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的楊秀清如果不死,還能堅持不滅亡嗎?能佔據半壁江山嗎?

夢想努力樂觀


不能,楊秀清即使是不死,太平天國也不會存活太長時間,因為:1.太平天國軍隊是農民,沒有受到良好的訓練。2.清朝軍隊已經準備完畢,各種軍隊都能去進攻太平天國的地盤。


聞史事


回顧當時形勢,太平天國的失敗不可避免,非楊秀清一人所能逆轉。

楊秀清之死,確實給後期的太平天國帶來了不可彌補的創傷。

楊秀清之死,給太平天國帶來的創傷大致如下:

1、減輕奇葩宗教負面影響的進程中止。

定都天京後,楊秀清意識到拜上帝教的侷限性,因此,開始了一系列改良。

(1)、經濟政策:恢復農村經濟秩序。

《天朝田畝制度》理想雖好,但完全不具備廣泛推行的可行性。

因此,楊秀清先後以石達開、秦日綱主持“安慶易制”,恢復農村的經濟秩序。

(2)、文化政策:給傳統文化“平反”。

“千古英雄除不得,流傳全仗簡書中”。楊秀清試圖逐漸除掉“拜上帝教”對古代傳統文化的全盤否定,爭取大眾,尤其知識分子的支持。

(3)、去除宗教教義對群眾日常生活的影響。

楊秀清假託天父下凡,廢除了“男女分營”制度,恢復了群眾日常的家庭生活。

以上,只是楊秀清被殺前陸陸續續進行的“改良宗教”。

事實上,即使單純出於權力鬥爭的考慮:楊秀清要奪權,就必須進一步淡化洪秀全“宗教領袖”的影響。

2、統一指揮系統一去不返。

楊秀清時期,太平軍的軍事行動,在東王的統一指揮下進行。

韋昌輝、石達開再是地位高,楊秀清也可以自如的指揮調度。

在這個統一指揮的過程中,東王府形成了一套相對健全的指揮控制中心。

從策劃到補給到執行監督再到戰後賞罰,東王對每一步都能充分把控。

楊秀清死後,儘管太平天國多次嘗試重建這一系統,但最多隻能在策劃端實現協同,補給、執行、賞罰系統很難重建,漸成為一盤散沙。

因此,楊秀清如果不死,太平天國後期形勢要好不少。

但是,楊秀清不死,他也是不可能為太平天國“逆天改命”的。


內訌依然發生

太平天國的內訌是必然要發生的。

由於奇葩的“二元政治”,以及“實授王”制度,太平天國高層的內訌是必然的。

早在1854年,《賊情纂要》就彙報:楊賊與韋賊勢同水火,有火併之像。

事實上,除了韋昌輝,楊秀清對石達開等人也是彼此防備的。只不過楊韋矛盾在前,石達開暫時成為了拉攏對象。

楊秀清與洪秀全之間就更不用說了。二人的矛盾更是不可調和。

因此,楊秀清不死,無非表示楊秀清贏得了權力鬥爭而已。

諸王、國宗、侯的大洗牌,不可避免!即或造成的損失不如後來歷史中所呈現的那樣,也足以傷筋動骨!


那麼,如果把內訌影響降到最低,楊秀清能否“逆天改命”呢?

戰爭指導能力雖強,但不足以“王天下”。

就軍事指揮而言,楊秀清無疑是優秀的。若沒有他,太平軍打不出這麼大名堂。

但是,他比之劉邦、朱元璋,甚至對面的曾國藩等人,都有明顯差距。

1、軍種建設思想有致命短板。

要贏得戰爭,除了指揮調度、賞罰分明外,軍種建設也是極為關鍵的。

當年劉邦在彭城之戰大敗後,意識到騎兵的恐怖,遂以灌嬰等人大力發展騎兵力量。後來,在滎陽對峙、韓信掃各國,垓下決戰等各次作戰中,項羽再難以騎兵輕易得逞。

而曾國藩在組建湘軍前,就明確指出:水師是平叛的關鍵力量!迅速組建了湘軍水師,一舉取得了制江權。

太平天國出湖南後, 武昌大進軍之所以順風順水,也是在於當時擁有水師之利。

而羅大綱更是清晰指出:太平天國要立足南方,必練水師。

其實,建設水師,太平軍既有人員基礎,也有資金實力,更有足夠長的時間窗口。

進行符合自己國防需求的優勢兵種建設,是進行長期武裝割據的重要條件。

可惜,東王一直未能重視這個重要軍事力量的建設,將制江權拱手相讓!

