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李清照的詞史地位?

鬱輪


李清照,南宋傑出女詞人。

宋詞有兩派:一為婉約派,一位豪放派。婉約派統治著整個北宋詩壇,以晏殊、歐陽修,晏幾道、柳永、秦觀等人為代表,題材相對狹窄,但意境異常柔美。李清照繼承發展了這種特色並達到了高峰。被後世文壇稱為“婉約詞宗”。

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又嫁了趣味相投的丈夫。她的一生與文學有緣。

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是個學者兼作家,母親知書能文,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李清照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文學教養和薰陶。她很早就開始寫作詩詞。

李清照18歲時,和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夫婦志趣相投,經常一起校勘古書,唱和詩詞,鑑賞金石字畫。

靖康二年,金兵入侵,李清照與趙明誠相繼南渡避難,兩年後趙明誠病故。從此李清照隻身漂泊在杭州、紹興、金華一帶過著難民生活。晚年生活更為孤苦淒涼。

李清照是詩、詞、文都有成就的作家,但主要成就是詞。

李清照,是個全才作家,詩詞文都有涉獵,並取得較高成就,但成就最高的是她的詞。

李清照的文集和詞集久已失傳,詩文只有一些零篇斷句保存下來。現在輯錄的《潄玉詞》中的四十多首詞,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後兩期。

李清照前期的詞主要寫她少女、少婦時的生活情調,明快妍麗,但也時有抑鬱。

這一類詞的名篇有《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點絳唇》(“蹴罷鞦韆”)等。

其中《醉花陰》寫女詞人對負笈遠遊的丈夫的思念: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詞中用菊花比喻人的消瘦,意思是說人還不如菊花經得起秋寒;委婉而含蓄的表達了妻子對丈夫小別時的一片相思深情。

又如,《一剪梅》寫她對愛情生活的嚮往。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這些詞雖然題材狹窄,但在禮教控制的越來越遠的宋代,作為女作家能大膽唱出自己的心聲,客觀上就有反理教的意義。因此,這些作品在當時就遭到封建味道似的詆譭。

詞人後期的作品,大都描寫自己的身世,寄託家國之思,風格沉哀入骨。

南渡之後,詩人經歷了一連串不幸的遭遇,過著漂泊無依的孤苦生活。在“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與淚先流”的境地下,國土的淪喪和身世的不幸,在李清照的思想上投下了沉重的暗影,也影響了她的詞風。

後期的詞作多感嘆身世的悽苦之音,用白描手法而詞義婉轉,情真意切,深刻動人。

《聲聲慢》便是這個時期的主要代表作。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詞中刻畫的冷清環境,觸處生愁,成了一片愁的世界。儘管情緒消沉,但絕對不是無病呻吟,它真切地表達了浩劫之後的詞人背井離鄉、孤苦伶仃的悽慘心境;也滲透著動亂時代加與人們的共同苦難。

在藝術上,這首詞有不少警句妙語,寫得非常樸素自然,特別是創造性地用了十四個貼切生動的疊詞,加強了感情的渲染,聲調也很講究,因此歷來評論家都對它十分讚賞。

另一首名作《永遇樂》,詞人回憶了當年在汴京歡度元宵佳節的盛況,述說了憂患餘生的寂寞。

“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詞中今昔不同的情景構成了鮮明的對比,流露出詞人對古國深情眷念和對現實的關心。

此外《漁家傲》則表現了另一種開闊的氣度。

“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曲三山去。”

寫的豪邁奔放,氣象萬千,表現了詞人渴望擺脫精神苦悶,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

李清照是宋代婉約詞中成就最高的作家。

李清照的詞,語言清新流暢富有聲調美,尤其善於用經過提煉的口語,塑造生動完美的藝術形象,在宋代婉約派詞人中她是成就最高的作家,語言藝術上的成就可以和李煜媲美。

但因為她堅持婉約派的傳統看法,認為“詞別是一家”,只能用於消遣排悶、抒發個人感情,所以她很少用詞來反映國家大事,而用詩來反應。這在一定程度上侷限了她的詞作的思想內容。

