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剩餘價值理論,工人創造了剩餘價值,那麼虧損也是工人創造的嗎?

athenacool


這個問題提得非常高明,觸及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是反馬克思主義的陷阱。

1、政治經濟學層面: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是勞動創造價值,剩餘價值是無產階級勞動創造的。但是,企業盈利和虧損都要支付工資,基於責權對等的原則,就要承認在大規模生產過程中,資本家的組織、決策和企業管理也是有價值的勞動。剩餘價值是工人和資本家共同創造的。

2、辯證唯物主義層面:

物質是決定性,意識通過物質起作用。在人類改造世界的生產過程中,無產階級的勞動是物質性,應該具有決定作用;資本家的組織決策是意識層面的,只能通過勞動起作用。如果承認資本家也創造剩餘價值,就等於認可物質和意識共同有決定作用。

3、歷史唯物主義層面: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有重大的反作用,它會起著束縛或解放生產力的作用,起著阻礙或發展生產力的作用。生產力做為一種物質力量,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也就是說人民群眾創造物質財富的能力,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如果承認物質財富是工人和資本家共同創造的,就等於認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共同推動人類社會發展,共同創造歷史。


走自己的路8501


打個比方,這和農夫種地一樣,老黃牛隻是出賣自己的勞動生產力,而具體根據實際情況需要種什麼、怎樣耕地、選種、播種、管理等等一系列措施,再加上年景好與壞、收與不收等因素。即便老黃牛不會說話,但凡是一個沒有喪失了理智的人,我想誰也不會把罪過加在牛身上吧?

那麼,同樣道理,工人為資本家出賣自己的生產勞動力,企業和工廠一攬子的決策權都是企業主和資本家說了算。有時因為業主經營管理不善,沒有把控好市場真實情況,即便產品質量不合格,只要不是工人專門故意而為的,這隻能怨自己沒有培訓、監督、管理好工人,或者根本就是想投機取巧、偷工減料,在設計過程中動了手腳,最終才導致虧損。即便工人再沒有話語權,憑天地良心,這怎麼會怪罪到工人頭上呢?








飛龍在天231272723


剩餘價值理論是錯誤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所有人提供的勞動都是商品而已,你提供勞動生產了合格品,這件商品就與你沒有任何關係,定價高低跟你也沒有關係,就是用工成本高些,商品定價說不定也會高些。即使沒有賣出去,工廠也要發你工資。所以要提高自己勞動技能,同時努力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實際上一般老闆們也只願意提供平均用工成本來僱傭人工。除非你能提供高價值勞動。

談剝削的話首先必須是經濟利益,是經濟利益就可以衡量。價值如果不能用經濟利益來衡量,只是代表該商品對社會具有意義的話,那就更不存在什麼剩餘價值剝削一說,只能證明凡事凡物皆有意義。實際上,工人與資本家的經濟關係始於僱傭,而非商品,無論商品生產與否,商品虧損與否,只要僱傭行為發生,就必須支付工資,而不是看商品是否存在或者商品是否具有價值。反之,無論生產單個商品價值高低,勞動者不會少獲取或多獲取勞動報酬,只有在計算勞動質量或者勞動績效時,才會有報酬高低,這也只是在運用經濟利益調動被僱傭者勞動積極性,在單位時間內降低生產成本。否則豈不是越勞動反倒剝削越多,不勞動倒沒有剝削了?

社會本來是個集合體,勞動者只對資本家服務,可資本家提供的商品是對整個社會服務,如果說產品剩餘價值被資本家獲取了,那提高產品價格,提高員工工資是不是不剝奪了?這套理論就是錯誤的。我們就是社會鏈的一環,我們為了擴大自己的權益,可以積極爭取,損失的可能是其他環節的利益,甚至沒有損失,還有貢獻,我們爭取權益就是切蛋糕分利益的問題。只是不要極端,如果大家都極端,損失的可能是整個蛋糕而已。

重申一點,剩餘價值理論只是馬克思理論中的一部分,我在此說的剩餘理論錯誤也只是侷限在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理論對與錯也要看時代背景大環境,尤其是整套社會制度架構如何,剩餘價值理論核心是利益分配問題,如果主體社會不是經濟社會,而是集體社會,那麼它就具有一定正確性,但過度極端追求集體經濟又會導致效率問題和隱形腐敗問題。

一般地,理論都講求嚴謹,否則不能稱之理論,但在社會治理中,絕不可根據理論極端化實踐,。完美的理論需要完美的前提條件,但這個社會不完美,隨時都在產生漏洞,又在補漏洞。 集體計劃經濟做不到分配公平,市場經濟同樣也做不到分配公平,只是給了個體更多選擇的機會。

