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雍正為什麼要年秋月“卸甲”,她又不是兵將?

紅雨說歷史


床第非戰場,秋月非兵將!

然而,雍正卻讓她“卸甲”。原因無它,這是雍正的口誤。在白天的朝會上,雍正徹底被年羹堯刺激到了!

年羹堯率領有功將士進見雍正,雍正讓他們卸甲,他們居然不敢卸。只有在年羹堯發話後,他們方才卸甲。


雍正心裡極端地不爽,腦海中不斷地浮現“卸甲”的詭異場面。以至和秋月獨處,他明明想說的是一句“更衣”,脫口而出的卻是“卸甲”。可見,雍正的憤怒已經無以復加。僅隨其後,年秋月將默默承受雍正帶給她的無邊怒火……

給大家說說誤把“更衣”當“卸甲”的故事吧!

在《雍正王朝》劇中,年秋月是個十分悲劇的人物。

秋月在很小的時候,就被父兄送進了四爺府。秋月勤勞體貼,四皇子挺喜歡她。當然,這種喜歡不是男女之情,而是一種主子對下人的欣賞。



秋月是個心地善良的女孩。她最快樂的時光,就是和狗兒、坎兒、翠兒等一幫雍府下人親密無間地相處。

秋月的意中人是鄔思道。他是位殘疾人,但十分有才華。他在四爺府明面上是教胤禛的幾個孩子,實際卻是府裡的核心幕僚。

剛開始,胤禛的打算是用秋月栓住鄔思道。木蘭秋獮時,弘曆在康熙面前奏對得體,胤禛很高興。按照常理,學生出了成績,應該獎賞老師,胤禛卻重賞了秋月,還給她全家抬了旗籍。可見,此時胤禛是把秋月當成鄔先生的人來看的。



後來,隨著年羹堯的官越做越大,鄔先生和秋月的距離就越來越遠。秋月忍不住問鄔先生:“我們還能在一起嗎?”鄔先生回答道:“你遲早是四爺的人。”因為鄔思道明白:胤禛為了籠絡年羹堯,是一定要娶秋月作為紐帶的。

秋月嫁給了胤禛,她認為完成了作為年家人的任務,從此不受年家的任何饋贈。以至於在她加封貴妃時,一群宣旨太監前來恭賀,她把僅有的八十兩體己銀子用來打發他們。



當年羹堯惹惱了雍正,秋月依然擺脫不了年家人身上的烙印。當時,雍正鐵青著臉,屏退左右後,秋月打來熱水為他燙腳。雍正一氣之下踢翻洗腳盆,然後斷喝一聲“卸甲!”。可惜的秋月十分不解地摸索著解掉了外衣,雍正將錯就錯,語氣中不含丁點兒感情地再次喝道:“再卸。”



淚水,模糊了秋月的雙眼……

想想年羹堯和雍正:一個是威風八面的撫遠大將軍,一個是貴為人王的皇帝,兩個男人之間的戰爭,何必去為難一個苦命的女人呢?!

那麼,年羹堯究竟做了什麼事,讓雍正這麼生氣呢?

雍正二年,年羹堯贏得了青海大捷,雍正對年羹堯一時恩寵不可復加。他不僅加封年羹堯為太子太保,還賜爵一等公。

年羹堯被迎面滾滾而來的皇恩衝昏了頭腦,表現得極為驕縱。

第一件事,皇九子胤禟到西北勞軍,年羹堯坦然地接受他施行的大禮,卻不知避讓。

第二件事,年羹堯得勝進京時,那是黃韁紫騮,郊迎的王公以下官員全得下跪迎接。只見年羹堯安然坐在馬上,看都不看他們一眼。王公大臣下馬向他問候,他也只是稍微地點了一下頭。

這兩件事,年羹堯雖然越禮,雍正卻是可以包容的。

第三件事,年羹堯為青海大捷的將士敘功,寫了滿滿一本子的敘功人員名單。雍正稍微看了一眼,當著年羹堯的面問張廷玉怎麼安排這些人,張廷玉回話:“先提拔立有大功的人員,至於其它人員,再伺機安排。”



然而,年羹堯對這種安排顯得很不滿意,他強調著說:“他們都是立有戰功的人!”