但女詞人李清,絕對是一個有抱負有思想的作家。她的《絕句》“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詩中借歌頌楚霸王,寧肯自殺也不願忍辱苟活的氣節,尖銳諷刺了南宋統治者此之妥協逃跑的悲切行為,表現了詩人在詞中所缺少的慷慨豪壯的精神。


文子心語


誠邀,一縷英雄為您解答

看到樓主的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是一個精彩的提問,那我試著回答一下,一是出於對宋詞的喜歡,二來是出於對詞人的一點了解。

我在上一篇問答中,對李清照的成長有過簡單的介紹,在樓主今天的這個問題中,我就不贅言再介紹李清照的生平了。關於樓主的問題“怎樣看待李清照的詞史地位?”我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回答:

一、李清照有沒有詞學理論

接樓主的問題,直接從李清照的詞談起吧,李清照出身書香門第,父親是北宋著名學者李格非。李清照天資聰穎,從小深受家庭文化氛圍的薰陶,加之她勤奮好學,所以在青年時期就已經取得好較高的文學修養。正如宋代王灼在《碧雞漫志》中記載的那樣:“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

李清照興趣廣泛,她的生活不僅侷限於深閨庭院、玉枕紗櫥,她能溪亭泛舟、踏雪覓詩、品酒鬥茶,她與丈夫趙明誠共同蒐集鑑賞金石古物,與文壇名流也有也有詩書往來,如張耒、晁補之等人。

正是因為李清照廣泛的興趣和她的視野,讓她具備深厚的藝術功底,取得了很高的文學成就,李清照不僅在詞的創作中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她還撰寫了一篇的《詞論》,算是一篇詞學理論的著作,她從理論上明確地指出詞“別是一家”,是一種獨立的文學形式。

在《詞論》中有這樣一段話:“至晏元獻、歐陽永叔、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於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爾。又往往不協音律,何耶?蓋詩文分平側,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

李清照明確指出了詞的音樂性和詞的創作理論,她還委婉地批評了蘇軾等人以詩入詞,詞作不諧音律的缺點。李清照認為詞是一種音樂性的文學,是可以用來歌唱的,與詩相比,詞不僅講究平仄之分,還強調音律。

在《詞論》中,她強調詞的婉約傳統和藝術獨立性。李清照認為,詞須合樂,詞應“典重”“故實”“鋪敘”和“協律”。李清照認為詞是音樂文學,一旦離開了歌唱的氛圍,藝術價值就要大打折扣。

李清照把詞人分為“知之者”和“不知之者”,她又對詞的創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詞不僅僅要配樂歌唱,還要唱出雅正的情感來。

李清照這篇短小的《詞論》,可以說是她在詞學創作方面提出的理論,而李清照在創作詞的過程中,嚴格遵守了《詞論》中提出的理論,促進了詞規範化的發展。

二、李清照的詞學理論的地位

在宋代,李清照以“才女 ”、“才婦”稱名於世。這裡有必要解釋一下,因為李清照在青州生活期間曾自號“易安居士”,人們在評價李清照的時候,說的“易安詞”,就是指李清照的詞。而李清照的詞作以其獨特的風格自成一家,人們也將他的詞風稱為“易安體”。

宋代許多詞人稱讚並效仿了“易安體”。辛棄疾等人還曾在作詞的過程中模仿過“易安體”的風格。“易安體”獨特的清新婉麗的婉約風格得到了後世詞學家的肯定,李清照的詞作在詞史中也具有很高的地位。

如宋末詞人張炎在《詞源》中評價李清照:“至如李易安《永遇樂》雲:‘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此詞亦自不惡。而以俚詞歌於坐花醉月之際,似乎擊缶韶外,良可嘆也。”

南宋詞人王灼在《碧雞漫志》中對李清照的詞作也是讚賞有加:“若本朝婦人,當推文采第一 ……作長短句,能曲折盡人意,輕巧尖新,姿態百出。”王灼對李清照詞作中詞句的生新、奇俊很是欣賞,還有如如胡仔、黃昇、張端義等詞評家對李清照詞作中的“綠肥紅瘦”、“人比黃花瘦”、“寵柳嬌花”、“尋尋覓覓”等句子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正是因為李清照無論在創作實踐中還是詞學觀念上,都堅持婉約詞的風格,所以秉持傳統詞學觀念的詞人,把李清照的婉約詞視為正宗。尤其在明代、清初李清照詞獲得了最高評價。

