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忠君思想來源哪裡?

小人物F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全國人民統一思想,思想上實現大一統,儒家文化有非常深的忠君和綱常思想,上級對下級以禮,下級對上級以忠,漢朝人總體繼承了儒家正統思想,後面的朝代基本上把儒家思想改的面目全非。


民間非知名評論工程師


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是漢武帝實行的封建思想統治政策,讓儒學成為封建正統思想。

惠帝四年(前191年)廢除《挾書律》,進一步促使諸子學說復甦,陰陽、儒、墨、名、法、道六家比較活躍,其中儒、道兩家影響較大。

漢初,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經濟上實行輕徭薄賦。在思想上,主張清靜無為和刑名之學的黃老學說受到重視。

武帝即位時,從政治上和經濟上進一步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已成為封建統治者的迫切需要。

主張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已不能滿足上述政治需要,更與漢武帝的好大喜功相牴觸;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統思想,仁義思想和君臣倫理觀念顯然與武帝時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相適應。於是,在思想領域,儒家終於取代了道家的統治地位。

董仲舒在對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統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現在師異道,人異論,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統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數變,百家無所適從。

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

董仲舒指出的適應政治上大一統的思想統治政策,很受武帝賞識。

儒術完全成為封建王朝的統治思想,而道家等諸子學說則在政治上遭到貶黜


國史雜說


三國時期的忠君思想來自於孔孟之道。忠君思想是春秋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儒家學說的核心。一生推崇仁義忠君,君臣有別的禮義思想。在先秦得到了發展運用。秦國自商殃變法後,國力強盛,滅六國統一全國。利用忠君思想來維護他的統治地位。到了漢朝,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在孔孟思想的核心基礎上,又加了一個信字,形成了封建社會仁義禮智信的核心價值觀和道德體系。忠君思想也就成了君上約束百姓的手段,臣子也就養成了為君視尊的禮義習慣。被沿襲下來。所以三國時期忠君思想也就被傳承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