此可見乾隆皇帝晚年的消耗非常嚴重,實在沒給嘉慶留下什麼像樣的家底。可以說從嘉慶時期開始,清朝已經面臨著嚴重的財政危機,以至於到了道光年間都還捉襟見肘。



世界人文通史


這兩個數字都是錯的。

康熙留下的國庫存銀說少了,雍正留給乾隆的存銀說多了。

首先說說康熙末期的數據。

根據乾隆四十年(1775)正月二十九日,軍機處查奏的《康雍乾年間戶部銀庫存銀數目奏片》。康熙留給雍正的存銀如下:

康熙五十七年:銀四千四百三十一萬九千三十三兩;

康熙五十八年:銀四千七百三十六萬八千六百四十五兩;

康熙五十九年:銀三千九百三十一萬七千一百三兩;

康熙六十年:銀三千二百六十二萬二千四百二十一兩。

康熙六十一年的數據,可參考上面的截圖。

這張截圖是雍正二年(1724)四月十四日,主管戶部事務的怡親王胤祥的奏摺:

  • 康熙六十一年,實在銀兩千七百十一萬九千二百八十六兩七錢五分。


總而言之,康熙晚年國庫共有2000-3000萬左右的存銀。

再說說雍正的數據。

雍正留下的國庫存銀,其實和康熙差不多。根據數據統計:

雍正元年:銀二千三百七十一萬一千九百二十兩;

雍正二年:銀三千一百六十二萬七千六百八兩;

雍正三年:銀四千四十三萬四千七百四十四兩;

雍正四年:銀四千七百四十萬九千七百八十兩;

雍正五年:銀五千五百二十五萬二千九百三十三兩;

雍正六年:銀五千八百二十三萬五千七百八十兩;

雍正七年:銀六千二十四萬八千七百四十七兩;

雍正八年:銀六千二百十八萬三千三百四十九兩;

雍正九年:銀五千三十七萬三千九百五十三兩;

雍正十年:銀四千四百三十九萬二千八百四十八兩;

雍正十一年:銀三千七百九十三萬三千七百四十三兩;

雍正十二年:銀三千二百五十萬三千四百二十八兩;

雍正十三年:銀三千四百五十三萬四百八十五兩。


數據顯示:

6000萬隻是雍正七年(1729)、八年(1730)的最高值,但是從雍正九年(1731)開始國庫就開始減少了。

等到雍正去世前,國庫只剩下3400萬兩,並沒有比康熙多太多。

最後說說乾隆,他於乾隆六十年(1795)退位,國庫存銀是:六千九百三十九萬一千九百九十兩。

差不多7000多萬兩銀子。



HuiNanHistory


這個數字來源於美國學者肯尼迪所著的《大國的興衰》,他在書中講到康乾盛世期間,清朝的財政儲備充足,最高年份府庫存銀8000萬兩,常年保持在6000至7000萬兩,而三代皇帝留給後世的財富程大起大落之勢,代表清朝只是於康乾期間有過一百餘年的興盛。而實際上此數據與清廷留存檔案有些出入,就整個清朝的發展水平看,常年保持6000至7000萬兩府庫儲備是相當困難的。最高存銀確實出現在乾隆一朝,乾隆帝雖然敗家,但不敗國。


由康熙到雍正

肯尼迪所說的清廷最高庫存是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清戶部檔案記載該年舊管7466萬兩存銀;這個“舊管”是“四柱清冊”中的一項,舊管、新收、開除、實在,這四項構成了古代會計結算方法——“四柱清冊”。舊管就是期初餘額的意思,也就是上期存留下來的銀兩;新收就是本期增加額的意思,記錄當期的收入;開除是指本期減少額,即當年實打實花出去的;實在是指期末餘額,也就是本期結算時,府庫裡實打實的存銀數額。如果照現在的公式算,那麼就是“舊管+新收—開除=實在”。乾隆四十二年的舊管為7466萬兩、新收為1811萬兩、開除為1095萬兩,用公式計算便為實在8182萬兩。由此可見,本年度的財政盈餘是716萬兩,該年份的府庫存銀是多年積累的結果。


由於清廷戶部檔案保存並不完整(年久黴爛不全),所以並不是每個年份的府庫數據都能一五一十的羅列。在僅存的戶部檔案中,康熙一朝最低庫存是在康熙六年,實在248.8492萬兩;最高庫存是在康熙五十八年,實在4736.8645萬兩;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六十年的庫存是3262.2421萬兩,但康熙六十一年並沒有戶部數據留於後世,而在《雍正朝漢文硃批》中有所提及,怡親王胤祥在給雍正的奏摺中提到康熙六十一年的府庫實在為2711.9286萬兩。雍正元年的戶部檔案記載的庫存實在2371.1920萬兩,按照當時的財政新收水平、結合當年發生在西北以及青海的地方軍事平叛行動,能夠保持兩千餘萬兩的府庫存銀,應當大部分歸康熙留下的家底。


