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雍正王朝》雍正為什麼要年秋月“卸甲”,她又不是兵將?

紅雨說歷史


導讀:在《雍正王朝》中,年秋月一直是被動存在著,被安排服侍鄔思道;喜歡上鄔思道後又被安排嫁給了皇四子胤禛,成為了胤禛的側福晉;胤禛登基為帝以後,年秋月被動的成為了高高在上的後宮妃嬪;年羹堯西北大勝以後,年秋月更是被迫的成為了雍正皇帝發洩的對象,被迫“卸甲”。

對於年秋月而言,她是被動的走進了“九王奪嫡”之中,更是被動的成為了雍正皇帝用以制約鄔思道和年羹堯的關鍵人物。

說到底,年秋月只是皇四子胤禛、只是雍正皇帝手中用以實現政治夢想的工具而已!


西北大勝以後,原本就“生有反骨”的年羹堯,正式走上了“作死”的道路,而且並沒有經過試探期,直接就站在了雍正皇帝的忍耐底線上來回徘徊。

接受皇帝親自封賞的西北將領們,面對雍正皇帝“脫去鎧甲”的皇命,毫無反應;而等到年羹堯下達“皇上讓你們卸甲。你們就卸了吧”的命令後,眾將齊聲回應,迅速脫甲,讓雍正皇帝在朝臣年前丟盡了臉,受盡了委屈。

但雍正皇帝對此一笑而過,並給予了無所謂的態度。但隨後,雍正皇帝卻來到了後宮,來到了年羹堯妹妹年秋月的宮中,厲聲再三,讓年貴妃“聽命卸甲”!

雍正皇帝的目的何在?

只是在面對年羹堯僭越犯上、狂悖驕縱行為的無可奈何後,唯一的發洩目的?

筆者認為,並不盡然!

對於雍正皇帝的真正目的,筆者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

1、在年秋月的身上找平衡,是一個“主子”受委屈以後的必然反應

作為雍正皇帝的潛邸奴才,年羹堯在曾經的皇四子胤禛、現在的雍正皇帝一手調教和培養下,過朝廷立了大功,為雍正皇帝打響了登基後的“第一槍”。

這一槍,讓雍正皇帝在朝野上下的聲望和地位顯著抬升;

這一槍,讓雍正皇帝更大程度地掌控住朝政大權,形成了對胤禩等人絕對優勢的壓制;

這一槍,為雍正皇帝有效消除了登基初始面臨的各種負面輿論和刻意黑化傳聞。

也就是說,年羹堯作為雍正皇帝的潛邸奴才,為雍正皇帝爭了大光,長了大臉,立了大功。

但是

面對雍正皇帝的親自迎接,年羹堯騎馬近前;面對雍正皇帝封賞聖旨,年羹堯端坐領旨;面對雍正皇帝的命令,年羹堯手下諸將拒不卸甲,他竟然給出了“軍中將士自知軍令、不知皇上”的狂悖犯上言辭。

別忘了

曾經的年羹堯面對只是皇子的胤禛時,甘願長時間下跪向自己的主子胤禛表述忠心;

在皇四子胤禛的面前,年羹堯即使已經貴為四川巡撫,成為開府建牙的一方封建大吏以後,依然誠惶誠恐、唯唯諾諾。

現而今,曾經的皇四子胤禛已經貴為大清帝國的皇帝,擁有了更絕對的生殺大權,而昔日的潛邸奴才年羹堯卻敢於公開僭越犯上,完全沒有了奴才的樣子,反倒拿出了一副“自己的軍令遠大於皇上”的模樣。

當時的雍正皇帝有著太多不能處置年羹堯的原因所在,甚至還必須裝出一副毫不在乎、毫不在意的愛惜功臣良將的英明君主形象。

但這口“窩囊氣”,雍正皇帝著實咽不下去,尤其是這樣的“窩囊氣”竟來自於自己一手調養和簡拔的潛邸奴才。

雍正皇帝必須找一個發洩對象,來發洩自己的受到的“窩囊氣”。

很明顯,年羹堯的妹妹,當時的年貴妃就是雍正皇帝肯定會選擇的發洩對象。

2、向年秋月明確表達自己對於年羹堯“僭越跋扈”的反對態度,借年秋月的口,敲打敲打年羹堯

年羹堯在西北的大勝對於雍正皇帝的正面積極影響,不可否認;但其在雍正皇帝面前的僭越犯上之舉,已經嚴重影響到甚至挑戰了雍正皇帝“神聖不可侵犯,更不容挑戰和威脅”的皇帝權威。

