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買過保險嗎?買保險真的有用嗎?

我是妙女郎


買保險是為了規避風險,有危機意識的人才去買保險。買了保險之後是為了讓自己,讓家人,放心。在風險來臨之時,我們不至於迅速被擊垮。家庭財產迅速透支,幸福指數直線下降。

很多買保險,都會覺得,買了保險,我不發生風險,不久等於白買了。這就是個錯錯錯的誤區。那些買過保險的人自己內心問一下,如果真的發生了風險,比如患重大疾病或意外去世,你買的保額夠用嗎?就算保額夠用,那筆錢拿到手開心嗎?讓你拿錢去換健康願意嗎?等你真正發生風險時,才會發現保險真的有用,自己買的保險遠遠不夠用。這個時候才會後悔。

所以買了保險,不是出險了,你就覺得賺到了,賺了保險公司的錢,其實不是的,買保險最好也不要出險,才是真的賺了,真的人生贏家。

如果能意識到需要買保險,想了解保險,可以繼續看下去,一直覺得保險無用的,可以到此結束。

想買保險,買到正確的保險,不被別人坑,就要先了解保險的基礎分類和各險種的功能。學習完這些再去買保險,最起碼購買方向不會被坑。

那就直入正題。都說人生必備七大保單,那都是哪七種?

七大保單總體來說分成三層。這三層也是我們給客戶必將的內容。

基礎層:醫療險、定期壽險、重疾險、意外險

中間層:子女教育金、老年養老金

最頂層:終身壽險

本篇主講基礎層的保險,是我們最常見,也是最剛需的保險。

一、醫療險

醫療險是報銷型的,就是花多少,報多少。主要作為醫保的補充。醫保報銷社保範圍的費用,社保外不報的費用,通過醫療險進行報銷。

醫療險還分為了五類。

1、門診報銷險

報銷的是平常發燒感冒去看門診的錢。這部分花不了多少錢,完全可以風險自留,沒必要去買這個保險。

2、百萬醫療險

現在市場上最熱的醫療險產品,這種醫療險性價比確實高,百萬醫療險的特點:

1)低保費,高保額

每年幾百塊,可以買兩三百萬的保額。這類產品,解決了看不起大病的問題,無論多貴的病,有了它配合醫保,就不怕治不起。

2)大多數產品不保證續保

百萬醫療險大多是一年一保,而且不保證永久續保。這意味著如果今年得了病如果沒好,第二年因為你不再是健康體了,保險公司就有權利拒保,你也就沒法再獲得保障了。

保險公司為了吸引客戶,也都儘量承諾續保,目前最好的百萬醫療險是保證續保6年。購買時,一定要買續保條件寬鬆的。

3)大多數產品有免賠額

市面上大多數的百萬醫療險都有不同數額的免賠額,多數在1萬左右。所謂免費額1萬,就是1萬塊以內不報銷。超過一萬才給報銷。所以百萬醫療險主要是抵抗大病的風險。

3、中端醫療險

普通醫院排隊難,掛號難,去私立醫院又捨不得,那麼就可以買一份中端醫療險。一年幾千塊就可以去公立醫院的特需部或部分私立醫院。中端醫療險的特點是免賠額低,有的產品可以實現0免賠。大病小病都能報銷,因為保費相比也比較高,所以大部分中產家庭會考慮購買。

4、高端醫療險

高端醫療險,每年保費幾萬,可以去國內醫院的特需部和國際部看病,也可以去私立醫院看病,而且可以實現直付。也就是到那直接刷卡就行了。更高端的可以去美國日本這些治療比較先進的國家,進行國外治療。有錢人或外企員工會購買這種保險,來享受高端的醫療服務。

二、定期壽險

人壽保險簡稱壽險。是以被保險人的壽命為保險標的,且以被保險人的生存、全殘或死亡為給付條件的人身保險。壽險可以劃分為一年期壽險、定期壽險、終身壽險。

一年期壽險保障期限為一年,價格相對便宜,但因為每次買時都需要健康告知,萬一哪年身體狀況出現了變化,第二年的續保是個問題。且保費隨著年紀是遞增的,只是年輕時候給人感覺很便宜。