“各省督撫將所屬錢糧嚴行稽查,凡有虧空,無論已經參出及未經參出者,三年之內務期如數補足,毋得苛派民間,毋得藉端遮飾。如限滿不完,定行從重治罪。三年補完之後,若再有虧空者,決不寬貸。”——《雍正朝起居注冊》

而值得注意的是雍正即位之初,力主改革,矛頭對準康熙執政後期的結黨、貪腐、空響等問題,雍正即位一個月便通過戶部向各省督撫下達了全面清查虧空的命令,說明康熙六十一年的府庫存銀也許只是一個空頭支票。雍正元年六月,山西潞州知府加璋告發原山西巡撫蘇克濟在任職期間勒索各府州縣銀四百五十萬兩,這個數目被查實後,雍正帝下令“籍沒家財,以償虧空”,這說明府庫虧空遠不止450萬兩。此後還有原河道總督趙世顯落馬,下刑部獄後家財充公;湖廣佈政使李世仁、江安糧道王舜、前江南糧道李玉堂、湖南按察使張安世、原直隸巡道宋師曾、廣西按察使李繼謨等督撫級別高官皆伏法。這些大吏家產充公為雍正元年至三年的府庫貢獻不小,也說明康熙留下的家底水分很大,所以才有肯尼迪估計的800萬兩實際庫存,但我覺得此數值估計的偏低,應當在1500萬兩左右。


由雍正到乾隆

雍正帝是於雍正十三年(1735)駕崩,該年份的戶部檔案記錄府庫實在3453.0485萬兩;乾隆元年的府庫實在3395.9624萬兩,這個銜接段出入不大,應該是較為準確的數據。雍正一朝的庫存最高值是雍正八年的6218.3349萬兩,因與準噶爾部的戰爭中連續落敗,所以府庫存銀從雍正八年開始逐步下滑。財政積累多補貼了軍事行動,且又施行了減免農業稅等各項民生措施,因而留給乾隆帝的家底並沒有達到最高值,但也比康熙留下的家底厚的多。

“國家全盛,內外度支,有盈無絀,府庫所貯,月羨歲增”。——《清史稿》

乾隆皇帝即位以後,得益於康熙、雍正打下的穩定環境和制度基礎,他執政的六十年間國庫充盈,前二十年基本上穩定在3000至4000萬兩之間,中後期則迅猛累增至6000至7000萬兩,留給嘉慶皇帝的庫存為實在6939.1990萬兩。在其執政期間,還平定了準噶爾部和大小和卓叛亂、反擊廓爾喀入侵、捍衛了西藏的主權、平定林爽文叛亂、保衛臺灣的統一、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這些巨大財政支出並未影響府庫的累積。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乾隆皇帝故步自封,並沒有推動社會的進步,這些府庫的積累被西方學者稱為沒有發展的增長,當代學者也對“康乾盛世”爭議較大,相對於西方國家的近代化進程,康雍乾三代皇帝不自覺的阻礙了社會進步,因此康乾盛世也被戲稱為平庸的盛世。



乾隆皇帝執政後期非常奢靡,這在歷史上也飽受非議,如“千叟宴”、“六巡江南”等大型娛樂活動花費不菲,所以也流傳乾隆皇帝留給嘉慶皇帝的府庫存銀僅僅二百多萬兩,乾隆皇帝因此也被調侃成散財童子。但實際上乾隆帝雖喜鋪張,卻也做足了面子工程,並樹立“從儉”的政治形象,故而花光府庫的錢並不可信。自古皇帝想要尋歡作樂,也不會動用國庫錢財,封建社會發展至清朝,戶部度支制度相當完善,並非皇帝動動嘴就能使用國庫裡的錢。其實自古以來,皇帝皆有內庫享用,自秦漢時期,人頭稅、賣官鬻爵的收入、鹽鐵專賣的收入,山澤園池的出產、關稅酒稅的收入都是皇室內庫的重要收入來源,隨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和皇權的加深,皇帝的內庫逐漸超過國庫收入,皇帝也想著法的將國庫收入變向收入私庫之中。