第四件事,就是上面提到的卸甲一事。

天氣炎熱,有功的將士還身披重甲,雍正說:“卸甲,涼快涼快!”

將士們不敢動。



雍正以為大家沒有聽明白,就用詢問的眼光看向怡親王允祥,允祥大聲地說:“沒聽見嗎?皇帝讓你們卸甲!”

將士們紛紛把目光投向年羹堯。

年羹堯微微一笑,說:“卸了吧!”

以上這兩件事,是很惹雍正上火的。雍正沒有料到年羹堯會質疑朝廷對有功將士的安排,更沒想到朝廷的軍隊竟然到了皇帝使喚不動的地步!

特別是“卸甲”一事,雖然只是短暫地尷尬了三秒,然而轉瞬之間,雍正的臉色黑得好像烏雲密佈。雍正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寢宮,一路上都在心中唸叨“卸甲、卸甲”。以至見到秋月,“卸甲”二字竟脫口而出。

作者聲明:在正史上,雍正對年妃極好。年妃逝世以後,雍正才對年羹堯下死手。雍正對年家沒有實行大肆誅連,僅懲罰了年羹堯和其子年富。另外,雍正也十分寵愛年妃所出的皇子福惠。


鏈天絕


其實大家一看就懂,沒有必要揣著明白裝糊塗。

年秋月哪裡“有甲可卸”,雍正的意思就是讓年秋月脫衣服,侍寢。

雍正在大殿上被年羹堯傷了臉面,表面上是不在乎的樣子,其實內心之中的怒火已經壓制不住了,在大殿上當著朝臣的面不能發作,因為那樣只會更加丟面子。

雍正急需要找一個可以發洩怒火的地方,這個面子是年羹堯讓他丟的,只有在年秋月身上找回來。

於是,下朝以後,雍正哪裡都沒有去,急匆匆的來到年秋月住的地方,進門不由分說,直接讓年秋月“卸甲”。
年秋月聽說雍正來了,急忙過來請安,結果看到雍正衣服怒氣衝衝的樣子,心中不由的打鼓,究竟什麼事讓皇上如此的失態、生氣。

正在思索的時候,聽見雍正叫她“卸甲”,當時可能也是一頭霧水。

年秋月冰雪聰明,雖然恨年羹堯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犧牲了自己。


但是應該也知道年羹堯得勝還朝的消息,第二次聽到“卸甲”二字應該已經想到是年羹堯惹了雍正不高興。

但是青天白日的,讓自己替別人受過,她的內心其實是拒絕的。

但是看到雍正發怒的樣子,只好忍著屈辱的淚水緩緩的退去了外衣。

雍正看年秋月停了下來,喝道:“再卸”!年秋月剋制著內心的屈辱,準備“再卸”的時候。

雍正的怒火經過發洩可能是也舒緩了一些,也許覺得將一切怪罪在年秋月身上似乎也不太妥當,於是拂袖離去。

其實這段劇情預示著雍正和年羹堯之間再無緩和的餘地,為後面年羹堯的死、年秋月悲慘離世埋下了伏筆。


逝去即歷史


“卸甲”,其實就是脫衣服,雍正讓年秋月卸甲,是在出氣。

讓年秋月卸甲的“起因”

年羹堯治軍有方,在西北大捷。雍正皇帝很高興,因為年羹堯解決了他的一塊心病,他要好好封賞他。

雍正也的確是這麼做的,派滿朝文武,包括各路親王,一起來迎接他回朝。而年羹堯自恃功高,竟然神情十分傲慢,完全不將滿朝文武放在眼裡,就那麼大搖大擺地過了去。

隆科多小聲說了句:“什麼狗東西!”估計這句話,也是在場所有人的心聲。

到了大殿之上,雍正論功行賞,本來是件挺好的事。雍正看到年羹堯身後的親兵,各個都穿著盔甲,天氣又那麼炎熱,便讓他們卸甲涼快涼快。

結果那幾個將士居然不為所動,連雍正都愣了。這個時候年羹堯,又說了句不知死活的話:“皇上,他們只知軍令,不知道皇上。”