2、殲敵有生力量意識不足。

太平軍東征西討,勝利不少。可是,卻很少大規模殲滅敵軍。

湖口九江之戰後,湘軍陣腳已亂。太平軍一路西破武昌,南圍南昌。

可惜,未能加力殲敵有生力量,使湘軍迅速恢復元氣。

一破江南、江北大營後,東面清軍也已岌岌可危。

可惜,太平軍還是沒能大舉殲敵。使清軍很快又恢復元氣。

可以說:東王用兵雖強,但他對軍種建設和殲敵有生力量的認識不足,使太平軍在總體上,依然無法徹底掌握主動。

在天京事變前,石達開重兵救援武昌不利、韋昌輝在江西連遭敗績,太平軍自九江湖口之戰後的趁勝之勢已經失去!

即或東王不死,他若不能改變這兩個侷限性,要想解決湘軍也絕非易事。

治理水平有短板

儘管楊秀清已經竭盡全力去掉奇葩宗教的負面影響,但他的改良註定是趕不上社會需求的。

經濟上,這些改良,本質上只是“復古制”,並無建設性解決方案。

文化上,這種揹負宗教教義負擔的改良,並不比傳統文化更有號召力,也不比傳統文化更符合社會需求。

當然,最重要的是:高級領導團隊的迅速腐敗!

上從下效。高級領導團隊腐敗,註定了太平天國政權的迅速腐敗不可避免!


對時局認識的侷限性,註定要陷入“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剿殺

19世紀中葉的中國,已進入“三千年未有之變局”。

國際勢力,是必須認真對待的勢力。

無論是“以夷制夷”,還是堅決抵抗,前提都是對他們有清醒的認識。

當時,無論是日本倒幕運動的“尊王攘夷”,還是德意志、意大利統一戰爭中的縱橫之術,無不把自己置於全球化的視野進行思考。

可是,東王對外部世界的認知,甚至不如當年的乾隆爺。

他在給英法人士的信件中,甚至認為天王是“萬國之主”,認為各國應“識得真主”。

這樣的認知,當然既不可能有效預防、抗衡,也不可能“以夷制夷”了。

這樣的認知,當然只會讓自己陷入孤立無援,只會讓自己陷入“聯合絞殺”!


因此,我認為,楊秀清不死,他是可以讓太平天國的形勢稍微好一點。

但是,以古代社會的邏輯看:楊秀清雖能,但他還不是劉邦、朱元璋這樣的“真命天子”,甚至不是劉備、孫權這樣的“一方雄主”。

以近代社會的邏輯看:對於“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楊秀清同樣缺乏足夠的認知,他不可能像同時代的俾斯麥、加富爾一樣,為自己的政權在國際上找到適當的位置。如此,他的政權註定為“中外反動勢力”所不容!

所以,太平天國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楊秀清救不了。

推翻滿清的歷史使命,還待後人!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從洪秀全1843年創拜上帝教後,不久楊秀清就是其忠實的跟隨著。從1851年走上武裝鬥爭的路上開始,楊秀清的作用越來越大。由於天王洪秀全乃一介書生,於行軍打仗一竅不通,而楊秀清頗具軍事能力,在軍中越來越有威望。他二人之間的矛盾可以追溯到楊秀清在平在山假託天父下凡取得凌駕於洪秀全之上的時候已經結下了。

金田起義後,太平天國建國採取軍師負責制,擁戴洪秀全即天王位,為國家元首,臨朝不理政,封天父楊秀清為正軍師,總理國務,實權由楊秀清執掌。說白了就是以洪秀全為代表的神權和以楊秀清為代表的王權之間的權力鬥爭已成不可調和之勢。定都天京後,洪秀全越來越不滿足於高高在上的一名“虛君”。他想神權和王權一把抓,而不是隻能吃吃睡睡聽聽奏章的傀儡。洪秀全本人也是一個極端的享樂份子,為人暴虐刻薄,又鼠目寸光,目光短淺 胸無大志。偏偏楊秀清作死,經常以“天父”之名訓斥洪秀全,這讓洪秀全積怨越來越深,終於在1856年藉助北王韋昌輝之手誅殺了楊秀清滿門。接著翼王石迏開回京質問韋昌輝,無果後又被其連夜追殺一家,石迏開僥倖逃的一命。隨後在天王洪秀全的支持下殺迴天京處死韋昌輝滿門。而此時天平軍於清軍鏖戰正酣,外部軍事壓力有增無減的情況下,這麼大規模的內訌自相殘殺無疑使天平軍自亂陣腳自毀長城,遭到沉重打擊從而直接斷送了局面。