終身壽險保障終身,因此保險公司的給付保險金的責任是確定的,不確定的只是時間的早晚。所以保費相比定期和一年期較貴,一般用戶財富傳承和資產規劃。

定期壽險是客戶投保至一個約定的期限,在這個期限內如果發生被保險人身故的情況,保險公司承擔給付保險金的責任。

對於90%以上的家庭來說,最適合買的是定期壽險。

定壽的功能就是抵抗,在你正值家庭支柱的年紀,發生去世的風險。等到老了,不再是家庭支柱了,定壽也就到期了。

定期壽險保額=家中貸款(房貸、車貸)+撫養子女所需的錢+贍養父母所需的錢

就是責任有多大,保險額度有多高。

三、重疾險

重疾險是給付型,就是隻要患了重疾,重疾險會一次性把錢給你。你可以用來治病、後續康復、生活,由被保險人自由支配。

很多人不理解重疾險,感覺得了病社保和醫療險會報銷,要重疾險何用?

重疾險實際是一種 “工作收入損失險”。一場大病下來,加上康復期總要兩三年,在這其中,沒有收入來源不說,生活費、護理費、康復費就是一筆不小的費用。而重疾險確診即賠,會在得病之初給患者一筆錢,既緩解了患者的資金壓力,也有助於患者康復。

買重疾,核心要抓住兩點:保額和保障時間。

優先考慮保額。重疾險買的就是保額,保額不足很可能在關鍵時刻起不到作用。重疾險保額=3-5年的家庭支出+康復、護理費用≈50萬。

在保證保額足夠的基礎上,再去延長保障時間。

重疾險的種類有短期重疾(保一年)和長期重疾的區別,長期重疾也有保到60歲、70歲,保終身的選項。大家可以根據實際的預算,在保額足夠調整保障年限,預算越多選的保障時間越長。

在上述兩條的基礎上,再去考慮保障重疾的數量、含不含輕症、單次或多次賠付這些影響較小的因素。

四、意外險

意外的定義:外來的、突發的、非本意的非疾病客觀事件。

1)意外需要是突發的,所以中暑之類的不賠。中暑在一定程度上認為是可避免的,不是突發的。

2)意外需要是外來的,所以猝死之類不賠。猝死是疾病,是由於自身身體機能變化造成,屬於內因。

3)意外需要是非本意的,所以自殺自殘不賠。像前段時間的騙保案,有意開車掉到河裡,保險公司發現也肯定是不賠的。

當然該賠的還是會賠,我們常見的交通事故、溺水、觸電、燒傷燙傷、摔傷等,都滿足意外的定義,意外險都賠。

從類型上看,意外險分成兩種:一年期意外險和長期意外險

一年期意外險交一年保一年,長期意外險保障期限長一些,但是比一年期的意外險價格貴出不少。意外險健康告知特別寬鬆,只要現在不是重度傷殘,都能買。生效時間也快,最快第二天,最慢一週就會生效。

意外險的保障一般分為意外身故、意外傷殘、意外醫療責任。

被保險人因遭受意外傷害造成身故時,保險公司給付死亡保險金。

被保險人因遭受意外傷害造成殘疾時,保險公司按殘疾程度大小分級給付傷殘保險金。

被保險人因遭受意外傷害支出醫療費時,保險公司根據實際情況按比例給付。

意外險保費低廉,且保費高低一般與年齡無關,因此不管男女老幼,收入高低,都應該給自己配置一份意外險。

意外險是迴歸了保險保障的本質,是保險產品配置的基礎。可以通過一份意外險,小額的花費規避大風險,真正發揮保險的巨大槓桿作用。


保險丞相


-By Jenny

我們都知道,發達國家是主要的保險市場,全世界保險費的95%來自於發達國家。

即便是在社會福利制度較為健全、福利水平較高的發達國家或地區,

商業壽險的需求仍舊保持旺盛的姿態,幾乎佔據了全球市場份額的67%。

在美國,只要客戶有需求,保險公司就會承保;

在日本,沒有保險的人會被認為不可思議;

在英國,保險業是金融出口創匯的主力軍。

那麼,我們國家對於保險是怎樣的狀況呢?