明代詞的創作式微,詞學觀念也迥異於南宋的崇雅,趨向於淺俗與香弱,同時嚴守詩、詞之別,提出“詩莊詞媚”,崇婉約抑豪放,強調婉約詞的“正宗”地位。

提出詞“別是一家”的李清照,所寫皆閨閣情怨,風格清新淺近,因而李清照與她的“易安詞”在明代獲得了高度讚賞,詞史地位再次提高,被稱為“自是花中第一流”。

如楊慎《詞品》卷二評曰:“宋人中填詞,李易安亦稱冠絕。”楊慎還說道:“《聲聲慢》一詞,最為婉妙。 ……山谷所謂‘以故為新,以俗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

如王世貞在《弇州山人詞評》中把李清照的詞作視為正宗的婉約詞,並把李清照與李煜、晏殊晏幾道父子、柳永、張先、周邦彥、秦觀等宋代婉約詞人放到同等的位置,王世貞認為他們(包括李清照)的詞作才是“詞之正宗”。

徐士俊《古今詞統》在王世貞之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了易安詞的詞史地位,認為“正宗易安第一,旁宗幼安第一。二安之外,無首席矣。”

明末清初雲間派詞人陳子龍對南唐、北宋詞也評價很高,他把李璟、李煜父子和周邦彥、李清照作為典範。雲間派後期詞論家宋徵璧列舉七位北宋詞人為標榜,以“曰易安,其詞妍婉”把李清照與歐陽修、蘇軾、秦觀、張先、賀鑄、晏幾道並列為一流之席。

李清照不僅為後世留下了許多傳世佳作,還開創了自己的詞體風格“易安體”被譽為“詞家一大宗”“婉約之宗”。從以上詞話和筆記中對李清照的肯定可以看出,李清照對詞學的發展是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她的“易安體”在中國詞史上是有一席之地的。

三、李清照“易安體”的獨特風格

以上回答了李清照提出的詞學理論以及他在詞史上的地位,那麼我再簡單說一下李清照詞作的獨特風格。

  • 1、語言和視角的獨創性

李清照是一位造詞的大師。 她十分擅長將普通的詞彙賦予新的含義。她會在詞中運用各種很平常的詞語,如方言、口語等,使得詞通俗易懂,可讀性增強,給人意蘊深厚的獨特感受,這一點凸顯了李清照高超的用詞功力。

在抒發個人情感時,李清照也會採用通俗的詞語。但是那些表面上看似平常的詞語,表情達意上卻是細緻深入耐人尋味。初看語言極為平常,無新鮮之處,細品卻含蘊豐富,這正是李清照匠心獨運的地方,也正是李清照詞作在語言方面的獨創性。如《菩薩蠻》:

風柔日薄春猶早,夾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覺微寒,梅花鬢上殘。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沉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

“風柔日薄春猶早,夾衫乍著心情好”,寫出了愛美的女子在春天來臨,急不可耐地卸去厚重的冬裝,換上輕薄的春衫時那種輕鬆欣喜的心情。然而,女人心如天上雲,說變就變,乍著夾衫的好心情瞬息即逝。

早春的微寒,鬢上的殘梅,不禁令詞人思緒萬千,悲從中來。以至於在下片中,詞人的情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跳轉到思念故鄉的一懷愁緒上來。與其說是詞人的筆觸曲折跌宕,還不如說是一位敏銳女子心思複雜微妙、情感起伏不定的真實寫照。

再如《南歌子》:

天上星河轉,人間簾幕垂。涼生枕簟淚痕滋,起解羅衣,聊問夜何其?翠貼蓮蓬小,金銷藕葉稀。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

這首詞中的“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兩句,十六字中一氣用了三個“舊時”,把強烈的今昔之感淋漓盡致地宣洩出來。