客觀的說既使楊秀清不死,天平軍其階級的經濟物資基礎和認識管理治世能力以及理論水平上的歷史侷限性再加上其殘忍的血腥暴力傾向也註定會滅亡,只不過晚幾年而已。


史客不輕鬆


楊秀清確實是太平天國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在世的時候太平天國正好處於鼎盛時期,當時太平天國的重要將領都非常聽從楊秀清的命令,所以大家能夠齊心協力打敗清軍,打破了滿清所設置的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



太平天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轟轟烈烈的革命,當時太平軍從廣西打到南京,實力不可謂不強大。事實上滿清當時已經相當腐朽,對於太平天國有些無可奈何,所設置的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都先後被太平天國所攻克,而很快咸豐皇帝又遭遇了英法聯軍,被迫逃出京城,躲到承德避暑山莊去。



太平天國在走上坡路的時候,確實能夠令滿清甚至湘軍都感到忌憚,如果沒有天京事變的話,大家還能團結一心,共同滅掉滿清。可惜楊秀清的私心太重,在攻破了江南江北大營之後,太平天國的危機得到大大的解除,這個時候楊秀清就想到了自己的利益,逼迫洪秀全,而洪秀全長期作為領袖,自然也有他的實力之所在。



最後雙方發生大火併,楊秀清死亡,但是這還沒完,當時天京事變被殺的有2萬多人,同時被牽連進來的還有韋昌輝,石達開等人。天京事變等於是重創了太平天國,從此太平天國只能走下坡路,再也無法對滿清構成太大的威脅,直到太平天國的滅亡。如果楊秀清不死或者沒有天京事變的話,太平天國即使不能夠滅了滿清,偏居一隅應該能夠持續很長時間。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楊秀清死不死,太平天國都要滅亡,這是肯定的,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至於能否佔據半壁江山,這與中國人關係不大,主要看洋人的臉色。

楊秀清對於太平天國的重要性就不多說了,要不是他,洪秀全那幫人頂多也就是在廣西地區的流匪而已,無非就是人多點,隊伍龐大點,跳跳大神,唱唱土洋結合的讚歌,對大清的統治威脅不大。

真正讓太平天國運動走向社會革命的領導者是楊秀清,他雖然只是個燒炭工,卻極具政治、軍事天賦,自從蕭朝貴和馮雲山在前期戰死後,楊秀清就把控了太平天國的實際指揮權,領導一眾跳大神的底層信徒一路從廣西打到了江蘇等地,並且定都天京(今南京)。

楊秀清的能力很強,還得到了清朝名臣曾國藩、胡林翼的稱讚。能力強,慾望越強,他在擊敗曾國藩的江南大營後,權力達到了頂峰,同時也膨脹了,想向洪秀全要更大的權力,使用“天父附身”的把戲,逼迫洪秀全封他為萬歲。

洪秀全雖然平庸無能,還是很清楚楊秀清的目的,徹底的架空他這個天王,指不定還會要了他的命,自己登基稱帝,洪秀全就聯絡了在外作戰的老部下韋昌輝和秦日綱回京秦王,剿滅東王楊秀清。

天京事變爆發,楊秀清以及兩萬多部署被韋昌輝、秦日綱殺個乾淨,後來他們又被翼王石達開除掉,洪秀全又逼迫石達開率軍出走,太平天國根基徹底動搖,離覆滅已經不遠了。

那麼如果楊秀清不死,局勢會如何的走向呢?我們可以簡單的分析一下:

1、楊秀清一定會逼迫洪秀全封其萬歲,與洪秀全平起平坐,好的結局是洪秀全徹底退出舞臺,在天王府混吃等死;歹的結局是楊秀清暗中殺了洪秀全,天王歸天,他藉機上位,徹底掌控太平天國。

