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會在什麼情況下,帶全家老小千裡大“移民”?

創新基礎學科創立者


大移民一般發生在戰亂時期,或者是一個王朝的擴張時期。

王朝擴張時期,為了鞏固地盤,會大量的遷移百姓,特別是遷移貴族到一些地方去,如漢武帝時期,遷移了數十萬人到朔方一帶居住,目的就是把這個地區牢牢的控制在西漢王朝的手中,使這裡的漢族居民數量增長起來,有人就有一切。

還有在大明建國後,當時山西還有江西的饒州人口眾多,大量遷移這二個地方的百姓到全國各地,如江西填湖廣,就是從饒州府不斷的遷移百姓出去,很多百姓是舉家遷移,因為朝廷給的優惠政策讓他們看到希望,同時朝廷也是恩威並濟,那些鬧事的人是滿門抄斬的。

再就是戰亂時期,如唐朝的安史之亂時期,大批河北地區的百姓不堪忍受,全家老小往南方遷移,這個時候,不遷的話,意味著就是死路一條,因為叛軍太殘暴了,而大唐的官軍又節節敗退,留下來就要負擔沉重的賦稅甚至於全家不得安生,女人會被搶走,男人抓起當炮灰或者是當勞力,至死方休。所以百姓為了生存,會全家千里大移民。

靖康之恥代表的是北宋滅亡,這一時期,大量的百姓和貴族南遷,如李清照就渡過烏江南下,在烏江畔望著江水,李清照寫出了夏日絕句,可見在那種大時代的背景下,百姓沒有辦法,要生存下去。

還有走西口闖關東,都是為了更好的生存,所以大家懷著希望遷移而去。

樹移動的話容易死掉,人移動是為了討生活。

如果能在家鄉安安分分的活命而且能活的很好,那麼誰會千里舉家移民。

移民不是朝廷政令,就是時局所迫,要生存下去。


指揮使吳鐵錘


大家好,我是EVA,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概念問題。移民指人口在空間上流動的現象,或從甲地遷移到較遠的乙地定居的人。

古代中外歷史上都有過很多移民現象,有主動,也有被動,據我所知,多數移民是被動的。從人類祖先走出非洲的移民運動開始,古代人類多數情況下是因為被動原因而進行千里大移民。

歷史上,由於匈人的入侵導致歐洲的民族大遷徙,最終造成了連鎖的移民事件,大量民族流離失所,最終導致了羅馬帝國的衰亡。

地理大發現之後,白人大量移民到美洲、大洋洲等地,對當地的傳統文明造成了毀滅性打擊。哥倫布首航艦隊旗艦聖瑪利亞號(仿製品)

美洲殖民地

卡拉維爾帆船(Caravel,又譯卡拉維拉帆船,葡萄牙語為Caravela,或拉丁式大帆船)為一款盛行在15世紀的三桅帆船

美國建國之後,不斷向西移民擴張,當地原住民族遭到沉重打擊。俄羅斯從16世紀起,不斷向東移民擴張,吞併西伯利亞,當地民族同樣遭到沉重打擊。

黑奴貿易,這裡專指大西洋奴隸貿易是16世紀至19世紀時期(也有人認為早至15世紀,並持續至20世紀),在環大西洋地區將非洲大陸人民作為廉價勞動力提供給美洲大陸殖民地地區的一種貿易。奴隸的來源主要是非洲西部和中部,黑人被歐洲人通過貿易或襲擊、綁架等手段抓獲並販往美洲大陸進行超強度的勞作。這是一種帶有強烈殖民主義色彩的血腥黑暗的貿易。奴隸貿易者包括(根據規模排序):葡萄牙人、英國人、法國人、西班牙人、荷蘭人和美國人。部分貿易者在非洲的海岸擁有前哨,前哨有他們收買的當地的部落首領為他們提供奴隸。

目前估計約有1200萬人從非洲運到美洲的奴隸,部分學者得到的數據相對更高,尤其是從非洲得到的。將航運死亡的一千萬人計算入內後,非洲人口損失數據可以達到三千萬。

粗體字略譯:“待售一貨輪九十四個上等、健康黑人”

