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妙高台,蒋介石第三次下野幕后指挥的大本营,如今落花流水去


浮士德说,时间真美呀,请停留一下。在浙江宁波奉化妙高台,我们拜访的一行兴致勃勃地来到著名避暑胜地妙高台。

登上妙高台放眼,只见山下的一湖碧波荡漾,过眼云烟般的历史,都被这湖光山色见证,都在这绿色逶迤间起伏,都在这博大绮丽中收藏。

时间虽然至美至伟,然而它无法停留,倒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以停留一下脚步。徘徊在妙高台安静古朴之中,我和伙伴们仔细地寻觅起来,最终,我们找到了这里宁静。

清初,妙高台北首,建栖云庵。蒋介石先生九岁时,跟随母亲第一次来到妙高台,从此他就和这里结下了密切的关系,蒋介石在1927年第一次下野时,回到老家溪口,拆掉了此处的栖云庵,改建了自己的这个别墅,直到他离开大陆去台湾。

我们抵达妙高台的时候,妙高台在午后的阳光中以自己独有的静谧和美丽伫立在苍翠的绿色中,凉爽的风绽放在游人心头,让人扬起笑脸。

妙高台外的一池碧水,折射着蓝天和树梢,梦幻一般。一群孩子,围在那里,看池水汩汩。

陪同的当地导游介绍,妙高台又名妙高峰、天柱峰,是雪窦山景区中的主要景观。海拔虽然只有396米,但它背靠大山,中间凸起,三面峭壁,下临深渊,地势十分险峻。

狭义的妙高台是指一块面积约350平方米的平台,站在台的前沿,可以暸望亭下湖的自然景色。

妙高台周边古树茂密、翠竹蔽日,凉风习习,是一处理想的避暑胜地。如今,这里是游客游览奉化必到之地,人们在这里访古怀古,想象那铮铮远去的铁马,想象那铮铮远去的即将消逝的琴声。

 妙高台后面的建筑是蒋介石先生在1927年建造的私人别墅,这里是人们洞见蒋氏生活的一个窗口,为人们了解蒋介石先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踩着绿色抬头,只见二楼中间的屋眉上悬挂着白底黑字的“妙高台”横匾,三个字清瘦遒劲,这是蒋介石先生的墨宝。

据说,蒋先生写着三个字时,先是闭幕构思,接着挥笔而就,足见妙高台在他心中的分量。整座别墅,分为二层,上下平房共六间,用西式平台连成一体,总建筑面积436平方米。走进大门,一楼中间是个天井,两边平房各一间;二楼水泥走廊与阳台相连,中间是会客室,东边为卧室,西边为书房。


这些房间,如今为了便于游客了解当年的使用情况,都设置了导游牌,既是没有导游引导,游客自己也可以从上面的文字中咀嚼出这里曾经的过往。如今,每一间房子都已经尘埃落定。

别墅的天井中间,保留着一座石塔,当年这里是蝶飞蜂拥,它们在这里曼妙抒怀。石塔是清初雪窦寺方丈石奇禅师的舍利塔。清顺治八年石奇禅师重建雪窦寺,使雪窦寺佛光重开,他去世后,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于雍正四年建造了这座石塔,以志怀念。这样的文化标记,对于人们勾连历史,畅想未来,是很好的媒介。

妙高台早已烟雨不再,只有这片绿水青山纯真自在,只有宁静和祥和。众所周知,妙高台曾经说是蒋介石运筹帷幄的地方,在这里,他的目光牵挂着山河和远方。1949年1月,蒋介石第三次下野,在家乡逗留了三个月零三天,妙高台成了他幕后指挥的大本营。


据史料记载,在此期间,蒋介石在这里接见了军政要员三十余人,妙高台一度取代南京,成为当时的临时的政治和军事中心。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4月23日解放南京。4月25日,蒋氏父子悄然离开妙高台,离开溪口,成为绝别。

蒋经国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上午,随父亲辞别先祖母墓,再走上飞凤山顶,极目四望,溪山无语,虽未流泪,但悲痛之情,难以言宣。本想再到丰镐房探视一次,而心又有所不忍;又想向乡间父老辞行,心更有所不忍,盖看了他们,又无法携其同走,徒增依依之恋耳。终于不告而别。

如今,这一切都已经成为落花流水,唯有宁静……   奉化旅游在做足妙高台文章上具有潇洒的手笔——这里以藏在绿色中的路径为纽带,将雪窦寺、千丈崖、“浙东第一瀑”等景点串联起来,激起游人几多幽梦,只有亲身经历才能身味,令人赞叹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