所以,雍正皇帝在不公開表明對年羹堯不滿態度的同時,還必須對其進行有效的敲打和警告。

從雍正皇帝讓年貴妃“卸甲”的強迫行為來看,雍正皇帝對年羹堯的警告做法是通過他的妹妹年秋月完成的。

年貴妃被迫“卸甲”的事,即使年貴妃不向年羹堯彙報,那些在房間外很清楚的能聽到雍正皇帝大聲命令的太監也會即使將消息傳遞給年羹堯。

孫嘉誠烈日求雨的時候,那個向年羹堯彙報雍正皇帝具體言行的太監,不就是年羹堯刻意安插在雍正皇帝身邊的臥底嗎?

但是,年羹堯並沒有從雍正皇帝強迫自己妹妹“卸甲”的行為中,吸取教訓,並沒有收斂自己僭越犯上、狂悖驕橫的作死行為,並最終生生的“作死”了自己。

3、通過年秋月讓鄔思道斬斷和年羹堯之間聯盟的可能

在皇四子胤禛參與奪嫡的過程中,對於鄔思道和年羹堯這一文一武組合的特別倚重,讓胤禛最終取得了“九王奪嫡”的勝利,成功登基為帝。

但在胤禛倚重鄔思道和年羹堯的同時,也同時對兩人很可能出現的聯合問題,給予了充分的提防和鉗制工作。

將年秋月這個介於鄔思道和年羹堯之間的關鍵人物,納為自己的側福晉,就是胤禛斬斷兩人之間聯盟可能的有效手段。

年羹堯在奪嫡的最後時期對於皇十四子胤禵的絕對牽制,讓皇四子胤禛的皇權承繼過程平穩度過;而且,皇十三子胤祥對於自己的“擎天保駕”自必然存在價值,讓雍正皇帝不得不將西北統兵大權交給“生有反骨”的年羹堯。

也就是說,年羹堯西北大勝以後的狂悖驕縱甚至僭越犯上,是對年羹堯“奴性”特別瞭解和熟悉的雍正皇帝早就預料到的!

此時掌握著西北兵權的年羹堯,單憑一己之力就足以對雍正皇帝形成絕對的威脅,如果再和“智慧擔當”鄔思道形成聯盟,雍正政權會受到何種威脅和挑戰,可想而知。

所以,雍正皇帝除了要敲打年羹堯,更要通過肯定和鄔思道有書信往來或者經人傳話往來的年秋月,對鄔思道予以明確的敲打和警告。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為何說年秋月肯定和鄔思道有著書信往來呢?年秋月在臨終時對雍正皇帝的那句“告訴鄔先生,我要走了”,就證明她知道鄔思道還沒有被雍正皇帝處死,就證明她清楚鄔思道的行蹤,而深居後宮的年秋月只能通過書信或者經人傳話得知這一切!)

所以,筆者認為,雍正皇帝之所以在受了年羹堯的“委屈”後,跑到後宮強迫年貴妃“卸甲”,不光是為了尋找“被欺負”以後的平衡感,更是出於對年羹堯已經形成的皇權巨大威脅給予的理性、必要行為。


參考資料: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雍正王朝》

(本文僅基於《雍正王朝》具體演繹情節和人設解析,並不以歷史史實為依據,個人觀點,歡迎提出批評意見!)


正說清代十二朝


其實大家一看就懂,沒有必要揣著明白裝糊塗。

年秋月哪裡“有甲可卸”,雍正的意思就是讓年秋月脫衣服,侍寢。


雍正在大殿上被年羹堯傷了臉面,表面上是不在乎的樣子,其實內心之中的怒火已經壓制不住了,在大殿上當著朝臣的面不能發作,因為那樣只會更加丟面子。

雍正急需要找一個可以發洩怒火的地方,這個面子是年羹堯讓他丟的,只有在年秋月身上找回來。

於是,下朝以後,雍正哪裡都沒有去,急匆匆的來到年秋月住的地方,進門不由分說,直接讓年秋月“卸甲”。
年秋月聽說雍正來了,急忙過來請安,結果看到雍正衣服怒氣衝衝的樣子,心中不由的打鼓,究竟什麼事讓皇上如此的失態、生氣。