這哀婉痛切的感嘆就是以一件“舊時羅衣”引發的:“起解羅衣”時,那金翠的蓮藕花飾依稀可見,勾起多少前塵往事,可是世變時移,物是人非,一切都不可追回不堪回首。

服裝是女人的深愛,是女人性情、心緒的無言表達,即便一般頂冠束帶的男子能夠了解也難以感同身受。

李清照“易安詞”的女性特質與詞人的自我表達天然地融為了一體,她所取得的藝術成就有別於眾人,很大程度上不能不歸因於此。她在表現女性情感的真切、細膩、婉曲等方面有著與身俱來的優勢。

  • 2、結合時代背景抒發情感

李清照的後半生一直過著寓居的生活,但是她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創新性的將詞的本質特徵與時代背景相結合。

李清照後期詞的主題多為表達自己內心對於時代變遷和顛肺流離的痛苦。她這一時期的詞作,既具有詞的藝術特徵,又符合時代背景,增強了詞的藝術表現力。如這首《永遇樂》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宋室南渡之後,李清照跟隨其丈夫趙明誠來到南宋都城臨安。不幸的是,沒過多久 趙明誠身染重病去世,留下李清照孤苦一人。由於無依無靠,李清照只能投奔親戚,後半生一直處在飄零的狀態。

這首詞是作者晚年流寓臨安 (今浙江杭州 )時某一年元宵節所作。上片寫今,寫當前的景物和心情;下片則今昔對比,以過去的繁華反襯今日的孤寂。整首詞運用哀樂對比的手法,言淺意顯,抒發了自己在時代變遷之下的個人身世之悲。

李清照的這首詞具有很高的藝術表現力,可以說是結合時代背景抒發的強烈的個人感情。

  • 3、詞學理論在實踐中的運用

李清照在《詞論》中,提出詞應“典重”“故實”“鋪敘”和“協律”,所以她在創作詞的過程中,嚴格遵守這樣的創作理論,並一以貫之。

李清照在《聲聲慢》中就有“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連用疊詞的寫法寫法,七次連續使用疊詞,不但強化了詞的韻律感,又更好的烘托了詞人的情感訴求。

她在運用歷史上的典故時,會對其進行淡化,從而詞句在表達時不會那麼生硬,避免生搬硬套的感覺。如《多麗·詠白菊》一詞,我們今天讀這首詞,即使不熟悉其中的典故,也不會帶來閱讀上的障礙,因為這首詞字面意義是連貫的。

如果熟悉詞中所運用的典故,就會驚歎於詞人在創作時嫻熟的技藝了,李清照在詞作中用典的藝術風格既通俗易懂但又不失文雅。原詞如下:

小樓寒,夜長簾幕低垂。恨蕭蕭無情風雨,夜來揉損瓊肌。也不似貴妃醉臉,也不似孫壽愁眉,韓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將比擬未新奇。細看取,屈平陶令,風韻正相宜。微風起,清芳醞藉,不減酴醾。漸秋闌,雪清玉瘦,向人無限依依。似愁凝、漢皋解佩,似淚灑、紈扇題詩。朗月清風,濃煙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縱愛惜,不知從此,留得幾多時?人情好,何須更憶,澤畔東籬。

李清照筆下的白菊是人格化的。上片連用典故“貴妃醉臉”、“孫壽愁眉”、“韓令偷香”、“徐娘傅粉”,是為了突出白菊的嬌豔、媚色與芳香,卻又在典故前以“也不似 ”三字進行了否定。

緊接著則以屈原、陶令兩位堅貞高潔的歷史人物來肯定白菊的品格風韻。下片又用“漢皋解佩”、“紈扇題詩”、“澤畔東籬”等典故抒發白菊的哀愁和詞人一片惜花憐花之苦心。

儘管此詞多以典故堆砌而成,但詞人對花的讚美與同情與其他詞人的詠物詞一樣,都是一目瞭然的。這首詞音韻諧美,完全符合她在《詞論》中提出的“典重”“故實”“鋪敘”和“協律”,由此也可見李清照在實踐創作中詞學理論的完美運用。