非洲黑奴貿易主要區域,15-19世紀

檢查奴隸

一個在北美的三角貿易例子《我難道就不是一個人、一個兄弟嗎?》,約書亞·威治伍德為不列顛廢奴運動所設計的徽章,1787年。


18、19和20世紀時,數以百萬計的貧困家庭或在國內遭歧視、受迫害、缺乏發展機會者離開歐洲移民至美國、加拿大、拉丁美洲各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對整個世界造成了深遠影響。據《帕爾格雷夫世界歷史統計:歐洲卷1750-1993》給出的數據,在1850—1920年間,約有1567萬英國人、431萬德國人、233萬奧匈帝國人、858萬意大利人和38萬法國人離開本國去往歐洲以外的地方定居,其中英國人主要移居北美、澳洲和南非,德國人主要移居美國,意大利人主要移居巴西南部、阿根廷和美國,法國人主要移居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福特·馬多克斯·布朗的畫作“英倫末路”,描繪了移民離開英國的情況

在拉丁美洲國家當中,巴西是最多日本移民聚居的國家,大概有130-150萬名日裔在當地生活。首批日本移民於1908年從神戶港口乘船抵達巴西,他們多為農民,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而離開家鄉。

政府向日人推廣移民巴西之海報

這些移民事件發生的時間離我們比較近,所以數據相對是完整、清晰、可參考的。日本

在中國的歷史記載中,也有很多主動或被動而背井離鄉移民的案例記錄。

漢族歷史較大規模的遷徒路線

秦漢南北朝

  • 秦朝徐福奉命帶3000人為秦始皇入海求仙藥東渡扶桑。
  • 秦朝末年,大批秦人為逃苦役到達朝鮮半島南部成為辰韓。
  • 昭君出塞,漢元帝在位時,王昭君自願嫁到匈奴(其勢力範圍位於今蒙古國)。
  • 漢朝日南郡朱吾縣居民不滿縣吏苛政,逃至屈都昆(今馬來西亞丁加奴)。
  • 漢武帝年間,騎都尉李陵降匈奴娶了且鞮侯單于之女為妻,率部移居今俄羅斯葉尼塞河上游的阿巴坎。
  • 南北朝時樂浪、帶方兩郡(今朝鮮半島西北部)漢人大批流亡日本。

唐宋

  • 唐朝貞觀年間,有一批高僧,到佛逝國取經,其中包括義淨、運期、彼岸、智岸、善行、智弘、無行、法郎、孟懷業、道宏、貞固等;其中僧人孟懷業,留戀佛逝,不回故鄉。
  • 咸亨年間豐州僧哲到東印度居留,僧人玄遊居留師子國。
  • 五代(943年),阿拉伯旅行家馬素提記錄蘇門答臘有中國人耕種,巨港華人最多。他們是黃巢起義失敗後逃亡至蘇門答臘的華僑。
  • 宋嘉佑三年(1036年),嘉佑四年,安南虜走大批中國人到安南。
  • 南宋寶慶元年(1225年)趙汝適著《諸蕃志》蒲甘條記載:“國有諸葛武侯廟”。
  • 南宋宋度宗鹹淳三年(1267年)印度半島卡弗裡河口的納格伯蒂訥姆城有中國式瓷磚塔,高數丈上刻漢字:“鹹淳三年八月畢功”。佔婆國有唐人。

元明

  • 元朝元順帝至正九年(1349年)航海家汪大淵《島夷志略》記載單馬錫有華僑定居。元初有大批華人定居在婆羅洲格蘭島。渤泥國敬愛唐人。朱傑勤假設馬來半島古國龍牙門可能已有中國人和當地人通婚雜居。這部分唐人是初到此地的暫居人口,生活了幾代人並沒有記載,至明代大部分已經不存在。
  • 真臘國有唐人居住經商。真臘風俗,由婦女進行貿易,因此華人到此,必先娶真臘女子為妻,方便貿易。
  • 唐人水手,因真臘的米糧、婦女、房屋容易得到,買賣容易做,往往逃避到真臘求安樂。
  •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太祖賜閩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
  • 洪武三十年(1397年),時旅居三佛齊的華僑一千多人擁戴廣東南海人梁道明為三佛齊國王。
  • 永樂年間,爪哇島的華人多由廣東、福建等地方逃亡來此,多從回回教門受戒持齋。
  • 爪哇有一個幾千戶華僑聚居的村莊,華僑稱之錦石(今格雷西〔Gresik〕),村主是廣東人。