正在思索的時候,聽見雍正叫她“卸甲”,當時可能也是一頭霧水。

年秋月冰雪聰明,雖然恨年羹堯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犧牲了自己。


但是應該也知道年羹堯得勝還朝的消息,第二次聽到“卸甲”二字應該已經想到是年羹堯惹了雍正不高興。

但是青天白日的,讓自己替別人受過,她的內心其實是拒絕的。

但是看到雍正發怒的樣子,只好忍著屈辱的淚水緩緩的退去了外衣。

雍正看年秋月停了下來,喝道:“再卸”!年秋月剋制著內心的屈辱,準備“再卸”的時候。

雍正的怒火經過發洩可能是也舒緩了一些,也許覺得將一切怪罪在年秋月身上似乎也不太妥當,於是拂袖離去。

其實這段劇情預示著雍正和年羹堯之間再無緩和的餘地,為後面年羹堯的死、年秋月悲慘離世埋下了伏筆。


逝去即歷史


床第非戰場,秋月非兵將!

然而,雍正卻讓她“卸甲”。原因無它,這是雍正的口誤。在白天的朝會上,雍正徹底被年羹堯刺激到了!

年羹堯率領有功將士進見雍正,雍正讓他們卸甲,他們居然不敢卸。只有在年羹堯發話後,他們方才卸甲。


雍正心裡極端地不爽,腦海中不斷地浮現“卸甲”的詭異場面。以至和秋月獨處,他明明想說的是一句“更衣”,脫口而出的卻是“卸甲”。可見,雍正的憤怒已經無以復加。僅隨其後,年秋月將默默承受雍正帶給她的無邊怒火……

給大家說說誤把“更衣”當“卸甲”的故事吧!

在《雍正王朝》劇中,年秋月是個十分悲劇的人物。

秋月在很小的時候,就被父兄送進了四爺府。秋月勤勞體貼,四皇子挺喜歡她。當然,這種喜歡不是男女之情,而是一種主子對下人的欣賞。



秋月是個心地善良的女孩。她最快樂的時光,就是和狗兒、坎兒、翠兒等一幫雍府下人親密無間地相處。

秋月的意中人是鄔思道。他是位殘疾人,但十分有才華。他在四爺府明面上是教胤禛的幾個孩子,實際卻是府裡的核心幕僚。

剛開始,胤禛的打算是用秋月栓住鄔思道。木蘭秋獮時,弘曆在康熙面前奏對得體,胤禛很高興。按照常理,學生出了成績,應該獎賞老師,胤禛卻重賞了秋月,還給她全家抬了旗籍。可見,此時胤禛是把秋月當成鄔先生的人來看的。



後來,隨著年羹堯的官越做越大,鄔先生和秋月的距離就越來越遠。秋月忍不住問鄔先生:“我們還能在一起嗎?”鄔先生回答道:“你遲早是四爺的人。”因為鄔思道明白:胤禛為了籠絡年羹堯,是一定要娶秋月作為紐帶的。

秋月嫁給了胤禛,她認為完成了作為年家人的任務,從此不受年家的任何饋贈。以至於在她加封貴妃時,一群宣旨太監前來恭賀,她把僅有的八十兩體己銀子用來打發他們。



當年羹堯惹惱了雍正,秋月依然擺脫不了年家人身上的烙印。當時,雍正鐵青著臉,屏退左右後,秋月打來熱水為他燙腳。雍正一氣之下踢翻洗腳盆,然後斷喝一聲“卸甲!”。可惜的秋月十分不解地摸索著解掉了外衣,雍正將錯就錯,語氣中不含丁點兒感情地再次喝道:“再卸。”



淚水,模糊了秋月的雙眼……

想想年羹堯和雍正:一個是威風八面的撫遠大將軍,一個是貴為人王的皇帝,兩個男人之間的戰爭,何必去為難一個苦命的女人呢?!

那麼,年羹堯究竟做了什麼事,讓雍正這麼生氣呢?

雍正二年,年羹堯贏得了青海大捷,雍正對年羹堯一時恩寵不可復加。他不僅加封年羹堯為太子太保,還賜爵一等公。

年羹堯被迎面滾滾而來的皇恩衝昏了頭腦,表現得極為驕縱。

第一件事,皇九子胤禟到西北勞軍,年羹堯坦然地接受他施行的大禮,卻不知避讓。

第二件事,年羹堯得勝進京時,那是黃韁紫騮,郊迎的王公以下官員全得下跪迎接。只見年羹堯安然坐在馬上,看都不看他們一眼。王公大臣下馬向他問候,他也只是稍微地點了一下頭。

這兩件事,年羹堯雖然越禮,雍正卻是可以包容的。

第三件事,年羹堯為青海大捷的將士敘功,寫了滿滿一本子的敘功人員名單。雍正稍微看了一眼,當著年羹堯的面問張廷玉怎麼安排這些人,張廷玉回話:“先提拔立有大功的人員,至於其它人員,再伺機安排。”



然而,年羹堯對這種安排顯得很不滿意,他強調著說:“他們都是立有戰功的人!”