清朝的皇帝內庫也作“內帑”,其收入來源包括皇莊所納皇糧、錢財,據統計,清朝皇莊佔地幾乎都在四五百萬畝,每年鈉糧十幾萬石,銀六七十萬兩;其次是查沒的家產全部兌現入內帑,這個是一大慣例,如雍正帝那樣查沒貪官家產以充國庫虧空的很是罕見;然後鹽政收入算是最大進項,另外清朝規定人參、皮毛、新疆玉器等需由皇家專營,這筆收入與鹽鐵國營是一個方式。除此之外還有各級官員、藩國的歲貢,廣州海關的稅收等,到乾隆一朝,還想著法的創立了“議罪銀”,即拿銀贖罪,與賣官鬻爵異曲同工。乾隆這麼做其實就是為了滿足自己尋歡作樂的資金問題,和珅這個理財高手也同樣幫助乾隆充實了內庫。相比較乾隆帝而言,慈禧在後來動用國庫修建頤和園,直接導致北洋水師軍費緊張,留下千古罵名,此處就能看出乾隆帝的智慧,以及和珅的受寵是有原因的。而之後“和珅跌倒,嘉慶吃飽”,這話不無道理,和珅被籍沒的家產同樣進了嘉慶帝的小金庫,與國庫無關。



綜上,康熙帝晚年雖暴露出很大的政治風險,但並不至於財政拮据,雍正的徹查與後來的嘉慶帝相仿,一朝天子一朝臣罷了。乾隆皇帝雖然鋪張奢靡,但他非常注意個人形象,並不太可能動用國庫錢財用於尋歡作樂,戶部檔案記載的約合7000萬兩庫存應當可信。

參考資料:《上諭檔》、《清史稿》、《雍正朝起居注冊》、《清世宗實錄》


棍哥觀史


“HuiNanHistory”老師在回答中,已經指出康熙國庫銀800萬、雍正留下6000萬數字完全不正確。他把雍正庫銀數量已經完全給出,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移步。本人更詳細地說說三代皇帝的庫銀問題。

(1)康熙和雍正真切數字解讀

總結說雍正元年到十三年平均每年存銀4486萬兩,雍正元年最低2371萬兩,最高為雍正八年6280萬、雍正七年6024萬,其餘都是6000萬兩以下。

康熙在位六十年,總提上說就是:六年為249萬;十一年1810萬;十二年2136萬;十六年531萬;十七年334萬;二十五年2605萬;二十六年2896萬。這些數字都是不連貫的,即七年到十年、十三年到十五年、十八年到二十四年數字都是空白,我們無法確知真實情況。

康熙十一年才531萬、十六年才531萬、十七年340萬。影視劇和小說等是把康熙年輕時因為戰亂造成的戶部存銀數量奇缺,嫁接到了康熙晚年。目的很明確:為了捧雍正。因此,很明顯,康熙晚年並不差。康熙年之所以出現幾年幾百萬兩的情況,主要是因為戰爭。

(2)康熙前二十五年為何戶部庫存每年才幾百萬兩

“三藩之亂”從1673年到1681年,即康熙十二年到二十年。在戰爭期間,清朝給官員發的工資都是折扣,例如六折發錢、大規模賣官鬻爵籌集軍費。

“三藩之亂”後就是兩年收復臺灣。戰爭一停,戶部存銀立刻上來了,二十五年即達到2605萬兩。

縱觀康熙朝,年份最高的是康熙五十八年的4737萬,其後為四十七年的4718萬。

(3)乾隆掌政63年數字總評

從乾隆元年到十二年,白銀庫存平均在3300萬以上‘’乾隆十三、十四兩年掉到了2700萬以上。乾隆十五年到十九年又升到3700萬兩以上;從乾隆二十年到二十八年都三四千萬兩;乾隆二十九增長到5427萬兩;乾隆三十到六十年都在六七千萬間。

乾隆六十年為6940萬兩,嘉慶元年為5658萬兩,嘉慶二年為2792萬兩,嘉慶三年為1919萬兩。這63年其實都是乾隆掌權,嘉慶四年以後除了六年的1694萬兩,最高也沒超過3200萬,基本都是兩千多萬兩。

嘉慶朝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嘉慶元年爆發的“白蓮教大起義”。在這次戰爭中,“鄉勇”在中國崛起,可惜沒有留住全被裁了。

綜上所述,乾隆朝並非人們所說的那樣,許多都是因為受到影視文藝作品影響,過高地誇大了乾隆的“揮霍”!


坐古談今


誠邀,如題。康乾盛世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的一個盛世,康乾盛世又稱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康乾之治,基本上可以算作中國封建社會的迴光返照。身處康乾盛世的三個帝王,康熙,雍正,乾隆秉性各異,康熙愛大戰,雍正愛清廉,乾隆帝則好大喜功,於是有人說康熙國庫銀兩留下800萬,雍正留了6000萬,這是真的嗎?