  • 爪哇島東部有一個華僑村杜板,華僑稱之為廚閩,有一千多戶漳州、廣東移民。
  • 爪哇島蘇魯馬益也有中國人居住。
  • 舊港(今巨港)居民多由廣東潮州、泉州逃來此地,相當富饒。
  • 鄭和下西洋時任命施進卿為巨港宣慰使。
  • 東爪哇有“施大娘子俾那智”傳伊斯蘭教,施大娘子是施進卿的女兒。
  • 馬六甲有唐人居住。
  • 爪哇順塔國王陸自立是廣東潮州人,永樂九年遣使貢方物。
  • 正統年間,勃泥有很多華僑居住,曾有漳州人張某成為那督。
  • 成化年間丁州鹽商謝文彬到暹羅國經商,後來成為暹羅國的官員,並出使中國。
  • 正德年間滿者伯夷有來自廣州、泉州的華僑幾百戶。
  • 嘉靖年間,海盜許氏兄弟、何八、鄭興宇等居佛大泥。
    • 嘉靖四十五年,潮州江洋大盜林道幹攻打韶安、由南等村,遁至北港。後聚集二千餘人攻佔北大年。因助暹羅王破安南,受暹羅王嘉獎,賜其女與之成婚。林道幹曾在北大年建立一所規模宏大的槍炮廠,鑄造黃銅大炮。
  • 1572年西班牙殖民者累加斯皮說,在馬尼拉有40位已婚的中國人居住。
  • 隆慶六年(1572年)呂宋有華僑150人居住。
  • 萬曆年間,舊港國王王連是廣東人,婆羅洲國王是福建人。萬曆二十一年(1594年)呂宋已有幾萬名華僑聚居。文萊島有許多華人,系隨鄭和下西洋留下定居。
    • 北大年華僑很多,摩肩擦踵。北大年的張那督是漳州人。
    • 柬埔寨的籬木州(今金邊),以木為城,是華人聚居之地。
    • 16世紀初黃衷著《海語》記載暹羅國有奶街,是一條華人寓居的街道。
    • 1613年葡萄牙人伊裡狄繪製滿剌加地圖,其中表明漳州村、中國村和中國溪,顯然是華僑聚居之地。
  • 鄭成功驅除荷蘭人,使得原先以南島語系民族為主的臺灣自此邁入漢人優勢社會。

清朝初中期

  • 康熙三十五年,廣州長壽寺主持大仙,被越南順化政府聘為國師。越南會安港有一條長3-4裡的沿河街道,名為大唐街,街上福建人開的商店,鱗次櫛比。越南風俗,貿易由婦女經營,因此華人到此,必先娶妻,方便貿易。順化有關夫子廟和閩會館,尖碧蘿有伏波將軍廟。
  • 雍正中,河仙鎮總兵(又作河仙,另又被稱為“港口國”,即今越南堅江省)莫玖(Mok Kui,即鄚玖,越南語:Mạc Cửu)是廣東雷州人,改姓鄚,為該地統治者。莫玖傳位子鄚琮(Mok tong,即鄚天賜,越南語:Mạc Thiên Tứ),前後約一百年。
  • 清雍正年間,廣東澄海華富里(今汕頭市澄海區上華鎮)人鄭達,南渡暹羅,居大城府,是一位攤主,後致富,改名為鏞;娶暹羅女人洛央為妻,生一子鄭昭;日後鄭昭成為暹羅王。
    鄭昭成為暹羅王,被後人尊稱為達信大帝,此雕塑位於今日泰國曼谷吞武裡縣
  • 婆羅洲戴燕國王吳元盛是廣東嘉應人。
  • 婆羅洲昆甸國王羅大是廣東嘉應人。
  • 爪哇華僑人數達10萬人。
  • 乾隆年間華人羅芳伯在婆羅洲島上(今加里曼丹西部)成立了世界第一個由華人所創立的“共和國”-“蘭芳共和國”。國家元首稱“大總制”。
  • 嘉慶年間廣東嘉應顯人葉來,流寓新加坡。嘉慶末年,柔佛王下令驅逐華人。柔佛華人推舉葉來為首,率領眾人戰勝柔佛王;葉來更購買軍械,遣人返國,糾集嘉應縣及鄰村族人萬餘,渡海到柔佛,血戰八年,平定柔佛全境。其時檳榔嶼華人,與土人衝突,葉來率眾助戰,三年平定檳榔嶼。後葉來自量不敵英國勢力,將此二地主權交與英國,自保土地所有權。
  • 1821年福建平和縣大族吳福星,年二十隻身南渡,來到北大年,初經營錫礦,後建立出入口商行,很多族人渡海投奔吳福星。1832年,北大年併入暹羅,吳福星之子吳萬利被任命為第一任海關監督,整頓稅務,深得百姓讚揚。