總結

李清照的詞作有著真摯樸素的情感,情景交融、渾然天成的意境,她在詞作中運用創造性的語言,多樣化的寫作手法,構詞了李清照詞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詞作是對婉約派詞風的繼承和發展。

李清照詞中突出的個性和成就,以及對藝術創作的完善,尤其是他在《詞論》中提出的詞作創作理論,讓她自成一家的詞作得到了“易安體”的評價,奠定了她在詞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李清照的“易安體”,流風餘韻,綿延千載,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詞學愛好者,可以說她的詞作有著永久的藝術生命力。


好了,我的回答完畢,歡迎交流指正。


一縷英雄


李清照在中國詞史上是一面紅旗,她引領了宋詞的半壁江山。​在《詞論》中明確提出了詩和詞是不一樣的,認為詩言志,詞言情,主張“詞別一家”的觀點。她開創了“易安體”先河,是婉約詞派的傑出代表。中國文學史上也是一位熠熠發光的著名女詞人,是宋代孕育出來的曠世才女。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她父親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大散文家,母親王氏史載她“善屬文”。能文善書,是大家閨秀。她家往來無白丁,席間皆豪儒,吟詩作賦,談經論典,受家庭的薰陶,從小就工詩善畫,通曉音律,就像我們現在有的知識分子家庭小孩一樣,唐詩宋詞,口若懸河。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她博聞強記,天資聰明,活潑可愛,有極高的文學稟賦,是人見人愛的小公主。少女時代的李清照,清純開朗,嬌嗔調皮,無憂無慮。無拘無束的少年生活奠定了她後來傑出詞人的地位。

成年後的李清照人生並不順利。

十八歲時候嫁給了21歲的趙明誠,趙明誠是太學生丞相趙挺之之子,結婚以後,兩個人志趣相投,互相切磋詩詞文章,探討鐘鼎碑石。當時夫妻倆家境比較寬裕,生活過的比較小資,可謂甜情蜜意。此前的詞風輕靈灑脫,充滿青春活力,從她這是的作品不能看出她,無憂無慮,輕鬆活潑,嬌羞清純的少女時代。

我們來看一首她的《點絳唇》

蹴罷秋幹,起來慷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劃金釵溜。和羞走,依門回首,卻

把青梅嗅。此詞意雖淺,卻可見李清照少年才力,以及她未出嫁卓約輕倩,天真活潑的少女生活。

再來看一首《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意思是常常想起一次郊遊,一玩就到日暮時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一直玩到沒了興致才乘舟返回,卻迷途進入藕花池的深處。怎麼出去呢?怎麼出去呢?嘰喳聲,驚叫聲,划船聲驚起了一灘鳴鷺。

一個無拘無束,活潑可愛少女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宋徽宗大觀元年,李清照的公公趙挺之政治失意,鬱郁而死,蔡京黨徒於是下令拘捕趙挺之親屬,趙明誠當時在京師任鴻臚少卿才剛剛二年,自然逃不過這場劫難,禍從天降,靖康之難被迫南渡後,趙明誠病故李清照的心靈受到了重大打擊,“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就是她當時心情低落的內心獨白。

從此由前期的清純少女和清麗少婦,變成一個飽經憂患、愁寂哀婉的中年婦。國破家散夫亡,是何等的悲慘。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威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

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永遇樂: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建,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倡。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詞的意思是落日金光燦燦,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雲色彩波藍,彷彿碧玉一樣晶瑩鮮豔。景緻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於何地哪邊?新生的柳葉如綠煙點染,《梅花落》 的笛曲中傳出聲聲幽怨。春天的氣息已露倪端。但在這元宵佳節融和的天氣,又怎能知道不會有風雨出現?那些酒朋詩友駕著華麗的車馬前來相召,我只能報以婉言,因為我心中愁悶焦煩。

記得汴京繁盛的歲月,閨中有許多閒暇,特別看重這正月十五。帽子鑲嵌著翡翠寶珠,身上帶著金捻成的雪柳,個個打扮得俊麗翹楚。如今容顏憔悴,頭髮蓬鬆也無心梳理,更怕在夜間出去。不如從簾兒的.底下,聽一聽別人的歡聲笑語。