按照楊秀清的性格和手段,後者是他大概率的選擇,楊秀清全面掌控太平天國後,根基他的政治理念和思想,肯定會拋棄太平天國的宗教治國的把戲,徹底的進行政、教分離。

2、楊秀清完成了太平天國的改革,估計會進行新朝確立,形成與大清朝隔江而治,清末事情將出現分裂局勢,而太平天國完成了政體改革後,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和改革帶來的社會熱情,將會對大清帶來巨大的壓力。

3、楊秀清和大清的軍事對抗進行了白熱化,太平天國肯定會發動北伐戰爭,從當時的局勢來看,他們大概率的進攻方向會從安徽、江西等地出發,東南方向會涉及到西方列強的利益,楊秀清暫時是不敢的。

這是楊秀清方面的情況,如果真出現這個局勢,那麼大清的壓力巨增,一定會發動舉國之力來平息太平天國,而大清此時的財力,軍力已經是極限,唯一能夠動員的只有兩股力量:僧格林沁的蒙古旗兵以及西方列強的軍事力量。

僧格林沁不敢動,畢竟捻軍在山東、河南等地也鬧得厲害,都差點打到北京城了,唯一指望的就是西方列強的支持了。

西方列強肯定會站在大清這一邊,主要有兩個原因:1、利益能夠最大化;2、他們與太平天國關係不好。

太平天國不喜歡洋人,這點還算有骨氣,洋人更不喜歡“長毛”,這和宗教有一定關係,誰都不喜歡邪教組織,更何況太平天國這種把基督教搞成笑話的邪教。

如果西方列強參戰,那麼太平天國一定扛不住,畢竟在軍事武器上存在著很大的代差,讓一群舞刀弄棒的農民去對抗火槍大炮的正規軍,要想勝利,概率實在是太低了。

清軍有了西方列強軍隊的助攻,就很容易平息太平天國了,雖然不一定是短時間,但是至少能夠保住國祚不滅,那麼西方列強為什麼要幫助大清呢?

割地、賠款不是大清的拿手好戲嗎?“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可是慈禧太后的外交宗旨,就算送給外人,也一定不予家奴,更何況太平天國都是反賊。

綜上來看,就算楊秀清不死,自己能夠達到人生巔峰,他也只能維繫太平天國多活幾年,除非他具有開國皇帝的雄才大略,徹底放棄太平天國的宗教信仰,率先與西方列強進行利益交換,徹底爭取西方列強,那麼他才能順勢推翻大清,甚至一統天下。

很遺憾,楊秀清還不具備那樣的能力,所以,太平天國最終的覆滅是不可避免的。


沉墨I方之城


太平天國前期,最重要的軍政領袖是楊秀清。他在太平天國運動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太平天國的政權架構中,他也是佔了重要的位置。在太平天國運動初起的時候,在永安封王時,楊秀清被封為東王九千歲,位居五王之首。並且明確規定,其他各王都歸東王節制。這樣,楊秀清在太平天國就取得了除了洪秀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在楊秀清的指揮下,太平軍定下了出廣西,入湖南,一意南京的戰略。在很短的時間裡,太平軍發展壯大幾十倍,順江而下,攻下南京。隨後太平天國建都南京,改名天京。在接下來的戰爭中,太平軍發動北伐、西征,給了清朝政權沉重的打擊,疆土日益擴大。

尤其是在打破江南大營的戰鬥中,楊秀清更是發揮了他的卓越的軍事才能。當時太平軍遠道而來,初戰告勝。在這種情況下,太平軍將士都想要入城休整,然後再戰。但是,楊秀清立刻頒下嚴令,不破江南大營任何人不得進入天京城,違令者斬。於是,太平軍將士鼓足勇氣,一舉擊潰了圍困天京許久的江南大營。

在整個太平天國中,對楊秀清的才能都評價很高。李秀成評價楊秀清說,“不知天意如何化作此人”,“東王佐政事,事事嚴整,立法安民,民心佩服”。洪仁軒評價楊秀清說,“過去東王在世時,拓土開疆,猶有日闢百里之勢,而今進寸退尺,戰勝攻取,大遜於以前!”

但是,在經過“天京事變”以後,太平天國的一切都發生了變化。由於內訌,楊秀清被韋昌輝所殺,從此,太平天國走上了下坡路。那麼,如果楊秀清不死的話,太平天國會是怎麼一個樣子呢?