在公私多種經濟形式並存情況下,你可以選擇為集體利益奮鬥,為私人資本打工或自己創業,單從經濟利益出發,這其中都有利有弊。為集體的保穩不包好,打工的為老闆培植了搖錢樹,自己創業的擔風險。但從個人經歷和理想來看,真正用心努力的人哪裡都不會虧待你,為集體的應該滿足了自己為民服務的期許,打工的既學到工作經驗又不用擔心風險,創業的風險大,預期利益也最大。

所以說,一不要盲從信,二信了也不要極端化,三,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多論證,多假設,現實存在但又想不通的事情不要急著否定,只是你認識不到位而已。

過去的剩餘價值理論,不再編輯討論了,下面的內容如果有更好的建議,不妨留言探討。身為社畜一員,筆者也深刻認識到個體勞動者爭取合法權益力量的弱小。在爭取諸如加班報酬等法定權益上缺乏組織力量,工會組織沒有發揮應有的力量,且沒有什麼希望會再發揮了。這方面只能寄希望於未來信息技術的再發展催生新業態,可以監督到位。更重要的是勞動報酬方面,多數勞動者和企業談判報酬,都處於弱勢地位。且目前很難改變這種整體弱勢地位。

有什麼解決方案可以解決工作必須軟性加班(工作內容多以致必須加班完成卻沒有加班報酬)的問題?

有什麼解決方案可以改變個體勞動者在與企業談判工資報酬弱勢地位?


萬行無書


啥也別說了。這就是資本家養活了工人的理論,是反馬克思主義的。剝削有功論的翻版。

這類人基本上就是勞苦大眾的敵人!


一得


以下說法全部是閉門造車,胡說八道,只不過喝了一杯,一時興起,亂說一通。所以,恭請各位大人嘴下留德,切勿上綱上線,本人非黨人士,不參與任何政治,只懂一日三餐,謝謝。

我儘量小心翼翼的把道理講明白,所有的語言都是一片好心,只有一片利國利民的心意,當然“忠言逆耳”,有可能很不好聽,甚至揭開傷疤,請原諒。但是可能有點長,看完需要一點點耐心哦。

思考一:

記得多年以前有一個襯衫的品牌為“雕牌”,正品大概一百塊的樣子,地攤貨(假貨)大概十五塊的樣子,真貨假貨齊上陣,加上不斷“打假”,這個牌子響了。後來老闆親自說這就是個局,真假貨都是他們生產的。於是問題來了:“假貨”賣15塊也不虧本,“真貨”多賺的85元到底是剩餘價值呢,還是“增值”?

思考二:

現在經濟不好,農民沒事幹,成天在家裡打麻將(打大了還算賭博)。後來有包工頭跟他說:現在有個活幹,不過工錢不高才150元一天。再後來工地上有一個更大的老闆看到他做事不錯,請他去做高檔裝飾400一天。再後來另一個老闆看中了他,請他去做裝飾公司的經理800一天。他看到自己這麼“厲害”,於是註冊公司承接業務,第一單就虧了10萬。那麼到底是誰在剝削誰?誰在增值?增值靠的是什麼?

思考三:

工廠瀕臨倒閉,員工就算996、沒任何社保也開不出工資來。於是有人帶著知識產權進入主導,慢慢的企業興旺起來了,於是企業決定不能忘記辛辛苦苦工作的員工,勞動制度改為885,提高薪水發放,還給員工一年一次免費旅遊的機會。這又是誰剝削了誰?誰在增值?

利潤?剩餘價值?

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闡述的是生產財富的過程的場景,並沒有包括項目策劃與立項、商品流通與營銷策劃的過程。

眾所周知,項目的策劃、產品的研發才是企業立足的關鍵,也是企業獲取足夠利潤的底氣。商品的營銷定位、價格策劃、渠道安排才是獲取利潤的關鍵。

心知肚明的是,工人的生產過程只佔有利益鏈上的一環(利益鏈的六分之一),而且是替代的一環:可以換人工,或許投資自動化設備,再給一些股份讓高技術的人才一起來控制自動化生產線。

社會主義不容“剝削”。

明智的人早就拋棄了“剝削”的思想了,社會主義國家(除了有可能少數企業還活在上個世紀早期的“剝削”思維裡面以外),基本上所有的企業第一件事情想的就是如何整合資源:智力、經驗、技術、人力、設備、渠道等等,大家都在思考如何做“加法”,甚至有人在做“乘法”,個別人在“開平方”“開立方”“開N次方”!沒有幾個企業主會去想如何去“剝削”,而是在想如何讓這個利益鏈上的所有人“增值”,其中就包括了勞動者拿高薪。

利潤的來源。

當企業把工廠當作貨源,不再奢求利潤了(甚至有實在管不好,外協定製加工更好地念頭),剝削的說法基本上就毫無意義了。目前社會的主流,利潤的獲取往往來源於資本勢力、絕招、自動化程度、知識產權、營銷定位於策劃等等,跟生產過程的具體的人已經關係不大。

用增值的思想去思考問題,用合作的態度去做事或許才是這個社會的主流。企業主的產品是通過“賣出去”獲取利益。人何嘗不是一樣,把自己的“智慧、經驗、技術、勞力等”賣出去獲取利益?讓自己“增值”吧——本事大,賺的就多!

