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四姊妹的爸爸張武齡的家庭教育分享

這個家族被譽為最後的文化貴族,曾祖父張樹聲的官做得很大,任過直隸總督、兩廣總督、兩江總督。父親張武齡受新思想的影響,沒有去做大官,而是去做了教育。他知道家裡有錢、有地位,但總這樣下去不行,就決定離開安徽,到蘇州興辦新式教育。1921年他在蘇州辦樂益女子學校,很成功。他跟蔡元培、蔣夢麟等當時許多有名的教育家結成朋友,幫助他把學校辦好。他不接受外界捐款,別人想辦法找捐款,他恰恰相反,有捐款也不要。

在民國時期,大家族出來了“宋氏三姐妹”,還有特別出名的“合肥四姊妹”

教育家葉聖陶講過一句話:“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先來看看他們家的教育成就:

作為民初著名的教育家,張爸爸對子女的教育可謂十分成功,他有四女六子,個個相貌出眾、品學兼優、各有專長。張爸爸給子女們起名字寓意很深,四個女兒分別叫:“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六個兒子分別叫:“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寧和”。

男孩名字都有“寶蓋頭”,意為要守住家庭,女孩的名字不沾染俗豔的花草氣,都有“兩條腿(兒)”,暗寓長大後邁開有力的雙腿走向社會,從名字能看出張爸爸對兒女們的期望。

大姐張元和,畢業於上海大夏大學,長相典雅秀美,衣著高貴得體,被封為“大夏皇后”,後嫁給崑曲界“傳”字輩著名小生顧傳玠,張元和亦是崑曲專家,夫妻二人被譽為一對天賜璧人

二姐張允和,嫁給我國著名語言文字學家、經濟學家周有光,二人攜手留學歸國,張允和八十多高齡出版《最後的閨秀》、《多情人不老》等書,續辦家庭刊物《水》,名噪一時,和丈夫周有光更是伉儷情深,耄耋之年依然相敬如賓

三姐張兆和,中國公學校花,溫婉與典雅併兼,後來嫁給了當時不世出的文學奇才沈從文,此後,不離不棄地陪伴在沈從文身邊,扶持著他天才般的創作事業,緘默地度過風雨如晦與太平盛世

四姐張充和,被譽為民國閨秀,最後的才女,長年在耶魯、哈佛等大學教授崑曲和書法,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後嫁給美籍德國人、著名漢學家傅漢思,張充和2004年回國,先後在北京、蘇州舉辦畫展,九十多高齡的她身穿紅底印花旗袍,在畫展上清唱《驚夢》、《琴挑》等崑曲,驚豔全場,新聞報道說:“那是一個世紀的優雅,是不會再有的閨秀”;

再看六個男孩,雖然不如姐姐們引人注目,但也不遜色,他們中有作曲家、工程師、教授,五弟張寰和畢業於西南聯大,子承父業繼任樂益女中校長,最小的弟弟張寧和是我國第一任交響樂隊指揮。

那麼張武齡爸爸的家庭教育經驗有哪些呢?

1、張家家境好,有錢有資源,這樣的家庭很容易出“刁蠻公主”和“紈絝子弟”;有些家庭還會出那種坑爹的衙內;但張家沒有,因為張武齡爸爸他本人潔身自好,從不玩紙牌,菸酒更是一點不沾,唯一的愛好就是藏書,張家的藏書在蘇州很有名氣,張武齡的舊學功底十分深厚,工詩詞、擅書法,對崑曲也有研究。

2、張爸爸對子女別的方面約束極嚴,但家裡的藏書隨便翻閱,而且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發展愛好,他從不加以限制,也不刻意定位。張元和、張允和後來都是崑曲專家,在她們小的時候,就扮演崑曲裡的各種角色玩耍,張吉友笑呵呵地觀看,張兆和不喜歡,他也從不勉強。

3、張爸爸特別重視早期教育,孩子們很小的時候,張吉友請了很多有名的教師在家教授子女,不同於一般的家庭教育,他制定了嚴格的作息表,甚至比學校還嚴格,每節課五十五分鐘,課間休息五分鐘,有工人搖鈴報時。並且張家的家教禮數極其嚴格,舉個例子:有客來,孩子們要站在客廳規規矩矩地打招呼,傭人們端著糖果盤子上來,孩子們要安靜地依次退出,不能有小孩當著客人面鬧著要糖果的事情發生;

4、那個時候重男輕女的觀念還是比較嚴重的,張爸爸對孩子都一視同仁地對待,非常難得,他帶他們一起出去散步,講蘇州古蹟,講歷史故事,品地方小吃,曉人生道理;給孩子們一個文化的薰陶;

5、中國有副傳統對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張爸爸能夠把家庭的方向轉為教育方向,無疑是非常正確的,曾國藩也是教導孩子不要經商,不要做大官,而是要成為學者,他們也都是成功的家庭教育家長,值得現代家長們借鑑,學習;


合肥四姊妹的爸爸張武齡的家庭教育分享


合肥四姊妹的爸爸張武齡的家庭教育分享

合肥四姊妹的爸爸張武齡的家庭教育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