真不知道年羹堯是怎麼想的,我分析就是他覺得自己功高卓著,有點飄了。他不明白自己的一切殊榮,都是雍正給他的。如果不想給他,雍正也就是一句話的事。

因為年羹堯剛剛立下大功,雍正也是強忍著怒氣,還是和顏悅色地和他說話。但在心裡,估計早被這個奴才,氣了個半死。所以才有了,半夜讓年秋月卸甲的事。

雍正白天受的氣,晚上在年秋月這裡撒了出來。他一遍一遍地對她說“卸甲、再卸”。年秋月也將衣服,一件一件脫下。雍正覺得氣撒夠了,就離開了。

此時的年秋月完全不知道為什麼,不過她猜也猜得到,誰讓她是年羹堯的親妹妹呢?


十點歷史君


《雍正王朝》中,年羹堯在青海剿滅了叛軍後,回京時,雍正以高規格接待他。此前,雍正派去了十多名滿洲貴族的子弟去年羹堯軍中“歷練”,不過,這些人實際上是去監視年羹堯的。

雍正在皇宮接見年羹堯時,也一併接見了這十多人。接見時,雍正見他們穿著甲冑進殿,就說天氣熱,讓他們卸甲。結果,這些人卻只聽年羹堯的,看年羹堯的口令行事,直到年羹堯說:既然皇上讓你們卸甲,你們就卸甲吧。此話一出,這些人才敢卸甲。

雍正見自己派去的貴族子弟都被年羹堯制的服服帖帖,心裡自然十分生氣。回宮後讓年秋月“卸甲”,自然是把對年羹堯的氣撒在了他的妹妹年秋月身上。

不過我倒認為,此事並沒有表面看起來的那麼簡單。

我認為,這十多名貴族子弟並不是真的心甘情願地被年羹堯收服。他們在青海受年羹堯的氣受的太多,青海條件又艱苦,這次隨年羹堯回到北京後,自然不想再回青海了。

怎麼辦呢?他們不能直接說心裡的想法,更不更講年羹堯的壞話。最好的辦法就是巧妙的挑撥年羹堯和雍正的關係。“卸甲”一事,估計是他們商量好了的,故意這樣乾的。此事一出,雍正豈能不妨年羹堯。

如此一來,他們既擺了年羹堯一道,同時估計也不用回青海了。一箭雙鵰,真是妙的很啊!


孤舟釣江雪


這件事要從秋月的哥哥年羹堯說起。

年羹堯作死真的是作到了家

年羹堯西北戰場勝利後,可以說是忘乎所以,目中無人,自恃功高。凱旋歸來的時候,諸位大臣跪迎相接,而年羹堯則高高在上,目中無人,不但沒有下馬迎接,更是在雍正面前擺足了架子。按理說打了勝仗,給自己手下的人領功受賞太正常不過,而年羹堯呢,寫了一個請功摺子足足有一百多人,讓雍正安排,而且意思很明顯,必須現在就辦,君臣之道完全被拋在腦後。




更厲害的是,其手下的兵進來參拜時,雍正看他們熱就讓他們把盔甲卸下來,但他們把目光齊刷刷的看向了年羹堯,等待年羹堯的指示,搞得雍正皇帝特別沒面子。而後年羹堯更是一邊扇著扇子一邊的作死說:既然皇上讓你們卸甲,那你們就卸吧!而且還對雍正說:這些人當兵當習慣了,只知軍令,不知皇上!年羹堯此舉無疑是沒把雍正放在眼裡,但當時年羹堯剛剛立功,又是自己親命的西北大將軍王,又不好責罰,雍正是極為愛面子的人,只能忍了!但今天年羹堯作死的行為雍正已經記在了心裡。


一脫再脫,一撤再撤,一條白綾畫上句號

雍正晚上就氣呼呼的到了年羹堯的妹妹秋月那裡,想起白天年羹堯的所作所為,那句“只知軍令,不知皇上”更是像一根針狠狠的刺在了雍正心裡。看著秋月就想起年羹堯,越想越惱怒,於是就把白天受的屈辱放在了秋月身上,讓她當面脫衣服,一連幾句再脫再脫再脫.....足以說明雍正當時的心情。