“增值”的力量。

改開四十年,我國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整個國家增值不知道多少倍,我們每一個人的勞動成果都增值不少,這就是“增值”的力量。如果企業、個人大家都同時去思考如何增值自身,那麼財富就會越來越多。如果企業與個人總是在剝削於反剝削的圈子裡面去循環,那麼企業與個人都會失去創造財富的動力!

不解決思想病,哪裡有“工匠精神”?哪裡有“精益製造”?這些並不是“高不可攀的科技項目”,而是用“增值”心態想問題的“負責任”與“刻苦學習”。用“增值”心態武裝起來的個人,一定會是非常受歡迎的高薪水、高待遇的人才,比天天嚷著要多拿“剩餘價值”要多得多。


老龔說勢


對於企業無論什麼類型都追求剩餘價值,是必須、必然。

虧損也是有的,工人所致虧損有也是短期,不能持續很久,解決虧損的方法和結果是多樣的,結果都是老闆的錯。提問是虧損是工人創造的嗎?絕對不是工人創造的,工人能造出殘次品也是管理不善,用人不當,這樣企業只能當一時的老闆。


用戶馭手


虧損不是工人創造(應該說“造成"一詞更

合適)的,虧損是領導層瞎指揮造成的!

工人只管做事,做什麼事由你領導安排!


廣法居士


所謂的剩餘價值就是企業利潤,企業沒有利潤,企業主開辦企業投資那麼多錢吃飽了撐的!你兩手空空來企業出力打工為了掙錢,企業主勞心勞力又投資有擔風險更是為了掙錢!剩餘價值學說就是歪理邪說。


jixiaolong0228


揭露了剩餘價值上百年了。怎麼可惡的資本主義剝削階級還沒有全部被推翻?而且還有強大的生命力?不會吧!歷史要前進不要倒退!


毫不利己1


馬克思主義產生於歐洲工業化初期,至今已經一個半世紀了,社會發展變化進入以智能,互聯物聯網,科技創新新經濟時代,許多工業化初期產生的經濟社會情況發生了根本變化。例如,現代經濟規模遞增報酬效應,用剩餘價值理論就不能解釋。規模遞增報酬效應,在經濟上是指邊際成本為零的報酬。例如,一個人創造了一個專利,創造這個專利需要創造者投入勞動。這個專利如果產生了實際價值就會讓這專利給發明者帶來持續報酬,但是這項技術發明者不再需要投入勞動,這些持續利益是誰創造的剩餘價值?

一個小說家花勞動寫了一本暢銷小說,反覆再板印刷給他帶來持續版權收入,他花的勞動只是一次,但是收入卻是無限期,這就是規模遞增報酬效應。

我們社會許多所謂剩餘價值都不是花勞動實現的,例如我上面講的規模遞增報酬效應。社會有許多規模遞增報酬效應,例如,我們的商品包含許多別人的專利技術,這些專利技術的使用邊際成本為零,就是不需要提供者再花勞動,但是它給消費者增加了效用和增值(例如智能手機的軟件),這些效用和增值並不是生產者勞動的結果。

管理也有知識產權,我們買東西,都訂著品牌買,品牌一但樹立起來,也具有規模遞增報酬效應。企業主現在獲得的利益,其實大多數都在品牌溢價上,品牌溢價創造的剩餘價值,歸工人還是企業?

品牌的規模遞增報酬效應很明顯,例如,茅臺酒的價格,主要是品牌溢價,創造茅臺品牌的是茅臺原創人花的勞動。但是,前人的勞動創造的茅臺酒品牌讓茅臺無限受益,它創造的品牌溢價屬於品牌所有者。就是說,屬於創造者的繼承人。你能夠說,茅臺酒的剩餘價值是工人創造的?

我們以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為例子,他和同事花了勞動創造了這項水稻種植技術,使用他的技術水稻生產,生產者投入勞動和其它成本不變化條件下,水稻增加了產量,這些產量的剩餘價值是誰創造的?我們現在生產任何商品中間都使用了別人開發研究的技術和經驗,由這些技術和經驗產生的生產率增加,不能簡單的歸於勞動者。

現在許多企業使用無人工廠生產商品,這些企業僅僱傭技術人員把機器人調試好,維護好,就能夠生產商品。那麼,企業用智能機器生產出來的商品創造的剩餘價值,是誰創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