實際上還是略有微瑕的。

傳聞康熙末年留下的國庫存銀僅700萬兩,而經雍正同志大治之後,推行留下的國庫存銀已達5000萬兩矣!這數字其實是個美妙的遊戲:康熙末年國庫鱒銀是800萬兩而非700萬兩,但這是康熙年間的失落而非最高數字。而雍正末年國庫存銀,一說三千餘萬,一說只有2400萬兩,只是在雍正五年一度達到過5000萬兩的最高額。

當然,乾隆時期的國庫儲銀就更少了。

乾隆除了下江南遊蕩獵奇外,還花費巨資在北京西郊營建繁華蓋世的皇家園林“圓明園”。東造琳宮,西增復殿,南筑崇臺,北構傑閣,說不盡的巍峨富麗。又經文人學士,良工巧匠,費了很多心血這兒鑿池,那裡疊石,此處栽林,彼處蒔花,繁麗之中,點綴景緻,不管春秋冬夏,都覺相宜。又責成各省地方官,網羅珍禽異卉,古鼎文彝,把中外九萬里的奇珍,上下五千年的寶物,一齊陳列園中,作為皇帝家常的供玩,經過這些地方的花費,到了嘉慶即位時,國庫基本已經空了,這才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傳言。



電視劇裡看歷史


嘉慶二年,這時的國庫存銀是2791萬兩,所以我們可以推斷,大概乾隆留下的國庫數字和這個相差不大,估計也在2000-3000萬兩。

(數據來源論文:嘉慶朝的財政危機與傳統體制運行的困境)


而康熙和雍正年間的國庫存銀,早已有前輩總結出來了,這個參看數據即可。


康熙在位的最後一年,國庫存銀是3262萬兩。



而雍正在位最後一年,國庫存銀是3453萬兩。


所以無論是康熙,雍正,乾隆,實際給後任留的銀子從絕對數字上來說都差不多。

但是,我們也要考慮到一個事實:通貨膨脹,康熙60年的物價和乾隆60年可是不一樣的。

以1682年的物價為100的話,那麼康熙60年(1722年)物價指數粗略估計約為140左右,而到了乾隆60年(1795年),物價指數幾乎到了300.也就是說,物價幾乎上漲了一倍。


所以乾隆在位時留給後代的銀兩,實際購買力估計只有康熙時代的一半左右。


閉家鎖的紅楓


你這個說法呢是錯誤的,康熙晚年,尤其是康熙最後一年的時候,國庫裡面的銀子大致是2000到3000萬兩,雍正的存銀大致在3000萬兩到4000萬兩之間,乾隆的存銀最高的達到了6000萬兩以上,接近於7000萬兩的樣子。

很多人都說嘉慶才是最富的,為什麼?乾隆給他留了一個和珅,留了那麼多的錢,所以說嘉慶應該是最富有的皇帝。事實上並非如此!

我們必須要搞清楚一件事情,皇帝的錢和國家的錢是分開的我們所說的國庫裡面的銀子。事實上指的是戶部的銀子,皇帝自己的銀子管理的那叫內務府。

這有什麼區別?內務府的銀子只是給皇帝自己一個人享用的。皇帝日常開銷全是從內務府裡面出的錢,而戶部的銀子才是真正給國家建設,比如說疏通漕運,或者是士兵的手裡面裝備要換傢伙,這種事情都是戶部撥銀子,如果說查抄了貪官這筆錢,按照名義上和實際上來講,首先流入的是內務府的首領,那不服才擁有著管理貪官錢的權利。

所以我們去看,滿清當時內務府正編制人員達到3000多人,戶部才只有300多人,人數相差十倍,一旦從河上的家裡面把銀子給拿出來,那麼這筆錢會一聲不響的直接供奉給嘉慶,至於說老百姓或者是國家能夠拿到多少錢,這就不是這個皇帝該考慮的事情了。

至於說電視劇裡面所說的康熙,他晚年的存銀不足800萬兩,這個事是真的,但是隻不過是在康熙銀子比較緊張的那幾年裡面,三藩剛剛平定,(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又要去平定臺灣還要打當時的準格爾這幾年的時間裡面用銀子用的特別,多等戰爭一打完銀子又一次上來,但是電視劇為了突出《雍正王朝》那個時候的氣派,還有雍正這個人的清明,所以就故意把雍正登基時候的難度max級別,但事實上,康熙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比雍正強的不是一星半點兒,康熙面臨的時局的問題,那是真的複雜,能夠把當時搖搖欲墜的滿清,真正坐穩天下。是在康熙的手裡。

至於說乾隆乾隆的這個問題呢,比較來講是當時乾隆手底下確實有一些錢袋子,比如說和珅和珅的斂財能力,那是歷史上面數一數二的,乾隆這個人呢,又不是一個耐得住寂寞的人喜歡天天搞事情,但是自己花銷大同時,國家花銷也大,怎麼辦,就認用這些貪官,做貪官第一要務會斂財,否則主子拉你過來就為了拍馬屁呀那你拍那麼多馬屁,還不如給我一個蘋果來的實在!所以說乾隆那個時候國庫裡面的銀子反而變多了!