第四件事,就是上面提到的卸甲一事。

天氣炎熱,有功的將士還身披重甲,雍正說:“卸甲,涼快涼快!”

將士們不敢動。



雍正以為大家沒有聽明白,就用詢問的眼光看向怡親王允祥,允祥大聲地說:“沒聽見嗎?皇帝讓你們卸甲!”

將士們紛紛把目光投向年羹堯。

年羹堯微微一笑,說:“卸了吧!”

以上這兩件事,是很惹雍正上火的。雍正沒有料到年羹堯會質疑朝廷對有功將士的安排,更沒想到朝廷的軍隊竟然到了皇帝使喚不動的地步!

特別是“卸甲”一事,雖然只是短暫地尷尬了三秒,然而轉瞬之間,雍正的臉色黑得好像烏雲密佈。雍正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寢宮,一路上都在心中唸叨“卸甲、卸甲”。以至見到秋月,“卸甲”二字竟脫口而出。

作者聲明:在正史上,雍正對年妃極好。年妃逝世以後,雍正才對年羹堯下死手。雍正對年家沒有實行大肆誅連,僅懲罰了年羹堯和其子年富。另外,雍正也十分寵愛年妃所出的皇子福惠。


鏈天絕


“卸甲”,其實就是脫衣服,雍正讓年秋月卸甲,是在出氣。

讓年秋月卸甲的“起因”

年羹堯治軍有方,在西北大捷。雍正皇帝很高興,因為年羹堯解決了他的一塊心病,他要好好封賞他。

雍正也的確是這麼做的,派滿朝文武,包括各路親王,一起來迎接他回朝。而年羹堯自恃功高,竟然神情十分傲慢,完全不將滿朝文武放在眼裡,就那麼大搖大擺地過了去。

隆科多小聲說了句:“什麼狗東西!”估計這句話,也是在場所有人的心聲。

到了大殿之上,雍正論功行賞,本來是件挺好的事。雍正看到年羹堯身後的親兵,各個都穿著盔甲,天氣又那麼炎熱,便讓他們卸甲涼快涼快。

結果那幾個將士居然不為所動,連雍正都愣了。這個時候年羹堯,又說了句不知死活的話:“皇上,他們只知軍令,不知道皇上。”

真不知道年羹堯是怎麼想的,我分析就是他覺得自己功高卓著,有點飄了。他不明白自己的一切殊榮,都是雍正給他的。如果不想給他,雍正也就是一句話的事。

因為年羹堯剛剛立下大功,雍正也是強忍著怒氣,還是和顏悅色地和他說話。但在心裡,估計早被這個奴才,氣了個半死。所以才有了,半夜讓年秋月卸甲的事。

雍正白天受的氣,晚上在年秋月這裡撒了出來。他一遍一遍地對她說“卸甲、再卸”。年秋月也將衣服,一件一件脫下。雍正覺得氣撒夠了,就離開了。

此時的年秋月完全不知道為什麼,不過她猜也猜得到,誰讓她是年羹堯的親妹妹呢?


十點歷史君


《雍正王朝》中,年羹堯在青海剿滅了叛軍後,回京時,雍正以高規格接待他。此前,雍正派去了十多名滿洲貴族的子弟去年羹堯軍中“歷練”,不過,這些人實際上是去監視年羹堯的。

雍正在皇宮接見年羹堯時,也一併接見了這十多人。接見時,雍正見他們穿著甲冑進殿,就說天氣熱,讓他們卸甲。結果,這些人卻只聽年羹堯的,看年羹堯的口令行事,直到年羹堯說:既然皇上讓你們卸甲,你們就卸甲吧。此話一出,這些人才敢卸甲。

雍正見自己派去的貴族子弟都被年羹堯制的服服帖帖,心裡自然十分生氣。回宮後讓年秋月“卸甲”,自然是把對年羹堯的氣撒在了他的妹妹年秋月身上。

不過我倒認為,此事並沒有表面看起來的那麼簡單。

我認為,這十多名貴族子弟並不是真的心甘情願地被年羹堯收服。他們在青海受年羹堯的氣受的太多,青海條件又艱苦,這次隨年羹堯回到北京後,自然不想再回青海了。

怎麼辦呢?他們不能直接說心裡的想法,更不更講年羹堯的壞話。最好的辦法就是巧妙的挑撥年羹堯和雍正的關係。“卸甲”一事,估計是他們商量好了的,故意這樣乾的。此事一出,雍正豈能不妨年羹堯。

如此一來,他們既擺了年羹堯一道,同時估計也不用回青海了。一箭雙鵰,真是妙的很啊!


