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玄禮是唐玄宗最忠誠的部下,為何關鍵時刻在馬嵬背叛唐玄宗?

歷史一書生


馬嵬坡兵變,楊貴妃被陳玄禮所率領的禁軍逼死,但直到唐玄宗生命的最後,他依舊對陳玄禮極為信任,由此可見,其中大有隱情。陳玄禮對唐玄宗的忠誠並沒有變,只是馬嵬坡事件背後的黑幕或者說陰謀太深沉。

一、馬嵬坡兵變前後的故事簡說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安祿山在范陽起兵造反,短短一個多月,就已經攻下了洛陽城。安祿山坐鎮洛陽,其軍隊與哥舒翰的唐軍在潼關相持。據說,宰相楊國忠害怕哥舒翰謀害他,因此向唐玄宗進讒言,強迫哥舒翰出兵平亂。哥舒翰在河南靈寶附近大敗於安祿山叛軍,潼關失守。

得到這個消息,玄宗倉皇出逃(偷偷打開延秋門出逃),身邊只有幾個大臣、高力士、皇子、皇孫以及陳玄禮和他統領的禁軍,其他人一概被丟在了長安。第二天,得知玄宗逃跑後,唐朝西京留守主動向安祿山獻降。

玄宗逃到馬嵬坡(陝西興平附近),便發生了著名的馬嵬坡兵變。據說禁軍統領陳玄禮等人面對士兵不可控制的情緒,向太子李亨請命,要殺掉楊國忠及楊家的人(貴妃的姐妹)來負責,太子卻猶豫不決。

正巧,一夥吐蕃使者攔住楊國忠的馬,向他述說沒有飯吃。於是禁軍譁變,都說楊國忠和吐蕃人合謀反叛,於是宰掉了楊國忠,還幾乎將玄宗身邊的大臣殺盡(只有宰相韋見素父子勉強活了下來)。貴妃的姐妹、外甥們也都被殺掉。

高力士向玄宗報告了兵變的消息,而陳玄禮率領禁軍,逼迫玄宗要殺掉貴妃。玄宗不得已,下令賜貴妃自盡。

貴妃死後,亂軍的情緒才稍微安定,大家都不想跟隨玄宗逃往蜀地,但玄宗堅持要去。這時候,發生了當地老百姓遮留太子李亨的事件,太子在他兒子的擁護下,背離了玄宗,獨自北上,後來在靈武自立為帝,是為唐肅宗。玄宗不得已,只能自己去蜀地。

二、在馬嵬坡兵變中,這些人到底扮演了什麼角色,其實很不清楚

說起來,資治通鑑把馬嵬坡描寫得很細,但原始資料呢,其實應該都是唐肅宗李亨即位後的說辭。李亨實際幹了件危機時候背棄他老爹的事件,卻被描述為受萬民群臣所請。然後,有了他在靈武自立為帝的事件。

李亨和他老爹唐玄宗的關係其實很微妙,首先,唐玄宗應該算是個有作為的明君(安史之亂前),但卻不是個好老爹。玄宗曾經因為猜忌,幹過一日殺三子的事情(前太子李瑛等三人)。玄宗立李亨為太子,不是因為他多喜歡這個兒子,恰恰是因為這個兒子看起來老實,而且年齡居大。但玄宗卻放縱李林甫、楊國忠等人對太子的攻擊,搞得李亨戰戰兢兢,甚至因為牽扯他的兩件大案而兩次離婚。

這樣的李亨,難道僅僅只是在馬嵬坡兵變中,扮演著陳玄禮陰謀的知情者的角色嗎?何況,這件事還牽扯到後來被認為是極壞的大宦官李輔國(他此時可是李亨的親信)。很多人懷疑,兵變的幕後主使,實際上是太子李亨。

這確實是很有可能的。從激發士兵的怨氣,到李亨的政敵楊國忠及楊家成為靶子、再到二十個吐蕃使者莫名其妙的出現(玄宗出逃連親人都帶不完,這些吐蕃人是從哪兒來的,怎麼突然出現去攔唐朝宰相?)、再到士兵譁變、玄宗身邊親信大臣被殺、再到百姓遮留太子、太子和玄宗分道揚鑣,這一切若說完全沒有預謀,倒真是太巧。

三、馬嵬坡背後的無間道,陳玄禮到底扮演著什麼角色?

先說一句,陳玄禮和高力士二人一生都忠於唐玄宗,這幾乎是沒有疑問的。唐玄宗靠政變,滅了韋后而奪權,陳玄禮就是主要參與者。玄宗的從龍舊臣,能夠活到最後,始終得到玄宗信任的,就是陳玄禮。後來,玄宗在長安被收復後回到京城,依舊讓陳玄禮負責他的警衛(此時,玄宗已經是太上皇了)。但唐肅宗和李輔國等人顯然對玄宗還不放心,於是發生了李輔國強迫玄宗從興慶宮遷到西內的移宮事件,李輔國極為兇橫,差點沒把玄宗給嚇死。與此同時,唐肅宗把他老爹最信任的兩個人,高力士和陳玄禮,一個調走、一個強迫退休。唐肅宗為什麼這麼忌憚這兩個人?因為這兩個人絕對忠臣於玄宗。

那陳玄禮為什麼又要在馬嵬坡逼迫玄宗,還要殺掉貴妃呢?