至於說嘉慶,雖然他老子給他留了一個和珅,但是說實話,這筆錢也真的用不到國家上面,後來又爆發了白蓮教,所以和珅的這筆錢連水花都沒聽到。


漩渦鳴人yy


乾隆自稱“十全老人”,史上最自戀的皇帝,號稱“康乾盛世”的締造者之一,但他去世時,究竟給國庫留下多少錢呢?

康熙給國庫留下800萬

康熙皇帝大家都知道,被清朝尊為“聖祖”,意思是堪比聖人的祖先,近年來很多媒體還把康熙吹捧為“千古一帝”,把他捧得不成樣子了。

康熙帝確實有很大功績,也是傳說中“康乾盛世”的開創者,但很多人不知道康熙在晚年施政過於寬鬆,導致官員紀律鬆弛、貪圖腐敗、懶政怠政、鋪張浪費現象十分嚴重。

康熙在位期間,老百姓的賦稅負擔並未減輕,但錢都跑到官員腰包裡去了,必然導致國家財政收入受到影響,據說康熙去世時,國庫僅剩下800萬白銀,給雍正留下了一個爛攤子。

雍正給國庫留下6000萬

雍正還在當皇子的時候,就深知朝政弊端、社會危機和百姓疾苦,他不想當一個別人嘴裡的“好皇帝”,而是想做一個實幹家,一個有作為的皇帝,於是開始了努力奮鬥的歷程。

雍正的各項措施基本上都是針對康熙晚年的弊病而來,他嚴懲貪汙腐敗,同時建立養廉銀製度,給官員漲工資,但不允許貪汙,刷新吏治;實行攤丁入畝,減輕百姓負擔,有利於發展生產;將火耗歸公,防止官員藉機侵吞國家財產,等等。

雍正是一個勞模,他當皇帝13年,在位時間比康熙和乾隆少將近50年,但就在這13年內,雍正就把國庫的800萬兩變成了6000萬兩,而這一切都是在不增加百姓負擔基礎上取得的,因為雍正是從官員嘴裡”奪食“,把本該屬於國家所有的錢財,從那些貪官汙吏口中”搶回來“。

這在清朝的歷代皇帝中,可以說是無人能及。

乾隆是千金散盡回不來

乾隆是幸運的皇帝,老爹雍正給他留下一個好攤子,打下好基礎,所以當乾隆中前期還比較理智的時候,沿著老爹鋪好的路子前進,整個財富還在增長,並且達到了清朝盛世的巔峰,也就是康乾盛世的巔峰,乾隆四十二年時,整個國庫存銀總數高達8182萬兩!

不幸的是,乾隆犯了和他爺爺康熙一樣的錯誤,更嚴重的是以為當前的盛世都是他一個人的功勞,前面辛苦了幾十年,到了後期應該享受成果了,千金散盡還復來嘛!

所以乾隆在執政後期幹了幾件大事,發動邊疆戰爭,花了幾百萬兩;大興土木,修建宮殿、陵墓,耗費幾百萬兩;經常外出巡遊,尤其喜歡下江南玩美女,每次都花幾百萬兩;辦壽辰、過生日、舉辦千叟宴,每次都是上百萬兩;鎮壓農民起義,耗費幾百萬兩……

這個折騰法,多少錢也不夠花,於是到了乾隆晚期,國庫基本已經空虛。

乾隆死後,陪葬的奇珍異寶多的不計其數。據記載,慈禧的陵墓中陪葬的奇珍異寶摺合白銀約5000萬兩,乾隆或許不如慈禧豪奢闊氣,但摺合白銀也絕對不下3000萬兩。

嘉慶繼位後看著空空如也的國庫,為了花錢,只好把和珅給抄了,據說和珅的總家產摺合達8億兩白銀,相當於清政府10年的財政收入,各種奇珍異寶數不勝數,很多就連皇帝都沒見過。這便是”十全老人“乾隆的真實面目。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