孤舟釣江雪


這件事要從秋月的哥哥年羹堯說起。

年羹堯作死真的是作到了家

年羹堯西北戰場勝利後,可以說是忘乎所以,目中無人,自恃功高。凱旋歸來的時候,諸位大臣跪迎相接,而年羹堯則高高在上,目中無人,不但沒有下馬迎接,更是在雍正面前擺足了架子。按理說打了勝仗,給自己手下的人領功受賞太正常不過,而年羹堯呢,寫了一個請功摺子足足有一百多人,讓雍正安排,而且意思很明顯,必須現在就辦,君臣之道完全被拋在腦後。




更厲害的是,其手下的兵進來參拜時,雍正看他們熱就讓他們把盔甲卸下來,但他們把目光齊刷刷的看向了年羹堯,等待年羹堯的指示,搞得雍正皇帝特別沒面子。而後年羹堯更是一邊扇著扇子一邊的作死說:既然皇上讓你們卸甲,那你們就卸吧!而且還對雍正說:這些人當兵當習慣了,只知軍令,不知皇上!年羹堯此舉無疑是沒把雍正放在眼裡,但當時年羹堯剛剛立功,又是自己親命的西北大將軍王,又不好責罰,雍正是極為愛面子的人,只能忍了!但今天年羹堯作死的行為雍正已經記在了心裡。


一脫再脫,一撤再撤,一條白綾畫上句號

雍正晚上就氣呼呼的到了年羹堯的妹妹秋月那裡,想起白天年羹堯的所作所為,那句“只知軍令,不知皇上”更是像一根針狠狠的刺在了雍正心裡。看著秋月就想起年羹堯,越想越惱怒,於是就把白天受的屈辱放在了秋月身上,讓她當面脫衣服,一連幾句再脫再脫再脫.....足以說明雍正當時的心情。

後來年羹堯不知收斂,更是殺了忠臣孫嘉誠,引起百官眾怒,雍正於是就藉著這個理由,雷霆手段撤了年羹堯的職,安排到蘇州做將軍,但年羹堯到了蘇州任職之後,絲毫沒有收斂之心,每日還是按照大將軍的規格待遇要求,這讓雍正十分的生氣,於是從蘇州將軍撤為杭州千總,然後一路被撤到當守城門,最後賜其白綾自盡。真的是一撤再撤,跟秋月“卸甲”再脫再脫成了對應。



雍正真的不想殺年羹堯嗎?

我們回過頭來看的話,雍正表面上是不想處死年羹堯的,真的是這樣?明知孫嘉誠參了年羹堯,跟年羹堯是水火不容,但還是把他派到年羹堯身邊,意思是讓年羹堯有警醒之心。


難道雍正會不知道年羹堯會殺了孫嘉誠?年羹堯西北打仗的時候,連續殺了二十多個朝廷命官,一個自己的死對頭孫嘉誠又怎麼可能會放過?雍正就是想犧牲孫嘉誠來治年羹堯的罪,孫嘉誠是朝廷公認的忠臣,也是老天爺降雨承認的忠臣,殘殺忠臣,即使功再大,也難逃懲罰!說白了,雍正就是想找個名正言順的理由來治年羹堯的罪!

孫嘉誠被殺後,朝廷眾怒,百位官員上書雍正,揭發年羹堯的罪行,足足有九十二條之多,這就是雍正要的結果!雍正用雷霆手段撤了年羹堯的職,架空其兵權,可見早已作了準備!

結語:年羹堯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剛開始的戰戰兢兢,後來越來越放肆,已經忘了他自己的這根樹枝的根在哪了,離開了了雍正這個樹根,死是肯定的!


燈下螢火學歷史


雍正說"卸甲″是氣惱極了,重複年羹堯的話!

