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三品”孰最美,“永通萬國”數第一

我們在學習魏晉南北朝歷史的時候,總覺得這段歷史,猶如一團亂麻。其實,我們把這段歷史做一番條分縷析地

整理和歸納,便覺得其歷史進程是有章可循的。


從上面的兩幅圖可以看出,北周是北朝的最後一個朝代。北周在消滅了北齊之後,外戚楊堅奪得了政權,建立了隋朝,年號“開皇”,定都長安。

北朝的兩位皇帝,曾先後分別下旨,鑄造了三種錢幣: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保定元年(公元561年),鑄行了“布泉”;在建德三年(公元574年)鑄行了“五行大布”。靜帝宇文衍,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鑄行了“永通萬國”。這三種錢幣,由於製作精良,錢文美觀,被泉界稱為“北周三品”。




“北周三品”錢,皆為泉中的美品。其中”永通萬國“錢,被譽為”北周三品“之首。

我國在戰國晚期,便有方孔錢鑄造。秦惠王二年(公元前336年),秦國首先開鑄方孔圓錢秦半兩。到北周鑄造“北周三品”時,鑄幣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此時,鑄造錢幣的工藝和技術,與前朝相比,已經有了極大的提高。因此,各國就有能力和技術,鑄造出比前朝更具觀賞性的錢幣來。

從該幣的錢文看,”永通萬國“有兩層含義。一是說的該幣的使用時間久遠,能世代流傳。二是說的使用地域寬廣,各國皆能通用,為”硬通貨“。該幣和布泉、五行大布的錢文書體相同,皆為“玉箸體”。所謂“玉箸體”,又稱”玉筋體“。”箸“,即為筷子。其釋義為:”篆書筆劃兩頭,肥瘦均勻,末不出鋒者,名曰“玉筋”,篆書正宗也“(清 陳醴 《摹印述》)。北周三品之所以受到泉界的追捧,主要是它的錢文美觀,具有很強的藝術觀賞性。其錢文書法為玉箸篆。錢文的風格、形體,完全符合清人對玉箸篆的釋義。從整體看,兩面的錢文各有四字,字型的風格一致,大小相同,字型略圓,結構謹嚴。每字的筆畫,粗細劃一,起筆、落筆皆同。其豎筆無垂腳,點畫有章法。形同玉箸,圓潤溫厚;筆力遒勁,頗見功力。

該幣的美中不足,由於是合背錢,類似於現在說的”錯版幣“。B面的錢文,字口稍淺,不如A面字口深竣,字型清晰。

北周三品的單枚價格,每品都在千元之上。其中合背錢,美品價格在兩千元以上。但是,即使價格較高,現在仍然具有收藏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