記得十幾年前,大家對於“保險”這兩個字是非常牴觸的,

覺得說,我為什麼每年要花幾千塊錢去買這樣一個可有可無的東西,

甚至於,只要知道我們身邊有朋友是做保險的時候,

每次聚會總會有意無意的避而遠之,總是擔心他會給我們推銷保險。

再加上那時候,保險行業整體還不是特別規範,就這樣,“保險”被冠以“傳銷”這樣的惡名。

近兩年,無論從國家層面上還是從個人層面上,對保險的重視度越來越高。

隨著國人整體受教育程度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未來可能發生的風險開始有了防範意識。

我們從保險公司近幾年業績大幅地增長也能看出這一現象。

我們發現,當我們想去配置保險的時候,新的問題出現了。

比如:我們會問,那麼多的保險產品,我到底應該買哪一個?

當風險發生時,買多少保額才能將我的家庭損失降到最低?

家裡有老人、有小孩、有配偶,最應該給誰買?

在解決這些問題之前,我想先給大家梳理一下保險的概念以及保險的大致分類,

在這個大框架下,再去判斷到底哪個保險產品才是真正適合自己的或許會容易很多。

首先,保險分成兩個大類,一個是社保,另一個是商業保險;

那社保我們知道,它是由國家負責運作的,而商業保險則是由商業保險公司負責運作的。

社保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說的社會保險,

主要項目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

它的作用是解決大部分人的基礎保障問題。

而超出基礎保障部分的風險,便需要商業保險。

商業保險,通俗的解釋,就是我們去保險公司進行投保,

與保險公司簽署保險合同,同時給保險公司支付保險費,

然後根據保險合同約定的事項,保險公司決定是賠付錢或是給付錢。

瞭解了什麼是商業保險後,接下來我們看,商業保險到底保什麼?

歸納一下,其實商業保險主要保兩個方面:

一個是保財產,也就是說約定在什麼情況下發生了怎樣的損失,保險公司賠付錢;

另一個是保人身,也就是說約定當人發生,比如生病、傷殘或者死亡時,保險公司給付錢。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商業保險可以如何分類:

第一種,是基於財產的保險

比如車子,我們有了車後,需要給車子上保險,

跟車子有關的最重要的保險包括交強險、車損險和第三者責任險,

其它的還會有比如風擋玻璃單獨險、車上責任險等等。

基於財產的保險還有針對房屋的損毀、水管爆裂等的房屋保險;

以及保家電、傢俱和財物的家庭財產保險。

說完財產保險,我們接著講第二種,跟人有關的保險

跟人有關的保險我們可以歸納為四類,分別是意外險、醫療保險、重大疾病險和壽險

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一一做介紹。

先講意外保險

這個保險主要當人發生意外傷殘或是意外身故時,進行給付。

第二個跟人有關的保險是醫療保險

醫療保險保的主要是在人生病期間發生的費用,包括醫療費用類的和住院補貼類的,

比如住院一天,保險公司給付多少錢。

而醫療費用類的保險,在國內的實務操作中,門診類的基本沒有,主要因為門診風險太大,保險公司基本做一家虧一家。

那麼,第三個跟人有關的保險則是重大疾病保險

這個險種是上個世紀70年代才出現的,重疾險起源的故事可能大家都知道。

是一位叫伯納德的醫生,為一位婦女成功實施了手術,

但是沒過多久婦女卻病情惡化去世了,因為婦女有兩個孩子,她要掙錢養活她們。

醫生很悲傷,說了一句有名的話,這句話是重疾險發明的理論基礎,

伯納德醫生說:醫生只能拯救一個人的生理生命,卻不能拯救一個家庭的經濟生命。

就這樣,醫生和南非的保險公司合作,開發出了世界上的第一張重疾險保單。

具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家庭因為得重大疾病而陷入財務困境的比例超過30%。

所以說,重疾險的發明可以說是意義重大。

同時我們從這個故事,也可以看出重疾險並非醫療險。

伯納德醫生是意識到病人手術後需要必要的經濟支持才能活下去,才發明的重疾險。

所以,重疾險從誕生之日起就和醫療花費沒有關係。

而重疾險屬於收入損失險。也是保險裡面常說的一句話,收入即風險。

跟人有關的第四個保險為壽險

,壽險通常分為死亡險和生存險。

他們之間的區別舉個例子。

所謂死亡險,就是約定比如60歲之前如果身故,則給付多少錢,同時死亡險分為定期和終身兩種。

而生存險呢,比如約定60歲還活著,則給多少錢。

當然,現在也有兩者的結合,我們稱為兩全險,

比如約定如果60歲前身故,則賠付完之後即保險合同結束;

