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釘子戶!資本規模60億美元,幕後是從莆田走出的輪胎大王


最後的釘子戶!資本規模60億美元,幕後是從莆田走出的輪胎大王


佳通輪胎,是全球知名輪胎製造商,創始於新加坡,中國市場是佳通輪胎全球佈局中的重要一環,已深耕中國27年。

對於普通股民而言,“佳通”二個字卻和“A股市場上最後的釘子戶”掛上鉤,時至今日,絕大多數的上市公司都已經完成了股權分置改革,但S佳通除了依照規定照例發佈“關於本公司股改進展的風險提示公告”之外,再也不見什麼新動作了。


最後的釘子戶!資本規模60億美元,幕後是從莆田走出的輪胎大王

“最後的釘子戶”股改難在哪?


最後的釘子戶!資本規模60億美元,幕後是從莆田走出的輪胎大王

佳通輪胎製造車間


秉持源自新加坡“綠色生產,精益製造”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不斷擴大全球化戰略佈局,自合肥佳通輪胎工廠投產以來,佳通輪胎佈局持續加速,如今正在為實現成為“中國車主首選的輪胎品牌”的願景砥礪前行。

佳通輪胎,始創於新加坡,超過60年行業經驗,其產品行銷全球130多個國家,近7萬家零售服務終端遍佈全球五大洲。目前,佳通輪胎有8家輪胎製造工廠,1家在美國,1家在印尼,其餘6家均是中國工廠;另外,位於英國有1家輪胎試驗中心,位於德國、美國、中國和印尼有四家研發中心;集團在20多個國家擁有35000多個員工。

如福田戴姆勒、現代、一汽、東風、中國重汽等商業車製造廠商,如奧迪、大眾、別克、斯柯達、雪佛蘭、標緻等乘用車製造廠商,均是佳通輪胎合作伙伴。

1993年,合資建立的安徽佳通創辦;1995年,林氏家族在老家創辦福建佳通;2001年,通過戰略併購,佳通在合肥收購一條全鋼子午線輪胎生產線;第二年,又通過戰略併購,相繼成立了重慶佳通、銀川佳通和銀川長城輪胎。2003年,佳通輪胎(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創辦,同年收購樺林佳通輪胎;2005年,成立美國佳通,同年在印尼投資輪胎製造商PT Gajah Tunggal Tbk;二年後,加拿大佳通創辦,於2009年連續創辦英國佳通和德國佳通;2013年後又相繼在法國、意大利巴西等成立辦事處。2014年,佳通在美國建立新工廠,2017年再次在美國開設新的製造工廠,並在迪拜成立新的辦事處。


最後的釘子戶!資本規模60億美元,幕後是從莆田走出的輪胎大王

佳通集團董事局主席林德祥(右1)和夫人吳愛清(右2)


和佳通輪胎在市場及事業發展砥礪前行相比,林氏家族旗下的A股未股改上市公司S佳通,卻遲遲未能完成股改,變為“最後的釘子戶”。

自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啟動以來,至今已有15個年頭,A股已進入全流通時代,市場格局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二次股改方案被否後,佳通的股權依然是毫無進展。

2月24日,佳通輪胎再度發佈關於本公司股改進展的風險提示公告,核心內容主要是二條:(1)近一個月內不能披露股改方案,請投資者注意投資風險。(月月照樣畫葫蘆,文字連改動都省了!)(2)目前,本公司提出股改動議的非流通股股東持股數尚未達到《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管理辦法》規定的三分之二的界限。

在全流通的當下,有一家公司總是不能完成股權分置改革,的確“有礙觀瞻”!此外,管理層和上交所也須關注這個,對於市場制度的公平性而言,同樣也是一個挑戰。


最後的釘子戶!資本規模60億美元,幕後是從莆田走出的輪胎大王

佳通輪胎和三菱海衛征戰馬來西亞熱帶雨林越野賽


10多年來,S佳通擬籌劃股改相關事項的“風險提示公告”已有數百條,關鍵措辭差不多是一樣,即無一家非流通股東書面同意股改。最早的A股市場的股票,分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股權分置改革後,就全部都是流通股了。

截止於2月25日收盤,佳通輪胎總股本為3.4億,總市值49.64億元;其中,流通股為1.7億,流通市值為24.8億元。從佳通輪胎的股本結構看,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差不多是一半,目前其第一大股東持股44.43%,幾乎是處於無人能撼動的地位。當然了,如果股改了,或按照之前10:3比例向全體流通股送股,大股東的持股將降至30%比例之下,對於大股東來說,捨不得也不甘情願了。

持有S佳通44.43%比例股權的大股東“佳通中國”,即控股股東,是新加坡佳通集團在上海註冊的全資子公司,其實際控制人中,林美鳳為佳通集團董事局主席林德祥之女,林振偉、陳應毅二人,也是其家族近親親屬。

S佳通的股改難在哪兒?