這時候的詞風悽苦哀婉,深沉憂憤。南渡以後她的詞風和前期相比迥然不同。

李清照的詞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獨一無二的、集中展現高智商高情商而又高潔哀婉的知識女性的畫廊。這是李詞藝術上一個最顯著的特色,也是李詞對中國文學的一個獨特。





洎水藍


如果沒有李清照,可以說宋詞都是不完整的。

李清照最偉大的地方並不只是她本身的才華,而是她從一個女性的角度用詞真實地刻畫出了女性的特徵,將女性的柔軟、委婉、情思直接表現在了我們面前。這一點與那些男性詞人站在女性角度來寫出的內容是大不相同的,試問哪位男性詞人寫得出那種“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感覺呢?

並且,與以社會、歷史為背景的陽剛派有所不同,李清照是宋詞中抒情、婉約派的代表,並且幾乎是唯一的女性代表。要知道,在當時的“男權”背景下,女性的創造力是被嚴重剝奪了的,但李清照能在詞的造詣上達到與蘇軾、辛棄疾、柳永等男性詞人比肩的地步,縱觀漫長的文學史,能達到如此高度的女性能有幾人?

李清照的詞是與蘇軾等人不同風格的詞,也展現了她特有的美,讓我們知道在男性詞人以社會、歷史、人生為宏觀背景時,還有那麼一個女性在個性化地表達自己的哀怒情怨,讓我們感受到女性個人的真實感受,讓我們看到在男性詞人群星雲集時,還有那麼一位女性閃爍著她獨特的光芒。李清照幾乎以一己之力向社會證明了女性詞人的重要性。

如果宋詞少了李清照,那麼宋詞也就不再有女性詞人的光彩,甚至都不再完整,那將是多大的遺憾啊?









陌上花Kai


百度百科上有一句對李清照的定義:千古第一才女。個人認為非常貼切。

01

才女,在古代來說並不容易出頭,更別說名垂千古了。除去以風流豔史(魚玄機、董小宛、柳如是之流)或者出色的政治才能(武則天、慈禧)在歷史留名的女子,單純憑才華讓人記住的女子真沒幾個。西漢卓文君、東漢班婕妤、三國蔡文姬、晉代謝道韞,唐代徐才人,她們的特長作品是什麼?如果不是專門研究這塊的,怕是大部分都回答不出來。

來看看李清照的: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隨便拎出來一句,上過初中的人應該都聽過,因為初中課本里選入了她的詞作為課文。能夠經久不衰霸佔教材選錄榜的人,除了魯迅、朱自清、李白、杜甫、蘇東坡、,就剩一個女性——李清照。能選入教材的課文,必定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思想性與藝術性及傳承價值都不容置疑。

李清照本身的才華已經經過了時間的洗禮,歷史的驗證。

02

如果因為單純留了幾篇膾炙人口的作品,那李清照這個“千古第一才女”的稱號未免有些水份,至多可以稱得上“才女”。她為什麼能稱得上“千古第一”呢?

因為她撐起了宋詞的半壁江山,她是婉約派的集大成者。唐詩宋詞這兩顆璀璨的明珠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宋詞作為幾千年人類文明的藝術結晶之一,最有成就的派別除了豪放派,就是婉約派。豪放派以蘇軾和辛棄疾為代表,氣勢磅礴,豪放不羈。婉約派柳永、晏殊、秦觀,他們的詞都婉約清麗,大多傷春悲秋,感時傷事。李清照詞,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她的特別不僅在於她是一個女性能在辭作上有如此成就,更在與她作為一個女子,卻有不輸於男子的氣魄。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她的這首詩劃入豪放派作品毫不為過,情辭慷慨,氣節逼人。與她自己的身世聯繫起來更是有一種英雄之間的惺惺相惜與看透世事的積極與達觀。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好一句“江山留與後人愁”,正因為她有憂國憂民的情懷,才有無盡的愁緒無法排遣,只好留與後人了。

一個女子,還是一個生在古代男權社會的女子,更是一個有家國情懷與絕世無雙才華的女子,難道還配不上“千古第一”?