如果60歲前沒有身故,則有一部分錢轉化為生存金。

從生存險衍生出來的還有年金保險,

比如說當到約定的年齡後,保險公司每月或者每年給付生存金,直至被保險人死亡為止。

年金保險衍生出來的還有教育金保險,

我們視教育金保險為針對孩子的兩全險,另外還有與投資有關的保險,比如分紅險、投連險等等。

剛才我們講了基於財產的保險以及跟人有關的保險,最後我們介紹第三類,基於法律責任的保險。

比如開車時的第三者責任險;

比如展覽館或者賓館會投保的公共責任險;

還有專門針對幼兒園或者小學期間,有些特別調皮的小朋友,會傷害到其他小朋友而造成傷害的熊孩子保險,

這些保險都是基於法律所判定的責任進行賠付的。

上面的這些分類並非教科書上的照本宣科,其實保險是個非常龐大的,專業性極強的領域,

跟我們個人和生活息息相關的險種都是圍繞上面這些進行展開和延伸,

當然,隨著最近幾年,保險行業的不斷髮展,創新類的保險產品也是越來越多,

但是無論如何,都離不開這些基礎的類別。


漁夫視頻


我買過保險。最早是父親母親買保險給自己買的95年的國壽重疾,2000年父親癌症去世賠了6萬,後來我結婚06年,先給愛人買了一份國壽的康寧,07年給自己買了,11年孩子出生給孩子買了太平的福祿,13年3月孩子肺炎生病住院,花了3000多賠付2200,13年5月我開始幹保險(太平洋)給自己和愛人又添了不少,16年11月愛人腦動脈瘤前期住院,實施栓塞手術,花了15.5萬,賠付12萬多(心安怡,金佑兩個險種)。保險不是沒有,而是你想用保險做什麼?保險保險就是保障風險,它的最根本的功能就是出現風險後進行賠付,每個險種都有它的保障範圍,做保障範圍之外的事是很難的。而且很多人一開始就是不是想讓保險來保障風險而是想讓保險來像投資一樣生錢,這是個莫大的諷刺!保險可以理財,守住錢,但生錢獲利永遠不可能像投資一樣,而且即使是理財性的保險10年之內的賬戶金額也很難跑過銀行理財產品,但後期優勢開始蛻顯越來越高,做為守錢,抵禦一部分通脹,同時給自己留一份東山再起的資金或者養老還是不錯的。保險雖好,但切記買保險時動機不純,試想一下自身都沒搞清楚想用保險幹什麼,怎麼可能買到適合自己的保險,除非自己家人幹這行。


歐陽不華


這個30歲三年交10萬,三十年後領6000元,不知道三十年後六千元能買什麼?就如三十年前三十元能用一個月,現在給你三十元能吃快餐二頓。

全國都在瘋搶的一款養老賬戶,三年幫你完成養老:暢享世家,富貴一生。

30歲:年繳3.5萬,連繳3年,60歲開始,每月領6000元

35歲:年繳3.5萬,連繳3年,60歲開始,每月領5000元

40歲:年繳3.5萬,連繳3年,60歲開始,每月領4000元

50歲:年繳3.5萬,連繳3年,60歲開始,每月領2000元

合理的養老規劃!!!比社保強

小孩篇

贏越人生呵護寶寶一生

0到3歲寶寶,年投3萬,投3年,共投入9萬。

20歲賬戶價值204778元。

30歲賬戶價值32萬元。

40歲賬戶價值50萬元。

60歲賬戶價值120萬元。

80歲賬戶價值280萬元。

一年只僅僅存了3萬,連續存3年,一共存9萬最後給孩子的孩子留下百萬元--

日計息,月複利,一年滾復十二次!

教育金、婚嫁金、創業金️

贏越人生0歲寶寶,年投10萬,投3年。孩子大學4年:每年領5萬教育金,共計領取20萬,25歲領取20萬婚嫁金,60歲一次性領取80萬,之後每個月領3000養老金至終身,按照領取30年,共計領取108萬,最後給孩子的孩子留下30萬--聚財寶,投入30萬,獲得258萬,三代人可以受益的賬戶!

最低利率

三代人可以受益的賬戶! 你知道5%的複利代表什麼嗎?