年羹堯西北大捷,班師回朝,本來雍正很高興,興沖沖的為將士們接風。接見將士之時,見他們都還是全副武裝,天氣炎熱,雍正就讓將士脫掉鎧甲,可是將士們全都充耳不聞。年羹堯不疾不徐的來了一句"卸甲",將士齊刷刷的把盔甲都卸了。


雖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說",但是現在是朝,不是在外。將士們卻不聽皇帝的,只聽年羹堯的,將皇帝的面子往哪兒放?往大了說,其實他們都在抗旨。

這也說明年羹堯的威望有多高,本來群臣對年羹堯早就不滿,不知在雍正面前說了他多少不是。雍正本來疑心病重,原來只想年羹堯是自己的包衣奴才,且帶兵有功,處處包庇他。這次看過,群臣說的沒錯,年羹堯不僅驕橫跋扈,不可一世,現在更是功高振主。


但現在,年羹堯剛打了勝仗回來,以前雍正當著群臣也總說他的好,這會兒總不能打自己的臉吧?所以只有隱忍不發!但心裡那股氣憋的是無可不可了!

一回後宮,專找年妃,氣撒在她身上,羞辱她,讓她"卸甲",脫,再脫!


其實年秋月是那個最無辜的受害者,當初她愛的是鄔先生,四爺為了籠絡年羹堯(當然他也喜歡秋月)納秋月為側福晉。所以最後秋月死的時候,雍正是真正傷心:有愧疚,更多的是對不起!


尋桂子


雍正在年羹堯那裡“受了氣”,就跑到他的妹妹,自己的妃子面前撒洩氣。雍正這事辦的還真的“不大氣”。

年羹堯這位雍正的包衣奴才可是給雍正露了大臉了。雍正剛剛登基不久,青海的羅卜藏丹則就叛亂了。雍正力排眾議任命年羹堯為撫遠大將軍,赴西北平息叛亂。他指望這個“殺伐決斷”,“果敢幹練”的軍事才能卓越的包衣奴才能夠給他解決掉這個“心腹大患”。

年羹堯還就是沒有辜負雍正的期望,在雍正到處遇阻,四面楚歌,焦頭爛額的時候,年羹堯的西北平叛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徹底解決了西北的危機。年羹堯的勝利像是給雍正打了一針強心劑,雍正對年羹堯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異常的興奮讓雍正對年羹堯的類似於“你是真的恩人,大清的恩人”的讚美之詞甚至是“肉麻”和“阿諛”的,不計後果的。

雍正的這種極度興奮之下的放縱和恣意寵信讓本來就狂妄跋扈的基礎上更加的目空一切和飛揚跋扈。他真的就以為自己就是雍正的恩人,趾高氣昂他連王爺們都不放在眼裡了。

雍正讓年羹堯回京,他要重重的獎賞年羹堯。但也就是從年羹堯回京受封開始,雍正發現這位年大將軍已經不把自己放在眼裡了。

在八王爺廉親王高呼“百官跪迎”,的時候年羹堯居然就打馬而過絲毫沒有一點謙遜的意思。在雍正封他為“一等公”他居然面露失望和不滿。雍正還是耐心的解釋“不能蜂王”的原因。

但更過分的事緊接著又來了。雍正接見平叛有功的將領,看到將領們全副鎧甲,便關心的讓他們卸掉鎧甲,但雍正說完,這些將領們卻齊刷刷的看著年羹堯。年羹堯很得意:既然皇上讓你們卸甲,還不快卸甲!將領們齊刷刷的一聲:遵命!然後迅速脫掉鎧甲。這一幕著實讓雍正吃了一驚。

而年羹堯接下來的話卻讓雍正受到了深深地刺激,年羹堯告訴雍正:他們只知將令,不知皇上。雍正被狠狠地打了臉。然而在朝堂之上雍正只能忍著。

受了極大刺激的雍正來到了年羹堯的妹妹年秋月年妃宮中,滿臉怒氣的命令年妃“卸甲”!年妃估計是已經知道了朝堂之上的事,便開始脫衣服。

雍正怒氣衝衝的不斷的高喊“卸甲”,直到年妃脫光了所有的衣服之後他甩手而去,算是狠狠地羞辱了年妃,他通過對年妃的羞辱來發洩在年羹堯那裡受到的刺激和“窩囊氣”。

其實,年秋月是無辜的。雍正對年秋月的侮辱,實在是顯得很不厚道。


步武堂


《雍正王朝》雍正為什麼要年秋月“卸甲”,她又不是兵將?(瞭解更多古代史,請關注長城說歷史)