後來年羹堯不知收斂,更是殺了忠臣孫嘉誠,引起百官眾怒,雍正於是就藉著這個理由,雷霆手段撤了年羹堯的職,安排到蘇州做將軍,但年羹堯到了蘇州任職之後,絲毫沒有收斂之心,每日還是按照大將軍的規格待遇要求,這讓雍正十分的生氣,於是從蘇州將軍撤為杭州千總,然後一路被撤到當守城門,最後賜其白綾自盡。真的是一撤再撤,跟秋月“卸甲”再脫再脫成了對應。



雍正真的不想殺年羹堯嗎?

我們回過頭來看的話,雍正表面上是不想處死年羹堯的,真的是這樣?明知孫嘉誠參了年羹堯,跟年羹堯是水火不容,但還是把他派到年羹堯身邊,意思是讓年羹堯有警醒之心。


難道雍正會不知道年羹堯會殺了孫嘉誠?年羹堯西北打仗的時候,連續殺了二十多個朝廷命官,一個自己的死對頭孫嘉誠又怎麼可能會放過?雍正就是想犧牲孫嘉誠來治年羹堯的罪,孫嘉誠是朝廷公認的忠臣,也是老天爺降雨承認的忠臣,殘殺忠臣,即使功再大,也難逃懲罰!說白了,雍正就是想找個名正言順的理由來治年羹堯的罪!

孫嘉誠被殺後,朝廷眾怒,百位官員上書雍正,揭發年羹堯的罪行,足足有九十二條之多,這就是雍正要的結果!雍正用雷霆手段撤了年羹堯的職,架空其兵權,可見早已作了準備!

結語:年羹堯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剛開始的戰戰兢兢,後來越來越放肆,已經忘了他自己的這根樹枝的根在哪了,離開了了雍正這個樹根,死是肯定的!


燈下螢火學歷史


雍正說"卸甲″是氣惱極了,重複年羹堯的話!

年羹堯西北大捷,班師回朝,本來雍正很高興,興沖沖的為將士們接風。接見將士之時,見他們都還是全副武裝,天氣炎熱,雍正就讓將士脫掉鎧甲,可是將士們全都充耳不聞。年羹堯不疾不徐的來了一句"卸甲",將士齊刷刷的把盔甲都卸了。


雖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說",但是現在是朝,不是在外。將士們卻不聽皇帝的,只聽年羹堯的,將皇帝的面子往哪兒放?往大了說,其實他們都在抗旨。

這也說明年羹堯的威望有多高,本來群臣對年羹堯早就不滿,不知在雍正面前說了他多少不是。雍正本來疑心病重,原來只想年羹堯是自己的包衣奴才,且帶兵有功,處處包庇他。這次看過,群臣說的沒錯,年羹堯不僅驕橫跋扈,不可一世,現在更是功高振主。


但現在,年羹堯剛打了勝仗回來,以前雍正當著群臣也總說他的好,這會兒總不能打自己的臉吧?所以只有隱忍不發!但心裡那股氣憋的是無可不可了!

一回後宮,專找年妃,氣撒在她身上,羞辱她,讓她"卸甲",脫,再脫!


其實年秋月是那個最無辜的受害者,當初她愛的是鄔先生,四爺為了籠絡年羹堯(當然他也喜歡秋月)納秋月為側福晉。所以最後秋月死的時候,雍正是真正傷心:有愧疚,更多的是對不起!