我們先看看“天京事變”給太平天國帶來了多大的傷害。“天京事變”的根源,是來自於太平天國的領導架構。太平天國的領導是“軍師制”。在分封諸王的時候,這幾位王爺都有軍師的封號。楊秀清是左輔正軍師,肖朝貴是右弼又正軍師,馮雲山為前導副軍師,韋昌輝是後護又副軍師。這樣,洪秀全就成為太平天國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和精神領袖,而實際上世俗的權力和行動由軍師們負責。

在分封諸王的時候,洪秀全雖然給了楊秀清節制各王的權力,但是對楊秀清也有所防備。楊秀清以“天父下凡”的手段籠絡眾人,洪秀全不得不給予他最高的職位。但是,他在軍事上還是任用肖朝貴這個號稱“天兄下凡”的人。而且,馮雲山是楊秀清的接引人,是太平天國的主要締造者,有這兩個人在,就能夠壓制楊秀清的野心。而且各王各有部屬,都有自己的兵馬,這樣洪秀全就可以借用他們的兵力互相制約。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洪秀全雖然計劃的很周全,可馮雲山和肖朝貴都在戰鬥中先後陣亡。這樣,楊秀清的權力就失去了制約。隨著太平天國的勝利形勢,楊秀清的野心也日漸膨脹,最後要求天王封其為萬歲,想要和洪秀全平起平坐,最終激起了“天京事變”。

太平天國的軍師負責制是它的特色,但是也是這一切紛爭的源頭。當時的湘軍內部,以曾國藩為首的將領就預測,太平天國最終會發生內變。最終還是讓他們說中了。

“天京事變”不但殺掉了楊秀清,還因此誅殺了兩萬多楊秀清的部屬。這些人員都是組成楊秀清辦事機構的人員。這些人的死亡,使得太平天國的中樞機構遭到摧毀,從此太平天國的政令就運轉不靈了。再加上“天京事變”將太平天國的內部矛盾公開化,使得普通追隨者的理想破滅,嚴重打擊了太平天國的軍心士氣。

那麼,如果沒有發生“天京事變”,太平天國在楊秀清的領導下,革命運動是否能夠繼續發展呢?

在天京事變之前,太平天國正處於鼎盛時期。在這個時候,天京附近掃清了江北和江南大營,已經有了向蘇北和東南發展的基礎。而西征軍在遭受挫折後,在石達開的帶領下,屢次打敗曾國藩的湘軍。太平軍重新奪回武漢,並席捲江西,曾國藩被困在南昌,哀嘆“呼救無從”,“魂夢屢驚”。

這個時候,太平天國的軍事形勢十分有利。太平軍能夠向北發展,佔領江淮一帶。也可以兵向東南,奪取東南的富庶地區,斷絕清朝的糧餉之道。西征的軍隊已經在對湘軍的戰爭中佔了上風。這樣,太平天國已經有了割據江南之勢。

但是,在這種形勢下,太平天國還有著隱憂。在太平天國的北伐軍失敗後,清朝已經穩定住了北方。隨著戰爭的延續,清朝的大批騎兵已經開始南下,在戰爭中逐漸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可以說,太平天國向北發展的道路已經變得很艱難了。

而西征軍,雖然在湖口之戰中大敗曾國藩,但是沒有給曾國藩的湘軍以殲滅性的打擊。曾國藩的水軍主力尚存,而太平軍沒有一支正規化的水軍,這是太平軍難以克服的障礙。曾國藩的水軍已經佔據長江水面,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太平軍在陸路能夠取得一定的進展,但終究不可能有太大的發展。

這樣,向西、向北的發展的可能都不大。那麼只有向東南一個方向了。趁攻破江南大營的勝利之威,太平軍拿下東南應該是沒有多少難度,可是說是勢如破竹。但是,在向東南發展就又會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和西方列強的關係問題。

西方列強由於對太平天國的宗旨不滿,對太平天國是十分敵視的。即便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侵略者在上海,依然對太平軍採取敵對態度。正如同後來的洪仁軒所說的,“我認識的外國人沒有一個好人”。這是洪仁軒認清了這些西方殖民者的真實面孔後說出的話。

如果太平軍進入東南,最終會和西方殖民者發生正面衝突。那麼,清朝政府會更早的和西方殖民者勾結起來,合夥鎮壓太平天國。因此,不管楊秀清是否死亡,清朝政府和西方列強勾結在一起鎮壓太平天國的事實是不會改變的。