雍正王朝裡面的年秋月,算是一個命運不順的女子,本是年羹堯的妹子,由於四阿哥胤禛要請鄔思道給自己兒子當老師,便有年秋月服侍鄔思道。後來,四阿哥胤禛把鄔思道請到雍親王府中,年秋月也到了雍親王府中,開始年秋月在伺候福晉。由於鄔思道需要人伺候,便開始伺候鄔思道。

都說日久生情,這話一點都不假。隨著時間的流逝,年秋月與鄔思道便產生了感情。在九王奪嫡之後,鄔思道也順利讓四阿哥胤禛當時皇帝,其他的任務也完成了。這時的鄔思道要準備離開雍正,可是,最後沒有帶上年秋月,因為鄔思道早都預測到,以後年秋月就是雍正的人。

長城君認為,這些應該都是鄔思道事先安排好的,也是瞭解雍正以後要重用年羹堯,為了控制年羹堯,只能把他妹妹年秋月留在身邊。

年秋月知道自己為什麼會留在雍正身邊嗎?她知道,因為年秋月長期服侍鄔思道,對於一些事情,她非常清楚的。她為了她哥年羹堯以後的將來,她只能這樣做,也只能離開鄔思道。

後來,雍正為了更好的控制年羹堯,便立年秋月為側福晉。在這裡長城君給大家說說他們的媒人是誰?那肯定是鄔思道了。這時的年秋月非常痛恨她的哥哥年羹堯,因為自己就像一個棋子。根本沒有自己選擇的權力,更沒有決定為了的權力。

後面,年羹堯做了撫遠大將軍,官職也高了,權利也大了。也很少有時間來看望年秋月,對於年秋月自然感到孤單。這也是年秋月恨年羹堯的又原因之一。

說到雍正皇帝讓年秋月卸甲,其實,這都是她哥哥年羹堯惹出來的。

事情是怎麼回事,且聽長城君一一道來。

之前,眾所周知,年羹堯一向都非常霸道,尤其是西北大捷之後,對於朝廷的禮節更加不放在心上。這也讓雍正對他有些不滿,可是,年羹堯不當回事。

在金鑾殿上給年羹堯封賞的時候,對用功的將士們進行封賞,雍正感到年羹堯並非昔日之年羹堯,對他也有所顧忌。

年羹堯在朝堂上提出封賞名單,他認為雍正可以無條件的滿足,更有甚者,想讓雍正明白為何要這樣做。

對於卸甲之事,本來是一件小事。由於天氣炎熱,雍正讓受封的將士們脫掉盔甲,也算是他關心下屬的愛心。可是,年羹堯把這件事玩大了,這些將士們聽了雍正的話沒有脫掉盔甲。著讓雍正非常生氣,當時,雍正沒有說什麼。

年羹堯這時還是給雍正面子,說了一聲,你們都聾了嗎?皇上讓你們脫掉盔甲。於是,受封的將士們才脫掉盔甲,這意味著雍正對年羹堯已經失控了,連軍隊都失控了。作為皇帝最怕的都是這個,更何況在眾大臣面前,讓雍正沒有面子,雍正心理也是哇涼哇涼的。

竟管年羹堯這樣做,雍正沒有治他的罪照樣給了封賞。長城君相信這不是雍正怕年羹堯,而是想穩住年羹堯。在說,年羹堯又是雍正的小舅子,雍正肯定極為生氣,但是,沒有在眾人面子發火。

而是,來到年秋月這裡洩憤。見到年秋月之後,開始沒有說話,稍後讓年秋月“卸甲”,一直說“卸甲”。長城君認為,年秋月肯定是丈二的和尚摸不到頭腦,不知道為什麼讓她“卸甲”。

長城君從整個事件來看,由於年羹堯的飛揚跋扈,所讓雍正找年秋月洩憤。年秋月更像是一個比較可憐的女人,沒有得到想要的愛情,更沒有得到想要的親情。

儘管雍正非常生氣的讓年秋月卸甲,其實,雍正是非常喜歡年秋月的。在年秋月病危之際,能看出雍正把年秋月放的有多重。

品史公曰:年秋月的一生都在為他人服務,早期,為雍正服務照顧鄔思道,後期,在為他哥哥年羹堯服務,是讓年羹堯的仕途更好一些,也更讓雍正更好的控制年羹堯。年秋月的一生算是比較悲劇的。

【文:長城說歷史,圖:來源網絡,侵權必刪,本文在頭條原創獨家首發,請勿轉載,侵權必究,瞭解更多古代史,請關注長城說歷史,您的點贊,轉發,評論是長城君創作最大的動力;因本人能力有限,如有不妥之處,歡迎批評指正,謝謝】。


太史簡


因為她是年羹堯的妹妹啊!