尋桂子


雍正在年羹堯那裡“受了氣”,就跑到他的妹妹,自己的妃子面前撒洩氣。雍正這事辦的還真的“不大氣”。

年羹堯這位雍正的包衣奴才可是給雍正露了大臉了。雍正剛剛登基不久,青海的羅卜藏丹則就叛亂了。雍正力排眾議任命年羹堯為撫遠大將軍,赴西北平息叛亂。他指望這個“殺伐決斷”,“果敢幹練”的軍事才能卓越的包衣奴才能夠給他解決掉這個“心腹大患”。

年羹堯還就是沒有辜負雍正的期望,在雍正到處遇阻,四面楚歌,焦頭爛額的時候,年羹堯的西北平叛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徹底解決了西北的危機。年羹堯的勝利像是給雍正打了一針強心劑,雍正對年羹堯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異常的興奮讓雍正對年羹堯的類似於“你是真的恩人,大清的恩人”的讚美之詞甚至是“肉麻”和“阿諛”的,不計後果的。

雍正的這種極度興奮之下的放縱和恣意寵信讓本來就狂妄跋扈的基礎上更加的目空一切和飛揚跋扈。他真的就以為自己就是雍正的恩人,趾高氣昂他連王爺們都不放在眼裡了。

雍正讓年羹堯回京,他要重重的獎賞年羹堯。但也就是從年羹堯回京受封開始,雍正發現這位年大將軍已經不把自己放在眼裡了。

在八王爺廉親王高呼“百官跪迎”,的時候年羹堯居然就打馬而過絲毫沒有一點謙遜的意思。在雍正封他為“一等公”他居然面露失望和不滿。雍正還是耐心的解釋“不能蜂王”的原因。

但更過分的事緊接著又來了。雍正接見平叛有功的將領,看到將領們全副鎧甲,便關心的讓他們卸掉鎧甲,但雍正說完,這些將領們卻齊刷刷的看著年羹堯。年羹堯很得意:既然皇上讓你們卸甲,還不快卸甲!將領們齊刷刷的一聲:遵命!然後迅速脫掉鎧甲。這一幕著實讓雍正吃了一驚。

而年羹堯接下來的話卻讓雍正受到了深深地刺激,年羹堯告訴雍正:他們只知將令,不知皇上。雍正被狠狠地打了臉。然而在朝堂之上雍正只能忍著。

受了極大刺激的雍正來到了年羹堯的妹妹年秋月年妃宮中,滿臉怒氣的命令年妃“卸甲”!年妃估計是已經知道了朝堂之上的事,便開始脫衣服。

雍正怒氣衝衝的不斷的高喊“卸甲”,直到年妃脫光了所有的衣服之後他甩手而去,算是狠狠地羞辱了年妃,他通過對年妃的羞辱來發洩在年羹堯那裡受到的刺激和“窩囊氣”。

其實,年秋月是無辜的。雍正對年秋月的侮辱,實在是顯得很不厚道。


步武堂



這個問題有意思,宋安之來回答!

這個具體分析宋安之在雍正王朝系列解讀文章中說過,在這裡再大概說說哈!

首先雍正讓年妃卸甲,是出於報復年羹堯的心理,畢竟在年羹堯哪裡受了氣,暫時又不能動他。所以雍正雖然理智的控制住了自己想錘年羹堯的衝動,但暴脾氣的雍正還是咽不下這口氣,正好年羹堯的妹妹年秋月年妃是他的後宮三千佳麗之一,所以他就藉此在年秋月身上出氣。

宋安之認為就是這麼簡單,沒什麼其他意思,不存在藉此警告年羹堯什麼的。因為劇中年秋月早在雍正還沒有登基的時候,為她抬旗以後就與年家斷絕關係了,甚至都不見年羹堯。

所以年秋月不至於因此給年羹堯說,讓年羹堯知道的。雍正更不會將這件事透露出去,畢竟透露出去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嗎,臣子身上受了氣,找人家妹妹出氣,傳出去不是很丟人嗎?

當然跳出這個劇情,這段還是很有意思的。

這段劇情突出了雍正治國的不容易,堂堂一國之君,在臣子身上受了氣,為了大局,只能跑到後宮之中出氣,是何等不容易?

而在劇中的其他劇情,也在不同程度上美化了雍正,比如說鄔先生在劇中是最終雍正放過了他,而歷史上鄔先生的原型人物戴鐸,雍正在登基以後,是找了個藉口將其處死了。

而這也是雍正王朝電視劇一直飽受爭議的一個原因,就是很多人認為這部電視劇在洗白雍正,所以對其評價不高。

對此宋安之認為,這部電視劇的確美化雍正了,但不至於說是洗白,畢竟誰沒事拿電視劇當成歷史的學習呢?