而且當年在建都天京的時候,很多太平軍的將領也表示了不滿。他們認為,沒有徹底推翻清朝政府,就建都南京,享受安樂,這是很危險的。而建都天京正是楊秀清的主張。從這一點來看,楊秀清能夠取得最大的成功,就是割據江南半壁罷了。這一點也從楊秀清在打破江南大營後,就急著要求封萬歲看出來了。

但是,要割據江南,要有幾個條件。一是全據長江,二是守江必守淮,三是全取江南。而這三點,楊秀清一樣都沒能做到。長江上游被曾國藩的湘軍佔據,他的水軍是太平軍無法對敵的。而長江以北,始終的清朝的控制範圍。淮南一直在拉鋸,而蘇北的清朝軍隊組成了江北大營,消滅一批又來一批,始終無法打退。

而全取江南更是不可能。西方列強已經憑藉與清朝的條約,在江南各個重要口岸佔有了據點。在這些敵視太平天國的西方殖民者眼中,太平軍就是他們的敵人。而太平軍也沒有將他們趕走的力量。

這樣一來,楊秀清的江南半壁江山,完全沒有可靠的屏障,周圍實際上是處處漏風的籬笆。在清政府和西方殖民者的勾結下,他的半壁江山是無法守住的。

結語: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楊秀清為太平天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天京事變”和他的死,對太平天國的損害很大。但是,如果從現實中,以及長遠的形勢來看,我們可以看到由於楊秀清在太平天國定都上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出這人的不思進取。

楊秀清如果活著,太平天國的政令能夠暢通,可是基本的軍事形勢無法改變。雖然可能在東南方向上取得一定的發展,但也會因此和西方殖民者發生衝突。隨著戰爭的延續,在清政府和西方殖民者的共同鎮壓下,他和他的太平天國依然會失敗的。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楊秀清確實是太平天國內數一數二的傑出人物,他若不死,太平天國的力量不會削弱,太平天國運動不會這麼快失敗。但以一個人的力量逆轉歷史大勢,也是不可能的。

1856年9月1日,太平天國北王韋昌輝率三千精兵悄悄進入天京(今南京)。2日凌晨,韋昌輝帶兵突襲東王府,東王楊秀清及其家屬、部眾盡遭屠戮。歷史上將這一事件稱為“天京事變”。

天京事變”是太平天國由盛到衰的轉折點,太平天國在此次內亂中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對清朝形成致命威脅。

沒了楊秀清,太平天國真的玩不轉了。

楊秀清雖然沒讀過多少書,但頭腦十分靈活。直到太平天國後期,軍政人士們還在慨嘆,大字不識幾個的楊秀清何以能治國建軍,席捲天下?當時稱之為不解之謎,於是只能用天降英才來解釋。其實他的軍事才能是靠一場場戰役積累下來的。楊秀清死後由他組建、訓練、指揮過的太平軍仍長期保有強悍的戰鬥力,不得不說楊秀清在軍事方面確實有著很高的天賦。

太平天國是一群農民領導的戰爭,在思想上註定有一定的侷限性,這是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另外,太平天國運動在戰略上也有很多失誤,統治者們不能清楚判斷當時的形式。太平天國的統治者在後期開始安於享樂,沒有鬥志,腐敗不堪,為爭奪權力內部經常發生內訌。這是導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重要原因。

即使楊秀清沒有死,也無法改變當時的狀況。





歷史的留白處


研究,理解歷史一定要眼光長遠,對比觀察!我們普通百姓與曾國藩,左宗棠乃至太平天國的楊秀清,石達開這樣的精英之間的差距就在這裡,我們真的是鼠目寸光,只看到一個小小的時間點,而看不到更長遠的歷史相似之處的對比觀察!洪秀全就是朱元璋的翻版但是他的定位又類似朱元璋的精神領袖韓林兒,而楊秀清在某種程度上既是朱元璋又李善長,二者的關係可謂複雜微妙,他們都清楚二虎相存,必有一亡(韓林兒最後被朱元璋淹死了,歷史上項羽也淹死了楚懷王)事實上曾國藩,左宗棠不願意投靠太平天國反而與之為敵也是基於歷史上朱元璋屠戮官紳地主的教訓(李自成的失敗也得如此)