存10年相當於銀行單利6.2%。

存20年相當於銀行單利8.2%。

存30年相當於銀行單利11%。

存40年相當於銀行單利15%。

存50年相當於銀行單利21%。

存60年相當於銀行單利29%。

存70年相當於銀行單利42%。


痴笑一世


買過。真的有用,人呀,不出現生病,意外永遠不懂保險的重要性。

大約在16年初的時候,賣保險的給我推銷一些意外呀大病的保險,說心裡話當時我還很牴觸。中國人嘛有時候忌諱,別人說病呀,意外事件呀。我老婆呢她覺得很有道理,就給我買了份意外保險。我呢雖然牴觸商業保險,但是農村合作醫療我每年還是按時繳納的,我覺得即使我不用,交點錢做點貢獻啦。

每個人呀,保不準哪天就突然得病,這裡不是詛咒得病呀,我沒有惡意。我呢過正月15突然倒下,我平時呢身體健康,從來也想不到我會倒下。進了醫院檢查,低血鉀,甲亢,當時我還不服氣呢,我怎麼會甲亢呢,我去了兩家醫院做檢查結果一樣。

首先說,門診,保險是不報銷的。住院報銷,根據保險你購買的當時合約按照比例報銷。

甲亢這個症狀不是什麼大毛病,吃藥就行,16年我反反覆覆,進醫院好幾次,花銷賬面的錢1萬多,因為買了合作醫療報銷比例在百分之五十,我大概花了6000塊其中門診部分不報銷。

住院期間,可以感受到,錢跟流水一樣,要是沒有保險真的,一月的工資頂多支持一兩天,你的錢就不是你的,有了保險就不一樣了,交點保證金,你不出院,醫院也不催你交款,合作醫療跟社保,是在出院的時候,直接扣除,你只要交很少的,報銷比例之外的錢就行了。買保險多的人,住院就是在做理療。


鼎盛達人


隨著保險業的發展,1985年3月3日,中國第一部《保險業管理暫行條例》成立,到2000年11月16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的成立,保險行業可謂是越來越規範化。如今的保險行業,呈現的是一個多元化的局面,各類保險也相近出臺,用戶更應該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保險,切勿盲目更風。

1. 人身保險

人身保險種類較多,包括旅遊保險、健康保險、人生意外險、少兒保險等,普通人群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購買這類型保險。可以有效的保障在遇到重大疾病,或自然災害時,最大化的減少家庭支持,不會成為家庭的負擔。尤其是醫療保險,可以做為社保之後的一個補充,在遭遇重大疾病時,不會給家庭經濟帶來重創。

2. 財產保險

包括車險、房屋險、企業保險、貨代保險等。其中車險是大家最為熟悉的一種保險了,它能保障汽車遇到事故時的損失,讓你的愛車無憂。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房屋保險,隨著這幾年,人們對保險認知度的提高,房屋保險已成為一種趨勢。銀行房貸有規定,在發生自然災害時,造成的房屋破損,只要貸款人健在,那麼銀行的債務仍需繼續償還。這個時候房屋保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隨著人們對理財的認識,保險行業更是將保險與理財相結合,除了能得到相應的保障,更能從中盈利。

3. 保本金分紅理財險

顧名思義就是在保證本金安全的前提下,根據保險金額投資的項目收益而定。但是,這類保險,本金雖然有保障,但是並不能夠靈活支取,需要達到一定的年限才能返還。雖然,這類保險一般都附加疾病險等,在保障了人生安全的同時,也能有收益。但是這類保險,雖然門檻不高,但繳費時限長,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考慮。

4. 固定收益理財險

這類保險一般針對兒童居多,在附加醫療險,疾病險的同時,每到一個階段,都能領取相應的收益。投保時間也分為短期和長期。短期一般是指1—3年,門檻高,交的金額大,一般家庭不容易承受。長期一般是指5—20年,門檻低,保費低,交的時限長,需要持之以恆。本金也是不能夠靈活支取的,返還時限較長。

5. 基金理財險

在附加保險的情況下,和銀行的基金操作相同。由專業的基金經理人打理,本金無保障,盈虧主要看這股基金錢的流向而定。建議不懂基金的人,謹慎操作。

總的來說,保險種類很多,現在很多人都從保險中獲得了實惠,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來選擇不同的險種。


坤鵬論


我在97年給自己買了兩份平安長壽險。之後,又給自己買過重大疾病、癌症險和萬能險,其中包含意外傷害和意外醫療險。近幾年我的身體不好,冠心病,腔梗,支氣管和肺感染等等住了好多次院。先醫保報銷,然後保險公司理賠,自己幾乎沒掏錢。13年住院,腰椎安了兩個鋼板,花了8萬多。醫保報了2萬多,保險公司理賠2萬多,自費3萬多。(鋼板是進口的,醫保和保險公司不付)