而且雍正王朝電視劇只是對主角雍正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美化,屬於電視劇的正常範圍的。

那麼大家覺得呢?


宋安之


不得不說年秋月在《雍正王朝》中是一個極為悲劇的角色。她原本是年羹堯的妹子,在雍正的王府裡面伺候福晉。後來,她又奉命去伺候鄔先生。由於二人長時間朝思相處,互生情愫,原本他們能成一對眷侶。只可惜雍正為了拉攏年羹堯,將年秋月納為了側福晉,而年羹堯為了巴結雍正,即使做了一方的封疆大吏,對這個王府的妹子也完全不管年秋月的將來。

為什麼年秋月恨年羹堯?因為年秋月年紀已經大了,已經到了要談婚論嫁的年紀。翠兒比她小,都和李衛結婚了。可是她卻還要在雍正的府上做丫鬟,自己的哥哥年羹堯完全不管妹妹的個人幸福。

年秋月在雍正這裡的位置是非常尷尬的。原因就在於雍正和年羹堯二人關係非常微妙。表面上年羹堯是雍正得意的包衣奴才,實際上雍正不是完全相信年羹堯的。

雍正為了控制年羹堯,自然得利用年秋月,但是雍正對年秋月心裡是一直有隔閡的。比如年秋月納為了側福晉的當晚,雍正一直不去做幹做的事情,還在那裡給李衛寫信。連當時的福晉都看不過去了,過來勸說雍正。從雍正給李衛寫信的內容,可以知道:年秋月嫁給雍正,是鄔先生做的媒。從這裡就能夠理解年秋月為什麼在結婚的當晚,哭成了這樣了。

可見,年秋月一直就是一個棋子,自己根本沒有辦法左右自己的命運。

雍正為什麼要讓年秋月“卸甲”,其實就是年羹堯惹惱了雍正,雍正此時沒有辦法,只能拿年秋月出氣。雍正雖然是一個勤勉的皇帝,但是他的性格是有點不太好的。那就是過於急躁了,並且他這個人心胸狹隘。

要說雍正一個大男人,堂堂大清國的皇帝,居然跑到後宮裡面去找自己的妃子撒氣,羞辱自己的妃子,這事情怎麼看雍正做得也不大厚道。

年羹堯是怎麼惹惱雍正的?由於年羹堯在西北打了大勝仗,解決了朝廷的邊患,這極大的鞏固了雍正的皇位,為他贏得了人心。所以雍正便極大了給予了年羹堯過高的恩遇,甚至還讓百官跪迎年羹堯。

年羹堯自己也毫不謙虛,並且恃寵而驕。在朝堂之上,雍正其實已經非常不爽了,只是年羹堯毫不收斂。雍正召見了年羹堯手下的將軍,並且讓他們卸甲,涼快涼快。這原本是雍正體恤臣子,隨口說說的。只是這些將軍平時以年羹堯馬首是瞻,根本不聽雍正的皇命。最後,這件事弄得非常尷尬,雍正心裡可以說是憋了一肚子的火。

然後,他氣沖沖的跑到年秋月的宮中,去找年秋月撒氣。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雍正王朝》雍正為什麼要年秋月“卸甲”,她又不是兵將?(瞭解更多古代史,請關注長城說歷史)

雍正王朝裡面的年秋月,算是一個命運不順的女子,本是年羹堯的妹子,由於四阿哥胤禛要請鄔思道給自己兒子當老師,便有年秋月服侍鄔思道。後來,四阿哥胤禛把鄔思道請到雍親王府中,年秋月也到了雍親王府中,開始年秋月在伺候福晉。由於鄔思道需要人伺候,便開始伺候鄔思道。