03

被歷史銘記的除了她的才華,還有她堪稱傳奇的身世。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丈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金石書畫的蒐集整理,夫妻恩愛,生活幸福。所以她前期的詞多閨閣之趣。出生於兩宋之交的她,趕上了金兵入主中原,“靖康之難”她流寓南方,境遇孤苦。山河破碎風飄絮,丈夫也在逃難的過程中身亡,她只能靠變賣以前收藏的金石書畫度日。

為了維持生計,她嫁給了一個叫張汝舟的人。才女的文筆雖好,看男人的眼光卻不怎麼樣。張汝舟早就覬覦李清照的珍貴收藏,婚後他發現李清照的財物所剩無幾,便露出了本來面目,對李清照惡語相向,拳打腳踢。李清照發現張乳舟有營私舞弊的罪行,遂告發張汝舟並要求離婚。經查實,張汝舟被所在州制除名,李清照也成功離婚。

即使放在現代,也有很多女人不一定有離婚的勇氣。有接受自己運氣不好的坦然,也有離開渣男改變命運的勇氣,李清照的一生註定不平凡。

所以,李清照還不配“千古第一才女”的稱號嗎?


村口文小姐


李清照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女詞人,在女作家中可謂“空前絕後”。她的一生跌宕起伏,其父李格非出蘇軾門下,是當時著名的散文家。李清照一生最幸福的生活就是和丈夫趙明成一起生活的日子,他們感情融洽,生活幸福。靖康之難後,丈夫趙明成病死,李清照的十餘屋古籍古物皆被毀,長期過著流落江南的動盪生活。

如清代詩人趙翼所說“國家不幸詩家幸”,以靖康之難為界,李清照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時她的詞風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前期思想感情比較單純澄淨,後期國破家亡,飽嘗人世心酸,因而詞風開始變得越來越誠摯、悲涼以至悲切。

李清照在詞史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蘇軾曾經提出詞“自是一家”,將詞提高到了與詩同等的地位。而李清照則在《詞論》中提出詞“別是一家”,使詞與詩徹底分開,擁有了自己的領域。她強調詩詞分畛,應當界限分明,認為詞應是高雅、流暢、清靈,嚴守聲律而富於情致的。她後來的創作多少突破了這些限制,但恪守詞“別是一家”的理論始終未變。

李清照的詞在藝術上也是自成一家,被後人譽為“易安體”、“婉約正宗”。首先,她善於將個性化的抒情和完美的意境結合起來。其次,她還善於將清新樸素與精美雅潔的風格完美結合。

正因為李清照的詞有如此之大的影響,所以在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她被後人與李後主、柳永、秦觀、周邦彥等一起推為“當行本色”的婉約正宗。直到如今,我們讀起她的作品無不為她作品真摯的情感和運用語言的能力而折服。

所以,被稱為詞史上最傑出的女詞人,絕對是名副其實的。











書海之漫步的小鳥


李清照,她在散文和詩歌方靣的成就:《金石錄後序》敘事和抒情真切動人;《打馬賦》的亂辭、《送胡松年使金》等詩中表現了強烈的愛國思想。李清照早年在《詞論》中認為“詞別是一家”,侷限了她在題材和風格上的多方面探索。南渡後的流離生活和創作實踐,使她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這種傳統的觀念。

李清照的詞可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後兩期。

前期詞反映了她在少女少婦時期的生活,如(如夢令)“長記溪亭日暮”、(醉花陰)《九日》等。這些作品除表達她對自然景物的喜愛和對愛情生話的憧憬,雖然題材是比較狹窄的。

後期詞主要是描寫她在離亂中的孤獨生活和痛苦心情,如(武陵春)、(聲聲慢)等。有些詞還在對故鄉故國的深沉懷念中流露了一定的愛國思想,如(菩薩蠻)“風柔日薄春猶早”、(永遇樂)等。這些詞雖然主要是抒寫她個人的不幸遭遇,而且情調比較低沉,但是在她和廣大人民共同遭到國破家亡的慘禍中產生的,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他們的共同心情。她的(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表現對自由美好生活的渴望,並通過豐富的想象寄託了故鄉故國之思,充滿浪漫主義精神。