總之,我覺得自己是保險的受益者,否則,這些年花在醫院的錢,讓我的家庭難以承受。我真的挺感謝為我做保險的專管員,她並未刻意的推薦保險,只是把利害關係講的非常透徹,讓你量力而行,她的付出和辛勤工作,讓我受益良多。


亮晶晶76457480


我買過保險,從剛畢業到現在,陸陸續續為自己和家人買了意外險、醫療險、重疾險,但是我沒有朋友所謂的返還型保險,終身壽險,教育金保險,養老保險。投資型的萬能險我買過,但是目的是為了投資而不是保障。

當你把保險的作用想明白以後,也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類型的保險以後,就不會認為保險沒用也不會認為保險騙人了。

保險的幾大作用:

保障、投資、財富傳承。為什麼富人買的最多?天價保單屢屢出現,那是因為他們需要用保險來做財富隔離,財富傳承。但這些功能,對普通中產階級或者工薪族來說,不是最有意義的。

新中產為什麼焦慮?錢,買房、生病、養老、教育、意外……這些問題裡,保險可以緩解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比如說孩子長大以後的教育金不夠,那主要原因是家長賺得不夠多;但如果是家長賺得不少,按照目前的財富積累速度,孩子長大以後不愁教育金,卻因為家長的突然生病、殘疾、離世導致了孩子以後的學費沒有著落,這時候問題的焦點不是賺錢攢錢而是突發風險了。這時候,保險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用一筆小錢,固定金額的小錢,就可以撬動小概率事件可能造成的巨大損失。

比如一份意外險,幾百塊錢,但是如果真的因為意外事故,比如車禍,高殘、死亡,那家人就是可以得到一筆百萬的賠款的。再比如一年交幾千元,一旦得了重大疾病,就可以得到幾十萬的賠付。

保費是確定的,但是風險是不確定的,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這筆錢是白交的,因為意外、大病的概率有限,不是人人會得。但一旦發生,後果就不堪設想。

所以,很多時候,我知道我的保費是白交的,但是為了可能發生的風險,我寧願早做一些準備。而不是等事情發生再去賣房賣車,去眾籌求人。


大貓財經


我家也買了。最初是妯娌剛賣保險,有幾次完不成任務,我家主動幫她湊數的,沒想用到。但也知道萬一有用瞎不了錢。後來是她主動來找我家。直到我家把每年的固定且穩定的收入都花在交保險上。三口人再沒有適合的險種。

買保險有用,但別執著太深。用不到更好。我家妯娌多,五弟妹當年也被考慮在內,可是她沒給總出門在外的堂弟買,給自己買了份。其實真沒什麼,可是那個堂弟半年後被意外殺死了。那時親妯娌剛賣保險,接受她推銷的人不多,都是親戚幫忙的多。從那個冬天開始,她的任務都能穩穩完成。

又一個鄰居礙於臉面,買了份一百元錢的意外險。結果是,他在街邊門市窗外被水泥罐車撞死了。當時新聞上的報道說的特慘不忍睹。 別被我帶偏了,險事多的是,十多年下來有幾十件。可是就她倆買保險了。買保險的多了去了,就他倆死了也賠了錢。

不是因為有用才買保險,是你買了保險後出了險情時用得到。交夠年限了沒出險就當銀行存款了也不瞎錢。


我也悄悄說


在我沒賣保險之前,我就已經配置了各種保險。當時的想法是,我不怕死,但我怕我爸媽不讓我死啊,家裡又不是多有錢,那會兒肯定得借錢,我爸媽一輩子沒向別人借過錢,沒欠過外債,我不能讓他們晚節不保啊(雖然可笑,但當時就是這種想法。)還是花點小錢,買保險吧,以後不治病了,那筆錢還可以留下來,愛幹嘛就幹嘛,起碼掌握了一點主動權。

所以當時我就決定了給自己買保險,但也不是立刻買,畢竟保險都是一買就交費二三十年,當時去刷各種論壇,對比各種條款,看了大半年才決定買哪個產品,也算對得我的錢了,萬一用不上呢?

再到我自己賣保險又是兩三年後的事了,學以致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