萬歲1148858845


歷史很難假設,只能總結經驗教訓,無論那個政治結團的發生和壯大,由地下轉到地上,既是是與當時當政政府是極然相反的,那麼說明,這個新組織產生的合理性,如果追隨者多,不但是合理性,而且是必然培性,因為,當政者的社會矛盾已經將大多數人的切身利益竊取了。此時,就會由新組織發起新的,和當政者相反抗的政治主張,口號,以及武裝鬥爭,以全新的政府集團去爭取其國家控制權。在中國,這就是典型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就是中國歷史失敗農民起義最大的一次。

關於成敗,農民起義,歷史上有成,有敗,而且大部分是失敗的。

一般情況下,農民的起義組織對起義的政治意義並不徹底,

其次農民起義的軍事素質也是又好。目標單純,軍事鬥爭鬆懈,組織教渙。亨樂擾民,濫殺無辜。對已掌握的地區不實行新政管控,流寇主義等,既對起義的政治意義不清晰,使廣大百姓仍看不到新的解放曙光,這樣,很容易走向極端,一種是讓舊政府緩衝過來剿滅,一種是內部各種勢力獨大,而失控,遭成叛變和閃哄,走向自相殘殺,而分裂,最後被舊勢力剿滅,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是漢劉邦,唐李淵與明朱元璋,這幾個人對政治很有頭腦,功成殺功鞏固了起義政權,最後用休養生息,安撫百姓,最終成為一代名君!


敬畏國語


您好!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在太平天國14年的歲月中,“天京事變”可以說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拐點。因為,經過這場內亂之後,太平天國的有生力量,可以說是遭到了巨大的打擊。在這場內亂中間,楊秀清與韋昌輝先後殞命,之後太平天國迅速的向一個極點滑落。

在“天京事變”前,我們能發現,楊秀清實際上還是一個能擔當大任的存在。在定都天京之前,正是憑藉著楊秀清出色的指揮才能,太平軍才一次又一次的從毀滅的邊緣,被拉回來。並且,在定都天京後,楊秀清更是坐鎮天京城,統籌全局。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正是在楊秀清的全局統籌下,太平天國在內亂髮生前,走向了頂峰。但是,楊秀清最終還是因為個人權力慾望的膨脹,走向了屬於了自己的宿命。

在“天京事變”中,三個王侯的命運可以說是十分坎坷,楊秀清、韋昌輝先後殞命,而內亂的後續,則是石達開出走避禍。根據這樣的情形,我們能夠得知的是,這場內亂最大的受益者,實際上就是洪秀全。因此,如果我們拋除諸王之間的隔閡不說,單單以洪秀全的角度來看的話,我們會發現這場內亂,實際上是洪秀全收回權力的產物。

這樣的情況下,所有的一切,便能說得清楚了。因為,對於洪秀全來說,楊秀清是必須要剪除的對象之一。哪怕楊秀清大難不死,等待著他的也是日同後石達開一樣的命運“不授以兵事,留城中不使出”。所以,太平天國能否推翻清王朝的關鍵,還在於洪秀全的手中。雖然,在太平天國前期,洪秀全扮演了相當長時間的精神象徵,但是洪秀全手中握有的一直是無可撼動的話語權。所以,楊秀清即便不死,那麼等待著他的也必然是權力受到洪秀全的限制。

同時,我們也會發現,楊秀清即使不死,太平天國也很難推翻清王朝。這樣的情況,實際上早在太平天國在永安建制的時候,便已經顯露了出來。永安建制的時候,分封的諸王,雖然大家共奉洪秀全為“老大”。可實際上,已經形成了各自為政的情況。這樣的情況下,就使得整個太平天國的內部,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緊密。尤其是諸王之間,個個都擁兵自重,日後必然不會久居於人下。所以,即使楊秀清不死的話,等待著他的也會是其他王侯的威脅。因為,諸王之間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彼此之間都握有兵權。

其次,太平天國領導層腐化速度之快,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這中間洪秀全,自定都天京之後,便此生再也沒有邁出天京城一步。根據《清史稿》相關記載,天京王府中的大多數生活日用器皿,多用金子打造。當然楊秀清同洪秀全相比也是不相上下。

“天京事變”的發生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加速了太平天國的覆滅。但即使,楊秀清在內亂中倖免於難,他對於太平天國早已經註定的結局,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因為,其內部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楊秀清沒有因為內亂身死,那麼等待著他的也會有其他的制約,只不過1856年的這場內亂,使得他快速的走下了歷史舞臺而已。

關注我,我們共同交流,探討,研究,更多精彩歷史!

歡迎下方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