    李光耀, 新加坡第1任總理,也是新加坡建國之父之首。祖籍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高陂鎮黨溪村。曾祖父李沐文(Lee Bok Boon)生於1846年。李沐文於1863年從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遷至海峽殖民地新加坡。

    英拉·西那瓦(泰語:ยิ่งลักษณ์ ชินวัตร,皇家轉寫:Yinglak Chinnawat,[jîŋ.lák tɕʰīn.nā.wát];1967年6月21日-),漢名丘英樂,第28任泰國總理。生於泰國北部清邁府,是泰國著名商人及政治人物。她不僅是泰國曆史上首位女總理,也是前總理他信·西那瓦的妹妹,屬於第四代泰國華裔。

清朝後期的華人向海外移民運動更是數不勝數,按照2012年的數據統計,全世界有超過5000萬的華人居住在中國本土之外,這些人是華人移民和移民的後代。總的來說,移民海外的華人對祖國的發展做出了積極、巨大的貢獻,在此,謹以我個人名義向愛國的華人華僑華裔說聲:謝謝!

洛杉磯華埠

日本橫浜華埠

開平碉樓為旅美和旅加華工衣錦還鄉後出資興建,是該時期華工的歷史見證。

張尊三,近代日本著名浙商

1949年6月,毛澤東在中南海勤政殿前與陳嘉庚(左)、莊明理合影海外各地華裔人口數量分佈

最後總結起來:在原生活區遭到歧視、受到壓迫,因為饑荒和死亡的威脅,或希望在其他地方獲得更多發展機會,人們會選擇背井離鄉而移民外地。另外,還有像傳教、淘金、狩獵、採摘、被貶官等非主流因素產生的移民。當然了,像美國西部淘金熱潮而引發的這類移民浪潮,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在原生活區因為生活質量不高而待不下去了,不然誰會願意到荒蠻西部那種隨時被人剝頭皮的地方去討生活啊……


悲傷的EVA


古代有很多的大移民,在中國古代有一次規模最大的一次人口遷徙,這次人口的大遷徙的範圍之廣,影響之深遠,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就是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樹的人口遷徙運動。“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這是關於這次人口大遷徙流傳幾百年的歌謠。

古人為什麼移民呢?從這個大致分為幾個原因。

1.自然災害,在中國古代,由於生產力水平很低,科技不發達,預測手段也較為低下,種糧食往往就是靠天吃飯,自然災害對於糧食的生產影響非常大,所以豐收的年份和災害的年份糧食產量相差很大。

2.戰亂不斷,在中國古代經常發生戰爭,戰火讓給老百姓帶來了很多的影響,人們為了躲避戰亂,而選擇背井離鄉。

3.版圖變化,隨著國家疆域的增大,一些人就會選擇去別的地方發展生活。

4.政府政策。有一些移民是強制性的,朝廷為了增加生產力,而從其他地方強制移民一些人來提高此地的生產力。



珂珂愛好歷史


一:政府性強制移民

比如漢武帝時期為了打壓地方豪強,於是下令把地方豪強幾千家,全部遷到茂陵,當時的關東大俠郭解不願意搬遷,專門找大將軍衛青,讓他幫著求情。漢武帝說,他竟然能讓一個大將軍為他求情,可見他權勢很大,所以遷徙郭解全家。