都說日久生情,這話一點都不假。隨著時間的流逝,年秋月與鄔思道便產生了感情。在九王奪嫡之後,鄔思道也順利讓四阿哥胤禛當時皇帝,其他的任務也完成了。這時的鄔思道要準備離開雍正,可是,最後沒有帶上年秋月,因為鄔思道早都預測到,以後年秋月就是雍正的人。

長城君認為,這些應該都是鄔思道事先安排好的,也是瞭解雍正以後要重用年羹堯,為了控制年羹堯,只能把他妹妹年秋月留在身邊。

年秋月知道自己為什麼會留在雍正身邊嗎?她知道,因為年秋月長期服侍鄔思道,對於一些事情,她非常清楚的。她為了她哥年羹堯以後的將來,她只能這樣做,也只能離開鄔思道。

後來,雍正為了更好的控制年羹堯,便立年秋月為側福晉。在這裡長城君給大家說說他們的媒人是誰?那肯定是鄔思道了。這時的年秋月非常痛恨她的哥哥年羹堯,因為自己就像一個棋子。根本沒有自己選擇的權力,更沒有決定為了的權力。

後面,年羹堯做了撫遠大將軍,官職也高了,權利也大了。也很少有時間來看望年秋月,對於年秋月自然感到孤單。這也是年秋月恨年羹堯的又原因之一。

說到雍正皇帝讓年秋月卸甲,其實,這都是她哥哥年羹堯惹出來的。

事情是怎麼回事,且聽長城君一一道來。

之前,眾所周知,年羹堯一向都非常霸道,尤其是西北大捷之後,對於朝廷的禮節更加不放在心上。這也讓雍正對他有些不滿,可是,年羹堯不當回事。

在金鑾殿上給年羹堯封賞的時候,對用功的將士們進行封賞,雍正感到年羹堯並非昔日之年羹堯,對他也有所顧忌。

年羹堯在朝堂上提出封賞名單,他認為雍正可以無條件的滿足,更有甚者,想讓雍正明白為何要這樣做。

對於卸甲之事,本來是一件小事。由於天氣炎熱,雍正讓受封的將士們脫掉盔甲,也算是他關心下屬的愛心。可是,年羹堯把這件事玩大了,這些將士們聽了雍正的話沒有脫掉盔甲。著讓雍正非常生氣,當時,雍正沒有說什麼。

年羹堯這時還是給雍正面子,說了一聲,你們都聾了嗎?皇上讓你們脫掉盔甲。於是,受封的將士們才脫掉盔甲,這意味著雍正對年羹堯已經失控了,連軍隊都失控了。作為皇帝最怕的都是這個,更何況在眾大臣面前,讓雍正沒有面子,雍正心理也是哇涼哇涼的。

竟管年羹堯這樣做,雍正沒有治他的罪照樣給了封賞。長城君相信這不是雍正怕年羹堯,而是想穩住年羹堯。在說,年羹堯又是雍正的小舅子,雍正肯定極為生氣,但是,沒有在眾人面子發火。

而是,來到年秋月這裡洩憤。見到年秋月之後,開始沒有說話,稍後讓年秋月“卸甲”,一直說“卸甲”。長城君認為,年秋月肯定是丈二的和尚摸不到頭腦,不知道為什麼讓她“卸甲”。

長城君從整個事件來看,由於年羹堯的飛揚跋扈,所讓雍正找年秋月洩憤。年秋月更像是一個比較可憐的女人,沒有得到想要的愛情,更沒有得到想要的親情。

儘管雍正非常生氣的讓年秋月卸甲,其實,雍正是非常喜歡年秋月的。在年秋月病危之際,能看出雍正把年秋月放的有多重。

品史公曰:年秋月的一生都在為他人服務,早期,為雍正服務照顧鄔思道,後期,在為他哥哥年羹堯服務,是讓年羹堯的仕途更好一些,也更讓雍正更好的控制年羹堯。年秋月的一生算是比較悲劇的。

【文:長城說歷史,圖:來源網絡,侵權必刪,本文在頭條原創獨家首發,請勿轉載,侵權必究,瞭解更多古代史,請關注長城說歷史,您的點贊,轉發,評論是長城君創作最大的動力;因本人能力有限,如有不妥之處,歡迎批評指正,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