李清照是我國文學史上傑出的作家。在理學家們大力提倡封建禮教、扼殺婦女才能的時代,她敢於利用當時流行的文藝形式直率地表達自己的願望和心情,還敢於批評當時久負盛名的作家。這種敢想敢說的精神使她在詞的構思、用事、煉字琢句等方面,都表現了較多的獨創牲。李清照的語言明白如話而情味深長。同時,她很重視音律,使詞的語言富有聲調美。李清照在藝術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使她成為婉約派的代表作家。她的詞又兼有豪放派之長,在兩宋詞壇上能夠獨樹一幟,對後世的影響也很大。


文藻巧翁


對於李清照詞的評價,建國以後有過幾次反覆。一九五八年出版的幾種文學史,把李詞說成是“哀怨頹廢”、“悲觀絕望”,劃入“形式主義”、“反現實主義的逆流”,顯然是由於受了“左”的思想的影響。這種不公正的評價,已經為人們所拋棄。大家公認,李清照是宋代一位優秀的詞人,是我國古代一位傑出的女文學家。但是以後又出現了一種偏向,就是對李詞的藝術成就,以及她在詞史上的地位評價過高。如王仲聞先生《李清照集校注·後記》說,李清照“較之柳永、周邦彥,固然遠在他們的上面,就比較南北宋其他大詞人,也不見得有多少遜色”。又說:“李清照……使婉約派發展到了最高峰,從此也沒有人能夠繼續下去。”又說:“清照詞影響所及,竟下至本世紀初。”也有同志說:“李清照所開創的‘易安體’繼往開來,集婉約派之大成。”(李玉銘《論李清照的婉約派詞風》,《文藝論叢》十二輯)或曰:“她流傳下來的詞只有四十五首,卻薈萃了詞學的全部精華。”(黃墨谷《李清照評論》,載《重輯李清照集》)這些評價,我認為不盡妥當。下面談幾點粗淺看法,就正於各位前輩。


巧巧翹翹


一個文學家於文學史上地位的確立,最根本的也是最主要的是看她的作品。文學不是思辨的,而是形象思維的“人學”,所以它最根本反映的還是人類的自身情感,心理的歷程與變遷,以及與人密切相關的道德倫理,家教信仰等。

因此,評價文學作品是否人類精神產品中的精華,還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

首先是作品對精神或人類情感的反映深度;

其次是作品中所表現出的個性;

再次是對技巧的開創或完善。

李清照於詞史地位的確立,主要依憑於其作品。她的詞作可以說是天才,情感理想的三位一體。在她的詞作中,表現了人類精神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即女性情感世界,她發臻於完美的藝術技巧,充分展示了其個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而且以其不同時期的作品,構成了一部女性情感歷程的鉅著。

所以我認為李清照的地位是誰都替代不了的,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女詞人。




周易研究與應用學者


北宋未年,詞壇上一顆光華奪目的織女星。她驚人的才華,高居詞壇,雄視儕輩,成為有史以來最單越的女詞人。她的《漱玉詞》已失傳,現只留70多首如《如夢令》,《醉花陰》,《一剪梅》,《武陵春》,聲聲慢》,《夏日絕句》尤為感人。

她不但在創作具有獨特風格,又是詞壇上最早一個詞評家。她熟悉音律,掌握高度藝術技巧,高視闊步,簡直不把歐、晏、蘇和黃放在眼下。她認為“詞別是一家”耍求協音律,有情致,這是對的。但她認為他們在詞作上缺革新精神。

她的創作,以曲折細膩見長,能通過高妙的藝術手法把非常纖細的事物或感情加以再現,不但以豪放見長的詞人望塵莫及,即便婉約作手也相形見絀。她的最大特色,乃是開闢了詞壇的〝微觀世界”。她能從極細微處寫出人物,傳出感情,是前人未曾達到,也是後人不容易學步的。我們不僅僅欣賞她那些“綠肥紅瘦∥“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實在遠不足理解這位歷央上享譽最高的女詞人。

以上贅言你認為能講清了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