明末清初四川因戰亂人煙稀少,老虎都逛大街,政府遂從各地遷徙人口去補充到天府之國,遷徙最多的是湖廣行省,歷史稱“湖廣填四川”。

二:為了躲避戰亂

有些家族為了躲避戰亂,也會舉家搬遷,比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三為了尋找更好的居住地

有些家族人口太多,耕地分配太小,為了獲得更多的耕地和生存空間,我的家鄉村莊最早就是大姓搬遷至此,開荒耕種,良田上千畝,外姓都是給他們家族打工的。

中國人歷來“安土重遷”,不逼到一定程度,一般不會舉家搬遷的。




wsbg的小新


古代大至會有以下情況帶領全家大小千裡移民?

中國文明歷史的發展,很大程度就是一部移民史、生存史:

一,遠古先民,為了生存繁衍,總是要找到適合居住生存的地方。最顯著的就是依“河”而住。比如黃河長江流域,就是生存繁衍的最佳地址。

二,躲避戰亂。因戰爭導致社會動盪,許多百姓流離失所,舉家遠遷,躲避戰亂。

三,天災所迫。比如一九四二年豫東旱災,百姓餓死無數,為了活命,舉家西遷,往山陝求生,一路餓殍遍野,慘不忍睹。電影《一九四二》就描寫了當時的狀況。

四,躲避人禍。比如歷史上皇室奪位、各派黨爭,很多人為躲避禍亂,不得不拋家舍業,遠避千里,只為活命。!

五,囯家命令。如明朝政權,因戰亂而導致很多地區人煙稀少,為補各地人員空缺,穩定政權,下令遷移人多地區以補不足。國家的命令,百姓豈敢不從。

六,投親靠友。有的家庭有人在外發達了,或當官顯貴,或經商鉅富,也可能出現家庭隨任遷移的現象。

其他情況也都有,或千里遷移而定居,或反覆遷移而流轉,各有不同。但大致來說,古人全家遷移的情況有以上幾種。

希望能為題主提供參考幫助


書香居


多數會在戰爭、自然災害的情況下移民。

元朝末年,朝廷連年對外用兵,對內實行民族壓迫。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加之黃淮流域水災不斷,饑荒頻繁,民不聊生。各地的農民紛紛揭竿而起,反抗元朝的暴政。戰爭連綿不斷,加上各種災害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到了明朝初年,中國許多地方,特別是江淮以北大部分地區呈現著田地荒蕪、人煙斷絕的淒涼景象。
而這時候的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相對顯得安定,風調雨順,連年豐收,較之於相鄰諸省,山西經濟繁榮,人丁興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難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區。
明朝推翻了元朝之後,為了鞏固新的政權,發展經濟,增強國力。朱元璋根據當時國家的現實狀況作出了一個大的決策——“移民屯田,開墾荒地”

若問老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

這就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一次移民!從明朝洪武六年至永樂十五年,近50年的時間裡大槐樹下發生大規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遷往京、冀、豫、魯、皖、蘇等18個省,500多個縣市。經過六百年的輾轉遷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樹移民的後裔。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範圍最廣、有組織、有計劃的一次遷徙。


哈尼德德


中國人自古就是 安土重遷!

若不是有大利益,或者真的活不下去了 ,一般是不會輕易搬家的!

我們古代到近代 有數次的大遷移!基本上百姓都是被迫的,或者是統治者的壓迫 或者是生存需要所迫!下面是我國曆史上最大的幾次遷移!