這個就只能是猜測了,但星火辰的猜測一定是符合邏輯的。

估計吧,李亨的原本想法,不但要通過亂兵殺掉政敵、以及玄宗身邊重臣,而且還要讓亂兵逼迫玄宗退位,但玄宗身邊畢竟有禁軍,這些人是受陳玄禮統領的。陳玄禮雖然在禁軍中有威望,但這些禁軍是跟著玄宗倉促出逃的,連家人的生死他們都管不著(要知道安祿山的叛軍快入長安),禁軍的怨氣絕不是陳玄禮一人能壓住的。李亨大概通過李輔國等人激發禁軍的怨氣,撒播謠言,讓陳玄禮也覺得禁軍要造反了。於是,陳玄禮不得不考慮禁軍們的想法,儘量滿足他們的要求,以免激發反叛,於是有了陳玄禮向太子請求誅殺楊國忠的事情(此事也可以沒有,不影響李亨的計劃)。本來吧,陳玄禮已經逐漸控制住士兵們的情緒,可被李亨安排的一夥吐蕃使者堂而皇之的出現,一下子激發了亂兵的情緒(亂兵中多半有李亨安插的人),於是叛亂髮生了,陳玄禮也無法控制。楊國忠等人被殺不說,亂兵要求一定要處死楊貴妃。陳玄禮只得向玄宗請願,殺死了貴妃。本來吧,李亨想通過禁軍的譁變,逼迫一意要逃亡蜀地的玄宗向他禪位(因為禁軍不想逃往蜀地,想回去找他們的家人,但玄宗不敢回去面對安祿山叛軍,李亨正好可以利用人心,塑造他願意光復天下的形象,迫玄宗退位)。哪裡知道呢,陳玄禮似乎看出了太子的野心,於是在殺死貴妃後帶頭向玄宗表示效忠,而且還暫時安撫了禁軍,讓他們跟隨玄宗入蜀。這樣,李亨大失所望,於是再出一計,脫離玄宗而自行北上,後來自立。

在這個事件中,陳玄禮不但無過,其實有功,因此玄宗對他的信任始終不改。

但唐肅宗登基後,玄宗已經失勢,很多真相恐怕再難曝露出來。


星火辰


首先陳玄禮是忠於玄宗的,直到玄宗去世前,陳玄禮也是為數不多的待在玄宗身邊的老人之一。

其次,陳玄禮在馬嵬並沒有背叛玄宗,而是除掉了奸臣楊國忠。在陳玄禮看來,比起讓主蒙羞,殺了楊國忠是重中之重。

陳玄禮對玄宗不像他人,一味阿諛奉承,他是少數幾個敢於在玄宗執政後期還好言勸諫的。陳玄禮守衛宮禁,對玄宗的安全保障絕無二心。有一次玄宗在華清宮,想私自騎馬出行,去找虢國夫人,被陳玄禮以“未宣敕報臣,天子不可輕去就。”阻止,玄宗也因此回馬而歸。還有一次正月十五,玄宗要夜遊,也被陳玄禮以不安全為由制止,玄宗也聽了陳玄禮的意見。由此可見兩點:第一,陳玄禮對玄宗衷心可昭,與楊國忠之類完全不同。第二,玄宗對陳玄禮言聽計從,沒有脾氣,感情特殊。

當楊國忠危害玄宗至此,陳玄禮怎麼可能忍得了。早在天寶年間,陳玄禮就要殺了楊國忠,但是一直沒成功,到了馬嵬,天賜良機,陳玄禮為民除害,做了他認為的忠義之事。

玄宗經馬嵬之難後,陳玄禮也一直跟隨玄宗,保駕護航,直到李亨收復兩京,又護送玄宗回朝。回朝後,李輔國當政,陳玄禮不得已被貶流放,不久玄宗也死去,君臣之情同歸塵裡。


歷史裡的女人


陳玄禮之於唐玄宗,是“潛邸”老臣,馬嵬之變陳玄禮在亂兵殺死楊國忠後,逼殺楊貴妃,實為楊氏兄妹自招之禍,玄宗晚年昏憒,即有他自身原因,也有楊氏的原因,以一人彈壓眾憤,更有太子態度不明確,陳玄禮兩難之中選其易,唯有殺掉楊貴妃,以平眾怒,避免矛盾惡化,造成更加惡劣的後果。

李家父子分道揚揚鑣,陳玄禮仍然追隨玄宗。他不但自始至終沒有背叛玄宗,還為他父子之間架起一座緩衝的橋樑,以至於回朝之後肅宗對他未免有感恩之心呢。


錢君史話


陳玄禮背叛唐玄宗的最大原因就是唐玄宗在晚年的時候對楊貴妃太過寵愛,寵愛的同時耽誤了朝政,不理朝政!

