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城堡之魚河堡

明正統二年(1437)在今榆林市南魚河鎮九股水處設魚兒河寨,屬綏德衛。成化11年(1475)遷至無定河與榆溪河匯合處——黑土圪墶,改名魚河堡(Yúhébǔ)屬榆林衛。南至鎮川堡六十里,西至響水堡,北至歸德堡各四十里。城在平川,高三丈,周長三里三十步,南北有二門,樓鋪十五座。隆慶六年(1572)增修,高三丈。萬曆四年(1576)砌磚城牆垛口,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設分防外委駐守。民國二十七年(1938)設鎮。1946年魚河解放後設區,1949年12月鎮川縣改名榆林縣,駐地遷於此。1950年~1958年先後設區、鄉、公社,1984年改設為鎮。

榆林城堡之魚河堡

魚河堡歷經歲月滄桑,原跡難以辨識,上圖為魚河鎮的現狀。魚河堡斷壁殘垣,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魚河堡府城隍。關於其來歷還有一段故事:魚河堡為一普通軍堡,但城中的城隍卻位居府城隍。一說為: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城,登基稱帝,將家鄉米脂縣的城隍封為京城隍,又將魚河堡的城隍封為府城隍,一直延續到今天。在當地流傳更廣的府城隍名號卻是康熙所封。

相傳康熙微服私訪來到了榆林,一天,康熙與宮差步行來到了魚河堡的南灣沙頭。此地荒無人煙,前不著村、後不連店。宮差攙扶著康熙,兩人舉步維艱,汗流浹背。兩人一直走到二更時分,卻猛地聽到一聲大吼,從沙梁背後跳出五六個手持刀槍的大漢,為首的黑臉大漢袒胸裸背,大吼道:“過人聽著,此路是我開,此地歸我管。要從此地過,留下買路錢。如無銀兩,便脫下身上的衣裳。”說著,這夥步步逼近康熙和宮差。此時康熙感覺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只能仰天長嘆道:“沒想到我康熙就此休矣。”

哪知話剛落音,竟有一股狂風就地而起,捲起的黃沙遮天蓋地。這夥人被吹得東倒西歪,作鳥獸散。就在這時,一位身披紅袍的中年人來到康熙面前,一把拉起康熙和宮差,朝著不遠處的光亮疾步而行。一會兒功夫,三人來到一個大院內,中年人將康熙讓進客廳,叫人立即端茶備飯。飯後茶畢,康熙問中年人:“你是何人,為何救我?”此人頓時說:“我是魚河堡城隍,微臣救駕來遲,使受驚,還望恕罪。”

榆林城堡之魚河堡

康熙將信將疑,但因一勞累便匆匆睡去。這一覺,直睡到大天亮,康熙醒來後發現睡在東嶽廟內,頓時回想昨夜之事,感覺似夢非夢,便欲一探究竟。經堡內百姓指點,康熙帶著宮差來到了城隍廟,只見城隍身披紅袍,容貌正是前日之人。康熙不禁驚歎道:“原來魚河城隍如此靈應,朕就封你為靈應侯,並升你為府城隍,在此地護佑庶民。”說罷,又命人取來筆硯,書“靈應侯”懸掛於正殿門額之上,又賜半副鑾駕和紅頭傘蓋,並督促當地擴建。

榆林城堡之魚河堡

康熙爺敕封府城隍後,魚河城隍廟廟會的香火更是日盛日,熱鬧非凡。文革時期,寺廟作為四舊的內容被拆除殆盡,廟會自然也就無所依存。改革開放之後,幾位村民將生產隊的庫房(原為寺廟神殿)偷偷地清理了出來,供奉上了城隍、牛王、娘娘的神位,每逢初、十五上香供奉。魚河堡的府城隍廟會,便在此基礎上慢慢地公開、發展起來。此後,又經歷了歷屆廟會組織對寺院的重建補修,這才形成了今日的盛況。2009年~2012年間,魚河堡城隍廟廟會先後入選榆陽區級、榆林市級、陝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上這些正是對其歷史文化價值的最大肯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