主要是股改利益切割上的分歧。此前,小股東,事實上也多是佳通輪胎的投資者曾要求聘請第三方獨立機構審計自2005年啟動股權分置改革以來的公司賬目。當然了,對於大股東“佳通中國”來說,遲遲不進行股改的主要原因還是和小股東的對價談不攏,另外也不肯放棄控股權,不願意稀釋持股比例。

此前,S佳通的大股東曾希望通過向上市公司注入子公司的股權來作為股改對價,可小股東和投資者並不認可,且認為其子公司盈利能力不足,其對價無法支撐其股價。

去年10月,S佳通收到上交所“工作函”,公司董事會卻以該提案不符合《上市公司股東大會規則》為由,拒中小股東的提案。


最後的釘子戶!資本規模60億美元,幕後是從莆田走出的輪胎大王

原籍莆田的佳通林氏家族,近80年拼搏,成就“胡椒大王”、“輪胎大王”,資產規模超80億美元


最後的釘子戶!資本規模60億美元,幕後是從莆田走出的輪胎大王

新加坡佳通集團董事局主席林德祥(右)攜夫人林吳愛清(中)在莆田秀嶼


很多原籍福建的成功海外商人的故事,都是從下南洋開始的。說起佳通輪胎的傳奇故事,也得先從家族創始一代、聞名於東南亞的“胡椒大王” 林亞金“過番”說起。

“過番”,是福建沿海一帶對老一輩人下南洋謀生一種說法,這裡的“番”,古稱的“番邦”,近代多指東南亞等地。早期莆田人過番,多是涵江三江口下海,因此,莆田涵江的江口,也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僑鄉。如新加坡首富黃廷方家族、印尼力寶集團創辦人李文正家族、還有佳通輪胎創始人、“胡椒大王”林亞金家族,都是祖籍江口的老一輩華商鉅子。

如今,江口尚保存著許多中西合璧的老僑宅,如著名的東大村文德樓、姚餘三祖宅等。當地人有童謠:“拖礱伊彎,番仔過番;番船未到,無米煮罩。”說的就是過去老一代莆田人企盼“過番”親人歸來。

現為新加坡佳通集團董事局主席的林德祥,原名林春和,字德祥,於1943年出生於印尼南蘇門答臘省楠榜市。1962年,高中畢業的林德祥,就被父母送往英國深造,進入倫敦瓦特福技術學院(Watford College of Technology)學習。

1965年,父親林亞金突發重病英年早逝,收到母親李乎夫電告後,林德祥只好中斷學業,從英國返回印尼料理喪事。

憑著海外留學的商業視野,加上自己管理才能,一代更比一代強,作為子承父業的二代掌門人,林德祥在父親“胡椒大王”的基礎上,幾經努力和奮鬥,成為“輪胎大王”。目前,林氏家族的新加坡佳通集團資產規模超過60億美元,除輪胎製造外,集團業務橫跨工業製造、金融、投資、交通運輸及房地產等多元領域。此外,林氏家族還是“富過三代”,在創業中接力的傳承典範。

最後的釘子戶!資本規模60億美元,幕後是從莆田走出的輪胎大王

福建省泉港區塗嶺鎮九龍崗的晉安郡王祿公祠


座落福建省泉港區塗嶺鎮九龍崗的晉安郡王祿公祖墓,始建於東晉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距今1664年。明嘉靖四年重修,刑部尚書林俊重立墓碑,上書“莆林始祖晉安郡王祿公墓”。祿公祖墓左側有座清代古建築,即晉安郡王祿公祠。

在福建有句諺語,叫“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也就是說,陳、林二姓,是福建大姓,人數多。八閩大地,自古豪傑輩出;祿公一脈,聲譽八族之冠,事實上,祿公除了是莆田林氏始祖外,在福建閩南、廣東粵東等,有不少屬於祿公一脈。

“九牧世家”源於唐代,原屬晉安林氏一支。因當時林祿後代林披生有九子,分別擔任九州島刺史(又稱州牧),家世顯赫,形成望族,後人稱為“九牧林”。

晉安林始祖林祿,傳至十六代裔孫林披之時,已是唐玄宗年間,林披生有9個兒子,他們是:林葦、林藻、林著、林薦、林曄、林蘊、林蒙、林邁、林蔇,皆成進士,分別擔任端州(今廣東肇慶市)、橫州(今廣西橫縣)等九州刺史(“州牧”)。也正因如此,後世稱莆田林氏,為“莆田九牧,雙闕之榮”。

順帶一提,自古以來,很多潮汕林氏也常將“九牧世家”鐫刻於門額之上,即表明自己屬於“莆田九牧”派下。


最後的釘子戶!資本規模60億美元,幕後是從莆田走出的輪胎大王

佳通輪胎董事局主席林德祥(右1)在莆田秀嶼實地考察佳通輪胎測試廠項目選址


林亞金,生於莆田江口海星村,上世紀30年代,他與兄弟從三江口出海,遠渡重洋到新加坡謀生。靠著出賣苦力、起早摸黑、省吃儉用,等有了一些錢,林亞金開始做起了小本生意。