因為不理朝政始終沒有認清楚安祿山的野心,還一直被安祿山欺騙,以為安祿山是個忠臣!任用楊貴妃的族人楊國忠,實際上楊國忠就是一個奸臣,還不如李林甫,李林甫是弄權,但是能震住安祿山,能一眼就看透安祿山的心思,所以在李林甫生前是安祿山是最害怕他的!但是楊國忠就不行專權誤國,搞得民怨沸騰!安祿山也是現在這個時候叛亂的!

陳玄禮他們的思路就是,這一切都是楊貴妃的問題,沒有楊貴妃,唐玄宗就不會不理朝政,就不會重用楊國忠,所以他們只有逼死楊貴妃,不逼死楊貴妃,這一切就不會結束!

然後就為了大唐,為了唐玄宗能夠重理朝政,為了大唐能夠再次走向正軌就不得已說士兵譁變,逼死了楊貴妃!


鵬程日誌


陳玄禮是唐玄宗最忠誠的部下,這一點無庸置疑。唐玄宗成為太上皇以後,身邊所剩下的就是陳玄禮,高力士,圓真公主等寥寥幾人。所以,說馬嵬坡之變陳玄禮背叛了唐玄宗是不實之言。

一,馬嵬坡之變的結局。

安史之亂爆發後,隨著長安的重要門戶潼關的失守,大唐的京城長安立馬亂成一鍋粥了。方寸己亂的唐玄武在楊國忠的建議下,倉惶西行逃向蜀地。

當唐玄宗一行逃到陝西馬嵬坡時,隨行的禁軍發生了兵變,首先,禁軍士兵殺死了楊國忠及他的兒子,進爾又殺死了唐玄宗及其寵愛的楊貴妃。

馬嵬之兵後,太子李亨和唐玄宗分開,唐玄宗一行繼續西行入蜀,太子李亨北上。後來,太子李亨在靈武及位,是為唐肅宗,唐玄宗被尊位太上皇。

二,馬嵬坡之變的幾種說法。

關於,馬嵬坡之變,歷來是眾說紛紜。

一種說法是,太子李亨是主謀。原因是,唐玄宗和李亨的關係歷來不睦,李亨能被立為太子,並非是唐玄宗本意,而是在太子李瑛以謀反罪被殺後,各方勢力爭奪不休,皇玄宗左右為難之際,高力士建議以李亨年長為由才被立為太子的。

安史之亂髮生後,唐玄宗想御駕親征,準備讓太子李亨監國,卻被楊國忠和楊忠妃攪皇了。這樣,太子李亨和楊國忠楊國忠的關係就成了一個解不開的死節了。蜀地屬劍南道,楊國忠遙領劍南道,所以,西行入蜀,是進入楊國忠的地盤。太子李亨不得己才發動了馬嵬坡之變,藉此,擺脫楊國忠的控制。

另一種說法,兵變是禁軍自發行為。禁軍士兵的籍貫大都是長安,安史之亂嚴重打擊了禁軍士兵的自信心,使得他們遠離家鄉惶惶不可終日,西行又是一次無目的逃亡,一路之上又忍飢挨餓,苦不堪言。再加上,人們認為安史之亂爆發的根源就是禍國的楊國忠引起的。所以,才發生了馬嵬坡之變。

三,陳玄禮能從兵變中得到什麼?

陳玄禮從唐玄宗發動政變誅殺韋皇后時就跟著他了,當時的功臣大的如劉幽求,郭元振,小的如姜晈,王毛仲不是被貶官,就是被殺死了。只有陳玄禮依然如故,這其中的原因,恐怕不僅僅是陳玄禮為官有道,更多的是對唐玄奘的一片忠心所致。

馬嵬坡之變時,陳玄禮是龍武大將軍,是禁軍的最高首領,任何人要發動政變,想繞開陳玄禮更本不可能。及使是太子李亨也不行。

再者說,發動兵變說穿了就是謀反,冒著這麼大的風險,一定是追求巨大的利益。陳玄禮很從中得到什麼呢?事後來看,他什麼也沒有得到,還是龍武大將軍。況且,唐玄宗成為太上皇時。陳玄禮仍然在他身邊,最後是被李鋪國強迫致仕才離開的。

所以,陳玄禮沒有被叛唐玄宗。

那麼,兵變中陳玄禮是什麼角色呢?其實,真實的事情經過應該是,兵變是禁軍自發的行為。當時,陳玄禮去找了太子李享,但太子李亨不置可否。無奈之下,陳玄禮怕兵變擴大化時傷及唐玄宗,才把矛頭指向楊國忠,以轉移士兵的怨氣,致於,後來楊貴妃被殺,實在已非他能控制得了了。

陳玄禮就是一個忠誠衛士式的部下,他沒有什麼更大的政治利益訴求,他一生都忠於唐玄宗,沒有背叛的可能。


一葉小舟168521774


對唐玄宗失去了信心,對他做的某些事極端不滿,認為跟他走沒有好的前途,為了自保,所以背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