.“永嘉喪亂”時期

發生在西晉永嘉年間,腐朽的統治者對各族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從而使黃河流域廣大人民流離失所,被迫大規模遷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蘇、安徽、湖北、四川等地)。這次南遷人口約90萬,使秦漢以來人口分佈顯著的北多南少格局開始發生變化,南方人口得到較快增加,促進南方經濟的迅速發展,這是中國人口分佈中心向長江流域轉移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2.“安史之亂”時期

發生在唐代,約有100萬人南遷,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分佈以黃河流域為重心的格局,我國南北人口分佈比例第一次達到均衡。

3.“靖康之亂”時期

發生在北宋,1125年金滅遼開始南下攻打北宋,黃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每次大的戰爭都造成黃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長江流域遷移,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北、四川,這是北宋末年人口遷移規模最大的階段。

4.“金完顏亮”時期

1161年金撕毀了與宋的合約,大舉南侵,淮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遷到長江流域,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南、江西等地。

5.“蒙古兵南侵”時期

忽必烈等上汗位後,於1273年出動大批蒙古兵南侵,發動了消滅南宋的戰爭,主要戰場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當地居民為躲避戰亂大量向珠江流域遷徙,主要遷入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6.“走西口、闖關東”時期

19世紀後期的舊中國,俄國和日本帝國主義侵入後,兩國競相在東北擴張勢力,修築鐵路、掠奪資源,需大批勞動力,迫使華北破產,農民移入東北,尤以山東、河北兩省農民最多.1923年-1930年間移入東北達300萬人,1937年一年就達到70萬人。此外,西北地區的甘肅、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來自河南、陝西等省的農民。

7.“東南沿海下南洋”時期

歐美資本主義侵入東南亞後,為掠奪東南亞資源,招收中國破產農民作為開發殖民地的勞動力資源,並販賣中國勞工,致使東南亞人口激增。

黃河中下游平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從秦漢時期開始,我國人口就由黃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擴散,重點是向南方的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擴散。由“安史之亂”而引發的人口大遷移,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地理分佈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了北方人口,中國人口地區分佈的中心首次由黃河流域移到了長江流域。


府少爺的歷史觀


中國一直都有安土重遷的傳統,故鄉,一直都是最美而令人深刻的漢字。鄉愁是一個偉大的力量,牽繞著每一個在外遊子的心。

古代人離開家鄉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一下幾個。

第一,開疆擴土。

在漢武帝時期,為了打敗匈奴,在河西走廊建立河西四郡,武威、酒泉、張掖、敦煌,為了聯通西域,更是為了對抗匈奴。為了發展這些地方,從內地不斷的遷入大量的軍民,建設四郡。這是帝王為了穩定邊疆採取的策略,不得不稱讚漢武帝的睿智。

第二,戰亂。

西晉八王之亂的時候,南方太平無事,很多民眾紛紛到南方避禍,最大的遷徙家族就是不得志的皇族司馬睿了,本來輪不到他來當皇帝的,只不過,八王之亂後,沒有更多人是他的對手了。《桃花源記》也是一個文學上避難的佐證。

我的先輩也是因為戰亂而遷徙的,在明朝初年,大片的區域空曠無人,“千里無雞鳴"的景象很是常見,也是令人膽顫,朱元璋下達了命令,讓人口多的地方遷徙一部分到人口少的。我的先輩就是從山西洪洞老槐樹遷出的,那是我先輩生活的地方。

第三,建設都城。

在明朝朱棣的時候,為了遷都北京,指定了很多優惠政策,讓江南的富商遷徙北京,比如,五年你可以不繳納賦稅,這無疑對江南的很多富商吸引力很大。政治中心的改變就會帶動人員的變動,帝國的臣子都是拖家帶口的全部到北京了,一時之間繁華無限,也讓朱棣圓了回家的夢。

第四,為了更好的生活。

在清末的時候整個國家凋零不堪,民眾為了更好的生活,很多都選擇下南洋,這也是為什麼東南亞地區很多都是華人的原因。當然,這不是一朝引起的而是一個漸變的過程。為了更好的生活,也是到世界各地,現在的”唐人街“就是明證。以前很多人到國外工作也是如此,現在國家強大了回國建設國家,也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我是曹城少年,願你順心康健。


曹城少年


遇到災荒逃難時,參考各個時期的旱澇蝗兵災;

被外敵俘獲時,參考金兵滅亡北宋和建州入寇山東;

政府動員號召時,參考明初遷山西人和清朝時湖廣填四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