林亞金家族的財富,是因經營當地土產“胡椒”起家。胡椒起源於印度,中世紀時,胡椒在歐洲是名貴香料,被稱為“黑色黃金”。由於東南亞潮溼悶熱的特殊氣候環境,胡椒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不少遠渡南洋的華人謀生物產。

二戰太平洋戰爭時期,日軍侵略東南亞長達四年之久;當時,胡椒是日軍一項重要物資。戰敗後,即將回國的日軍對倉庫中庫存的胡椒,採用了廉價處理方式,畢竟,帶回日本沒有多少價值,加上當時緊張的運輸,也帶不回去。精明且獨具慧眼的林亞金,從中看到商機,他從日本人手中以低廉的價格,收購了大批積壓在倉庫的胡椒,並囤積起來。

沒有戰亂,人人思安居復業,沒過多久,林亞金囤積的胡椒一出手,價漲數倍,發了一筆大財,成了遠近聞名的“胡椒大王”。

1951年在印尼註冊的商號“福泰興”,即新加坡佳通集團的前身。1961年5月2日,公司改名為卡加東格有限公司;1992年,由林氏家族控股的“卡加東格”成功上市,這也是印尼第一家在國際股市掛牌上市的自動撮合公司。

1993年收購“佳通一塑”(原福州第一塑料廠)之後,林氏二代掌門人林德祥及女兒林美金等,在中國大陸不斷擴大投資,卡加東格集團後來改名佳通集團,總部設在新加坡。


最後的釘子戶!資本規模60億美元,幕後是從莆田走出的輪胎大王

林德祥及其夫人林吳愛清和莆田當地領導會談


去年6月,林德祥及其夫人林吳愛清回老家莆田,林德祥在與莆田市領導會見中表示,家鄉發展態勢好、前景廣。佳通集團將在現有基礎上,拓展合作空間和領域,助推家鄉發展。

應了“一代創業、二代中興、三代守業”那句老話,父親林亞金去世後,由於家中生意乏人主持管理,林德祥子承父業,成了家族企業“中興之主”。早期,主持經營橡膠買賣時,他不單關注市場和橡膠質量,也經常和工人一起扛膠皮。

1969年,林德祥移居雅加達,並開創新的事業。福泰興有限公司,原本是另一家華人企業,系陳金水(Tan KimSoei)和宰納爾·朱奈德(Zainal Junaid)二人於1951年8月合夥創辦,主要生產自行車和三輪車(印尼人叫“北渣”)橡膠輪胎,後來易名“卡加東格”(就是獨立大象之意)。

由於過去雙方彼此都有業務關係和來往,林德祥提出合作聯營並增資控股,特別是得到日本生產汽車輪胎的大公司“井上橡膠”的技術幫助和協作,在林德祥參與和主持經營下,“卡加東格”輪胎得到迅速發展,併成為林氏家族的一個核心產業。

在家族原有的貿易、橡膠和胡椒等種植和農副產品加工業基礎上,林德祥帶領家族企業轉型,逐步向發達國家的國際財團靠攏,一邊加速朝地產、工業製造、金融領域擴張,一邊引進資金和技術,升級產業,堪稱是一個在創業中傳承的成功案例。

卡加東格早於1973年上市,1992年,林德祥利用“借殼上市”,又完成一次資本化進程。同樣,S佳通其實也是通過重組上市的,並非IPO,這也是其成為股改“釘子戶”理由之一。2000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受到影響及波及的林氏家族,將事業總部由印尼遷移至新加坡。


最後的釘子戶!資本規模60億美元,幕後是從莆田走出的輪胎大王

佳通集團副主席林美金(Cherie Nursalim)(左)


提及佳通林氏家族第三代,林德祥之女、現為佳通集團副主席林美金(Cherie Nursalim)女士,可算是家族第三代的代表人物。

如今,佳通林氏家族第三代已全面走上事業舞臺,林德祥的兩個女兒林美鳳、林美金,也被外人稱為佳通集團“姐妹花”。

佳通集團涉獵的業務領域相當廣泛,和家族新生代的努力分不開的。當然,作為二代掌舵人的林德祥,也有把控,比如不做菸草的生意。過去,佳通旗下獲得了菸草經營牌照,但因林德祥反對一直沒有運作。在林德祥看來,菸草業雖然高利潤,卻也損害公眾健康,做這種生意屬於“見利忘義”。

注重道德價值,也是家族企業基業長青的重要保證。早於1965年,林德祥的母親李乎夫,就寄錢回來捐助老家莆田的公益事業。目前,佳通也設立公益基金,參與環保、扶貧、賑災、醫療等公益慈善,特別在家鄉莆田,多有慈善投入。

小女兒林美金,現和夫婿一道執掌佳通的投資板塊,超過100歲的上海“外灘三號”,是林美金於1997年代表家族投資的傑作。

相比之下,大女兒林美鳳相對低調多,在莆田老家江口投資的“莆田佳通紙品”,以及在秀嶼笏石的佳通輪胎,均是由長女林美鳳出任法人代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