《雍正王朝》是一部經典歷史題材影視劇,雖然並不完全是歷史,但是這並不影響這部劇的精彩,很多人刷了一遍又一遍,這種情況很少見的,尤其是在現在神劇橫行的社會,很少有人會像痴迷《雍正王朝》那樣痴迷其他的影視劇,這部九十年代的戲著實令人稱讚,整部電視劇給人們留下了很多意味濃厚的場景,其中就有雍正叫年妃卸甲這一段戲。

雍正為什麼要叫年妃卸甲,要先從西北戰事說起。青海羅卜藏丹津叛亂,清軍前往平定,羅卜藏丹津和清軍打起了游擊戰,青海很大,清軍無法找到羅卜藏丹津,使戰事一直拖延著,最後雍正派年羹堯去平定叛亂。

1724年年羹堯平定了羅卜藏丹津叛亂,之後年羹堯奉命進京覲見雍正,雍正帝對年羹堯在西北的表現非常滿意,於是特令百官在德勝門前迎接年羹堯,年羹堯騎馬來到德勝門前,百官跪迎,年羹堯意氣風發,但是卻一直不下馬。

直到雍正率親腹前來,年羹堯才勉強下馬迎接皇上,年羹堯目中無人在此景中暴露無遺。

年羹堯雖然囂張無比,但是解決了雍正的頭等大事,雍正仍然笑臉相迎,並且與年羹堯手牽手進殿。

進殿之後,年羹堯首先給雍正上了一到摺子,這道摺子是年羹堯向雍正帝推舉的功勳,雍正像尋常打開奏摺那樣打開了奏摺,奏摺一打開下了他一跳,這推舉的人也太多了,這讓雍正帝很為難。

之後雍正帝召見與年羹堯一同進宮的將士,這些將士進來後便向雍正帝跪拜,他們身上穿著鎧甲,雍正帝看到這些有功之臣,心中是很高興的,為了體恤這些將士,就不要他們拘束禮節,他讓這些將士將盔甲卸了,涼快涼快。

這些將士聽了皇帝的話面面相覷,看了下年羹堯,之後並沒有卸甲,十三爺胤祥看到這個場景,便重申了雍正的話,這些將士仍然跪著不卸甲。

最後年羹堯應該是得意完了,說了一句:“既然皇上叫你們卸甲,你們卸吧。”這些將士聽見以後,大聲答“嗻”,隨後麻利地卸了甲。

這下讓雍正在百官面前著實是丟臉了,但是年羹堯卻不知死字怎麼寫的,他對雍正說:“他們只知道軍令,不知道皇上。”什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們居然不知道皇上,只知道軍令?怕是知道你年大人吧,雍正的怒火肯定直入腦門了。

雍正在朝堂之上仍然忍了,但是並不代表他不生氣,從年羹堯進京的第一站起,年羹堯一直在激怒雍正,最後在朝堂上的一幕使得雍正帝已經怒火中燒了,只是在百官面前他忍住了。

雍正帝是皇帝,也是人啊,是人就是有七情六慾的,聖人也不例外。況且這事擱誰身上都會生氣,換做其他皇帝年羹堯有可能在朝堂上就被宰了,但是雍正帝忍住了,雖然忍住了,但並不代表他不會生氣啊。

人只有逼著一肚子火,就會釋放,一時沒能夠釋放,我們就會去尋找釋放點、釋放人。皇帝也不例外,晚上去臨幸年妃時,雍正帝就爆發了,他去見年妃就是逼著一肚子火去的,這明顯是一趟敗火之行。

年妃作為年羹堯的妹妹,只有默默承受這一場怒火了,因為雍正帝來的年妃這裡,就算是到了家,家是人們釋放的地方,現在我們很多人在工作上或者其他地方遇到不適後,一般都是回家,向家人釋放,一旦家人那天有一點不讓你滿意,你的釋放點就爆發了,雍正帝也是同理。

他見到年妃就陰著臉,不理不睬,最後說出兩個字:“卸甲”,年妃遲疑,雍正帝催她快點,並且又再次叫她卸甲,隨後又叫年妃卸甲,等年妃快卸完時,他便頭也不回地走了。

雍正帝此行明顯是將對年羹堯的怒火發在了年妃身上!

本文是根據電視劇《雍正王朝》分析的,並沒有立足於正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